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继庄:山水间的坚守与探索

2024-12-03吴浩晨

山东画报 2024年9期

从偏远山区的美术教师到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刘继庄的艺术人生颇有一些传奇色彩。自20世纪70年代初涉山水画,至今已五十余载,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着沂蒙老区山川的壮丽,更在岁月的长河中,坚守与探索着中国山水画的精髓。

早年求学,艺术启蒙

刘继庄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在救死扶伤之余,就精研国学文献,擅长诗书画印。这种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为他的艺术启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临沂市郯城县长大的刘继庄,自幼便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时期,他有幸结识了当地的美术老师韩峰。“我接触国画比较早,从中学时代就和韩老师相熟。他绘画时经常邀请我过去玩,教我画画,我就在这种氛围中慢慢形成了对绘画的热爱。”刘继庄回忆道。韩峰不仅教会他山水画的基本技法,更激发了他对艺术的无限热爱。

勤奋治学,初露锋芒

1970年参加工作后,刘继庄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在山区中学担任美术教师期间,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济南,向山东艺术学院的教授们求教。1975年,当他得知刘鲁生等教授将到临沂办画展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前往学习。

在这些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刘继庄的绘画技艺突飞猛进。1985年,作为一名乡村中学老师的他在临沂群众艺术馆举办了首个个人山水画展。这次展览不仅让他在鲁南艺术圈内声名鹊起,也为他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时候年轻,办展的又少,结果这一炮就打响了,在临沂那个地方知名度就上来了。”刘继庄回忆道。这次成功,让他更加坚定了在山水画领域深耕厚植的决心。1989年,因为在艺术方面的突出表现,他被调入临沂师范学校艺术系任教。

深造求索,艺术升华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刘继庄开始广泛结交艺术界的前辈和同仁。他与山东艺术学院的山水画教授黑伯龙、张彦青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在他们的指导下,不断精进自己的绘画技艺。

在创作过程中,刘继庄特别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他深入研究范宽、李成、郭熙等古代大师的作品,同时也不忘关注现代山水画的发展动态。在他看来,黄宾虹和李可染是现代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他们的艺术成就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黄宾虹既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集大成者,也是传统写意画的历史终结者。”刘继庄说,“李可染则把黄宾虹的美学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山水画既有传统的笔墨韵味,又有现代的形式美感。”

正是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对现代的敏锐洞察,让刘继庄的山水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画作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既有北方的雄浑壮阔,又不失南方的温婉细腻。

退休不辍,艺术追梦

退休后,刘继庄并没有停下艺术创作的脚步。相反,他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山水画创作,决心为构建沂蒙精神史诗贡献一己之力。他多次深入沂蒙山区写生,用心感受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

在这个过程中,刘继庄逐渐意识到,一个地方的风情地貌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还是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因此,他在创作中更加注重展示沂蒙山的内在美和精神风貌,力求通过自己的画笔将这种美传递给更多的人。

“我羡慕黄宾虹先生不断发现美、挖掘美、创造美的一双慧眼。”刘继庄说,“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沂蒙山的独特魅力。”

刘继庄的艺术人生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收获的旅程。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在漫长的艺术探索中,他始终坚守着对传统的尊重和对现代的追求,不断推陈出新、精益求精。正是这种精神,让他在山东画坛乃至全国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敬。

刘继庄新的个人画展将开展,近年来他创作的一系列以沂蒙山、沂蒙精神为主题的作品将集中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