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守望者
2024-12-03李潇雨田爽
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位退休老人,用五年时间编织了一个绿色循环的农业梦。他叫王洪光,退休之后的他在黄河边建起了一座绿色、生态、高效循环的农场,打造了一个传统与创新相融合的特色古酿小镇。
生态循环:绿色梦想的田园守望
六月,王洪光头戴草帽,伫立于麦田之畔,此刻麦浪滚滚,漫山遍野都是丰收的气息。麦粒被细心收集,静待烘干后化作面粉、挂面,或是进入酒窖与醋坛,开启它们的蜕变之旅。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秸秆,在特制的发酵池中重获新生,化作牛栏中的优质饲料,滋养着农场中的牛羊,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循环。就连无人问津的动物粪便也被收集进入庞大的沼气池发酵,沼气作为清洁能源为整个农场及作坊供能,而留下的沼液则又重新回到田地成为肥料滋养粮食谷物,开始新一轮的循环使命。
从2018年至今,六年多的时间,循环农场已初具规模,成为一座集生产、销售、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循环农业产业园,围绕生态、循环的核心命题,不断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路径,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农业迈出了坚实步伐。
传统与现代:古酿小镇的创新实践
除农场外,王洪光匠心独运,融合徽派古建筑的典雅与乡村风情的淳朴,在齐河县胡官屯镇富足村建立了旗舰富足古酿小镇。
两条百米余长的街道交织出小镇的脉络,两旁分布着石磨磨坊、酒香四溢的酒坊、醋香扑鼻的醋坊,以及炊烟袅袅的食堂……徽式复古的建筑别致又典雅。王洪光聘请了熟悉传统技艺的师傅,每一道工序都遵循着古法,却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科技。酿酒坊内,酿酒师傅用农场自产的小麦、黄豆、大麦等原料,精心酿造出醇厚的美酒;酿醋坊中,大号瓦缸一字排开,醋香四溢,每一滴醋都承载着时间的味道与匠人的心血。古法酿酒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不仅保留了食物的原汁原味,更让小镇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除此之外,小镇还有许多令人称赞之处。现代化的冬暖式大棚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一年四季都可供应种类丰富、品质优良的新鲜蔬菜瓜果;牛羊成群,肉质鲜美,奶源纯正,一经上市便广受好评;工地废旧的塔吊被改装成为水肥一体的喷淋系统,在农园田间喷洒灌溉,实用又富有美感,并一举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全方位发展:田园牧歌的现代演绎
王洪光的愿景远不止于此。他渴望在这片土地上还原一个集生活与生产于一体的理想空间,打造城市喧嚣外的一片充满儿时记忆的故土。于是,农场里不仅有麦浪滚滚的田野,还有硕果累累的果园、绿意盎然的蔬菜园以及供人垂钓的水面和供人休憩的水上木屋。每到收获季节,这里便成了人们逃离喧嚣、亲近自然的绝佳去处。游客们或手提镰刀,体验农耕的乐趣;或静坐水屋,享受垂钓的宁静;或漫步于农田画间,感受现代工业与田园美景的和谐共生。他牢牢抓住了中国人萦绕心头的“思乡情”,真正把农业农村做成了游客的“老家”,农场也因此实现了“宜农、宜工、宜游”的全方位发展目标。
王洪光深知,三产融合是现代农业破局的关键。他将传统的种植业、加工业与服务业巧妙结合,不仅延长了农业生产的链条,更将这份价值的增值牢牢锁定在这片土地上。他坚信,一味照搬他国模式并不可取,只要脚踏实地,一点点摸索,总会找到属于我国的因地制宜的农业农村发展模式,他希望齐河县绿色循环农场的尝试可以为三产融合提供一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不忘初心:回馈社会的温暖篇章
退休前,王洪光是齐河旗舰建设集团董事长,在他的心中,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不仅仅在于创造经济价值,更在于回馈社会、关爱民生。他不忘初心,心系群众,从汶川地震的援建到新冠疫情的捐款建院,从支持齐河县重点工程建设到开展职工政治学习与扶贫助学,从安置残疾人员与下岗员工到推动社区技能培训……他明白农业劳动者越来越少且逐渐老龄化的痛点,了解乡村的分散状态带来的规模化产业发展瓶颈,于是旗舰富足古酿小镇对当地村民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实现了从农民到农业产业工人的华丽转身,让更多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在集团内部,他设立了一个名为“明星大道留足迹”的活动,旨在表彰每年考入本科院校的职工子女,激励这些优秀学子不懈努力、勇争上游,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发展,回到家乡、留在家乡、发展家乡。一代又一代的旗舰职工子女,在这条大道上留下足迹、奋力前行,为齐河县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年轻力量。
“沃土千亩稻花香,古酿小镇韵味长。磨坊酒肆声声慢,牧歌悠悠绕山梁。”如今,走进旗舰富足古酿小镇,瓜果飘香,塔吊喷淋系统自动作业,酿造作坊酒香四溢,田间地头农家采摘垂钓的游客络绎不绝……从最初的打造食品安全品牌,到全面发展乡村经济,王洪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与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
他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或许“道阻且长”,但他坚信“行则将至”。
(编辑/陶冉 设计/牟国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