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一体化背景下挖掘小学数学育人价值的研究
2024-12-15李敏华
摘"要:为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践行新课程,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通过系统挖掘、分层呈现数学学科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让隐性的素养显性化,凸显小学数学育人价值。基于此,文章从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特征入手,深入分析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小学数学其育人价值、价值发挥原则,探索现阶段其育人价值缺乏情况,针对性提出合理的创新策略,旨在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思政一体化;小学数学;育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6-0098-04
课题项目:文章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思政一体化背景下挖掘小学数学育人价值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JJKZX23-306)。
作者简介:李敏华(1977~),女,汉族,福建漳浦人,福建省漳浦县石斋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教育之本,是教育之魂。不管是哪个学段、哪个版本的新课标,其改革的基本方向,都是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核心素养便是“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小学数学教材的指导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育人价值,合理进行引导,以数学教学为主题开展课程思政,通过学科教学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数学,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帮助学生摆脱传统理念束缚;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知社会、认知数学,利用其数学学科育人价值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在问题探索与思考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水平,为以后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特征与育人价值发挥原则
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理念逐渐创新,促使教育界不再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逐渐以多元化的指标进行评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入核心素养理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转变学生的思维,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开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小学数学的育人价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与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特征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新课程标准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提出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开展思政教育,利用学科育人价值引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发挥其德育价值,以实现完善学生人格思想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特征性,该阶段是学生空间思维、逻辑思维的启蒙阶段,教学内容较为基础。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合理的引导,促使学生产生正确的认知,完善自身的思维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提升数学素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数学知识的性质因素影响,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导致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容易出现明显的困惑感。因此,教师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儿童、看教育、看小学教育、看小学数学;更应注重其合理的形象性教学,保证其教学内容与组织实施符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征,以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展教学,达到教学目的,以促使其教学与小学生的特点相契合,发挥其教学育人功能。
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存在明显的差异,知识内容蕴含较强的逻辑性与哲理性,与生活实际存在明显的关联性,以各种定理、规律的形式表现,通过数据可以有效衡量事物,表达客观物体。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逐渐扩展自身的视野。长此以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世界观,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
(二)育人价值发挥原则
学校要充分借助课堂优势,进行学科融合,让课程思政与教学协同前进,形成共力,强化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思政教育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要构建小学课程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使育人功能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凸显与应用。
从当前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角度开展分析,其内容与育人教育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契合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进行融合,充分发挥数学思政的育人引领价值,对小学生产生良好的引导,以促使其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水平。具体来说,小学数学课程应遵循以下育人原则:第一,遵循课前教学准备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内容与育人目标相结合,以全新的视角引导小学正确认知德育价值,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进行合理创新,从教学准备角度进行完善,明确育人教学目标,引入不同类型的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育人内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实现小学数学的育人价值。第二,全面转变教学思路原则。在当前的新课程理念背景下,育人理念的教育价值逐渐提升。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转变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学习思维,注重育人价值渗透,实现知识、智慧、人格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
小学数学知识教学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对自身的意志与品质进行磨炼,扩展学生自身的视野,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数学思想来认知世界,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积极扩展小学数学育人视角,将数学知识内容以多种形态进行表达,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理性思维探索问题,分析知识内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其思维能力,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内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出数学育人价值。
二、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缺乏
长期以来,我国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束缚,造成小学数学教学仍旧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感到枯燥,教师也单纯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成绩作为评判依据标准,很难准确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束缚了学生自身的发散性思维。例如,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题海战术、填鸭式战术为主,让学生通过做大量的习题进行知识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造成学习过程中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与自主思考能力弱化,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受该因素影响,在传统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视其学科育人价值发挥,造成德育工作出现形式化,难以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想意识、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契合不足,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同时,在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明显的不足,缺乏对德育内容的挖掘,导致其育人价值降低。部分教师自身的德育意识不强,在开展课程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数学知识教学,单纯以教学方法、技能为主,忽视学生道德与情感及价值观教育,造成学生自身的育人价值降低,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相关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较为传统,在实践过程中忽视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以及自主思考能力培养,忽略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优势,过分强调教师自身的主体地位,难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学。长此以往,造成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氛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创新,弱化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被动式学习方法为主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逐渐被教育者抛弃,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要思考:如何创新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挖掘思政资源进行德育教育,让思政元素从隐性朝显性转变。
三、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发挥策略
(一)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重要性逐渐凸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其教育价值,合理将其与小学数学课程相结合,注重学生思维发展,加强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体验道德品质,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促使学生思想品质得到全面发扬。教师可以构建良好的德育融合生活情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环境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在进行“乘法与统计学”知识相关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与生活融合,将知识内容落实到日常生活实际中,挖掘生活中隐藏的德育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周边的汽车数量进行统计,以自己生活的小区为例,计算其汽车数量,并预测汽车可能出现的耗油量。在计算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汽车尾气污染,了解公共汽车的优势以及对环境保护的益处,促使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将节能减排融入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创设,如家中的灯泡每小时耗电量为多少?每12小时耗电量多少?每24小时耗电量多少?每年耗电量多少?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并产生正确的耗电量消耗认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节约用电意识,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核心素养。
(二)整合教学资源促使学生产生科学态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其资源的优势,通过教学资源促使学生产生科学的态度。例如,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通过借助相关资源对学生引导,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对自身合理进行定位,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灵活应用当前先进的新技术整合数学资源,搜集与知识内容相关的辅助资料,挖掘题教学中蕴涵的德育思想。例如在“认识时间”知识点学习过程中,教师教导学生怎样认识钟表及相关概念,了解相关的时间概念。教师可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搜集具有独特性的钟表相关内容,帮助学生认知中的分针、秒针、时针,将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表达,可以播放英国大本钟视频或布拉格天文钟等相关等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利用其优势进行引导,促使学生产生时间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对时间进行正确的认知,通过人文概念中的时间进行教育,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产生良好的道德教育价值。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相关的人文知识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例如,在进行大数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概念。又如,我国有14亿人口,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视频制作,以直观的形态帮助学生认知14亿概念,具体到14亿人的实际数量,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全国每天可节约14亿粒米。可以按照米粒的大小进行计算,将一粒米换算成重量单位,以直观的体积进行表达,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大数,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认知,勤俭节约,避免出现浪费粮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身的思想品质。
(三)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
善于模仿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共性,尤其是善于在学习过程中模仿教师的行为。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通过良好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与学习态度,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解圆锥与圆柱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建立相应的模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教案,以模型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与引导,其模型最好是废旧材料制作而成,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良好的节约意识,将废旧的材料变废为宝,并且在进行模型拆分组装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对知识内容产生深入的了解与认知,对圆锥、圆柱相关知识内容并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主动进行学习。通过该模式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科学意识,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知识内容。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以严谨的态度对待问题,即使只是微小的差错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纠正,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严谨、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条理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逐渐产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形象的知识内容,通过图文并茂、声像一体激趣引导产生良好的体验;同时制作“思想品德表”,对学生日常生活进行记录。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对学生每日的思想品德活动以及行为进行评分,充分发挥榜样作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形象,逐渐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品德。例如,学生对较难的数学知识产生放弃心理减分;学生对较难的数学知识经过不断地钻研分析,最终掌握了知识内涵,则给予同学加分,帮助学生产生良好的不屈不挠精神,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通过以数学课堂为基础,发挥数学教育学的育人价值。
(四)灵活运用教材强化整体育人效果
课标体现了国家意志,教材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而读懂教材则是每位教师站稳讲台的“利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发挥教材价值,将数学知识与育人相结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创新,扩展教材内容,如搜集网络上辅助教材进行教学,以视频、图片等形式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相关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知识时,教师可以灵活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搜集我国“九章算术”,通过了解其著作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清晰我国数学历史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民族自豪感,了解我国数学发展历程,感受其知识魅力,达到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在进行“方向与位置”教学过程中,构建相应的情景,通过与父母走散为主题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位置判断、辨别方向等。以信息视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预测可能出现的多种结果,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回答问题。如有的学生说可以通过建筑物作为参考,有的学生说可以通过太阳东升西落作为参考,进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产生良好的生命安全意识,提高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当遇到类似的情况时需要沉着冷静,如寻找警察帮助、给父母打电话等,强化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能力水平。灵活运用教材把握“渗透点”,研究数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元素提炼问题,在孩子的心中种下“立德树人”的种子。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数学学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政教育责无旁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进行引导,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开发育人功能,打开课程建设新思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丰富学生成长经历。因此,在思政一体化背景下进行数学探究,深入挖掘数学学科思政元素的着力点,凸显数学本质的同时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育人价值,让课程思政与教学协同前进,形成共力,培养良好习惯,形成核心素养,实现从个体教育到群体发展的跨跃,为国育才,为完善学生人格奠基。
参考文献:
[1]杜波.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3):61-62.
[2]叶俊.寓德于数学,教学与育人并举——谈小学数学育人价值的体现[J].读写算,2021(27):27-28.
[3]梁金燕.论如何有效发挥小学数学教学中特有的育人价值[J].当代家庭教育,2020(24):133-134.
[4]刘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教书育人作用的重要举措[J].考试周刊,2020(6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