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12-05沈亚倩

天工 2024年33期

[摘 要]基于高校设计硕士培养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对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作出探讨。主要从乡村振兴视域下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的培养着手,探讨其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对当前乡村振兴需求的分析,提出了以实地调研、跨学科融合、项目驱动、校地合作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并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分析其独特的驻村培养模式,并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设计服务乡村振兴实现路径,从而为培养优质设计人才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 键 词]乡村振兴;研究生培养;校地合作;跨学科融合;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3-0090-04

文献著录格式:沈亚倩.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天工,2024(33):90-93.

基金项目:2022年湖州师范学院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YJGX220010);浙江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浙发改社会【2022】318号-227):艺术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双循环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和文化复兴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已成为教育领域亟待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议题。这一问题不仅涉及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还关系到设计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当前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的通知,新版目录设计类学科从“艺术学”门类中独立了出来,使得设计学科的定位更加清晰,强调其在科学技术、商业应用和社会服务中的重要性。当前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呈现多学科融合、创新与实践结合、数字化与技术驱动、全球化视野扩展等趋势,尤其是数字化设计迅猛发展,对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个转型阶段,尽管国内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很多课程都强调实践,但仍存在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衔接不到位的问题。设计专业往往涉及多学科内容,但在现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定位不清晰、资源分配不均衡、创新能力不足、教育理念与行业需求不匹配等挑战。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设计专业的角色定位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与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自2017年提出以来,党中央已经把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到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高度,可以说乡村振兴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为了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村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美丽的、充满活力的社区。

(二)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升级、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治理、增强乡村吸引力、实现乡村与城市的融合等。设计的介入与创新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持续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支持与动力。近年来,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大多落在农业或旅游相关领域,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艺术类专业培养模式探索的相关研究鲜有提及。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支持本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目标亟须设计力量介入,从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包装设计到服务设计、产品设计和系统设计,几乎所有设计领域都涵盖在这一事业中。通过设计的力量,乡村的现代化转型工作有望更加顺利。然而,在新时期,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尽管近年来设计下乡活动得到了广泛推广,但在实践过程中,设计专业人才的匮乏仍是一个突出问题。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我们强化乡村实践教学的建设,还需将其与系统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以更好地应对新时代对高素质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乡村振兴需求导向下的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面向乡村振兴的设计人才

基于我国设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以乡村振兴为核心需求导向,瞄准国家、省市战略需求,将“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能力作为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以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艺术设计类人才为己任,致力于解决设计类专硕培养目标囿于传统技能与知识传授,难以聚焦和践行国家战略的问题。将乡村振兴主题引入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实践课堂教学,在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三农”意识,提升学生去乡村就业、创业、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与意愿,培养出一批懂乡村美丽、爱乡村环境、绘乡村景色、助乡村发展的有责任与使命担当的“美丽乡村设计师”。

将培养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的重点,由以往多关注城市的设计需求,转向城乡发展、共同富裕的统筹关注,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既能胜任城市环境中各项艺术设计的需求,又能适应质朴的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要求,实现学生专业素养训练的全能化。

(二)构建培养“乡村振兴”能力的多线程教学场域

以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作为培育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导向,以校地共建“乡村振兴”设计服务项目为牵引,以综合设计能力培养为导向,以链接乡村业态,赋能、富农为目的,在教学课堂、专业实践的教学体系中拓展时空场域:开辟第一课堂为“教学工坊”,实施“学中做”,以“项目课堂”接驳实际设计思维,激活创意、创新理念,在渐进式项目中完成知识的讲授与学习,并以实际项目完成教学成果验收;开辟第二课堂为“调研场”,实施“研中优化”,以“驻村服务”校验设计能力,淬炼设计成果,以乡及村为主导,征集各村镇及相关企业在乡村振新与文旅融合中的设计需求和项目,以工作坊、夏令营或大师班的方式加快成果转化;开辟第三、第四课堂为“演武场”,实施“做中学”,以“人人竞赛”升华学生动能,反哺设计实践,结合服务地方和竞赛项目深入开展“驻村服务”,协助完成方案的落地建设、加工制作、运营管理等工作,让学生在落地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及时补齐短板,巩固知识。同时,聚焦区域经济文化诉求,以教学实践基地为阵地,以竞赛、项目为推手,以“多专家指导+本硕学生团队”运营为形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多元教学与评价纬度,形成“课前—课中—课间—课后”的全时段乡村振兴主题融入模式。

(三)布局“政产学研”合作育人的多向维度

以问题为导向,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协同培养高层次人才。构建以“创新、创意、创业”培育为内核,以“项目制”接驳职场时空激活三创思维,以基地实训过程开启实战模式检验三创水平。

1.打造教师主导的沉浸式“项目课堂”

以教师承接乡村振兴的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作为教学与考核内容,以真实的岗位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教授—骨干教师—校外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相联动的社会服务团队。

2.邀约校外专家指导“人人竞赛”

聘请校外专家作为乡村振兴类竞赛、展演、科研的导师或评委,组建综合指导团队,实时更新行业标准,发布前沿风向,辅助学生形成专业竞争力。

3.与各级政府及相关企业共建“产业学院”

与市、区、县、村签订乡村振兴设计服务战略框架及联培基地,搭建“主管部门+高校+服务机构+企事业群”的政产学研融合平台,推动本硕联动,高低年级传帮带,构建多主体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格局。

四、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

以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点为例,学位点持续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服务浙江的基础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强劲动力,与湖州乃至全国范围内多个乡村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学位点“驻村”设计模式经历了由短期驻村、阶段性驻村向长期驻村的转变。以与长兴县水口乡共建的“湖州师范学院青年艺术家驻村基地”为示范,逐步建设更多的长期驻村基地,选派师生团队长期、轮流驻村,对村落的文化、产业展开调研和艺术设计,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高校智力,切实赋能艺术乡村建设及乡村产业发展。

(一)“驻村设计”模式案例分析

湖州师范学院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点在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高校驻村模式的深入践行过程中,乡村设计实践有了显著成效,开辟了一条高校助力乡村建设的新路径,为后续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至今,在“驻村服务”培养模式的推动下,艺术学院成立了多个以专业学位研究生为骨干力量的师生社会服务团队,开展的服务地方项目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和成果推广效果。联合多个村落建立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现赛学结合的有效推进、合作共赢,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学生竞赛科研成果丰硕,获国家、省级竞赛奖项近百项。

后东村驻村设计团队在学位点教师的带领下深入湖州后东村考察,他们敏锐地发现了当地蜂蜜产业存在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力弱的问题。为提升当地蜂蜜品牌形象,团队根据“后东蜜语”品牌建设现状,着重分析了后东村地方性蜂蜜品牌的特色与优势,在品牌创建、资源整合及品牌推广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品牌推广方案在浙江省第十三届“挑战杯”建设银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省级金奖。另外,团队将艺术元素融入蜂蜜品牌包装设计,“后东蜜语”品牌升级设计部分已落地(见图1)。

驻村团队在学位点教师的带领下深入河南裴庄村调研,挖掘独特的文旅要素,积极顺应当地人民“打造全国最大的婚纱外景摄影基地”的发展需要,对该村“龙缘妆奁”系列IP形象和文创产品的品牌形象进行重塑升级,最终打造了一套华丽精致的“龙缘妆奁”套装礼盒和一对富有嫁娶元素的潮流IP形象“龙雨与高雅”,作品《太行深处爱情村,乡村振兴浪漫行》(见图2)获得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金奖。该作品既保留了乡土气息,又注入了现代艺术元素,使乡村3PVy/3tpQSzBg6hp8lNu3K19HhSZEYlD8WF+v+ViF/s=焕发出新的活力。

另外,湖州师范学院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点还与湖州多个区县共建“艺术美乡村”合作项目,共同改革教学内容,完成了《石淙村花田景观改造设计》《港胡村共享农场改造设计》等方案;与东林镇合作,完成了柴湾等自然村的环境改造设计;与吴兴区潞村合作完成了《鱼米丝旅共富路》浮雕设计等。

(二)成效经验

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在服务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以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艺术设计类人才为己任,强调驻村提供设计服务对于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通过驻村模式设计实践,探索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设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资源的融合与下沉

学位点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乡村发展战略相结合,将教学场景与广阔的乡村大地相融合,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将专业知识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深入乡村开展设计实践。通过现场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将课程思政目标落地,让学生在驻村服务、创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了解乡村土地与人民迫切的需求,让艺术设计助推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2.校地合作共建

学位点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乡村等建立合作关系,搭建政产学研融合驻村基地,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3.创新成果转化

学位点注重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做好乡村实用人才培养的计划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实际项目为依托深入探索创新成果转化实践,积极推荐创业创新项目。通过设计项目、文化创意等方式,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推动力,助力乡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同时进一步应对乡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学生职业发展和人生定位指明新的方向。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应当正视现阶段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课堂教学实践应用价值,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作用,以高水平专业竞赛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使新一代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与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相契合,为乡村振兴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戈大专,陆玉麒,孙攀.论乡村空间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J].地理学报,2022,77(4):777-794.

[2]高仓健,杨欢,朱子屹,等.共享经济视域下高质量乡村振兴的机制研究:以浙江省 10 个村庄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14(5):16-21.

[3]陆春连,王子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精准培养模式探究: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8):85-88.

[4]黄智凯,张素娟,王丽梅.新文科视域下服务乡村振兴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纺织报告,2024,43(5):120-122.

(编辑: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