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到“大学”,快乐不退休

2024-12-03郭笑张晓红

山东画报 2024年9期

“高一点,对,再往左一些。”在山东老年大学马鞍山校区的展厅里,一位银发老人正在指挥工作人员挂摄影作品,此时,展厅里已经挂好了上百幅作品,这是山东老年大学乐龄摄影学会的学员们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举办的主题摄影展。这些不亚于专业摄影师水准的作品,让人很难想象是一群平均年龄近70岁的老人们拍摄的。

在老年大学,像这样的惊喜还有很多。

老有所学 圆儿时梦想

山东老年大学创建于1983年,是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目前,建有8个校区、7所分校,外聘教师400余人,注册学员3.25万人次,用40多年的时间擦亮了老年教育的“山东名片”。

每年二月底,老年大学的报名工作就开始了。“几年前还是现场报名,场面非常壮观,前来报名的老人都从大厅排到了学校外面。现在都是线上报名,线下补录,热门专业依旧‘一票难求’。”山东老年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介绍道,“我们的报名条件是50岁以上的老人。据统计,60—69岁占56%,本科大专学历占69%,男女比例1:2.8,女性学员占73%。”

从老年人对老年大学的热衷程度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生活无忧的基础上,他们更加重视精神世界的充实,老有所学,通过在老年大学学习,老人们让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更加充实。

很多学员报名的目的,都是为了圆儿时梦想,以前没学过的专业,都想系统地学习。学员宋百明一直有个遗憾,小时候父母给他买了把小提琴,但没有老师教授,他非常渴望跟专业老师学拉小提琴。2022年9月,宋百明终于报名参加山东老年大学器乐学院小提琴班学习,在老年大学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圆了少年时的小提琴梦。学员高炳兰从小就想当舞蹈演员,但却从事了一辈子教师工作,退休以后,她马上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专业中来,报了舞蹈班,并多次参加演出,实现了舞台梦。

据学员工作处副处长王静介绍,目前,山东老年大学设有六个学院:美术学院、声乐戏曲学院、器乐学院、舞体学院、生活应用学院、表演艺术学院,共开设160门课程,1000多个教学班,全方位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他们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度欢乐时光

在山东老年大学的趣味运动会上,有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格外引人注意,他就是百岁高龄的徐迅,他不仅会玩投壶、丢沙包,还能准确无误地套圈、扔飞镖。徐迅1984年5月光荣离休,同年9月,参加山东老年大学学习至今,学龄40年,系目前已知我国老年教育系统在校学龄最长的寿星学员。他的学龄比很多人的工龄都要长。40年间,从书法、国画到诗词、歌唱、太极拳等一系列课程,徐迅一一涉猎。

从初始起步到学有所获,徐迅的老年大学学习之路从未间断,学习成果日益丰硕。他的书法作品先后30余次在全国性书画大赛中展出,他本人也荣获“中国当代优秀书画艺术人才”“中华艺苑名家”“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等荣誉,并成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同时,徐迅的诗词学习也渐入佳境,他被吸纳成为中国诗词学会会员。虽然后来因为年岁过高,不得不转为居家学习,但徐迅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学习热情,一边坚持上网课,一边反复观看相关讲座和课程,反复琢磨并不断付诸实践。不知不觉间,学习已经成为徐迅生命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融入了老人的血脉,成为老人精神的依靠。学有所乐,徐迅好学,常常达到忘我的境界,正如孔子所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文化养老,快乐不退休。终身学习,为徐迅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勃勃生机。他矍铄而昂扬的精神面貌,彰显着文化养老的喜悦与学有所成的幸福。百岁高龄,犹是学习之时。

老有所为 注“银龄力量”

“累赘”曾是部分老年人常用来形容自己的词汇,人老了最怕给子女添麻烦,给社会添麻烦。不做累赘,发挥余热,成为很多人上老年大学的初心。

山东老年大学开设了育儿班、收纳班、糕点班、发型设计与修剪班,让很多老人学习了专业的生活技能,让老人在退休后依旧可以在家庭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在为社会服务方面,山东老年大学开创了服务社会、老有所为的新局面,为文明山东注入“银龄力量”。

此外,全省各地老年大学通过成立志愿服务社团,组织引导老年大学学员志愿者走进社区、学校、养老院和乡村,开展“牡丹公益大讲堂”“关爱儿童行动”“中小学生护导”等活动参与平安和谐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组织学员开展“法治相伴 美好银龄”普法宣传教育和老年人反诈防骗活动,有13.3万人次参与直播互动,教育引导60多万老年人保护好“养老钱”。

在老年大学设立关工委,引导“五老”学员在关心下一代的广阔舞台上积极作为、发光发热,这是山东的首创,国家关工委给予充分肯定。在工作岗位上,他们退下来了,在社会舞台上,他们依旧发挥余热,服务社会,如闪耀的星辰,闪闪发光。

(未署名图片由山东老年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