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

2024-12-05张民琰

天工 2024年33期

[摘 要]以广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为背景,深入探讨传统图形在当代设计中的再创造与应用。通过分析和挖掘广西传统图形的美学特征与文化意义,探索其在现代设计语境下的创新转化路径,以及设计如何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为构建传统视觉经典与当代设计的有机联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 键 词]非遗;传统图形;创新设计;文创产品;符号

[中图分类号]J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3-0036-03

文献著录格式:张民琰.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图形资源为例[J].天工,2024(33):36-38.

在全球化背景下,非遗面临着文化同质化和边缘化的威胁,这不仅削弱了文化的多样性,也影响了文化特色与精神传续。为了有效传承并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深入探讨了传统图形在当代设计中的再创造与应用策略。通过结合现代设计语言与技术,创新传统图形的表现形式与应用领域,使其在当代语境下获得新生。

一、广西非遗中的图形资源

广西的非遗是一座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文化宝库,其中工艺美术类的图形资源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不仅是广西非遗的视觉核心,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广西的非遗图形资源分为直接图形和意象图形两大类,涵盖了壮族织锦、苗族蜡染、侗族鼓楼雕刻等技艺中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提出加强非遗保护、推动文化与产业融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措施,旨在使这些图形资源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广西的图形资源不仅在广西的传统工艺美术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当地的节庆、婚丧等社会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广西非遗中“直接图形”资源的典型代表。它们与广西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紧密相连,是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的重要体现。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广西正在积极探索将传统图形资源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使传统工艺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通过这些努力,广西的非遗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创意源泉。

另外,广西的非遗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图形”资源,这些资源主要体现在多样的戏曲戏剧和风俗活动中。侗族的大歌、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踩山节等,不仅承载着广西各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而且在视觉艺术上呈现出独特的形式美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些活动在道具、服饰和演出形式上,都展现出约定俗成的视觉符号体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然后,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使得一些传统演艺形式面临失传的危机。因此,对这些“间接图形”资源的研究、挖掘和传承变得尤为关键。通过将这些传统元素与当代设计相融合,不仅可以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还能促进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发展。广西的非遗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其图形资源的保护与创新,是文化多样性和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保障。广西非遗的“间接图形”资源如同一幅丰富多彩的民族画卷,涵盖了戏曲、舞蹈、节庆等多样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视觉艺术的宝库。它们通过服饰、道具、身体语言等元素,传递着民族的历史、信仰和审美。面对现代化的挑战,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亟须更多的关注和保护。通过深入研究和创新性地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可以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继续在当代社会中展现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广西的非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对维护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和活力至关重要。

二、广西非遗的图形符号特征

广西非遗的图形符号特征以独特性、多样性和融合性,展现了广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层次。保护和传承这些图形符号,对维护民族文化的连续性、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创新性的应用,可以使广西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

(一)符号个性化

广西的图形符号如同其丰富多元的文化一样,深深植根于地域特色与历史传承之中。以壮锦为例,这一非遗不仅承载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智慧,更以独特的图形语言展现了广西的文化魅力。在壮锦的图案中,无论是云雷纹、龙凤纹还是花鸟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历史故事,成为广西文化的一种视觉符号。一方面反映了壮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如,云雷纹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龙凤纹则寓意吉祥和富贵,而花鸟纹则展现了对大自然的赞美。这些图案不仅装饰了壮锦,更成为广西文化的一种象征,引导着人们去探索广西的深厚文化底蕴。

从图形学的角度看,壮锦图案与壮族文化及其自然环境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些图案不仅给人视觉上的艺术享受,更是情感与记忆的载体,能够激发观者对广西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它们都是各自地域文化中独特而鲜明的符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的韵味。

(二)符号多样化

完整的非遗体系是由一系列丰富多样的非遗元素交织而成的,这些元素共同勾勒出特定时代的文化轮廓,映射着那个时期社会群体的深层信念与价值取向。依据符号学的理论,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诠释是通过符号的运用和解读来实现的。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尽管非遗项目各不相同,但它们却共享某些基础的设计要素,如形态、色彩、材料以及主题,这些要素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演化,凝结成一套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规约性符号系统。这些符号不仅反映了非遗项目的内在联系,也展现了文化的连续性和多样性,是理解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景观的关键。

在非遗的视觉表达中,无论是造型、色调、材质还是主题,虽然在不同项目中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但能提炼出统一的规约性符号,它们既是地域文化的标识,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广西的非遗通过“歌圩”这一标志性民俗活动,生动展现了壮族文化的精髓与生命力。“歌圩”作为壮族人民交流情感、展示才艺的平台,不仅承载着对自然的崇敬与生活的热爱,更通过山歌、舞蹈、服饰和乐器等形式,构建了一套独特的规约符号系统。山歌中的即兴创作与规约性歌唱模式,壮族服饰上的图案与色彩,以及传统舞蹈中的动作与队形,共同构成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桥梁,反映了壮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花山壁画记录了先民的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是壮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规约符号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广泛传承,并通过各类文化活动与庆典向世界展示了广西非遗的多样性和深度,彰显了壮族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时代精神。

三、广西非遗的图形提取与设计转化

非遗的图形提取与设计转化是一项融合了文化保护、创意设计与现代应用的复杂工作,旨在将非遗中的图形资源转化为当代设计语言,既保留其文化内涵,又赋予其新的生命和功能。

(一)形式美感

无论是手工艺品还是戏曲表演艺术,它们均承载着深刻而独特的形式美学,这与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审美偏好紧密相连。在当今的设计实践中,这些直观的美学特征是值得挖掘和重塑的关键元素。形式美学可以细分为图案标志、布局结构、色彩运用等。在设计领域,对这些传统元素的提炼和再创造,不仅能赋予作品以文化底蕴,还能使其具有时代的新鲜气息,实现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不论是精致的手工艺术品还是生动的戏曲娱乐活动,它们都展现了一种由文化积淀而来的审美特色,这是现代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应当汲取和转化的直接灵感。这种灵感涵盖了图腾的图形符号、富有节奏感的构图方式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搭配。当设计师将这些源自传统的形式美融入现代设计时,不仅能够创造出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还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壮锦图案源于自然、神话传说及日常生活的吉祥象征,如云雷、龙凤、花卉和几何纹样,通过现代设计的转化,创新应用于品牌标识、包装设计和纺织品中,使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壮锦的鲜明色彩,如红色、蓝色、黑色、黄色,被引入平面设计、广告及时尚界,强化了视觉表达并注入了民族风情。更重要的是,壮锦背后的文化故事成为旅游纪念品、书籍封面和展览布置的设计灵感,通过艺术装置和多媒体手段,向世界讲述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这一系列的转化不仅保护和弘扬了非遗,还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意产业的繁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的精彩对话,为全球设计生态增添了丰富性与包容性。

(二)主题寓意

非遗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其中图形主题寓意深刻,蕴含丰厚的文化精髓与深邃的历史痕迹。图形的寓意往往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是图形背后所承载的故事与传说,其次是图形自身的象征含义。壮锦图案设计以人物、动物、植物为主题。人物图案往往描绘壮族人民的生活场景或是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信仰体系。动物图案如龙、凤、鸟、兽等,寓意吉祥与和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理念。植物图案如莲花、菊花、松树等,则寓意着纯洁、坚韧与长寿。而装饰性的图腾则展现了古老的宇宙观和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壮族人民对宇宙万物的理解与崇拜。

每种图案都是壮族文化的载体,它们不仅美化了日常用品,更传达了壮族人民的价值观、审美情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些精心编织的图案,壮锦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载体,让观赏者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史诗般的《布洛陀》到民间传说中的英雄,这些人物形象在壮锦的经纬交织中变得栩栩如生。它们不仅描绘了历史与传说中的精彩瞬间,更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与智慧,让观者仿佛穿越到那些古老而又遥远的时代,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人文精神与美学价值。动物主题同样丰富多彩,既有大象、鹿、虎这样象征着力量与威严的野兽,也有蝴蝶、蜜蜂等寓意着勤劳与和谐的小生灵。特别是“百鸟朝凤”的经典图腾,不仅展示了鸟类的优雅姿态,更象征着和平与繁荣,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植物主题和装饰纹样在壮锦中更多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如“芭蕉叶”“菱形格”等图案,不仅美化了编织物,还隐含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这些图案通过精致的编织技艺,将自然界的美与人类社会的理想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朴素而深远的生活哲学。风俗主题在壮锦中更是不可或缺,无论是庆祝丰收的“稻穗满仓”,还是祝福新人的“双喜临门”,都在特定的场合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传递着浓厚的民族风情与地方特色。在壮族的节庆与仪式中,壮锦不仅是服饰的一部分,更是蕴含着吉祥寓意的文化符号。

在现代设计领域,壮锦的图形、主题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设计师可以从这些传统图案中汲取灵感,将其融入现代审美与设计理念之中,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新作品。通过对壮锦图案的研究与再创造,不仅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还能为现代设计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表达,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文化精神

在图形的提取过程中,艺术家和设计师不断探索,将非遗中的经典元素进行现代化诠释,使之既保留传统魅力,又符合当代审美,从而达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目的。这些图案广泛地应用于服饰、器物,乃至饮食包装与娱乐中,成为广西人民表达情感和传承文化的媒介。这些图形根植于广西人民世代沿袭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反映了广西人民对生命的热爱、对祖先的敬仰、对优秀品德的赞美以及对安宁生活的渴望。诸如铜鼓上那些神秘的图腾与花山岩画中优美的形象,既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展现了广西人民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活哲学。

广西的非遗庆典,包括壮族的三月三歌节、苗族的芦笙舞、瑶族的盘王节等,无不凸显地方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也蕴含着清新脱俗、精工细作、闲适恬淡且柔美温润的美学追求。这些非遗图形的创作,受到广西的秀丽山水、稻田文化以及多民族融合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既恪守传统规范又饱含地域风情的视觉表达方式。

为了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当今社会焕发生机,广西的文化创意工作者应深入探究这些图形的历史渊源及其精神意蕴,寻找它们与现代设计理念的交汇点。通过提炼、解构和创新等手法,将传统图形的神韵融入现代设计语汇中,让它们在全新的文化背景下获得重生,进而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意识的完美融合。这个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守护与延续,更是对广西乃至整个中华文化深层价值的再次挖掘,能确保广西非遗图形艺术在21世纪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四、结束语

将非遗的图形内容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不仅是对传统文化智慧的现代诠释和传承,更是对地域文化特色的生动展现和创新性发展,为现代设计领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这种创新性融合,不仅能为现代设计注入鲜活的动力,使其更具有深度和广度,还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使其在现代社会中重获新生。通过现代设计的传播,非遗的文化价值得到广泛的认可,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全球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凌浩.符号学产品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