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G智能技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创新路径探究
2024-12-15王小燕
摘"要:5G智能技术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融合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实验、探索自然现象,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借助5G技术的高速连接,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即时互动和交流,促进学生的合作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提高学习效果。文章以5G智能技术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为例,探析了5G智能技术为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提供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小学科学;5G智能技术;核心素养;创新教学;科学态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6-0017-04
作者简介:王小燕(1987~),女,汉族,福建南安人,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科学。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5G智能技术提供了一种创新路径探索科学核心素养培养,以学生发展为主线,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通过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互动式、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等。这样的生动课堂注重学生的全身心参与,即让学生通过手动、身动、脑动与心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活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协助教学,使课堂成为真正的学堂,实现深度学习。
一、5G智能技术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助力
第一,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5G网络连接,学生可以获取丰富多样的科学学习资源,如科学实验视频、模拟实验软件、科学探究资料等。这些资源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为他们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第二,实现远程互动和合作。借助高速的5G网络,教师可以实现与学生、同事以及专家之间的远程互动和合作。他们可以通过视频会议或在线平台进行实时交流,共同探讨科学问题,分享实践经验,提供互相支持和反馈,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经验和资源。第三,促进深度学习。5G智能技术支持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沉浸在逼真的实验场景中,参与互动和探索。这样的沉浸式学习方式能够刺激学生的主动性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对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第四,实现个性化教学。5G技术提供了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推荐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指导。通过在线平台,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推荐适合他们的科学资料、活动或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第五,加强实践环节。借助5G智能技术,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实践探究活动。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科学观测和数据收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在线平台,学生还可以参与科学项目或竞赛,与其他同学分享并交流实践经验,扩展科学知识。
总之,5G智能技术为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和创新。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支持,促进了深度学习和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加强了实践环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核心素养。同时,教师需要在利用5G智能技术进行教学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和科学组织教学活动,以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
二、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5G智能技术存在的问题
尽管5G智能技术对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很大支持,对课堂教学的改变是创新性的,但还是有部分教师无法完全掌握5G智能技术,无法打造智慧课堂。具体如下:第一,教师对资源的利用不到位。尽管有了丰富的科学学习资源,但教师在课堂中对这些资源的应用不够充分和灵活,没有充分了解和挖掘相关资源的潜力,无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第二,对技术的应用不到位。部分教师对5G技术的应用不够熟悉,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很难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来设计和实施创新性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三,缺乏互动课堂。尽管5G智能技术提供了远程互动和合作的可能性,但在小学科学课堂中,互动课堂的实现仍然不足。教师没有充分利用5G技术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缺乏多样化的交流和讨论,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第四,课堂中的实验教学与课后作业缺乏联通。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进行实验教学,而课后作业往往独立进行,缺乏将实验教学与课后作业相连接的有效手段。利用5G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将实验教学和课后作业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实验知识和实践能力。第五,教师自我提升不足。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主动性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在5G智能技术领域的专业能力,没有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无法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发展趋势。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推动5G智能技术在科学课堂中的有效落地,教师需要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积极参与教育技术交流和反思,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小学科学课堂创新性应用5G智能技术的路径
(一)利用丰富资源,培养科学观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平台,为小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科学知识和实例,如科学教材、动画视频、科学故事等,以图文、音频或视频的形式呈现知识,通过高速的5G网络传输,确保学生能够顺畅地浏览、阅读和观看。同时,借助5G网络的高速传输和稳定连接,利用在线平台提供虚拟实验室和模拟实践的机会,学生可以应用在线模拟实验软件,进行各科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结果总结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培养科学观念和实践探究能力。
比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中,首先向学生简要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概念,使用图片、视频和实物等多种资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利用在线平台展示丰富多样的科学资源,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和记录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使用小型的工具或实验器材,如弹簧、弦乐器或吹管等,观察这些物体在振动时是否会发出声音,进行多次尝试和观察,总结发现的规律。其次,通过在线模拟实验软件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更加细致和系统化的实验操作。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物体进行振动实验,观察和记录振动过程以及相关的声音现象。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声音产生原因的假设性解释。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过程中的观察、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形成对声音产生机制的深入理解,鼓励学生以图文的形式呈现他们的探索过程和结论,培养他们的细致观察和科学沟通的能力。
(二)借助互动合作,培养科学思维
通过5G网络连接,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远程实时互动,如使用视频会议工具或在线教育平台进行授课和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可以即时回答、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激发并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推理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5G技术在教学中组织合作项目学习。学生分成团队,通过在线协作平台共享资源和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科学探究项目。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需展示团队合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并结合科学思维实施实验、数据收集、分析和总结。借助5G智能技术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联通课堂上下。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可以更好地发展科学思维,包括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互动合作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技巧和批判性思维,进一步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运动与摩擦力”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解释摩擦力的概念以及与物体运动方式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验,在实验室内使用合适的材料,观察不同物体在滚动和滑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并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利用专业实验设备连接,测量不同物体在滚动和滑动过程中所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通过屏幕共享功能,教师即时展示实验过程和数据,并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理解摩擦力与物体运动方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个人设备通过在线平台连接传感器设备,观察和测量不同物体在滚动和滑动过程中所受到的摩擦力,并实时记录数据。最后,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分析和讨论实验数据,在线平台上共享和比较结果,深入探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方式的关系,并对课上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在课后,学生根据课堂实验的结果,自主设计以探究摩擦力与不同运动方式的关系为目标的实验方案,然后通过在线视频会议工具,与小组成员和教师一起讨论实验结果,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摩擦力变化,推导出摩擦力与物体运动方式之间的规律性结论。
又如,在“机械摆钟”的教学中,为联通课堂上下,教师准备了课前预习学案,让学生借助预习学案完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课前预习学案学习目标:了解摆钟的发明对计时精确度的提高;掌握摆钟摆动次数与时间的关系;理解摆的等时性原理。学习内容:阅读相关教材中与摆钟和单摆相关的内容,了解摆钟的运行原理和摆的等时性原理;搜索并观看与摆钟和单摆相关的图像、视频等资源,通过视觉呈现来加深学生对摆钟和单摆的认识。合作任务: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一起讨论和分享各自搜索到的摆钟和单摆相关的图像、视频等资源;在小组内共同整理一份关于摆钟和单摆的资料汇总,其中包括相关的图片和视频链接;分享自己的资料汇总、所获得的对摆钟和单摆的认识,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就是基于这些内容产生的。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如下问题:摆钟和单摆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为什么摆钟的摆动次数每分钟是相同的?你认为所有的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是相同的吗?这都是学生在预习中了解过的内容,因此课堂讨论很有效。接着,教师利用学生所了解的知识,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测量其摆动次数,在小组内交换观察结果和数据,比较不同单摆的摆动次数是否相同,讨论存在的差异和可能原因。在本次教学中,通过5G网络连接,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在线搜索和研究,共同整理资料,形成小组讨论交流的合作任务。在课堂上,借助5G智能技术实现实时互动,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摆钟制作实践,并进行观察结果和数据分享。教师通过提问与学生进行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这样的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突出5G智能技术的利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逼真视听效果,落实探究实践
利用5G网络传输高清图像和视频,小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实验和观察。逼真的视觉效果和沉浸式的音效能够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实验场景,并提供与实际实验相似的体验。这样的探究实践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力。此外,教师可以借助5G智能技术传输逼真的3D科学模型。通过触摸屏幕或手势操作,学生可以与模型进行互动、观察和探索其中的科学原理,如旋转、放大和分解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科学现象和结构,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事物的理解和掌握。在科学课堂上,逼真的视听效果和沉浸感提供了与实际情境相近的体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思维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种子长出了根”教学过程中,借助5G网络传输高清图像和视频,在虚拟实验室中展示种子的萌发过程。借助5G智能技术,传输逼真的3D科学模型到学生设备上,通过触摸屏幕,学生可以全方位看到植物根的结构和功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探究实践,设计“拔一棵草”的体验活动,学生亲自体验拔草的过程,感受根的固定作用,并通过观察根的特征来理解植物根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和适应。通过以上的措施,创造给学生以逼真视听效果和沉浸式体验的教学环境,同时落实探究实践,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实验和观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记录,深入理解科学概念。
(四)提供个性资源,培养态度责任
相比传统教学方式,“互联网+教育”,尤其是在5G智能技术的应用背景下,可以有效达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利用5G智能技术中的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学习算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和能力水平,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资源。通过在线平台,根据学生学习记录和反馈,智能地推荐适合他们的科学资料、活动或课程内容,激发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借助5G网络的高速连通和云计算技术,组织学生参与科学伦理和社会责任的问题讨论。通过在线辩论、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科学领域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应用的责任心。
比如,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在在线平台上提供适合他们的科学资料,设计与地震成因及作用相关的实践体验活动,如自行设计模拟地壳运动的实验。借助5G智能技术,教师提供实验操作步骤的视频指导,并通过在线平台分享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地震成因及其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通过在线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需求搜索相关的科学资料和资源,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探索地震成因及作用。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和反馈,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强化学生对科学伦理和社会责任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责任态度和意识。
(五)教师自我提升,完善课堂教学
教师在应用5G智能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在融合课程与技术时存在的问题,因此要积极参加与5G智能技术相关的专业培训、研讨会、学术会议等活动,以增进自身对最新教育技术的了解和学习。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和分享经验,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需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定期阅读相关领域的专业书刊、研究论文和在线资源。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学术数据库等工具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技术资讯,参加在线学习平台课程,提升自己在5G智能技术领域的专业能力。
由于学校的其他教师也在积极开展5G智能技术引领的课程实践,教师可以主动寻求合作,与同校教师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合作项目、研究合作等方式,共同学习和探索5G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此外,理论的学习是实践的基础,教师要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将5G智能技术引入科学教学实践中,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反思和调整,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四、结论
综上所述,创新应用5G智能技术,可以探索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路径,教师要借助5G智能技术的高速传输科学资源、实时互动与远程合作,以及个性化学习推荐等功能,有序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在科学领域中的科学思维、实践探究能力和科学伦理责任意识等,提升学生整体科学素养水平。这些创新路径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更实践、更个性化的科学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晓晨.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研究[J].读与写:中旬,2021(3):243.
[2]郑立东.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少年写作,2021(1):118.
[3]曹国英.走进科学世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2017(3):29.
[4]许丽明.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途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1(92):7-9.
[5]兰国帅,郭倩,魏家财,等.5G+智能技术:构筑“智能+”时代的智能教育新生态系统[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3):3-16.
[6]刘哲旋.5G时代下传统媒体的改革与创新路径探索[J].中国周刊:英文版,202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