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乡镇小学智慧种植田园的多维探索

2024-12-09陈佳蓓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1期

【摘要】“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必须践行新课改理念,融入崭新教学思想。小学劳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劳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智慧种植田园的内容呈现非常关键。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在“双减”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乡镇小学生思维认知特点,对智慧种植田园展开多维探索,让学生投身大自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关键词】“双减”;乡镇小学;智慧种植

无论何种学科,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中。教材文本是教学的依据,对文本展开知识讲解分析是必要的。然而文本容量有限,不能将所有知识展现出来。智慧型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时一定要从文本内容主题出发,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才能真正体现学科属性,彰显教育本质。小学劳动本身就是一门理论兼具实践的学科。要想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教师要从学科属性出发,设计多元化的活动,将学生引入田间地头,让学生获得丰富深刻体验,更好地整合课堂资源,让智慧种植田园发挥其价值和功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场景呈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新课程尤其强调教学的情境性,它是课堂的基本要素,也是高品质教学的有效保障。劳动教育的成功推进需要情境助力。情境是特定化的场景呈现,是现代学科教学的重要教法应用,它能更好地丰富课堂内容,改变过去呆板、单一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沉浸在知识吸收、构建中,引发情感共鸣。乡镇小学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农村丰富的田园资源为教学引导提供了有效保障。小学生好奇心极强,对大自然的一切都感到好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期待,将农村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视觉上的画面冲击和震撼,给学生带来的触动是深刻的。当学生进入沉浸式感知状态,情境呈现自然是成功的,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完全得到调动。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自然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某乡镇小学为了给学生创建“处处学”的智慧学习环境,学校从自身优势出发,开展了一系列以“水精灵种植”为主题的劳动课程。“刚吃完中午饭,你觉得餐厅的饭菜味道如何?”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学生的观点一致,那就是非常新鲜。教师顺势给学生讲述这些蔬菜的“来源”。“我们的蔬菜不是冷冻菜,而是今天上午阿姨们在田里刚刚采摘的,大家想不想看看采摘的过程?”学生自然非常愿意观看。在教师的调动下,学生的感知热情迸发。视频资源的融入让教学呈现出科技感,学生对信息资源有独特情感,愿意主动参与到观看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课堂自然进入崭新状态。这时教师再带领学生进入“菜园”中感受“水精灵种植”的奥秘,学生的热情自然是高涨的。

智慧种植田园情境创设有多重选择。以多媒体为载体,将田园中的乐趣以直观化的形式展现出来,直观鲜活的画面给学生带来的触动是极大的。学生深受感染,与田园资源产生交流互动,这样的学习活动自然是有价值的。

二、知识构建,夯实学生认知基础

小学劳动教育不是浮于表面。劳动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讲解理论知识,给学生灌输劳动最光荣的理念,然后组织学生到田野中去。学生蜂拥而至,因为事先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他们对劳动相关知识缺乏系统了解和把握,这就导致学生进入田野中的各种操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教师要将植物特点、属性等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从整体视角出发,有更清晰精准的把握。

进入田园之前,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劳动观念,还要为学生输入专业性的理论知识。进行劳动教育蔬菜种植课“马铃薯的选种及种植”,小学生对马铃薯这种蔬菜非常熟悉,但他们还没见过马铃薯是如何种植的,好奇心满满。为了给学生以针对性的学习指引,教师先从理论层面着手,对学生展开引导分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认知这种蔬菜吗?”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简单的,他们纷纷举手抢答。“土豆是常见的蔬菜,大家知道它还有哪些名字吗?你知道它是如何生长出来的吗?”学生认真思索一番,给出了自身的认知和理解。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马铃薯的特点和属性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马铃薯有了全面系统的认知,基础知识得到了有效夯实。

理论知识的阐述是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小学生对田园课程的了解感知是浅显的,他们缺乏真切的生活化体验。在这样的状态下,一定难以顺利进入深度思索状态,甚至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陌生感。为学生输入理论知识,帮助他们构建系统完整的认知体系,提升他们的专业性,自然能为田园种植课堂注入崭新活力。

三、资源整合,启动学生探索欲求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一定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它必须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构建融合劳动课程的教育教学体系是必要的。劳动技术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理论知识的阐述是一方面。学生有了理论方面的知识储备后,还必须有施展空间。知行合一理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城市中土地资源紧缺,进行田园种植有一定困难。乡村则不同,这里区位优势明显,有大量的土地供应,能够给学生营造浓郁的学习探索氛围。另一方面,除了劳动学科,教师还要打破学科边界,从数学、语文等学科中汲取养料,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为高品质课堂的形成提供切实保障。学校要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结合学校内外相关资源,给学生呈现学思讲融合、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田园体验活动。

田园种植课程本身就是要让学生感受“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以生为本,遵循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将学生引向自然中去。如学习数学时,教材中有关于数的认识,数之间的加减法,整数相加相减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探究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为此,教师在进行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对田垄设置进行了整体规划。每一行田垄种植十颗玉米,总共设置了十行。这样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也能顺利突破数学相关知识。当然除了种植玉米,其它农作物的种植也颇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如将数学中的“植树问题”融合到田园种植中,不是简单地将种子种下,而是要进行精准的计算。学生要根据需要,对土地面积进行丈量,画出草图,进行科学有效的计算,明确地里所需种子的数量。经过这一番操作,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高品质课堂构建,需要从不同维度切入。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升级只是一部分,课堂之外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精彩。教师要不断追寻教学活动实施的自由与开放。小学生思维灵活多变,接受信息的能力极强,在广阔的田园里开辟自然课堂,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性的合作互动活动,让学生将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陶冶情操,内化知识,生成多元感知体验,在活动中积累种植经验,生成劳动技能。

通常乡镇中小学周边都会有大片的土地,甚至还会有种植基地。如果能够将周边的田园资源进行整合,将其纳入田园课程教育体系中,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一定是不可估量的。教师要充分整合校内优势,学校与种植基地进行有效对接,定能最大限度发挥乡镇资源优势。在劳动课程的推动下,在田园种植的引导下,劳动教育样态更加丰富,教学呈现多元性、趣味性。

四、实践参与,触动学生思维神经

“双减”政策的实施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大自然、深入田间地头,多多感受、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乐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学科,尤其是智慧田园种植。智慧田园是在传统田园种植的基础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开展的种植课程,它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趣味十足。这样的课程能够切准学生的感知点和兴趣点,更具吸引力。学生感兴趣,才会以饱满的姿态投入到探索分析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智慧田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布设不同类型的主题实践活动,给学生搭建平台,将权力下放,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种植实践中。师生一起动手种植瓜果蔬菜,感受春耕、夏耘的喜悦,才能收获满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喜悦,他们的创造精神力和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也会得到培养。

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局限于课堂,田园种植课程中,更要将学生推向实践前沿,鼓励他们多多实践,进而生成多元化的体验,在观察分析中慢慢地积累经验,生成学习经验。开展“茼蒿种植”活动,学生对茼蒿这种蔬菜的了解感知是浅显的,甚至很多学生都不认识这种蔬菜,更不用说种植它了。为了帮助学生尽快熟悉茼蒿的特点,教师讲解分析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把握。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共同体验茼蒿种植过程。种植的第一步是松土,然后是挖坑、种植、埋土,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学生满怀期待。劳动是创造的基础。劳动参与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将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内化,不知不觉中内化了知识。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他们团结协作,意志品质得到磨炼,从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无限乐趣。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至关重要,甚至会对整个课堂教学走势产生决定性作用。

走出教室狭小的空间,走向广大的田园,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这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理念。参与智慧田园种植,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在不断尝试、不断探究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认知和意志品格得到了很好的锤炼,为学生终身发展扫除了障碍。这是课堂教学无法给予学生的。

五、观察反思,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田园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让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状态不再是面无表情的背诵知识,也不再是简单的完成纸质训练,而是身心“动”起来,他们在劳动中进行细致观察分析,脑中不断涌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好奇心、探索欲异常强烈,主动感知知识。学生的状态决定了教学效果呈现。课堂教学,教材文本是唯一的载体。田园课程恰好相反,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教育资源,大草坪、种植地、小树林等自然环境。花、鸟、虫、草,所有的动植物都能成为学生观察感知的载体。进入田园中,学生犹如放飞的小鸟,非常兴奋,但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规划清晰鲜明的学习路线,发放观察探究任务,确保学生带着目的做事情,进而获得多重收获。

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感知环境,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思考空间。只有置身于田园环境中,学生才能获得更深刻的体会,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并感受课程资源价值。本期田园种植的主题是“希望”,教师结合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种植活动。春分时节适合种植葱、姜等,教师采用实践参与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之前,教师一定要将葱、姜的重要性、特性、营养价值等展示出来,并通过摸、看、尝等方法,让学生对葱、姜有切实的了解和把握。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对基本的种植技术和方法有了很好的了解和把握,逐渐积累了生活经验。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学生写观察日记,每天记录它们的变化过程,对其特点、生长习性、生长周期以及影响生长的各种要素有了更精准细致的把握。教师每天对学生的劳动日记进行检查、批阅。劳动日记并不仅仅是积累植物的变化过程,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甚至可以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在给葱、姜浇水、施肥、拔草的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艰辛,积累劳动技能的同时,养成了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

小学阶段,学生最需要的其实不是大量知识的灌输,而是要让他们在真实有效的环境中进行体验。教学回归生态本源无疑是最优化的选择,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田园种植是生态教学的通道。生态课堂中,学生合作意识被激活,他们就某一个问题共同协商,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学习成果。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乐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教与学实现了共赢。

劳动学科教学就是要走进自然、走进田园,让学生在田间地头观察动植物,进行数据记录、分析,自然比其它形式的教学引导更高效,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教材是劳动学科最显著的特色之一。田园课程理念下所追求和呈现的课堂正是如此。“双减”政策的落地需要在田园课程中体现。教师从场景呈现、知识构建、资源整合、实践参与和观察反思等不同视角着手,对学生展开具体引导,激发他们参与热情和好奇心的同时,给学生以多重触动,生发劳动意识,让课堂教学逐渐回归本真。

【参考文献】

[1]王小梅.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主题活动设计与实践——以《校园种植》主题活动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12).

[2]范振桥.小学种植实践教学活动的创新路径探讨[J].生活教育,2024(03).

[3]石慧珍,赵秋燕.立足劳动教育,有效开发小学科学主题活动——以“智慧种植”主题活动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2(0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乡镇小学智慧种植田园课程校本实践研究”(批准号2021/N/04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