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中华文明万古奔流图
2024-12-03王星
“中华文明像一条河,这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再流到明天,文明是鲜活的。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2023年9月27日下午,在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主论坛首场高端对话“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著名学者王学典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将中华文明何以生生不息予以生动概括。
中华文明像一条河,万古奔流。近期,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深耕于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多年的武斌先生之最新力作《江河万古流——中华文明何以生生不息》,书中用31万字勾勒出一幅宏大壮阔的中华文明万古奔流图。
以大历史观纵览千年风雨
本书论述的时代,从新石器时期直到中国步入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进行了长时段的回顾,全景式展现了中华文明千年间的沧桑巨变。
书中采用大历史观,将中华文明置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不拘泥于一时一事、不限定于一国一域,不是就中国而看中国,也不是在传统的西方中心论影响下用西方视角看中国,而是以中华文明为主体,在看中国的同时关照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发展,注意将中国史纳入世界史范围进行考察的同时,将中国置于研究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叙事逻辑下,中华文明的发展不再需要在西方话语体系中寻找定位,其本身便是一面高扬的旗帜。
以大文化观体察今昔得失
作者在本书中没有将文化局限于文学等领域。他认为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的精神力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独具特色的礼俗文化,具有东方神韵和气质的艺术,以孔子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哲学思想,都是这种精神气质的表现”。
书中对国内一些相关重要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比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等,这些工程涉及的学科十分广泛,有历史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天文学、测年科学等,是国家级重点项目。其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考古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原生文明产生的标志上,中国不同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而别具特色,学者们大胆突破西方的定义范式,建立起原生文明诞生的中国标准,并且兼顾了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这些成果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以大时代观观照古今变革
全书论述的时代颇多,但每一断代、每一章节都按照不同的结构安排进行论述,强调发展的动态,突出每一时代的创新与进步,呈现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蓬勃生机,并且将每一次发展都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去体悟中华民族每一次跃进的艰苦与来之不易。
例如,在论述近代以来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所开展的各项运动时,不止局限于运动本身,也关注内外局势的纷繁复杂等。通过这些时代背景来讨论运动的进步与不足及其背后的原因,而非简单概述其内容,从而避免了以结果论成败,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对运动做出中肯的评价。
文字饱蘸情怀,温度熨透纸背
全书夹述夹议、述论结合,做到了有理有据、入情入理,既展现了作者澎湃的爱国情怀,又客观理性地展现了真实的历史图景。
作者不仅是历史的旁观者,更是全情投入的“当事人”,他的情感以一种韵律般的节奏,时而增强,时而减弱,贯穿全书,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比如在描述近代中国的痛苦煎熬与不屈挣扎时,作者用心揣摩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变革中的民族心理,落笔富有温度。他的文字如悠悠一口悲叹,如雄狮困顿的低吼,又如唱破长长黑夜的鸡鸣一声,让读者的心境随着行文跌宕起伏。本书的书名,将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明形态比作万古江河,川流不息,极富诗意,意境宏阔辽远,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江河万古流》一书是史,也是诗。
(编辑/崔秀娜 设计/牟国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