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发展视域下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教学探究

2024-12-09卢彩霞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1期

【摘要】在儿童发展视域下,在知识可视化、教学趣味化、资源丰富化和学习个性化等需求下,在教学中充分融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采取激发学生兴趣,打造“趣味课堂”;丰富教学形式,打造“智慧课堂”;加强错题纠正,打造“效率课堂”和巧用虚拟场景,打造“实践课堂”的教学策略,为实现主体性、多样性、科学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添砖加瓦。

【关键词】儿童发展视域;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融合教学

儿童发展视域是指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关注和研究儿童在生理、心理、社会和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其核心理念是将儿童置于教育和发展的中心,以儿童的需求、兴趣和能力为导向,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支持。儿童发展视域强调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应该做到注重综合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提供情境依赖、鼓励主动参与。因此,基于儿童发展视角,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支持,为学生发展保驾护航。

一、儿童发展视域下的学科融合教学

1.促进综合思维能力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各个智力领域的发展相互影响。学科融合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思维的能力,将不同学科中的知识、概念和技能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应用。

2.提供综合问题解决机会

学科融合教学注重跨学科的综合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从多个学科的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

3.增进知识联系和迁移

学科融合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促使他们理解知识的关联性和应用的相关性。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可以帮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4.培养综合素养

学科融合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合作能力、信息素养等。这些素养是儿童成长中终身学习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基础。

二、小学数学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需求

1.知识可视化需求

知识可视化是指通过使用图像、图表、模拟和动画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早期认知阶段主要通过感官经验获取和理解事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模拟或动画,可以帮助儿童更加自然和直观地理解、记忆和应用数学知识。同时,这种可视化教学方法也能够激发兴趣,增加参与度,为深入掌握数学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使用数学软件展示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和探索形状的性质,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或使用数学软件展示几何图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观察和探索形状的性质,从而深入理解几何学中的概念如角度、直线等。

2.教学趣味化需求

教学趣味化是指通过设计有趣的互动活动和游戏化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设计有趣的游戏化教学方法,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可以结合数学软件或应用程序,丰富数学题目的故事性和情境性,将游戏元素充分融入到数学习题中,让学生在竞争或合作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拥有轻松而愉快的数学体验。

3.资源丰富化需求

资源丰富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网络资源来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数学学习材料、视频教程等。儿童发展理论指出:“在成长发展中需要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材料,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来辅助教学,扩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性的数学学习资源,以及获得更加便捷和自主的学习方式,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并促进其认知、情感和社交等全面发展。

4.学习个性化需求

学习个性化需求是指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通过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儿童的个性化差异较大,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和方式也各不相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原则。利用信息技术和在线平台,可以根据儿童的学习水平、兴趣和个性特点,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支持和教育服务,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加自信和成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方式进行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和工具,并提供展示和反思的机会,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力、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实际应用,提升学习效果和质量。

2.多样性原则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需求,如果只采用单一的融合策略,会造成一些学生无法有效地参与教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取课前预习、教学演示、互动讨论、实践探究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3.科学性原则

虽然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教学中已经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果,但很多时候融合的质量与信息技术使用是否科学直接挂钩,如果教师为了融合而融合,使得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喧宾夺主或是采取了与教学内容不相匹配的信息资源,将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合理地安排融合的资源、融合的比例、融合的阶段等。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教学方法

1.数学软件和应用

利用互联网上的数学软件、应用程序或在线教育平台等,让学生通过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设备进行数学学习。这些软件和应用通常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界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态、直观的数学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数字化教辅资料

使用数字化的教辅资料,如电子课本、电子教案、课件等,以及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展示、演示和讲解。这些资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3.视频教学

通过制作和使用优质的数学教学视频,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像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进行线上视频教学还能够提供可重复观看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反复学习。

4.互动式教学

结合信息技术工具,如电子白板、学习管理系统等,在课堂上进行实时互动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在线互动小测验、讨论和游戏等活动,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并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和成绩数据,以便更好地指导和评估学生的学习。

五、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打造“趣味课堂”

数学是逻辑和抽象的艺术,一些数学定理和公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较为困难,很容易导致学生因此丧失兴趣,如果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趣味性和游戏性元素,既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无疑是能够提高学习效果的。在新课标里也屡次要求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信息技术进行深度挖掘,并将其与数学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确保在教学中能够做到“吸睛”的作用,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

如在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更快速地了解各种不同角度的角的区别,并对接下来角的学习和探索充满兴趣,在导入环节可以设置一个闯关小游戏,学生操纵的角色想要逃出天井,就需要画出各种符合要求角度的角来帮助角色攀登,学生可以用鼠标操作来拖动组成角的两条线,此时他们就会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等知识点,对“角”的相关信息有了切身的体验和初步的认知,为接下来导入知识环节、继续探索角的其他信息打好基础。

2.丰富教学形式,打造“智慧课堂”

信息技术的出现,对于传统课堂而言是一种创新的突破,能够有效地打破传统课堂的容量天花板,在黑板、粉笔之外,导入更直观、更多元化、更灵活应变的教学服务手法。信息化的课堂不但具备更鲜明的特色、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桎梏,同时有助于教师在学生面前更直观地展现抽象的知识和记忆点,帮助学生在教学重难点上获得更有效的推动力,在教学上实现更有优势的突破。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认识周长”为例,对于“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或只能对示范图形进行片面的理解,一旦图形从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或是从正方形变成三角形,他们就对周长概念模糊了。此时用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周长”概念,但如果应用信息技术,在课件中灵活地通过动画形态来展示“周长”从一个长方形,展开后变成一条直线的状态,以及从一条直线逐渐折叠形成一个正方形的过程,就能够让学生非常直观而鲜明地了解到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为什么会将图形的各条边加在一起来计算周长,可以说对于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信息教学软件的应用,能够成为教师在课堂中执教的杀手锏,瞬间帮助学生更为快速、精准地理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并且给予学生更鲜明的记忆点和更深刻的印象。

3.加强错题纠正,打造“效率课堂”

小学数学教育肩负着为学生奠定基本的数学知识、发展智能、提高技能的责任,每个学生在数学道路上的进度都会有所不同,教师必须尊重个体差异,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效率、更加科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增强记忆与理解能力,并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如通过软件发布线上作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设置,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节奏,学生可以在不同场景中进行探索和实践,增加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在学生完成答题后提交作业,系统可以进行自动批改,并对错题进行标示、分析和示范,让学生能够得到即时反馈,教师也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进行一对一的点拨与帮助。

4.巧用虚拟场景,打造“实践课堂”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十分灵活且多元化的,它不仅仅能够帮助教师进行知识点的直接呈现,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用它来打造出优质、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开展身临其境的知识体验与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令自身的课堂独具魅力,为学生开创出一个与教学内容高度结合的教学场景,可以同步打造教学情境,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将数学教学内容以更加生活化、情境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能够很自然地导出情境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

如在三年级下册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前,用多媒体展示一个拼图小游戏,将正方形、长方形等多种不同面积的图形摆放到一个大方框中,一开始所有的图形严丝合缝,但是当教师换了另外一种摆法的时候,所有的图形都摆进去了,中间还空出了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如此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感到好奇,想要探究:“为什么这一次没有能够填满整个框架?”此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导入有关于图形面积的相应概念,引发学生对于面积计算的好奇,主动跟随教师进入到下一步的教学环节中。

现代儿童成长在数字化时代,他们习惯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娱乐。因此,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符合儿童对新鲜、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需求。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创造趣味性和游戏性的学习环境,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通过智能化的软件和应用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提供相应的数学学习内容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可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教学是适应儿童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并注意学习与游戏的平衡,以促进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董莉.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紧密融合之初探[J].新教育,2023(S2).

[2]张素英.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策略[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08).

[3]游佳.教育信息化2.0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以“摸球游戏”为例[J].教育界,2023(22).

【课题项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儿童发展的小学学科融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编号:GH20213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