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活态传承的美育路径研究
2024-12-05徐英姿杨湛
[摘 要]紫砂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基因。将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方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究紫砂的美育作用与活态传承路径有利于提高社会的美育水平,是加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实践路径。
[关 键 词]紫砂;非遗;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育精神;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3-0078-03
文献著录格式:徐英姿,杨湛.基于非遗活态传承的美育路径研究:以紫砂为例[J].天工,2024(33):78-80.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媒介。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在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在技艺流程、器物造型、风格流派、使用方式及审美理念等诸多方面体现出中华美学的特色,更因其实用性、工艺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能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究紫砂的美育作用与活态传承路径有利于推进全社会的美育工作。
一、紫砂体现的中华美学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宜兴紫砂陶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作为造型艺术,其起源于宋代,历经明、清两代成熟,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一种艺术,体现出典型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范,对全世界的陶瓷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传承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制作工艺和作品形式。
中华美学贯穿于紫砂陶制作和使用的全部流程与各个环节,生成了层次丰富的美学理论体系。从材料来看,紫砂陶的主要材料是泥料。“紫砂泥有紫泥、红泥和绿泥三种基本泥料。紫泥的藏量较丰富,它是一种天然的五色陶土,深藏于岩石层下,夹杂于甲泥(硬角质泥层)之中,所以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刚开采出的紫砂泥露天堆放,经风化就会渐渐变松,用水调拌后,具有很强的可塑性……”②而不同颜色的泥料共同构成了紫砂陶丰富多彩的泥色和特质。清人吴梅鼎曾作《阳羡茗壶赋》,文中论紫砂壶之色泽说:“若夫泥色之变,乍阴乍阳。忽葡萄而绀紫,倏橘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玕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粟之香。或黄白堆沙,结哀梨兮可啖;或青坚在骨,涂糅汁兮生光。彼瑰琦之窑变,匪一色之可名。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黝若钟鼎陈明远;追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岂随珠之与赵璧可比异而称珍者哉!”③紫砂泥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和美学价值,使得紫砂陶成为一种独特的陶瓷制品。从制作技艺来看,原料采集、手工塑型、镌刻印记、精微捏塑、切口开孔、炉火陶冶等步骤以及陶刻、泥绘、绞泥、彩绘、贴花、镶嵌、镂雕等多种装饰工艺中包含了诸多核心制作标准与艺术精髓。除陶瓷本身的艺术性之外,紫砂还集绘画、诗文、书法、印章、雕塑等于一身, 集诸多独特的制作技艺之美于一体。从风格来看,每一个流派和风格都有其独特之处,体现了紫砂陶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投射出中华美学的包容与博大。从使用来看,紫砂陶用途广泛。紫砂壶 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与我国上千年的饮茶习俗相伴相生。紫砂花器、文具、观赏工艺品等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满足使用者实际生活需要的同时传达着中华美学意蕴,潜移默化地给予使用者审美体验。
陈传席曾经提出品评紫砂器的标准为“六要”,即“神韵”“形态”“色泽”“意趣”“文心”和“适用”。① 紫砂器的设计和制作中深刻体现了审美理念,使其成为美育的优良载体。
二、紫砂的美育作用产生机制
著名美育学家杜卫认为“美育”有三个基本含义:“美育的基本意义是感性教育,即保护和提升与理性相协调的丰厚的感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美育概念的现代性。美育是培养整体人格的教育,有利于整体人格的健康成长。儒家主张以深度体验的方式培养人格,使德性内在化,从而形成了悠久而丰富的美育思想传统。美育又是创造教育,激发生命活力,培养独创性和创造性直觉。”②美育的这三层意义是相互关联的。
古代紫砂器的接受对象可以分为宫廷贵族、文人墨客和民间普通民众,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紫砂器越来越面向社会大众,成为雅俗共赏的审美对象。紫砂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学追求和价值信念。我们也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出发考察紫砂的美育作用的产生机制,即紫砂是如何利用自身的形式和内容产生美育作用的。
首先,紫砂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可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功利性需要,还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品,可以给予使用者最直观的审美感受,使观者产生更广阔的想象和联想,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各方面调动使用者的感官,丰富使用者的审美体验。
其次,紫砂工艺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一种表达哲思的载体。紫砂工艺中承载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等中国哲学理念,也传达了诸多道德行为规范,是一种以器载道的人格教育载体。历史上,诸多文人墨客都将紫砂陶作为君子人格的象征,还有许多文人参与制作紫砂器物,在紫砂陶器上题铭镌刻、托物寓意,表达个人的哲学思考、文学修养、艺术审美和生活情趣。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欧阳修有诗,“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蔡司霑《霁园丛话》里记载道:“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③这些都反映出使用者以紫砂陶“无瑕”“清隐”等审美特色寄寓自己追求高洁的人生志趣。清代邵大亨首创德钟壶,其造型设计灵感取自古钟,造型端庄稳重、质朴简洁,具有君子之风。德钟壶又写作“德中”,德即乐德之意,蕴含了仁人志士对君子道德的追求。顾景舟曾评价德钟壶令观者正气自然心生,肃起恭敬之心。可知,紫砂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使用者的审美教育,提高使用者的人格修养。
最后,紫砂艺术可以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升人的情感境界。宜兴紫砂陶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几百年来,其在艺术表现力和工艺技术上不断创新,蕴含了中国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这种对美的追求和技艺的薪火传承,不仅要求艺术家和工匠具备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激发了使用者对美的感知和创造力的发挥。紫砂壶的发展源于中国的饮茶文化,紫砂壶的兴盛又推动了中国茶道的创造和发展。使用者在使用紫砂陶的过程中饮茶论道、陶冶情操,激发了他们的生命活力。
紫砂壶在明代晚期创烧不久之后,就开始了外销,并对日本等国的制瓷业产生了巨大影响。17世纪下半叶,随着茶叶出口的推动以及“中国风”的盛行,宜兴外销紫砂器在世界上极为流行。德国梅森瓷厂的工匠研发的欧洲本土瓷器就是从模仿制作宜兴紫砂器开始的。宜兴紫砂陶的制作和设计不仅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力的杰出体现,还影响了世界陶瓷业,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创新。
作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紫砂陶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最深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通过不断创新和实践,紫砂器得以不断发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并在陶冶情操、激发创造力等方面全面发挥美育作用。
三、活态传承—紫砂的美育实施路径
紫砂具有其他艺术形态无法替代的独特美育功能,兼具审美性和实用性。因此,活态传承是紫砂实现美育效果最大化的必要路径。活态传承是指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博物馆保护模式,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
作为非遗中的一种手工技艺,紫砂的活态传承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地域性。受到生产材料的影响,紫砂陶制作工艺一般在紫砂泥料储量丰富的地域发展迅速,如江苏、广东等地。二是专业性。紫砂技艺的学习周期相对较长。三是生活性。紫砂器作为工艺品,具有极强的生活实用性,各类器物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实用需求。
在充分认识紫砂的美育价值的前提下,探索美育实施路径是重中之重。政府与民间要合作,共同推进紫砂的活态传承。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携手并进,开展多种形式的紫砂鉴赏与学习活动,有助于切实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
手工技艺类非遗以掌握手工技艺并且在行业内或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的传承人本身的活态传承为核心。在传承和保护紫砂的过程中,传承人是重要的核心枢纽。国家应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非遗传承机制,积极开展紫砂传承人的认定工作,并对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发展性保护。抢救性保护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传承人进行访谈、口述史整理、留存影音资料等;发展性保护主要是对认定的传承人给予经济保障和各种政策支持,使传承人从单纯关注技艺和个人谋生转变为关注技艺发展和文化传承。
另外,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可以加大对紫砂工艺的学术调查和深化研究。例如,通过田野调查、资料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建立内容更加丰富翔实的紫砂传承人档案,考察技艺传承的历史变化,为紫砂工艺的创新提供最新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从学术层面完善紫砂工艺的理论建构。
(二)研究市场需求
紫砂陶行业和相关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市场供求情况和产业发展情况,推进紫砂陶项目产业的发展。例如,企业与紫砂陶传承人进行合作,培训具有高质量水平的学徒工人,实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研究市场需求,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多元化、特色化的产品;依托当地紫砂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旅游路线,加强宣传推广,促进文旅结合,深化产业融合,激发紫砂工艺的传承活力等。只有借助紫砂产品,才能将紫砂的美育效果辐射到最广大的普通大众,让普通大众在真实的生活之中产生艺术体验。
(三)加强高校教育
紫砂陶产地的高等院校应积极开设工艺类相关专业,提高其育人能力,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进行紫砂陶课程的系统化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加强现代师徒制的建设,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学生创设鼓励创新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
推动紫砂进校园,让更多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紫砂手工技艺,按照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将紫砂融入美育中。这不仅可以培养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在更长远的意义上也有助于优秀传承人的培育工作。另外,电视媒体和网络平台可以推出与紫砂陶相关的大众文化节目,提高公众对紫砂的认知。
四、结束语
紫砂不仅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制作工艺,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哲学观念、审美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美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非遗传承人、博物馆、企业、学校、大众传媒等各方面需要统筹合作,各自发挥在非遗技艺保护与传承上的作用,以更加多元化、现代化的途径加强紫砂的活态传承,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紫砂。推进紫砂的活态传承是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实践路径,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辑:高 琼)
注 释:① 《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美术》2018年第10期,第6页。
② 赵匡华、周嘉华:《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卷》,科学出版社,1998,第74页。
③ 周高起、吴骞:《阳羡茗壶》,金城出版社,2011,第135页。
注 释:① 陈传席:《紫砂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第8页。
② 杜 卫:《美育三义》,《文艺研究》2016年第11期,第9-21页。
③ 陈传席:《紫砂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