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C核心素养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优化途径研究

2024-12-15王朝华

考试周刊 2024年46期
关键词:管理工作班级班主任

摘"要:文章基于5C核心素养的视角,在分析其文化内涵及传承、创新、沟通、合作、审辩思维五大组成要素内涵的前提下,结合当下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存在的工作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应用5C核心素养优化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5C核心素养;小学;班主任管理;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6-0013-04

作者简介:王朝华(1981~),女,汉族,甘肃兰州人,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彭家坪第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在我国素质教育推进的大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作为一项覆盖学生知识学习、日常生活、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同样需要关注学生学校生活中的核心素养培育和发展。“5C核心素养”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这5项素养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均为C,简称“5C”。5C核心素养作为当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领域出现的理论成果,可以帮助小学班主任通过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施、改动,推动学生文化传承及理解、沟通、合作、创新、审辩思维和能力的快速发展。但从5C核心素养的整体内涵看来,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尚未真正达到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真实标准和质量要求,在工作模式理念和内容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缺陷。文章基于5C核心素养视角,探讨了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改革优化策略,为今后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在5C核心素养模型指导下的改进提供参考。

一、5C核心素养组成部分剖析

(一)文化理解及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文化力量,目前各个阶段教育工作都提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作为一项覆盖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层面的综合性工作,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上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5C核心素养基础部分的文化传承和理解也是后续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等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条件。实际上,文化理解、传承就是学生在接受班主任管理过程中对中华优秀文化内涵的认知逐渐完善,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时代要求,进行选择性创新的过程。学生需要在接受班主任管理时,通过班级文化环境建设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以及其他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观念、行为规范方面的引导价值,凸显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生活方式、人文观念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让学生自觉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将文化观念和价值原则进行实践。

(二)审辩思维

审辩思维是反思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通过审慎思考,并通过自己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多种信息证据的搜集、分析,保障决策科学合理的过程。学生在审辩思维素养的影响下,对任何已有的结论都不会产生轻易信服的态度,并且这种对结论和其他人言语的质疑批判理念是一种双向特征,同时指向他人和自己。学生能够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对他人的言语和自己的决定正确与否给出合理判断。学生在审辩思维的影响下能够针对某一事件处理或者对一段时间内自身的思维发展、状态进行全方位反思、评估和改进。这也是学生后续知识学习和个人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思维基础。

(三)创新

小到个人发展,大到社会以及国家发展都需要以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5C核心素养下的创新思维主要是要求学生需要具备一种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并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来自学习、生活的各种挑战,对自己提出的观点有着坚定的信心,在思维方面有着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能够沿着自己的思维方向不断思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从多个层面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逐渐尝试自己思维中存在的各种解决方案。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创新环节可以具体到管理工作理念、内容、模式方面的创新,这也是学生可以感受到创新因素的有效方法。班主任在管理活动中适当引入的创新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创新思维对个人传承成长、发展的价值,这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发展都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

(四)沟通

沟通环节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以及平日生活中与他人交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5C核心素养中的沟通要求学生能够从他人的立场和视角出发,针对问题进行换位思考以及处理,并对其他人的价值观、社会文化背景形成应有的尊重。在班主任管理工作实践中,沟通核心素养要求师生能够以一种平等的地位,促使双方以朋友身份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可以在平等沟通交流中了解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规范方面出现的变化,同时也能够对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方面形成的建议进行客观了解。学生则可以借助和教师的平等沟通,认识自己的行为价值以及不足之处,逐渐改进各种失误,促进对学生正确三观和行为规范养成。

(五)合作

5C核心素养体系下的合作指标,可以总结为小组成员在愿景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以职责的合理划分以及承担,通过彼此之间的协商达成共赢目标。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合作内涵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挥自己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避免教师主导型行政管理工作模式的弊端。教师需要在明确自己班主任管理工作引领工作职责的前提下,明确学生在班级日常的环境管理、文化建设、学习管理方面的职责,以师生的共同合作让学生形成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这不仅是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得以提升的有效方法,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当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实践暴露出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工作问题

1.班主任始终在管理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班主任在年龄、成长经历等方面,与小学生相比,都占据着极大优势,致使部分班主任认为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是落实教师交代的各项任务,认为如果由学生自我管理,会出现班级管理工作混乱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下,班主任管理工作倾向于一种教师主导的行政管理。简单而言,教师通常会利用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定期向学生下达应该完成的各种班级管理工作命令,使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自主性被明显压制。

2.班主任管理工作尚未真正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班主任因为受传统行政管理理念的深刻影响,认为管理工作最终目的就是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反而忽视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文化思想观念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培养。即便部分教师选择以道德感化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但道德观念、知识传承的强制性特征仍旧表现明显,尚未关注到传统文化知识精华和人物榜样在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面的示范性和感染性作用。这不仅使得学生对班主任管理和德育教育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反感倾向,同时后续班主任管理工作内容也得不到学生的真正支持。

3.班主任不注重与学生及家长之间的合理沟通

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学生作为客体对象同样拥有主观能动性,因为学生长时间处于班级环境之中,对各项管理工作的内容及制度合理与否会形成属于自己的判断。家长群体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在学校环境之外学生发展的信息。考虑到小学班主任需要一个人同时管理几十个学生,又承担一定的学科课程教学任务,很难预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即便部分班主任想要拓展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却缺乏对学生的一对一沟通耐心,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也仅限于家长会活动。这对学生以及家长内心真实需求和管理工作价值的发挥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问题原因

1.班级管理中的沟通作用效果发挥有限

学生在学业压力的影响下,未能及时将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各项问题以及意见反馈给教师。即便我国现行的教育工作体系在素质教育的理念影响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革,但实际上依旧是将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主要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标准。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更加关注学生成绩提升以及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道德问题的充分关注。

2.班级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合作模式

小学班主任在实施管理工作过程中,缺乏与本班级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的合作交流。在我国传统课程分科教学工作模式的影响下,教师之间的工作内容呈现出一种彼此独立、各自发展的状态。任课教师在思想方面认为班级管理工作专属于班主任,与自身并不存在任何的关联,导致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有所不足,无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为班主任提供有关管理工作实践的真实信息。班主任对班级内存在的合作小组学习现象理解依旧停留在表层,合作形式无法结合工作内容变化进行合理调整,导致小组的分组和合作形式缺乏合理性,对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3.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尚未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

我国经过千余年历史发展传承至今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前人的智慧结晶,同时也适应当前时代经济发展提出的各种要求。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各种名人榜样以及故事对小学生而言有着良好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班主任却仍旧使用传统行政命令式管理工作方法。这种行为不仅无法发挥小学班主任管理和教育工作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的主要作用,也会影响学生本人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用。

三、5C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优化途径

(一)班级管理中的沟通优化

班主任需要在管理实践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行为、想法给予应有的尊重,或者可以在班会以及课余活动实践中对学生的真实看法和意见主动聆听。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身心发展仍旧处于初级阶段,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尚未发展成熟。在学习和生活中,犯错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但也是教师进行班主任管理教育以及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在之前的沟通和班主任管理工作模式下,班主任通常对学生做出的错误行为一味给予指责和批评,对学生的自尊心以及积极行为会产生巨大的打击。教师需要做到在与学生沟通时综合使用批评和激励性的话语,帮助学生在意识到自身行为不足的前提下,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肯定和支持,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观念,这也是学生积极参与后续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班主任可以通过现有的家长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向家长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同时也可以结合家长反映的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面的变化,帮助学生进一步改善,提高管理工作效果。

(二)关注班级管理中的学生合作意识激发

学生作为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客体对象,需要班主任激发学生合作意识,形成班主任和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合力。教师在辅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的过程中,优先进行异质化的学生分组。学生的异质分组能够帮助小组成员结合自身的差异,在管理工作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了保障学生合作小组全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异质小组人数需要控制在4至6人,并且由其负责值日、餐饮和作业收发等日常班级管理活动,确保学生能够为了达成小组既定的管理工作目标,相互帮助、共同促进。即便教师已经通过小组合作方式,邀请学生参与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但同样需要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持。班主任需要综合考虑班级的学生的总体特征以及个性特点,利用主题班会或者其他课余时间形成合作小组的评价对比细则。班级管理工作相关的各个岗位也需要班主任进行合理细化,将日常管理工作内容落实到学生个人。除了传统的班长、副班长和文艺委员等之外,需要设置生活和电气管理员等多种职位,为学生提供服务班级、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利用传统文化内涵开展管理工作

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传统文化的引入,对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情绪的正向积极发展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班主任可以从班级环境的布置入手,在学校的教室走廊和其他的公共场所张贴我国古代名人圣贤的语录和国学经典;优化教室内的文化环境,展览剪纸、书法等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艺术组成部分。在小学美术课程出现回归主流课程体系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展示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制作的剪纸、书法等艺术作品,让学生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无声影响下,促进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以及行为习惯的规范化发展。

(四)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融入审辩思维

班主任需要不断完善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班干部选用和评价制度,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班主任需要在始终遵循公平公正原则要求下,为学生竞选班级管理岗位提供平等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特长,以班级民主选举的方式,由竞选人员上台进行自我表现,在尊重学生班级管理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对个人、他人优劣势的审辩思考,发挥学生个人的价值和优势。教师在完成学生异质小组划分的前提下,需要发挥引导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集体荣誉感,通过不同班级之间的定时评比活动,确保班干部和普通学生能够对班级各项管理事务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对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缺陷、不足,自主或寻求帮助进行弥补,班级内的管理规章制度也能够在学生主体作用下变得越发完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在5C核心素养的影响下需要以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促使学生在形成良好思想观念和行为道德规范的同时,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目标,并关注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沟通,构建师生合作的管理工作模式,促进班级管理工作制度内容不断创新,保障学生不断提高综合能力,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林欣,王俊杰.5C核心素养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优化研究[J].现代交际,2021(19):79-81.

[2]汤艳.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2):30-31.

[3]赵宝红.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如何关爱学生[J].科学资讯(教育科研),2020(6):92.

[4]包小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分析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技巧[J].华夏教师,2020(9):94-95.

[5]马海强.浅谈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J].科技资讯,2020,18(8):95-96.

[6]张文胜.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语言沟通艺术分析[J].才智,2020(7):4.

猜你喜欢

管理工作班级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班级“四小怪”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夸夸我的班主任
班主任
不称心的新班级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