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观念培养的历史教学路径探寻
2024-12-09林芝
【摘要】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已经成为教学要义追求。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教师不妨从时空观念培养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展开针对性设计,给学生提供独特的、别具一格的学习方法指引,让学生在情境、图表感知、知识梳理、史料研究以及角色演绎中完成知识感知理解,对历史学科有全方位、立体化的解读,完成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学习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尤其是对于历史这门学科而言,它是不同时间、不同区域各项知识的综合,时间性、地域性、综合性特征显著。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思维品质相对较低。针对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单纯采用知识讲解分析的方式很难给学生带来启迪,无法引发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要运用新课改思想理念武装课堂,对创新的历史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进行整合优化,在课堂教学中抓取关键要素,注重培育学生时空观念,让学生能够主动进入知识探究中,完成知识体系构建的同时,帮助他们建立历史整体发展观。
一、情境呈现,引发学生时空感知
成功启动课堂教学,是引发学生时空感知的基础,也是高品质课堂的有效保障。历史课程领域的时空观念具有独特性,它是对特定历史时间和空间对相关事件特征的理解。历史人物、事件是在特定时空中发生的,与学生所处时代有较大差异,他们在感知时很容易产生矛盾点,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物的做法或者事件的发生。要想打破教学困境,化解学生的思维阻碍,帮助学生细致透彻地掌握历史知识以及相关事件的演变发展过程,教师不妨从情境创设的视角出发,对课堂展开有效规划设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崭新视角和多元渠道。多媒体资源是培育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媒介。历史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够有效融合文本信息,以多媒体为载体,展现相关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形象、立体的时空情境,定能切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真实可感的历史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历史纪录片能够清晰直观地为学生展现历史事物的时空要素,它具有浓厚的知识性,其趣味性特征也异常显著,契合了学生的学习基础,也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人教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这节课的内容在之前的语文教材中有所了解。为了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体验,教师以发问的形式启动课堂。“都说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是一个国家吗?还是三个国家?对于三国你有哪些了解?”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阐述。表达结束后,学生的感知欲求被激活,思维逐渐活跃起来。教师抓住有利教学时机,将电视剧中经典的环节或桥段剪辑拼凑在一起,以视频播放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操作看似简单,但却能真正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直观立体的人物出现在眼前,学生自然感觉到非常有趣,主动探索人物以及相关事件的积极性自然得到调动。
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为学生展现具体场景有一定的原则,它不是简单的娱乐,而是要在热闹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启迪和思考。如果单纯是为了看热闹而运用多媒体,情境的价值就难以体现。多媒体与文本知识相结合,搜寻展示相关历史纪录片或影视资源,然后结合教学现实需要截取其中一部分。这样的情景创设才更具针对性,也才能给学生带来更真实的感知和体验。
二、图表运用,深化学生时空观念
学生时空观念的生成,启动时空联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中,紧紧抓住具体知识点是重要的,但将知识点割裂开来,不进行关联,根本无法完成知识体系构建。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个由诸多零碎知识构成的整体。如何充分利用知识之间的关联属性,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考验。历史教材中有丰富的教学因子和材料,文字信息、插图资源都是教材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文字信息所占比重较大,但图表资源更能引发学生的感知,触动他们敏感的思维神经。图表相对来说是简洁明了的,能够将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图表的接受度更高,能够由表及里地探究其中蕴含的信息资源,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网。历史教学实践,教师要从教学现实以及学生的感知点出发,合理运用历史图表,让学习过程变得简单、轻松,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知和体验。
即使到了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依然缺乏对历史时空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弥补学生学习短板,教师可以从图表着手,触动学生心灵,启动思维引擎。学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学生对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比较陌生的,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似乎仅仅局限于唐、宋、明、清等朝代。针对学生认知较浅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引入具体内容的学习感知,而是从一张包含众多诗人及其代表作的表格讲起。学生看到表格里的曹操、曹植、谢灵运、孔融等文化名人,积极性极高,主动进入文本内容探索。教师再次展现表格,将教材文本涉及到的知识以表格的形式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来。相对于文字信息,表格能够将知识更加清晰鲜明,这对学生抓住关键点有积极帮助。在图表的助力下,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精准细致的把握,不同领域的知识得到融合,认知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学生读图能力和时空观念得到更好的培养。
图表是进行信息整合的重要工具,能够引发学生求知欲,给他们带来多元化的认知,引导学生识记历史事件时空要素。文字展现出来的信息相对固定。图表资源潜藏的信息异常丰富,需要学生进行深度挖掘。在信息挖掘和知识关联中,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把握。
三、知识梳理,启动学生时空探索
学习活动的开展就是要从知识本身出发。精准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属性,才能抓取学习的本质。初中历史教材涉及到的知识点异常丰富,甚至可以说是零碎的。面对复杂的知识,学生往往会有种无力感,记住前面的知识,后面知识就会忘记。针对教学现状,如何巧妙引导设计,选择正确教法学法,是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知识讲解分析、梳理是常用教学方法。为了给学生提供更惬意舒适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对知识本身有精准系统把握,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有效讲解分析是必要的。讲解分析完单个知识点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以知识点为基础,进行多重关联,对接学生已有知识,在多元串联分析中完成知识体系构建,构建清晰鲜明的思维导图。
知识体系梳理构建是学生思维的具体体现。学习是对文本知识进行输入、加工、内化、迁移的过程。学生从一个知识点出发,进行多重关联、广泛输入,进而完成知识体系搭建。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文本设计多重信息资源,面对零散的知识,学生虽然感兴趣,但找到精准化的学习切入点,至关重要。为此,教师从结果着手,对秦始皇的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进行讲解分析。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将讲解分析知识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知识被分为几个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自主选择,找到学习突破点。小组合作如火如荼地展开着。学习活动是一个对文本知识点探究的过程,系统梳理构建也非常重要。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严密的知识网络体系,才能让他们在多元关联中形成历史时空观念。文本学习结束后,教师让各个小组的学生对知识展开归纳,将信息资源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知识之间的关联属性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呈现知识脉络,有多种方法选择。将知识点以口头表达的形式展示出来是可以的,但这样的方式不够牢固,教师对学生引导也需要有方法效度制约。为了给他们提供契合度更加高的梳理形式,教师可以发挥思维导图层次分明、连接性强以及逻辑严谨的特点,将历史知识与思维导图进行有效融合,形成良好课堂教学操作环境。
四、史料研究,拓展学生时空思维
史料是历史学家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也是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的桥梁。在史料的带动下,学生对文本历史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在突破历史复杂多样的知识时,需要史料的辅助。不仅如此,史料在培育学生时空观念过程中同样发挥着积极影响。教师要对史料的功用和价值有清晰把握,以史料为引,促使学生产生探究意识,主动搜集史料信息资源,在深度钻研的基础上,锻炼其史料获取、史料实证等能力。史料不仅是对文本内容的补充,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域度。史料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一定的分布,但所占比重不大。教师要从教学现实需要出发,以文本内容主题为依据,进行及时有效的补充。真实可靠、客观多面的史料才能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触动,启迪他们的思维,将鲜活生动的知识展现出来,让课堂彰显深刻性。
史料运用不是随意而为之的,它是有一定方法引导的。投放史料是简单的,教师直接将搜集到的史料展示出来,供学生阅读。这一操作步骤占用不了几分钟,学习效果根本无法得到保障。高品质的史料运用一定是教师综合考量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学生真正需要的时候投放。学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师先从文本内容出发,以趣味导学的形式,借视频资源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知和体验。信息技术的融合使学生大受鼓舞,他们很快投入到学习状态。初中生对知识的认知是浅显的,往往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到文本核心区域。为了给学生提供更精准的学习切入点,教师从古今中外的相关信息出发,结合学生认知实际,布设资料探究活动。史料选择考验的是教师的智慧,必须从趣味、内涵、深度着手,找到教学关键。教师给出“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供学生阅读分析。在集体性的交流探讨中,学生的思想认知完成穿越,实现了古今“丝绸之路”的有效衔接,思维域度大大拓展。
学生对史料有浓厚兴趣,这是由史料本身的属性决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史料为支点,撬动课堂,点燃学生,锤炼他们的思维品质。具体运用过程中,教师秉承“适时、适量、适度”原则,在学生思维困顿时,将筛选出来的史料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顺利突破知识点以及学习关键点。
五、角色演绎,内化学生时空观念
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需要置身于特定历史环境中,让他们以第一视角对相关史事展开分析、研究。学生对一个知识点把握不牢固,吃不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沉浸到人物或者实践中,缺乏切实的感受和体验。角色扮演是增强学生感知体验的有效方法,是为学生创设第一视角的主要途径,也是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必由之路。初中阶段,学生表演欲求依然很强,从演绎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展开引导,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生成真切体验是必要的。历史教材本身就是最大的剧本。这个剧本中可供选择的素材是丰富多样的。教材为教法选择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培植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知识面广的特征,以教材为参照,结合学生表现欲强、个性特征鲜明等特点,布设演绎活动,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的同时,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其中,站在特定角度和视角对相关人物、事件展开分析研究,从而获得更丰厚的学习感知。
活动是教学最主要的体现形式,在活动参与中,学生敏感的神经得到触动,对知识的维度和厚度有了更好的把握。开展角色扮演,能够促进学生立足时空观念,对史事有更深刻的认知。学习“秦统一中国”,教师从秦始皇嬴政的人物形象着手,让学生阐述相关事件。当学生思维进入活跃状态后,教师顺势展出角色演绎任务:“秦始皇为统一全国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做出哪些准备?都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如果你站在秦始皇的位置,你会如何‘保住皇位’?”秦始皇是主角,但一定会涉及其他相关人物,如李斯等。学生根据需要创设相关场景,进行演绎。虽然角色不多,但对学生来说,足矣。运用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教师要以文本为基点,合理选择角色扮演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感知。在角色演绎中,他们对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内化。角色演绎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和教学实际,给学生提供一些简易的表演道具,让他们快速投入到深度学习探索中。
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看似不起眼,但它对学生产生的正向牵引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初中生思维敏感点较多,对知识充满浓厚兴趣,愿意主动参与到历史知识探索中。以学生的兴趣点为抓手,结合学科特色和属性,设计丰富多元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以饱满的姿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多重教学手段的交叠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形式的束缚,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历史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单一的知识背诵。这样的教学情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求,他们积极拓展历史知识学习的广度,全方位构建系统清晰的知识体系,学习潜能也会在无形中得到挖掘,时空观念自然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林瑞水.基于时空观念培养的初中历史专题复习课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4(13).
[2]王芳.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J].教育艺术,2024(06).
[3]张广柏.初中历史单元复习教学中学生时空观念的培育[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06).
[4]米乾.初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方法[J].中学课程资源,2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