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素材内容延伸整合策略
2024-12-09戴美美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语文学科进行融合,教师要发挥积极导向作用,从内容的关联性角度出发,运用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出针对性指引,让课堂更加丰盈立体,教学活动科学高效。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素材延伸;整合策略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集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学科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学科特点与语文人文性有多重契合点,教师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感知、探索欲求,拓展教学经纬度。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科本身的内容上,这是正确的,但又不能拘泥于单一化的文本知识讲解,还要以文本内容为依据,进行拓展延伸,打破学科本身限制。道德与法治课程与语文学科之间有多重契合点,教师综合考量多种因素的限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找寻多种教学衔接点,深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进阶。
一、引入趣味故事,激发学生探知欲求
道德与法治有诸多故事支撑,将故事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定能给学生以多重触动,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导入是课堂教学首要环节,也是激发学习探究兴趣的有效手段。情境创设有一定的方法技巧。传统导学往往采用复习旧知的方式导入,这样的导入形式相对单一,无法给学生带来深刻触动。遵循新课改理念,对导学形式进行革新升级是必要的。学生对故事有特殊情节,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故事的趣味性、新颖性,将故事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定能营造浓郁学习氛围,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体验。
导学方式丰富多元,教师抓住学生对故事的感知点,借助多媒体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学习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的好朋友”,这节课要让学生感受友谊的美好,让他们区分益友和损友,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找寻语文教材中关于友谊的小故事,以故事讲述的方式,给学生以深刻触动。“《朋友之间》是一篇描述保持朋友之间友谊的课文,大家想不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学生热情高涨,探究欲求极强。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下,学生完成了故事内容感知,情感得到激发,认知逐步启动。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相关内容。在动态化的视频呈现中,学生快速接近文本内容,进入学习思考状态。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更能激活学生思维。教师将故事与多媒体进行融合,展现学习内容,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全面探知学习。在视频的激发下,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迅速进入学习探知状态,课堂教学进入崭新环节。
二、丰富文本内容,拓宽课堂多重纬度
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的依据和参考,文本自然是最佳选择。教材文本是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想获得知识,必须从文本中找寻突破点。教学操作中,研读文本是师生的必修课。教师要对文本进行系统梳理,由表层内容出发,进行深度分析研讨。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够给学生带来多重启迪和感悟。教师可以发挥语文学科文字信息丰富,表述生动形象的特点,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让文本内涵更加深刻。
教师研读教材时,要关注学科内容特点,筛选出相关性材料,进行学科对接。学习“买东西的学问”,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识别包装上的信息资源,丰盈自身生活体验。要想迅速提升课堂教学指数,教师从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着手,引导学生以探究保护自身利益的方法。“大家都知道邱少云的故事吗?”学生纷纷举手讲述,对邱少云的人物形象有了很好的感知。“邱少云身上蕴含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深深打动着我们,遇到集体利益和自身利益产生冲突时,我们要以集体利益为主,那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个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又该怎么办?”教师从另一个维度出发,给出相关引导,让学生进行初步思考,文本内容大大丰富。在文本分析、信息提取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宏观上掌控知识点,也能更好地整理出份独特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和语文学科整合的资源库,给学生以具体直观的学习参考。
三、创优教法学法,提升探究内驱动力
教法学法选择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更好地助力高品质课堂构建。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堂,各种教法不断涌现。教师在选择教法时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点、思维认知特点等都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学科融合本身就是新型教法的典范。学生学习探究某一个知识点,知识点相对单薄,学生学习感知起来,思维、情感触动不够强烈。
教学中,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将学科中内容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对接,这样学科之间就形成了融合。学习“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师从语文学科中汲取知识,找寻教学方法。语文学科教学,可以采用信息搜集、角色演绎、趣味演讲等方式推进。实践操作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搜集当地的民风民俗。这项任务对学生来说是简单的,学生建立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信息呈现出来后,为了更好地整合知识点,让知识迸发无穷活力,教师以接龙演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推进。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种风俗,全面把握,然后小组选派一个代表进行展示。道德与法治学科相关内容的理论阐述,学生是不感兴趣的。教师从另一种独特视角出发,对教学形式进行升级优化,深深触动了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探索积极性,将学科特性完全展现出来。学科融合的操作方式,能够给课堂教学提供强大助力,学生完全沉浸在课堂中,对当地风俗的把握也更加精准,学习效果异常显著。教法应用并非只靠借鉴,最好根据学科特点,从学生主体出发,进行多元探索,选取契合度更高的教法。语文、道德与法治同属人文学科,教法学法运用有共通性。教师要打通学科脉络,在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权利,帮助他们主动接受学习认知。
四、实施学评并进,形塑综合能力素养
道德与法治与语文学科深度融合,并不是一味地讲解知识,进行文本关联。知识融通是关键的,但学生能够掌握多少知识,还需要在实践训练中检验。设计训练,不能单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是学生思维品质、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想最大限度发挥教学的价值,不仅训练活动需要融入评价,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也要有适当的评价。评价形式较多,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让学生展开自评、互评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小学阶段,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多多给予鼓励式评价,切准了学生的学习期待。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评价,根据教学现实情况选择恰当科学的评价方式。学习“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教师先对教情展开分析,学生对民间艺术还是有一些了解的,但缺乏专业性。为此,教师将民间艺术进行分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民间艺术形式,由表及里的进行梳理、探究。学生热情高涨,探究欲求极强。课堂教学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分享环节,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展示。如有的小组展示剪纸这项传统民间艺术,他们按照剪纸含义、操作演示、注意事项、作品展示等步骤条理清晰、有条不紊地进行展示。最后为了升华学生的认知,给学生带来深刻印象,学生还准备了简短的写作。多元化的展现形式让学生对民间艺术有了清晰精准的把握,传统文化的精华得到吸收。学生展示的环节就是综合能力生成的过程,能够彰显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将评价贯穿其中。如学生介绍剪纸的含义时,教师对学生做出评价。“通过你的介绍,我对剪纸有了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学生阐述注意事项时,也给出评价。“你考虑问题很全面周到,要为你点个赞。”听到教师的评价,学生生发出自豪感,学习动力更加强劲,教学自然进入良性轨道。评价是以促进学生进步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多种评价形式,对学生具体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他们的探知热情,让他们真正找到学习方向,促使课堂呈现出高效性。
语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具有天生的优势。无论是在主题层面还是在内容层面,它们之间有诸多关联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结合学科特性以及小学生的特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引入语文学科内容。对教法学法进行调整、整合、优化,引入趣味故事,激发学生探知欲求;丰富文本内容,拓宽课堂多重纬度;创优教法学法,提升探究内驱动力;实施学评并进,形塑综合能力素养。转变教学观念,秉承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学科融合,才能构建起高品质课堂。
【参考文献】
[1]林雪金.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时事素材的应用[J].基础教育论坛,2023(21).
[2]林庆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生活化理念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4(05).
[3]靳海燕.传统文化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建构的思与行[J].天津教育,2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