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润城塑造文化津沽新形象

2024-12-17杨凡

求知 2024年12期

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视察指导工作,要求“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为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指明了以文润城的基本理念和具体进路。当前,中华文化迎来全面复兴的历史性机遇,文博文旅等行业的发展更是蓬勃兴盛、引领风潮。天津市抢抓机遇、频出妙招,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回望津派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展望津沽文明日日可新的未来,仍需要通过释放津城文化新动能进一步提升天津市文化体制机制的治理能力,并通过深度塑造津沽文化新形象来进一步激活天津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在魅力。

一、天津市重点文化领域成绩显著

1.文博领域已形成保护与管理互动发展的事业格局。一是博物馆数量与类别逐年提升、丰富,文博主题已涵盖历史、民俗、自然、人物、中共党史等广泛领域。二是藏品保护更加规范和高效,注重文物本体保护、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的有机结合。三是积极推动藏品数字化保护,同时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推动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的“三智”融合。

2.文旅领域已形成节律化且体系化的津派活动版图。一是连续两年成功策划开展天津市海棠节,并以此破局,初步形成以“历史街区+学府高校”双向互动的城市季节文旅品牌。二是系统规划,围绕诸如“天津始‘钟’响你”和“秋意盎然 津彩斑斓”等品牌,精心开展涵盖文化、旅游、体育等多个领域的体系化文旅活动项目。三是依托各类高端博览会,如2024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等会展活动,集中推动天津市文旅产业提质升级。

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领域已成为领先矩阵。一是目前天津市已初步建成以非遗学术甚至学科为基地的研究重镇。二是推动非遗同文旅深度融合,为游客提供更具“临感”的文化体验;或将非遗研习引入各大展会活动中,使其成为文化展示、展演活动中的“津牌”亮点。三是注重开发非遗类文创产品,打造出一批又一批独具津派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极大提升了天津文旅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4.文化市场反响渐趋热烈,产业发展回馈效应已经初显。一是游客数量和行业收益显著增长。2024年国庆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1837.7万人次,较2023年国庆8天假期增长225.28万人次,增幅为14%。其中外省游客达到1009.79万人次,占比54.9%。实现旅游总收益166.78亿元,与2023年相比增长36.9%。二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天津逐渐成为常态。天津一直注重从文化高度打造旅游高地,近年来天津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始终涌动着文化的感召力。文化事业产业的高品质社会效应也为进一步提升天津市文化事业产业现代化治理水准,进一步打开文化天津的认知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天津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文化天津的法治建设还有待完善。2018年《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的出台,让天津市的文化法律治理工作进入快车道。但随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以该条例为引领的文化法律治理已显乏力。一是该条例作为文化事业的保障和促进条例,不足以涵盖对于文化产业的法律保护和规制事宜;二是有关文化产业领域的规范性法律制度,存在立法衔接性不高、综合治理体系性不强以及综合执法协调度不够等问题;三是对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法律治理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回应。

2.对天津文明历史整体认识尚不深远。纵观天津历史,其六百多年的建城史、上千年的人文艺术史,甚至还有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完整的人类活动史,加之一百多年的近现代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共同融造出天津这座百业兴旺、百姓康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但今天人们对天津历史的整体认知多停留在近代百年、明初六百年或隋唐一千四百年之间。实际上,早在汉代时期,天津已有世家大族聚居。2024年在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天津市蓟州区再次发现邦均镇新汉墓群。而在2023年,蓟州区州河湾镇的青池遗址考古发掘更首次发现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性遗存。

3.对天津地域文明研究不够深入系统。正因为对天津文明历史整体认识不够深远,导致对于天津地域文明的研究不够深入,相关研究成果很少,且基本上都是有关近代天津的研究。这就容易让人误认为天津是个比较“年轻”、缺乏历史底蕴的城市。同时,对于天津地域文明的研究也有待深入、系统。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街区建筑、近代名人、民俗活动和少量社会运动等领域,欠缺更为宏阔的研究视域。

4.对文化天津的宣介推广尚流于浅表。当前对文化天津的宣介推广,或局限于近现代天津的民俗百态,或流连于百年沧桑的租界洋楼,或留念于津门故里的前世“繁花”,或沸腾于桥林月下的鼓乐声响。这种宣介方式易给人一种印象,似乎天津只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里的一个缩影,而并非一座更具历史厚重“真身”的巍峨之城。虽然“近代中国看天津”的宣介视角能在第一时间和第一视角抓住人们向往天津的眼睛,但作为文旅天津的“1.0版”,的确还有向文化天津“2.0版”跃升的必要和空间。

三、援“法”治理的完善路径

1.深入实施《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公共文化事业关乎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美好生活的实现,更是文化兴市、强市的基础性工程,应将其作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善作善成目标实现的首要工作来抓。当下重点是进一步推动《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实施见实效。一是建立针对该条例实施实效的立法追踪和评估机制;二是将对该条例的实施效果纳入对各文化事业单位依法治理效能的考评;三是进一步加强对该条例的宣传推广,使“依法治文”的观念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2.探索研究天津文化产业促进与规制立法。从促进和规制两方面入手,探索研究符合天津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需要的文化产业专项立法。重点立法事项可考虑:文化产业部类,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类别的立法界定及其与文化事业的法律关系界分;文化产业归口管理及协同治理的层级、主体和权责划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文化市场治理框架;文化产业权利获享主体,尤其是各类著作权利归属,以及权利主体的义务、追责原则与方式;文化产业行业自律原则和基本形式等。

3.协调推进天津市文化执法体制机制建设。文化执法是文化法治的中心工作,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更离不开文化执法领域的协同治理。一是在体制机制上厘清文化执法在文化事业同产业之间的不同角色、身份和工作原则、导向,以此激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增量。二是搭建从顶层联席会议到中层综治平台,再到具体执法协调方案在内的体系化文化综合执法框架结构,真正从体制机制上支撑文化执法领域的综合治理。三是回应公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认真研究并出台相关规范举措,引导社会公众有序、有为参与包括文化执法在内的文化法治监督工作,让“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社会效能成为天津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问“学”津门的对策建议

1.以学术的深度挖掘阐释文化天津的历史。天津本就具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具备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可紧扣历史分期的“经线”,深度挖掘和阐释文化天津的历史。如:文化天津“远古史”,包括天津古地理成型史、古生物演化史、古人类活动史;文化天津“上古史”,包括天津上古神话传说史、石器时代考古史、夏商周文明探源史;文化天津“中古史”,包括天津秦汉史、魏晋北朝及南北朝交往交流史、隋唐史、宋辽金元交往交融史;文化天津“近古史”,包括天津明代建城与发展史、早中期清代史;文化天津“近现代史”,包括天津晚清史、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以及以党史为核心的天津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文化天津“当代史”,包括天津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和新时代新征程史。

2.以学科的广度集成拓展文化天津的格局。在深度挖掘和阐释文化天津历史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学科划分“纬线”,集成塑造文化天津的文化格局。主要聚焦如下主题领域:古地质地理学意义上的地理地质踏勘保护,古生物学意义上的古生物挖掘、整理和保护,古人类学意义上的早期人类活动研究,考古学意义上的古代文明探源性、体系化研究,历史学意义上的天津近现代文明的进一步细化、深化和系统化研究,天津市“四史”挖掘整理和集成化研究,着力推进新时代天津经济社会改革发展重要成就的实录编撰。以上研究一方面可由权威部门统一动员调度,另一方面需各学科、各高校、各文博单位等科研机构协同参与。可考虑制定《文化天津中长期学科学术研究发展纲要》,出台《文化天津中长期学科学术研究课题集群》等政策和项目工程,长期持续、久久为功。

3.以学问的高度宣介推广文化天津的风采。对当下和未来天津文化和天津文旅的宣介推广要注重深度和厚度,着力培育和打造具有文明深度和人文厚度的文化、文旅、文博宣介体系,着力建设富有文化质感的文宣、文旅、文博和文创品牌。可从强化思想内涵、厚实人文质料上发力,真正以学问的高度和问学的深度引导人们问道津门故里,全力打造文化天津的顶流IP。当务之急在于系统培育政治可靠、业务精熟,具有深入学习能力、深度阐释能力和生动宣讲能力的宣介推广人才梯队;聚焦当前天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点热点,围绕天津文博文旅事业产业发展的热线快线,尽快构建起文化天津宣介推广人才矩阵。既可从现有的流量主播和行业导游中遴选、培养津派人文讲师,也可从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博单位中引育、孵化津派文化学者。让津派文化人才在津沽大地的新时代舞台上起舞欢唱,让文化天津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格局的征途上一路芳华。

作者系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理工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