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方合力,破解制造业用工需求难题

2024-12-08李涵

人力资源 2024年10期

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更是在提升地方经济实力、促进就业和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用工需求问题已成为制约这些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面临用工数量大、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用工结构多元化等问题,同时还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人才流失、用工成本上升等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等各方力出一孔,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优化人才引进政策、降低用工成本、加强校企合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制造业企业用工需求现状

●用工数量需求大

以县级市Q市为例,该市机械制造企业随着订单不断增多,生产线不断扩充,对工人的需求与日俱增。无论是熟练的技术工人还是普通的操作工,都存在较大的缺口。在食品加工领域,随着消费者对各类食品需求的持续上升,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这也导致用工数量的急剧增加。纺织服装企业同样面临类似的情况,订单的增长使得企业需要更多的工人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和自动化生产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技术研发人员的需求大增。在Q市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企业要求高技能人才不仅要熟悉传统的机械加工工艺,还要掌握数控加工、激光切割等先进技术。例如,数控加工中心的操作人员需要具备编程、操作和维护设备的能力,能够根据设计图纸精确地加工出复杂的零部件。在智能制造领域,企业需要能够熟练操作和维护自动化设备的技术工人。这些工人要了解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原理和运行机制,能够及时排除设备故障,保证生产线的稳定运行。在新产品研发和工艺改进方面,企业需要熟悉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的研发人员,他们须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情况,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同时,他们还须具备生产工艺改进能力,以便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

●用工结构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外,规模型制造企业还需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物流配送等专业人才,以满足市场拓展、客户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重视市场营销工作。市场营销人员需要具备市场调研、产品推广、销售渠道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售后服务人员则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能够及时解决客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客户满意度。物流配送人员要熟悉物流配送流程,能够保证产品及时、准确地送达客户手中。

制造企业用工需求面临的挑战

由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和自动化生产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以及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技术研发人员需求大增。然而,此类企业在实践中却面临着人才短缺等诸多挑战。

●劳动力供给不足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Q市的劳动力人口相对减少。尤其在制造业领域,由于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劳动强度较大,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制造业工作,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工作环境舒适、劳动强度较小的行业,如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外流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许多年轻人选择到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这进一步加剧了Q市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人才流失严重

企业虽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但在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空间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竞争力不足,导致优秀人才流向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在薪酬待遇方面,与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Q市的工资水平明显偏低,这使得企业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例如,某技术研发人员在Q市的一家企业工作,虽然他的薪酬水平在公司内部已经处于中上水平,但与他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相比,双方工资差距较大。为此,他在工作两年后还是选择去外市发展。

职业发展空间也是影响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Q市的部分制造业企业缺乏完善的晋升机制和职业发展规划。员工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很难得到晋升。这使得他们对企业的未来和个人职业前景失去信心,从而选择离开。

●用工成本上升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Q市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用工成本不断上升,这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员工,不得不提高员工的薪酬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

●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结构不匹配

技能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供给相对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而且这类人才的培养需要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目前,Q市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新技术培训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要解决上述难题,需要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以下是笔者提出的几点建议。

政府相关部门主动作为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运用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更多符合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年来,为打造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政府鼓励企业按照新的技能评价标准,大力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以Q市为例,三年来,当地已通过推动企业自主评价,培育初中级和高级以上技能人才5000余人,促进了本地技能人才队伍增量提质,企业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及培训机构的管理

政府人力资源部门不定期开展专项行动,对当地劳务派遣机构、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等进行摸排,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务工人员、求职应聘者进行普法宣传,全面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和劳动用工的监管,整顿违规经营的职业中介机构及人力资源培训机构,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为企业和劳动者营造良好的招工用工环境。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加强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Q市全面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通过举办社会保险政策宣讲会、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企业和员工详细讲解社会保险的各项政策和好处。同时,加强对企业参保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企业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对于一些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政府还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他们积极参保。通过这些举措,Q市的社会保险参保率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其次,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为企业员工提供住房保障。Q市推出了针对引进人才的住房保障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提供公租房、购房补贴等多种形式的住房保障,让引进人才能够安心地在当地工作和生活。

企业全面提质增效

●加大内部培训力度

企业应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内部培训活动。Q市某机械制造企业高度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制订了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对于新入职员工,该公司开展全面的入职培训,通过介绍企业的发展历程、文化价值观以及规章制度,让新员工快速融入;同时,详细讲解工作流程,使新员工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对于在职员工,该公司根据不同岗位需求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如针对技术工人,组织专业的技能提升课程,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其操作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开展职业素养培训,包括沟通技巧、团队合作、时间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某食品加工企业为新入职员工安排了丰富的入职培训活动,包括参观生产车间、了解食品安全标准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等;积极组织在职员工参加岗位数字化技术技能竞赛,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优化薪酬结构,提高薪酬待遇

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提高员工的薪酬待遇,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提高员工的薪酬待遇,增强企业的吸引力。以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例,过去,该公司的薪酬激励方式是个人提出涨薪意向,公司根据情况确定具体涨薪金额。这种激励方式存在流程不规范、缺乏透明度等问题。该公司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后,Q市总工会派遣专职指导员进行规范指导,组织企业方和职工方代表召开现场会议,就工资待遇、保险福利、劳动安全等进行集体协商、讨论,达成一致后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协议》。通过这种定薪方式,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所提高,企业也从相互挖人的恶性竞争中挣脱出来。目前,该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三,申请国家专利 300 余项,成为省内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企业应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首先,企业可以为员工制订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员工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建立完善的晋升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员工提供晋升机会,让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充满希望。例如,山东某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一家小型玻璃钢厂转型为节能环保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将其纳入公司长远规划,建立 “三级工匠体系”,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比武竞赛、外出交流学习、研修计划等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该公司每个月开展一次培训,由内部讲师或外聘专业讲师为生产线上的员工讲解技术创新等内容。目前,该公司已经培养出高级焊工15 人,一级焊工60多人。凭借雄厚的人才力量,公司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获得多项专利和荣誉,消(白)雾装备技术及产品的全国市场占有率在 70% 以上,居同行业首位。

●改善工作环境

企业可以通过改善工作环境等举措提高员工的工作舒适度;通过加强企业软环境(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某电子制造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对厂房进行升级改造,车间内安装了先进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清新,有效降低了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浓度。同时,该公司对工作区域进行合理规划,设置了宽敞舒适的员工休息区,配备了舒适的座椅、饮水机等设施。在照明方面,采用了明亮且柔和的灯光,既保证了员工工作时的视觉清晰度,又减少了视觉疲劳。员工对工作环境满意度大幅提升,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均得到提高。

●以精准管理推动降本增效

首先,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企业应加大对技术改造的投入,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用工成本。比如,某食品加工企业过去主要依靠人工进行食品包装和分拣工作,用工成本高且效率较低。近年来,该企业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化包装生产线和智能分拣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食品的种类、规格等自动进行分拣,不仅提高了分拣的准确性和速度,还降低了人工分拣的错误率和劳动强度,减少了包装环节的人工需求,企业的用工成本显著降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其次,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实行弹性工作制等方式,降低用工成本。某大型制造企业通过对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进行详细分析,重新进行了人员配置,避免了人员冗余,使人效大幅提升,用工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联合破解用工难题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平台有助于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进行沟通与合作。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企业可以及时了解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情况,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同时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职业院校则可以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并根据企业的需求精准培养专业人才。Q市某职业中专院校与省内一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创办了“网商数字经济产业院”,打造了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网络营销 3个核心专业群;学校邀请企业的电商专家到学校授课,为学生讲解实际的电商运营案例和最新的行业动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到企业的电商平台实践,参与项目运营。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为Q市的电商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开展产学研合作

企业与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活动。例如,Q市某制药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为高校的科研项目提供资金和实践场所支持,高校科研团队则针对企业在药品研发、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的需求进行专项研究。高校科研团队通过对企业现有生产工艺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方案,帮助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双方共同开展新药研发工作,高校利用科研优势进行前期的理论研究和实验,企业则凭借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市场资源进行后续的中试和产业化推广。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提升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高校的科研成果也得到了有效转化。

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用工需求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等各方共同努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强对制造业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企业应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加强自身管理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职业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 安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