APP下载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书写舆情治理新篇

2024-12-17高雪铁

求知 2024年12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审视当下,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造就了人人都有“麦克风”,宣传领域开辟出新的舆论场,做好群众工作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强国战略目标10周年,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信息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鲜明提出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因此,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化对群众路线的认识,警惕脱离群众路线的风险,牢牢把握网上意识形态主导权。

一、群众路线是党的“传家宝”“生命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是靠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

1.坚持群众路线,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的思想之源。“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回溯过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横贯中国发展历史,彰显了治国理政的民族气质和中国特质。我们党从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到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到建立新中国、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再到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都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也正是因为把“一切为了群众”作为“根”和“源”。当前,无论是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还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亦或是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这些都充分诠释了我们党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将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群众路线,体现了“一切依靠群众”的解题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党的事业的力量源泉。土地革命时期,群众的力量成为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抗日战争时期,党发动群众,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如果不是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如果不同群众保持密切的鱼水关系和血肉联系,党和国家的事业就无从谈起。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党的事业的力量源泉和可靠保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3.坚持群众路线,体现了“一切服务群众”的治理之路。新形势下,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新一轮信息革命席卷全球。网络已然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二空间,不同智慧在这里碰撞、不同思潮在这里交锋,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当下无法避开的命题。人们交流信息、表达观点的阵地从村头巷尾转移到了网上指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数据治理的谋与行,重塑政府政务服务格局;网络宣传引导的鼓与呼,唱响网上正能量;舆情治理的堵与疏,维护网络空间秩序。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出我们党的治理始终站在群众视角、立足群众利益、紧随群众步伐。同时,这也提示我们当下走好群众路线,要将服务阵地延伸至网上,将政治优势扩展至虚拟空间。

二、群众路线关乎“人心向背”“生死存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特别是在社会声音日趋嘈杂的当下,在舆情治理方面,如果脱离群众实际、无视群众呼声,不仅会使治理结果经不起群众检验,小事件还容易演化成大舆情。

1.脱离群众实际,机械蛮干沦为“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在于群众观缺位、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近年来网上突发敏感事件,由于脱离群众,导致形式大于实际的案例并不鲜见。例如,某地发生的一起食品安全事件,相关部门反应缓慢,未能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查明情况迅速响应,相关单位召开了见面会却只见形式不见实效,未能做到审慎通报和真诚沟通,陪餐制度是否形同虚设,引发广大群众质疑,网络舆情热度不断攀升。分析该起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本原因,陪餐制度的失效、监督监管的缺位以及应急处置时的雷声大雨点小,多重因素叠加,最终引发舆论海啸,既危及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割裂了干群关系,带来了政府公信力危机。

2.无视群众呼声,闭目塞听导致“频频翻车”。部分党员干部只接天线不接地气,习惯搞“一刀切”“一言堂”,总觉得自己决策正确,听不见群众呼声,听不进群众意见建议,随心所欲发言引发舆论风波。有的随意定性群众诉求,某镇政府工作人员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称群众为“刁民”;有的缺乏舆情素养,记者致电询问工作时间离岗吃饭问题,工作人员反问“有必要和您说吗”;还有的缺乏责任意识,对于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无感,某县党员干部面对水体污染问题时,直言“我还有两个月就退休啦,我也不该过多地问这些事情”,网民讽刺其为“退休哥”,并对其“问就是不知道”的回应表达了强烈不满。这些罔顾群众诉求、懒政怠政、不解决问题的言行,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

3.过度爱惜羽毛,舆情“过敏”带来“治理焦虑”。网络是群众反映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渠道,在网络上,不少群众诉求具有敏感性、广泛性的特点,对有的诉求回应难度大,对有的诉求群众理解和政府治理之间存在误解,还有的诉求带有明显情绪和不理智。因此遇到此类问题,一些党员干部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将网情民意视为洪水猛兽,应对起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患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舆情“治理焦虑”。要么网上一有风吹草动,为了确保所谓的“绝对安全”,就想“一删了之”,而不是认真倾听网民声音究竟是什么;要么网上已经火烧眉毛,自已还在担心决策疏漏而引火烧身,迟迟不决策,导致小事拖大。如此种种行为,根结在于忘记了为国为民的初心,没有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干实事上,自然找不到问题的破解办法,更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三、以深化舆情治理实践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走好群众路线,功夫不仅要下在线下,也要下在线上。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努力让互联网“为我所用”,发挥治国辅政、凝聚共识的积极作用。敬畏群众、敬畏民意,洞悉“从群众中来”的鲜活话语,传递“到群众中去”的切实行动,关注重点群体诉求,掌握网络热点舆论焦点;汲取群众智慧,群策群力出实招,奋发实干提质效,及时稳妥处置好负面敏感舆情,有力保障网络舆论平稳有序,用自身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1.俯下身子走近群众,“网”罗社情民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广大党员干部应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深入网民活跃的新闻客户端、社交媒体平台,感受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只有和群众站在一起,才能和群众想到一起、干到一起。同时,强化互联网思维,把握互联网规律,善于运用网络语言与手段,学会同网络打交道,掌握应对网络的工作技能。及时抢占舆情“第一定义权”,依托主流叙事加强舆论引导,精准狙击舆情“小火苗”,谨防小事件引发大舆情,凝聚网络大V力量,拓展互动空间。通过与网民同频共振,努力破解“困在网中”,善于“稳坐网中”,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和惠民便民的最大能量。

2.放下架子摆正关系,“网”聚民智民慧。“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网络舆情生发于群众之中,舆情治理也需要依靠群众智慧。党员干部需自觉怀揣对群众的敬畏之心,谨记“高手在民间”的道理,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畅通群众意见建议反馈渠道,搭建政民良性互动桥梁。探索“揭榜挂帅”“瞭望哨”“社会共治”等多方参与的网上网下协同治理新策略。虚心接受网上群众的埋怨、唠叨和批评,认真分析研判民意民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取其精华转化落地,把“网民呼吁”转化为“网民献计”,切实践行一切依靠人民的基本观点。主动走到群众身边,特别是走到困难群众身边,一对一解决问题,举一反三化解类似问题,真正把广大网民的意见、意愿和智慧转化为我们党执政施政的力量源泉。

3.干出样子解题答卷,回应民声呼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不能仅停留在喊喊口号、摆摆样子,要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加强实战锻炼,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强化源头治理,处之有方更防之有效。以“上工治未病”做好平时“预”的工作,做好日常本领域、本区域的风险监控,定期开展风险排查,研判舆情风险点,把事情想在前面、做在前面。审慎对待“小问题”,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绝对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坚持“平战结合”,平时小事件练兵用兵,战时大节点攻坚赢战,在实战中锤炼作战本领,在危机中增强应急实力。把处理好舆情和解决好事情相结合,做到舆情的平息必然是因为事情的解决。应与相关部门形成联动处置机制,快速有效开展线下工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第一时间公布结果“盖棺定论”,避免滋生谣言甚至产生“次生舆情”,保障事情舆情双解。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第66期) 学员,中共天津市委网信办网络舆情管理处处长、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