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推动幼小衔接策略探究
2024-12-09熊晓燕
【摘要】幼儿园区域活动与幼小衔接有诸多对接点,教师从整合活动资源、创设活动情境、优化活动形式、延伸活动维度的教学角度出发,推出契合性、衔接性更高的区域活动,为幼儿创造更多探索学习机会,引导幼儿在多元化实践操作中提高学习能力,为顺利进入小学学习作好铺垫。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小衔接;幼儿教育
在区域活动方案设计时,教师融入幼小衔接内容,不仅能够丰富区域活动内容,还能让幼儿在多元化实践操作中获得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锻炼机会,为步入小学学习夯实基础。幼小衔接关注的是思维对接、习惯对接、心理对接,教师结合幼儿的成长需求和心理特点,在区域活动中融入小学学科内容,为区域活动赋予趣味性、探索性属性,引导幼儿在主动探索实践中建立认知基础。
一、整合幼小衔接活动资源,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具备学情调研和资源整合意识,在区域活动方案设计时,客观分析幼儿的基本学情,综合考量区域活动的材料、场地需求,借助多种渠道搜集、整合契合性更高的幼儿衔接活动资源,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1.开展学情调研
幼儿的自理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认知基础、学力水平、思维习惯等,都是需要教师关注的学情。在幼小衔接内容整合环节,教师深潜幼儿群体,对幼儿的兴趣取向、学习情况、操作能力、合作能力等展开学情调查,为筛选契合性更高的区域活动内容提供参考。为了突显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幼小衔接特点,教师将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相对比,探寻两种教育的共性特点,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活动任务优化,为幼儿提供更多锻炼契机。
更多的幼情信息为优化活动方案设计提供丰富参考价值。教师结合幼儿的成长需求,对活动任务做优化处理,为幼儿提供更多细致的指导。如自理能力的培养,幼儿往往有依赖他人的意识,在家庭生活中依赖家长,在幼儿园依赖教师,有的幼儿甚至吃饭还需要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做好纠正工作,对不同幼儿表现出的不同短板,针对性设计相应的锻炼计划,为幼儿提供独立训练机会,并在需要时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避免幼儿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影响训练效果。在班级管理方面,不同区域活动所需求的场地和材料不同,教师发动幼儿参与场地布置、材料搜集的准备工作,以及活动结束后的卫生打扫、材料归类等,引导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建立主人翁意识。
2.日常制度衔接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和小学的作息时间、管理制度、课程内容等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对比分析日常制度的不同点,并做好对接处理,以贴合小学规章制度为标准,科学调整班级管理内容、管理形式、管理制度,让幼儿在全新的感知体验中建立规则意识,培养幼儿主动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幼儿的自理能力较为欠缺,显然是顺利进入小学学习的阻碍。为了让幼儿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教师不妨针对性设计生活训练,让幼儿在更多锻炼中成长综合能力。
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需要遵守“一日常规”,但由于幼儿的自制力较弱,教师往往放宽制度要求。为了让幼儿尽快建立自主管理意识,教师在作息时间、课堂纪律、日常秩序等方面展开调度,并综合考量多方制约因素,做出科学的教学应对,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如,有的家长对幼儿的学习不重视,不能按时接送幼儿,且随意请假,这对幼儿时间观念的建立不利,教师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就幼儿教育问题达成共识,提醒家长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强化幼儿的时间管理体验。在课程执行过程中,抽象的规则制度讲解,不能对幼儿的行为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教师就具体的问题,给予幼儿细化的要求,能够促进幼儿制度意识的培养。如对于幼儿随意插话的行为,教师要求幼儿先举手,再发表言论。这样具体的事例,能够为幼儿带来直观的规则认知,助学效果较为显著。
二、创设幼小衔接活动情境,启发幼儿学习思维
幼儿对游戏课程的认可度较高,教师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构建系统性区域游戏活动内容,创设趣味性、实践性较高的活动情境,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完成学习思维对接。
1.创新游戏活动
幼儿的直观思维较发达,在区域游戏活动组织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具、绘本材料等,以具象化的辅助教学手段,为幼儿展示小学生的日常学习、游戏、表演等场景,对幼儿的多种感官形成冲击,并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融入模仿小学生日常的内容,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区域游戏活动需要活动材料的支持,为了锻炼幼儿的实践能力,教师不妨发动幼儿加入材料搜集行列,为幼儿创造更多成长机会。
幼儿对小学生活报有较高的期待和探索兴趣,教师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搜集部分小学生举办运动会、文艺表演、趣味课堂的视频片段,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幼儿通过多感官的参与了解小学生活。幼儿观看视频后,纷纷产生想要模仿的想法。教师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条件,推出丰富的模仿活动,并有意识在活动程序设计中渗透游戏规则、投放实践任务、传授操作方法等,让幼儿在多元化游戏活动中熟悉小学学习情境。如,幼儿对“过家家”的游戏比较感兴趣,教师结合小学的分角色扮演活动形式,借助绘本阅读,将幼儿划分为若干表演小组,发动幼儿参与剧本创编、角色分工、场景布置、氛围营造等,为幼儿模仿小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教师适当加入各小组讨论,适时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确保表演活动的顺利推进。
2.任务组织衔接
幼儿园的活动在小组划分、课堂讨论、程序调整、操作调度等环节的规则相比小学课堂学习较为自由,教师往往不做强性要求,而小学的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皆带有明确的任务特征,有清晰的任务要求和指标标准。教师从任务组织的角色展开衔接设计,在区域活动中科学投放实践任务,为幼儿规划实践操作方向,并适当融入一定的任务要求,对幼儿的活动表现及时给予客观评价,促进幼儿执行能力的成长。
小学的教学活动中蕴含丰富的合作内容,而许多幼儿缺乏合作意识。教师对接幼儿的学习需求,在游戏活动中投放适当的合作操作任务,增加幼儿与他人的合作频次,引导幼儿建立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如探索光和影子的小实验,教师将幼儿划分为若干个实验小组,为其准备手电筒、不同形状的积木、玩具、剪纸等,要求各小组成员互相配合、讨论、探索光和影子的关系。幼儿主动展开实验操作,有的控制手电筒的光,有的将手边材料对着光线制造各式各样的影子,并积极讨论物体与光的关系,以及利用不同影子创编故事的想法,实验活动顺利推进。这个实验与小学的实验探索有诸多相似之处,幼儿在合作探索中,不仅获得观察、合作的锻炼,还能建立科学认知基础。
三、优化幼小衔接活动形式,强化幼儿学习体验
在区域活动组织时,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思维,教师对接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接收能力,有意识融入部分小学内容,引导幼儿主动展开衔接式学习,让丰富的活动形式,为幼儿带来更为立体的学习体验。
1.渗透知识对接
幼儿具备一定的生活认知基础,且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较强。教师围绕幼情和活动需要,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科学实验、手工制作、故事分享、角色扮演等关涉小学知识的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更多探索机会中获得学习启迪。幼儿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普遍存在向往,在区域活动组织时,教师不妨借鉴小学学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评价、班级管理等方面做出调整,为幼儿搭建更多接触小学学习内容的平台,自然形成幼小衔接。
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学科的范围,教师在绘本阅读区域活动中融入绘本阅读和故事分享的内容,发动幼儿结合绘本图案,进行故事创编,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在手工制作类活动组织时,教师以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式,展示幼儿较熟悉的卡通形象,要求幼儿利用橡皮泥进行模仿、创作。幼儿对这样的实践活动比较感兴趣,能够主动参与操作,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制作方法积累,无形提升了制作难度,教师及时给予技术支持,传授相应的制作方法,为幼儿规划清晰的思考路线,顺利启发幼儿的学习思维。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借鉴小学自评、互评的评价方式,鼓励幼儿介绍自己的创作心得,分析他人作品的优缺点,强化幼儿的学习体验。
2.学习方法衔接
幼儿教育包含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五大领域,教师适时在这些领域的区域活动中融入小学内容,能够让幼儿提前感受小学的学习氛围,了解小学的学习方式。在具体方案设计时,教师将语言与小学语言衔接、科学与小学科学衔接、艺术与小学音美衔接、健康与小学体育衔接、社会与小学自然衔接,推出实践性较强的活动任务,并传授相应的学习方法,让幼儿在阅读、计算、唱歌、运动、制作等学习经历中提升学力基础。
幼儿在幼小衔接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阻力,教师对此有科学预设,结合幼儿的学力基础,推出一些有梯度的学习任务,并及时给予方法支持,促进幼儿在任务完成中获得学习成就感。如阅读学习,教师结合幼儿的成长环境、兴趣取向、认知水平等,投放亲子绘本阅读、搜集阅读材料、有声读物阅读等阅读任务,要求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网络、图书馆、绘本店等渠道,搜集适宜的阅读素材,协助幼儿完成绘本阅读,引导幼儿复述故事内容,能够获得不错的组织效果。有的幼儿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较弱,无法完整复述故事情节,教师关注幼儿的表现,当幼儿出现排斥表现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不强制其完成任务,对勇敢表达却表达不清的幼儿,给予正面鼓励,激励其主动展开探索学习。
四、延伸幼小衔接活动维度,培养幼儿学习习惯
幼儿处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为了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延伸幼小衔接活动维度,投放适宜的亲子活动任务,为幼儿创造更多操作机会,让幼儿在家长协助下完成活动探索,帮助幼儿建立学习操作信心。
1.投放亲子任务
教师借助信息交互平台,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就幼小衔接活动内容达成教育共识,并适时开展家长开放日、幼儿教育讲座等活动,为家长传授科学的育儿理念,使家长对幼儿的成长给予正面帮助。在家庭生活中,教师可以从时间管理、任务管理、学法管理、习惯管理等方面展开分析,给予家长专业的技术支持,并邀请家长主动参与幼小衔接活动,以提升幼小衔接成效。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理解往往容易陷入误区,以为幼儿园组织衔接活动是学习多少拼音、认多少字、会多少计算题,从而渗透一些超出幼儿学力基础的学科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亲子活动内容筛选时,不妨邀请家长参与讨论,为活动主题的制定出谋划策,引导家长接受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矫正教育方向。如端午节时,教师结合家长的建议,组织包粽子大赛、龙舟大赛、编五彩手绳等亲子活动,鼓励幼儿在家长的协助下搜集活动所需的材料,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在活动执行过程中,为了提升幼儿的挑战意识和解决困难的勇气,教师适时融入竞赛机制,为亲子活动赋予竞争属性,为幼儿创造更多积累经验的机会。幼儿在家长的协助下,操作信心倍增,主动进入探索学习核心,训练效果显著。
2.行为习惯衔接
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将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积极促进作用。在区域活动设计时,教师以幼儿主动性、自觉性的培养为抓手,设计生活观察、手工制作、材料搜集、科学实验、劳动锻炼等活动,并在活动中渗透规则内容和任务要求,借助多种评价方式,为幼儿创造纠偏机会。当幼儿出现不良习惯时,教师及时给予纠正,帮助其提升行为习惯的规范度,避免为其小学生活带来困扰。
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长期且复杂的工程,教师要对幼儿的成长环境、家庭条件、社区资源等做科学评估,组织生活观察、社会调查、实地参观、劳动锻炼等契合性更高的实践活动。幼儿对户外活动报有较高期待,教师适当投放户外活动的任务清单,要求幼儿在家长陪同下,选择适宜的活动进行参与。不论是生活化观察还是散步、旅游活动,都可以作为幼儿认知提升的载体。另外,教师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发动幼儿主动参观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艺术馆等,让幼儿在丰富的文化熏陶中成长综合素养。社会性质的实践活动亦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许多家长由于各种制约因素,无法及时获取这些信息,教师不妨积极搜集相关信息,及时与家长沟通,为家长提供建设性建议,让幼儿获得更多学习体验、感知体验机会。
幼儿园教师具备主动创新和探索意识,从幼小衔接的角度出发,在区域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小学学科知识、学习方法、管理制度、习惯培养等内容,为幼儿创造丰富锻炼契机,为幼儿学习能力提升、行为习惯培养、学习思维启发提供积极帮助。幼小衔接不是单纯地学习一年级的知识,教师对此有理性判断,从幼儿的综合能力提升方面展开积极教学探索,推出系统性幼小衔接活动,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珊珊.幼儿园项目式区域活动的开展策略探究[J].教师,2024(09).
[2]张金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多元渗透[J].天津教育,2024(11).
[3]陈艺松.实施有效策略推进幼儿园区域活动[J].教育艺术,2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