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的探究
2024-12-09冯丽萍
【摘要】通过了解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的意义,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懂得道德与法治课程一定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学习上,必须要进行深度学习。根据深度学习的内涵,教师一定要从相应的深度学习走向相应的深度教学,从教学方式上更加多维度地深度发问、深度联结、深度探究,引导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深度学习,打造一堂真正有深度的道德与法治课。
【关键词】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初期”,需要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与人格修养,为学生打牢思想根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当前,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价值,比较忽视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学中存在内容与生活脱节、依赖讲授和灌输、缺少探究与实践经历、缺乏广度与深度等问题。教师应当提高思想政治站位,充分意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应当优化教学方法,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当开展深度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深度探究,深入学生思想与灵魂,培育学生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
一、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形态
“深度学习”这个概念来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研究。深度学习会通过组合低层的特征形成更加笼统的高层特征表示属性类型或特征,以发现数据的分布式特征表示。深度学习是针对浅层学习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念和方式,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意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活学生高阶思维,实现全面深入发展。道德与法治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的教学形式中,要从学习的实际意义、学习的内在核心、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的最终结果等不同方面加以考察,让学生从简单直线思维、孤陋寡闻认知、浅显笨拙表达逐步走向深入。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上,深度学习是一种挑战性学习,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沉浸式学习,就是让学生围绕挑战性任务,基于情境载体,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学生亲历各种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达到道德思维上的螺旋上升,完成一个高阶的深度学习。
二、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良好状态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依据深度学习的理念,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举措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课堂呈现的状态应该是:教学设计得比较合理、严谨和有深度;教学流程顺畅、有层次和递进性;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有很多深层次的交流,包含教师不断地问题驱动以及学生不停地积极作答;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整个课堂上能够全身心地参与、踊跃思考,主动质疑、合作探究;整个课堂形成了一个师生平等,友爱共助的状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学生去多思多做,而不是知识性的灌输和技能性的训练,更多地给予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信任教师,倾听教师的教学指导,进而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整个课堂的教学情感是正向积极、乐观向上的。通过深度学习训练,学生品德更加良好、更加乐于探究、热爱生活,逐步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
三、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原则
基于深度学习的内涵与价值,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与目标,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教学主题的聚焦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体现“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以生活为基础,以主题为抓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设计中,应当聚焦核心素养,聚焦生活中心,要围绕课程标准,精心选择聚焦学科性质的、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可以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主题。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教学主题,应当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又高于客观生活,要把学生生活作为教学的起点与归宿,要用生活进行教育,在生活中开展教育,要充分体现生活的德育性,让学习更加具有生活味、探究味。
2.教学目标的多维性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一般只有教的目标,没有学的目标,教师只关注知识教学,只懂得灌输道理。这种教学目标单一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比较肤浅,学生不能得到有效发展。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应当具有多维性,教师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设计,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层面进行构思与描述,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方法掌握、情感发展、价值观形成等,只有这样,教学才会富有深度。
3.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应当丰富课程内容,构建综合性课程。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应当坚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原则,要加强知识关联,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综合性。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加强本学科内部的知识内容的联系,还要打破学科边界,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内容进行关联,如将语文、科学、劳动、体育等学科内容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跨学科学习主题和活动,以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为深度学习提供资源保障。
4.学习活动的实践性
“实践出真知。”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获得、法治观念的形成、道德修养的提升、责任意识的养成,不能靠教师的灌输填鸭,而要靠学生的探究实践。深度学习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应当遵循实践性原则,要杜绝空洞机械讲授,要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要多设计实践性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实践体验,自主探究建构,在丰富的道德实践活动中感知、体悟、浸润、升华。
四、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探究
根据深度学习的内涵以及教学设计原则,教师要从相应的深度学习走向相应的深度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做到更加多维度,通过深度发问、深度联结、深度探究,引导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1.深度教学促进多维度性
要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必然要从教学方面来考虑,要从深度学习往深度教学方面去牵引,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找到持续发展和改进的有关策略,必然让教学内容设计和方式方法上更加多维度,要不断地思考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探究学习的乐趣。教师首先要设计出可行性的深度学习的目标,然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逻辑的设计和处理,体现出重难点,设计出有趣的问题和具有稍稍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给予正向的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对学习保持热情,并且不断去挑战学习任务等,这种营造多维度的教学体系,能够全面科学地触发学生开始进入深度学习。因此,多维度教学必须在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探究他们的学习适用程度,要让学生对学习有一定的理解程度,最后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是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这样的性质也决定着这门课程不能仅仅就停留在浅层学习当中,要将浅层学习中的问答、背诵、识记、搜索信息等行为与学生的深度学习相牵连,两者结合在一块儿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更加多维度。
2.深度发问促进深度思考
如何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那起点就是深度发问。深度发问不能陷入走流程的形式,提问不能停留在表层内容上,单一的自我经验表述,并不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深度发问应该是有启发性的、溯源性的、开放性的,教师应当多提寻找理由的问题,多设计找过程的问题,多问找方法的问题。以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六课“有多少浪费本可以避免”第一课时为例,在设计时结合深度教学的理念,设计以下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汇报课前调查,发现浪费现象。全班分小组交流了浪费现象的观察记录,从而引发学生感受到浪费现象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接下来相继补充浪费相关的图片和数据资料,引导学生说出浪费现象很严重的情况。第二个环节:交流访谈记录,归纳浪费原因。对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让学生发现其实浪费者是知道自己的浪费行为的。教学不仅仅停留于此,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发现“浪费的人往往是明知浪费,还在进行浪费,为什么?”通过集体讨论分析归纳原因。在此环节之前,课前每个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联系和调查以及对身边的浪费现象进行了采访,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课前采访。通过这些教学环节设计,不仅让学生发现了浪费的现象,更让他们找到了浪费的原因。教师更是深度发问“浪费者的心理到底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从浪费者的心理找到根本原因。在这样的深度发问下,挖掘出浪费者的心理可能是从众、觉得浪费无伤大雅、怕麻烦、公物不关我事等这些更深层次的原因。第三个环节:根据原因,找到解决方法。学生深度挖掘找到原因后,才能提出有效的减少浪费的方法,针对性更强,更合理。这正是深度发问引发深度思考,通过学生的深度思考,讲浪费的资源型课堂才能挖掘得更彻底,学生提出解决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的方案也更加有效、更加全面。
3.深度联结促进多向思维
“经验如同一面镜子,仿佛一盏明灯”。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深度教学应当关注经验的迁移与应用,促进学习的深度联结,助力多向思维发展。课堂上如果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表述和交流,那学生的思维就会停留在经验表述之中。因此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来设计教学情境,还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例如在执教一年级上册“老师,我认识您了”这一课时,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师:你在校园里玩皮球,这时候如果遇到有人抢你的皮球,你该怎么办?生:我会告诉老师。在传统的教学经验里,在校园里遇到问题就会去找老师解决。但是结合生活实际,什么事情都一味地去找老师解决的话,对于学生的独立自主发展肯定是不利的,孩子容易形成依赖性人格。所以根据现实联结,教师先引导学生去面对问题。师:除了找老师,那我们还有什么其他解决方法吗?生1:跟他好好沟通指出他的错误。生2:通过安全的方式抢回来。生3:我可以带他一起玩耍……在谈这些问题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从保护自己出发,如何才能更好地去解决这件事。最后再深度联结,师:那如果这个小朋友就是不配合,就是不把球还给你时,你该怎么办?生:我们可以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这个时候就归结到遇到了自我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可以向外界寻求帮助,可以找老师,找同学。因此教师教学的时候,遇到生活情境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向地去联结生活,甚至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由教师来创设与生活相关联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深度学习。
4.深度探究促进情感升华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其中“政治认同”第三点:家国情怀。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要想更好地达成这一情感目标,结合深度学习理念,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要能仅停留在学生对家乡对国家的认知这块,更是要通过具体、微观的感性认识,促成学生宏观角度的深刻领会,从而得到学生情感的升华。
例如,在执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我们神圣的国土”,不能简单地将这课上成是地理性知识讲解的一堂课,虽然本课教学包含了大量地理知识,但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地理知识不是重点,是课堂的前沿铺垫,为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辅助,教师要在地理知识的教学中重点显现出道德教育功能。因此可以设定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为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第二个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了解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多种多样,知道我国山河壮美,是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众多的国家,进一步感受祖国的美丽。本课如果单纯地讲授我国的位置和疆域、我国的行政区划,我国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只能达到第一个教学目标,那如何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深度探究,促进学生德育情感的升华。在深度探究下,教师从简单的形式化浅层教学转化为道德与法治的真正意义上的课程目标达成,深层次地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堂道德与法治课。
“深度学习”是教育教学改革下提出的重要教学理念。道德与法治在此理念下开展更加深度的课堂,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志军,薛磊,许阳明等.深度学习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