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的多元渗透

2024-12-09蔡莉莉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1期

【摘要】从讲述民俗故事到开展多元文化活动,从推进家校共育到组织实地考察,各种实践途径不仅丰富了教育手段,也强化了教育效果,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园阶段能够深入人心,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传统民俗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

在当今全球化和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的文化交融日益加深。然而,这一过程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挑战,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独特性和深厚的文化根基,是当代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幼儿园阶段作为儿童教育的起点,承担着培养孩子文化认同和尊重多元文化的责任。因此,将传统民俗文化渗透到幼儿园课程中,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还能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他们的人文关怀。

一、传统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渗透的重要性

1.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

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其在课程中的渗透不仅是为了教授普及相关的民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文化的学习和体验,让孩子从小形成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1]。文化自信的培养首先来源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幼儿园通过组织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民族音乐和舞蹈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能够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深度。在这些活动中,幼儿既能够学习到传统节日的历史背景,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还能通过亲手制作灯笼、粽子、月饼等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乐趣。这种亲身体验的过程可以让幼儿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自然而然的喜爱和自豪,这是文化自信最初的萌芽。此外,幼儿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来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这些故事和传说往往富含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智慧,不仅富含教育意义,还能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故事,孩子可以学习到许多传统美德和智慧,这些都是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元素。幼儿教师还可以利用戏曲、书法、国画等传统艺术形式教学资源,引导幼儿接触和学习。例如,孩子可以在书法课上学习写汉字,通过国画课感受山水的灵动和意境,或是在戏曲表演中体验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这些艺术形式能够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才能,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们从艺术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风采,进一步加深对自己文化的自信。

2.丰富课程的教育资源

在幼儿园教育中,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可以丰富幼儿课程的教育资源,激发幼儿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将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的教育体系中,既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视野,还可以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教育经验,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2]。传统民俗文化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历史故事、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这些都是极具教育价值的资源。例如,通过讲述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历史和习俗,孩子可以学习到与节日相关的历史故事,理解节日的文化意义,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这些节日活动通常伴随着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如舞龙舞狮、剪纸、灯笼制作等,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手工技能,还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到协作与分享的社交技能。另外,传统民俗文化中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是语言教学中的宝贵资源,这些故事通常情节丰富、充满智慧,易于引起幼儿的兴趣。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教师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听力和理解能力,还能在故事讲解中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传统音乐、舞蹈、戏剧、书法和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都是教育中不可多得的艺术教育资源,这些艺术形式能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在艺术实践中培养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节奏感和艺术表达能力。传统民俗文化是理解社会和历史的窗口。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历史的深度,这种教育不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视角的培养,有助于孩子形成对世界文化的多元理解和尊重。

3.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通过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幼儿在多方面的能力上都能得到全面地提升。传统民俗文化中包含的各种活动和习俗本身就是对幼儿身体动作能力的一种锻炼[3]。例如,传统的舞蹈和民族体育活动,如太极、民族舞蹈等,不仅增强孩子的体力,还帮助他们在模仿动作中提高协调性和节奏感。此外,这些活动往往需要孩子与同伴合作完成,这在无形中锻炼了孩子的社交技能,学习如何在团队中合作与沟通。在认知和语言能力方面,传统民俗文化中的故事、谜语、成语、歌谣等内容,都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学习资源,这些内容使幼儿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增强了记忆力、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这些故事和语言内容的学习,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多样性,这对语言的早期发展尤为重要。同时,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深刻影响着幼儿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传统故事和节日活动中蕴含忠诚、孝顺、诚实和勇敢等道德教育,能够以一种容易被幼儿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们。这些传统价值的灌输有利于增强幼儿的道德判断力,也能帮助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

4.培养幼儿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涉及对人的尊重、同情心以及对社会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这些都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通过传统民俗文化的学习,幼儿可以接触到各种关于家庭、友情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和习俗。例如,许多民间故事和节日活动都强调家族间的联结和对长辈的尊敬,如中秋节团圆的传统和清明节扫墓的习俗,这些文化实践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们如何在家庭中扮演自己的角色,还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在更广泛的社会中与他人和谐相处[4]。同时,传统民俗文化常常蕴含着对自然和生态的尊重,这是人文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节气、农历新年等与自然周期紧密相关的节日,孩子们能够学会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并理解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此外,通过参与传统节日和仪式,幼儿可以直接体验到社会化的过程,这些活动通常需要孩子们按照特定的文化规范行事,如穿戴传统服饰、参与传统礼仪等,这既能让他们学习到如何尊重文化传统,更是在实践中学习到了如何理解不同的文化习惯。

二、传统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渗透的途径

1.讲述民俗故事,增进幼儿了解

在将传统民俗文化渗透到幼儿园课程中时,讲述民俗故事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教师将民俗故事引入幼儿课程,能极大地增进幼儿对文化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以春节的传统习俗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故事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庆祝活动。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与春节相关的经典故事,如传说中的“年兽”故事,向幼儿讲述年兽的由来和红色、鞭炮等的文化意义,这个故事富有趣味,还蕴含了勇气、智慧、团圆的主题,能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让他们在故事的基础上了解春节的文化背景。通过故事讲述,幼儿可以了解到关于春节的传统习俗,如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吃团圆饭等,还可以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深层文化意义,例如春联代表的吉祥话语和团圆饭的家庭和谐。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参与到故事的再创造中,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或绘画活动,让幼儿自己表演故事或画出故事中的场景,这种互动式教学不仅加深了幼儿对文化的个人体验,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开展多元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在幼儿课程中引入传统民俗文化时,教师应创新教学设计,使课堂氛围生动有趣,开展多元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兴趣[5]。以剪纸和皮影为例,这两种民俗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适合引入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剪纸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形式,通过把纸剪成各种图案来表达人们的愿望和喜庆。幼儿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基本的剪纸技巧,如剪出花朵、动物等简单图案,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还能让他们了解到剪纸背后的文化意义,如剪纸中的鱼代表“年年有余”,莲花代表“连年有余”。皮影戏通过操控人偶在光影下表演故事,能够为观众呈现丰富的视觉体验。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制作简单的皮影人偶,并组织小型的皮影戏表演,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幼儿了解到皮影戏的表演技巧,还能通过故事讲述学习到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选取《西游记》中的经典故事,让孩子通过皮影戏形式了解孙悟空的故事,增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能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习得艺术技能,还能在情感上与传统文化建立连接。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它将学习和游戏融为一体,使得幼儿在玩乐中学习,从而能够更自然地走进民俗文化。

3.推进家园共育,巩固教育效果

推进家校共育是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传统民俗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家校共育可以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方向和方法上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提供一个连贯的学习体验,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孩子对文化的理解,还能巩固教育的效果。节气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与自然变化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节气知识,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指导,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在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不同的节气特点,让幼儿了解各节气的特殊意义和相关的传统习俗。例如,在“立春”时,教师可以教授孩子如何种植春季植物;在“立夏”讨论夏季的防暑方法。为了推进家校共育,幼儿园可以定期举办节气文化主题的家长会,邀请家长一起参与相关的文化活动。例如,幼儿园可以在“秋分”期间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秋游,体验收获的乐趣,并讲解秋分的文化意义。这种活动能够让家长直观地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能促使家长在家庭中延续和强化这些文化教育。此外,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发放节气文化小册子或建立在线交流平台的方式,向家长提供关于如何在家中进行节气教育的指导和建议。通过这种家校共育的方式,幼儿园和家庭能够共同为孩子提供一个全面连贯的学习环境,加深了孩子对传统节气文化的认识,巩固了学校教育的成效,让文化教育在孩子的生活中得到持续深入的体现。

4.组织实地考察,增强互动体验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组织实地考察才能真正将传统民俗文化渗透到幼儿园课程中,切实加深幼儿对民俗文化的印象。以丰富多元的戏曲文化为例,实地考察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互动体验,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幼儿园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戏曲剧院或文化中心,观看传统戏曲表演。例如,在观看京剧或越剧的现场表演时,孩子们不仅能看到五彩缤纷的戏服、精美的面具,听到悠扬的唱腔,还能实地感受戏曲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舞台上的氛围。同时,通过与戏曲艺术家的面对面交流,孩子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戏曲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表演艺术,如艺术家们如何化妆,如何训练自己的唱腔和身段。幼儿园还可以安排幼儿参与戏曲工作坊,让他们在专业指导下尝试戏曲的基本表演技巧,如学习基本的手势和步伐,尝试戴上戏曲面具,模拟简单的戏剧场景,这种亲身体验不仅能增强幼儿对戏曲文化的兴趣,还能通过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些实地考察和参与活动,幼儿对戏曲文化的理解将不再局限于理论和观察,而是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得深刻印象,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在实际体验中感受戏曲的魅力,这也有助于孩子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升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艺术素养。通过实地考察和互动体验,幼儿园能为幼儿提供一个生动、直观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环境,使传统民俗文化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生动。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教育中,传统民俗文化的多元渗透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将传统民俗文化融入课程,教师不仅能够增进幼儿的文化认同感,还能丰富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幼儿的人文关怀。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民俗故事、开展多元活动、推进家校共育以及组织实地考察等途径将传统民俗文化引入幼儿课程。通过讲述与节气、戏曲相关的民俗故事,孩子可以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通过参与剪纸、皮影等传统艺术活动,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能够得到提升;家校共育可以让家长参与孩子的文化学习过程,加深家庭对文化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实地考察则能让幼儿直观体验文化艺术的魅力。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幼儿园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左莉.传统民俗文化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有效运用[J].教育界,2022(07).

[2]程丽.幼儿园利用民俗节日活动促进幼儿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的策略[J].求知导刊,2021(33).

[3]王心怡.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在幼儿园活动中的渗透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08).

[4]马玉彩.民俗文化探究性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上海托幼,2021(11).

[5]何世红,王亚丽.利用民俗节日课程培养幼儿传统文化认同感[J].教育科学论坛,2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