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卓越教师素养结构模型
2024-12-09李政军任本德
【摘要】《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中提出了“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等相关要求,对中小学教师提出卓越教师成长规划。文章旨在探索并构建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的卓越教师素养结构模型,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提炼出卓越教师应具备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发展素养和身心素养等核心素养维度,探讨构建中小学校卓越教师素养结构模型。
【关键词】中小学;卓越教师;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随着教育“三新”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的任务已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转向核心素养的培育,包括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及学科核心素养。这一转变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他们全面发展。因此,培养卓越教师,即培养那些能够胜任这一教育新要求的教师,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目前国内外关于教师素养的研究还未完整构建系统性的、适应核心素养教育的卓越教师素养结构模型。“中小学卓越教师素养结构模型”的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基于对国内外关于教师素养研究进行的系统梳理,提炼出五大核心素养维度,初步构建了素养模型的基本框架。笔者确立了以道德素养为核心、知识素养为基础、能力素养为关键、发展素养为动能、身心素养为保障的五大素养维度,这些维度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卓越教师的素养体系。
一、道德素养是核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构建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良好生态,为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具体包括:爱党爱国、爱生如子、爱校如家、自尊自爱。
1.爱党爱国: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
教师的爱党爱国情怀是塑造国家意识形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因素。教育工作者要坚守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拥护“两个确立”,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培养具有坚定信仰、敢于担当的时代新人。
2.爱生如子: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
关爱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规律;理解学生的思想,理解学生的生活情趣和行为境界;信任学生的本质,信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适应能力;宽容学生的过错,宽容学生的幼稚和叛逆行为;欣赏学生的成长,欣赏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新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
3.爱校如家: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担当有为
热爱教育,爱岗敬业,专业精湛,履职尽责;热爱学校,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乐于奉献;维护教育尊严,保护学校荣誉,爱护教师形象。
4.自尊自爱:健全人格,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自尊自爱意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教师的自尊自爱不仅体现在对自身职业的尊重,也体现在对个人专业发展的追求。珍视生命,珍爱生活,珍惜荣誉;为人师表,举止文明,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
二、知识素养是基础
教师的知识素养是其专业素养的基石,它涵盖了教育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政策法规知识四个方面。教师的知识素养不仅是其教学能力的保障,也是推动教育创新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教师的知识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教师需要持续更新和深化自己的知识素养,以满足教育改革的挑战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1.教育理论知识
教育思想正确,育人理念先进,是科学育人的领衔人。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课程论、学科教材教法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等教育理论基本知识;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具有先进的育人理念、科学的育人策略和一定的教育智慧;能够遵循中小学教育规律,结合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科学育人。
2.学科专业知识
学科基础扎实,学术意识强烈,是学科教学的带头人具有扎实的学科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基础知识;具有完整的学科体系结构和成熟的学科思想方法等基础素养。能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能了解学科的学术动态,掌握新信息,接受新观点,更新知识。
3.科学文化知识
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是博学多才的文化人具有广博的社会、自然、生活等知识,博学多才;明了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具有“大教学观”;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熟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一定的艺术修为。
4.政策法规知识
依法执教,依法育人,是懂得政策法规的明白人熟悉《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家庭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育惩戒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导意见》《新时代教育评价总体方案》等最新教育政策法规,依法执教,依法育人。
三、能力素养是关键
教师能力素养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生辅导、教学评价等关键能力,这些能力是教师知识和经验的外化,也是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关键因素。教师能力素养构成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语言要求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能将深奥难懂的学科语言转化为浅显易懂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要清晰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语速、语调和形体语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时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效果。
2.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需要具有很强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能力,兴趣激发和学习指导能力,启发诱导和评价激励能力,教学资源拓展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在学情了解和教学目标制定、教材分析和学习内容确定、教学策略确定和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资源拓展和教学媒体应用、兴趣激发和学习指导、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教学评价和反思总结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引领性。
3.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统筹规划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信息利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处突应变能力等。对全学段、全学年、全单元的教学进度安排有统筹规划,对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教学过程控制有统筹规划;具有信息获取、甄别、分析、利用的能力;具有观察、分析、判断和沟通、协调、决策的能力;具有问题解决和处突应变的能力。
4.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教师要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深刻的认识、清晰的思路、有效的措施。具有明确的选拔标准、清晰的培养思路、有效的培养措施,具有较强的发现、甄别、培养能力。
四、发展素养是动能
发展核心素养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没有顺应时代变化的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就无法培育出新时代需要的优秀学生。教师的发展需要包括合作交流、专业成长、教育反思、教育科研等能力。
1.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要具备沟通合作技能与方法、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小组互助与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在教育实践、社会实践中与学生、同事、同行、专家等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熟练运用多种方法准确获取教育教学的数据及信息。掌握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协作类型和协作方法。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的团队活动,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学习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这种跨学科的交流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其他学科的教学策略,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
2.专业成长能力
教师需要具备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意识、不断更新学科专业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专业成长能力是教师适应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态和发展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断学习、进修学科及相关专业知识,丰富自身学识,提升知识素养,做该学科知识领域的行家。
3.教育反思能力
教师要具备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诊断与自我更新的能力,掌握教育教学反思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能够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自我诊断、自我改进;能够坚持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教育教学方法指导、专业自主发展三个方面主动地自我更新。
4.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要干得出成绩,说得出道理,写得出论文。掌握专业学科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用于分析与研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能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可撰写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五、身心素养是保障
教师的身心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保障,它关乎教师的个体成长、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提升教师的身心素养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教育投入和政策制定应充分关注教师身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为教师创造一个健康、支持性的职业环境,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
1.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精神状态良好
具有强健的体魄,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和休息,注意预防疾病、缓解压力。时刻保持精力充沛、精神饱满,确保工作任务能有效完成。
2.心理健全,性格开朗,心态乐观向上
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自我调节和应对各种情境,避免情绪波动和心理问题的发生。具备自我鼓励、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
3.意志坚定,毅力坚韧,抗挫能力较强
具有恪尽职守,顽强拼搏,持之以恒的坚定意志;具有不怕困难、不畏阻力、永不退缩的坚韧毅力。
4.爱好广泛,情趣高雅,人际关系融洽
有广泛的、健康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等业余活动。深受学生敬佩、家长颂扬、同事称道,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舆论氛围。
教师身心素养的维护与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机构、政策制定者和教师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心理调适能力培训、人格魅力塑造、健康管理策略,以及政策和文化环境的优化,我们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身心素养,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个人职业幸福感的增强。
“中小学卓越教师素养结构模型”的研究为我国教师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但教师素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需要教育研究者、政策制定者、教师教育者和实践者共同努力,持续深化对教师素养的理解,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实践,共同培育引领教育现代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李晓彤.“卓越教师”背景下教师教育魅力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1(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09).
[3]刘中黎.中学语文卓越教师的培养与课程设计[J].教育评论 ,2012(06).
[4]黄露,刘建银.中小学卓越教师专业特征及成长途径研究:基于37位中小学卓越教师传记的内容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03).
[5]毕景刚.“卓越教师”计划之背景、内涵及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