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学深用善作善成加快推动科技强市建设

2024-12-17

求知 2024年12期

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提出“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强调指出,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一年来,天津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以改革创新为主线,组建市委科技委员会,召开全市科技大会,出台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下简称“天开园”)发展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法规和政策文件,有力开创了科技工作新局面。作为科技管理部门,如何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深学深用、善作善成,加快推动科技强市建设,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提供有力支撑,本刊记者专访了天津市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天开高教科创园管委会主任朱玉兵。

记者: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请问市科技局是如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的?

朱玉兵: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京津冀三省市共同建立起“要事有统筹、任务有督办、落实有专班”的工作机制,设立了包括科技创新在内的18个专题工作组。2024年5月11日至12日,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津成功召开,三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实地考察了天开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三省市协同发展重要部署,科技协同创新在三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校市、院市合作取得新突破。推动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天津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设北理工车辆学院天津实验室,举办航空发动机基础科学前沿论坛、吸引20余位院士专家参加;充分发挥清华高端院、北大信息院等桥头堡作用,积极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创新资源,华慧芯、华海清科等一批具有“高校基因”的企业加速成长。加强与中科院全面科技合作,实施院市合作专项,累计推动44家中科院院所与天津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全市16个区实现合作全覆盖,中科院工生所、中科曙光等“中科系”创新主体在生物医药、信创等重点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有力支撑重点产业发展。与中国医科院共同推动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协和医院天津基地等建设,打造集医疗、科研、教育和健康产业于一体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二是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取得新进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的重要指示,共同出台《京津冀三省市协同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质增效行动方案》,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天津中心实体化运行,支持南开大学、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与中心本部和天津中心共建22个技术创新平台,筛选推荐一批科技成果入选颠覆性技术创新库并获得国家专项支持,助力服务2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三是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成效。联合北京、河北科技管理部门共同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协同推动京津冀高精尖重点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024)》,充分发掘三地科创服务资源,面向三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两批共50余家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熟化基地清单,成功举办2024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京津冀技术交易成果对接会等重大活动,组织开展“科技成果俏津门”品牌活动60余场,推动供需对接,促进技术交易,助力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和产业化。截至目前,京津、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达到268.3亿元、325.48亿元,同比增长57.09%、71.12%。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加强科创园区建设。”目前,天开园已经成为天津的科创地标。请问市科技局是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标准建设天开园的?

朱玉兵:高标准建设天开园是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重大举措。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天开园“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功能定位,在发展空间拓展、新赛道谋划、科技金融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天开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自2023年5月18日开园以来,孵化、引进科技企业超2500家,平均每天诞生4家科技企业;聚集服务机构174家、金融机构179家。天开园建设模式和成效得到国家有关领导肯定。

一是园区制度体系和空间布局更加完善。推动出台《天津市促进天开高教科创园发展条例》,以立法方式保障天开园高质量发展。充分借鉴先进园区建设经验,创新提出45条政策措施,形成天开园政策2.0版,为园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支持。系统谋划天开园空间发展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有序推动华苑科技园、东丽园、河西园相继纳入“多点”,形成“一核两翼多点”空间发展布局,未来将聚焦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前瞻布局脑机科学、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建强“核心区”、做大“两翼”、稳步拓展“多点”。

二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全面探索“教育+科技+人才”的创新发展模式,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签署合作协议,聚焦化学、化工、材料、精密仪器等领域的学科优势,推动高校产出更多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成果,并在天开园孵化、转化、产业化。以世界首款脑机接口专用编解码芯片、水系规模储能电池关键材料和电芯等先进技术为支撑的燧世科技、常兴储能等科技企业先后落户天开园,永续新材料、佰鸟纵横、京润瀚阳等15家核心区孵化企业已实现规模化生产。

三是创新创业天开生态逐步形成。上线运行天开智慧园区服务平台,以数字化、智能化有力支撑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业务相连、功能互补、信息共享。组建天开九安海河海棠基金等11支科创基金(规模77亿元),推动北京银行、农业银行等20多家银行开发170多个特色产品,设立天开园OTC专板(148家企业入板),不断完善覆盖科技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组织“天开大讲堂”“百企进天开”等系列活动900余场,为创业者展示项目、碰撞思想、共赢发展提供平台。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时对争取更多战略科技力量在津布局作出了重要指示,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请问市科技局在完善实验室体系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朱玉兵: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进一步凸显实验室体系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作用。市科技局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天津发展需求,全力推进实验室体系建设,打造形成了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引领、海河实验室为支撑、市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的天津特色实验室体系。

一是争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取得新突破。抢抓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机遇,在方案撰写、线上答辩等关键环节为实验室提供全流程服务保障,2024年新获批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17家。编制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政策包,在项目、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已经产出生物型人工血管等一批具备产业化前景的关键技术,实现技术转让收入超过13亿元,带动本地企业实现新产品收入近40亿元;突破“空间测量定位系统”“空间太阳电池”等一批原创性成果,为“福建号”“嫦娥”“北斗”等国之重器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探索海河实验室创新发展新模式。聚焦物质绿色创造、脑机交互等前沿领域组建6家海河实验室,赋予海河实验室高度自主权,不定行政级别、不设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通过科研目标化、成果产业化、用人灵活化、投资多元化、运行市场化机制,释放海河实验室创新活力。引导海河实验室探索各具特色的运行模式,聚焦“0—1”,打造国家级平台“后备役”,在脑机交互、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突出“1—N”,支撑产业创新、培育科技企业,创新研发国内nGEk9WMZMP98OBUJmgnvRQ==首个桌面操作系统根社区等一批新产品、新技术,累计孵化培育科技企业97家。

三是推动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提质增效。按照“统一规划、有限目标、择优支持”原则,累计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341家,其中学科类180家、企业类161家。从技术领域看,市级重点实验室与12条重点产业链相匹配,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领域占比超过50%,凯莱英、天士力、曙光信息等科技领军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组建了一批标杆级市级重点实验室。水下隧道建设与运维技术、航空配电系统等重点实验室的一批重大成果在港珠澳大桥、C919等国家重大工程XCRBew4uwKSI+Ze2b70Riw==、重大项目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指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途径是成果转化,在视察天津时也对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出重要要求。请问市科技局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朱玉兵:天津市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在全国率先出台成果转化地方条例,建立起“法规+实施意见+配套细则+操作规程”的“四重接力棒”政策体系。2024年5月,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的若干措施》,从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七方面提出18条务实举措。重点在三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是推动成果转化从管理审批型向创新服务型转变。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成果转化协调推动小组,建立成果转化“一张明白纸、一幅流程图、一批服务专员”制度,推行“只进一扇门”“审批一条龙”“服务一站式”,为科研人员提供成果转化“一门式”服务,全面提升成果转化效率。中国民航大学成立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中心,牵头推动成果转化工作,实现“专利申请—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的全流程服务保障。

二是实行职务科技成果全流程单列管理。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模式,明确转化前,可以不确认成果的无形资产价值,由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管理职责。转化中,科研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协议定价+公示”、挂牌交易、拍卖等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方式确定科技成果价格。转化后,建立与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相适应的、区别于一般的国有资产管理方式,以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形成的国有股权,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天津理工大学建立科研成果单列管理制度,已推动近千项知识产权无形资产与传统国有资产区分管理,超200项成果实现快速转化。

三是推动成果转化从“收益奖励”向“权属激励”深化。坚持产权激励是最大激励的原则,在全市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支持科研事业单位在与成果完成人(团队)约定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事项后,可赋予成果完成人(团队)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或10年以上长期使用权。南开大学制定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管理办法,着力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主动性,40项完成赋权的成果中近80%已实现转化。

记者:建设科技强市离不开一流的科创服务环境,请问市科技局在打造高水平科创服务体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朱玉兵:构建覆盖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的科创服务体系,推动检验检测、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科创服务机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是建设科技强市的重要一环。市科技局在2024年的机构改革中,围绕发展科技服务业、优化科创服务生态,专门增设科创服务处,推动打造从技术研发到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的全流程科创服务链条。

一是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设立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研发专项,结合企业发展阶段和实际需求,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推动科创服务企业“小升规”“规变强”,实现科技服务业集群发展,全市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营收超过1900亿元。制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育工作方案,绘制重点产业科创服务链图谱,推动各区、园区定向引育、补链强链,全市科创服务机构总数达到2200家。打造“科服网”,汇聚科创服务“店铺”近2100家,累计访问量超过1500万人次。

二是全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联动工作机制,向25家合作银行分类推送1.6万余家科技企业特征信息,引导银行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动科技企业贷款“增量”“扩面”“降价”。布局设立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天津市天使母基金、天开园创业种子基金等总规模达33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支持设立50亿元规模的天开九安海河海棠科创母基金、50亿元规模的中银海河天开科创母基金,加大对全市,尤其是天开园优秀科创项目的支持力度。优选100家科技企业纳入上市培育库,全市已有52家科技型企业上市。

三是持续提升创业孵化服务水平。着力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高水平孵化服务体系。开展精准培育和“一对一”帮扶,探索超前孵化、深度孵化等新模式,更好发挥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助推作用,全市13家国家级和市级大学科技园,295家国家级和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聚集创业团队、企业超过1万个。加快发展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的新型研发机构,着力加强高成长潜力企业的衍生孵化,全市2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衍生孵化企业超900家,培育了包括飞腾、麒麟、康希诺等在内的一批代表性企业。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