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脉

2024-12-02薛美蓉魏先法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4年12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既激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又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道义文化,“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自强文化,“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奉献文化,“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忠诚文化。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伟大建党精神;文化根脉;历史自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69(2024)12-0021-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鲜明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我们党百年奋斗的思想精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塑造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碑,塑造了新的文化生命体。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道义文化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真理和富于理想。“真理”一词首次出现在汉人孔安国的《尚书注疏》中,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真理”与现代汉语中的“真理”不同。在中国古代,“真理”主要是指真正的道理与最高的意义,与之相近的概念是“道”[1],中国古代的人们常用“道”来表示真理。老子认为,“道”可以看作本质的真理,如“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庄子认为,“真理”是追求“真知”人生的一次历程,“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庄子·内篇》),这里的“真知”就是悟到后的知识,即真理。孔子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可见古代的仁人志士以求道为志向;《礼记》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可以说,追求真理,就是中国古人苦苦追寻的大道。“理想”在中国古代主要表现为抱负和志向,中国古人的理想因时因人因地而不同,但他们的最高理想,归结起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要实现这样的抱负是何其艰难。例如,唐朝诗人李白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唱出了心中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不能胜寸心,安能生苍穹”体现了对理想的坚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伟大建党精神注入丰厚思想道德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自强不息、扶正扬善的价值观念,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孝老爱亲、敬业乐群的传统美德,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智慧,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等等。这些思想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丰厚的思想道德滋养。以诸子百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与辩证唯物主义有诸多相似之处,“小康社会”“大同社会”的理想社会追求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式的恒久信念,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价值基因。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所具有的天然先进性,决定了其必然要弘扬民族精神、引领时代发展。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这种使命和担当的生动体现和价值凝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理性思维和文化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对伟大中华文明的激活。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求真理和理想的思想的滋养。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3],凝结了毛泽东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深思考,抒发了他将投身于一场伟大革命的满腔豪情。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时,毛泽东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真理,选择了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周恩来同志是坚守理想、追求真理的杰出楷模,面对国家危难和人民困苦,他立志“面壁时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4],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邓小平在国外学习的时候,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5]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创新和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求真理和理想的思想,并将其贯彻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战国《吕氏春秋·诚廉》中的“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6],我们的理想信念之所以坚定,是因为我们的思想理论坚定,我们的思想理论之所以坚定,是因为我们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理想像石头一样坚硬,虽然石头可以被打碎,但是他自身坚硬的质地不能被改变;真理和理想像丹砂一样赤红,虽然丹砂可以被研磨,但是他本身的赤色不能被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真理和理想的坚守与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清代学者金缨所著的《格言联璧·学问》中的“志之所趋,无远弗届”[7],意在勉励我们要有“革命理想高于天”[8]的精神力量,要志存高远,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哪怕前方是山海尽头,或是悬崖峭壁,都不要停止追求真理和理想的步伐,因为志存高远的人,再遥远的地方也能到达,再艰难的东西也能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唐朝诗人李白所著的《行路难·其一》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9]35表达了他对实现中国梦无比坚强的信念和无比坚定的信心,就算过去我们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探索的道路之艰辛,但是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习近平总书记还引用清代诗人龚自珍所著的《己亥杂诗》中的“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10],劝诫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发挥真理和理想信念的引领作用,保持对真理和理想的一颗赤诚之心,志向高远,不要动摇。清代画家郑燮所著的《竹石》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9]171,原本是描述竹子坚韧的品格,不管风吹雨打,毅然坚劲挺直于青山之上,扎根于岩石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意在告诫当代青年要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要想实现中国梦,就要有像竹子一样的坚毅品格,哪怕历尽磨难,也依旧坚韧挺拔、傲然挺立,任凭你四面来风。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自强文化根脉

中华文化治世、强邦、富民的鲜明传统,以及中国古代仁人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观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担当意志,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思想源泉。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培养了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重要内涵的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伟大建党精神历久弥新,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无限的活力。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都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追求。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怀。春秋战国时期,不管是“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春秋·左传》),还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都体现出中国自古以来的家国情怀。西汉时期,刘向的“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11],意指想要治理国家,就要像父母爱子女一样对待百姓,此比喻体现出刘向浓浓的爱民思想。安史之乱家破人亡,一片零落景象,唐朝诗人杜甫虽身处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时候,却不忘为天下百姓殚精竭虑,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2]的殷切希望。北宋思想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和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3]都表达了中华儿女心忧民族命运、心怀天下安危的家国情怀。清朝文学家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4]和爱国诗人丘逢甲的“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15]401,均传达出他们不计个人名利、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爱民思想的滋养。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6]1的初心和使命。鲁迅弃医从文,呐喊出“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17]的慷慨陈词,短短一句话,不仅流露出对“同胞未醒”的苦闷忧虑,也表达了甘愿为国为民献身的坚贞不渝。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西汉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8]10。他引用的目的是赞扬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并倡导所有的中国共产党人都要积极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学习他为了人民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为人民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伟大精神。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引用了诸葛亮《后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8]877这一成语,要求一切共产党员、革命家、革命知识分子站到人民的立场上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邓小平有着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这是他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他从对人民的挚爱,延伸到对党、对祖国的挚爱,他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19]这质朴的语言,深深表达了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爱民的思想,并将其贯彻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贯穿于其中的一条红线,为了强国,我党自强不息,守正创新,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20]伟大建党精神中不管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还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都蕴含秉持历史主动精神,从革命英雄、革命遗迹中汲取革命文化的精神养分,筑牢中国共产党人坚强的精神堡垒。习近平总书记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6]144,体现出作为一位人民领袖的家国情怀,更是一位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唐朝诗人孟郊所著《上达奚舍人》中的“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21],赞扬了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爱国爱民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谈及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2]的家国情怀,这是一种把小我融入大我,以小我实现大我的爱国爱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北宋诗人张载所著《横渠语录》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3],重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家国情怀,也激发了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还引用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3],深刻阐释了爱国爱民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也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南宋诗人陆游所著《病起书怀》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24],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倡议,希望他们用爱国主义激荡起文艺工作的主旋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晏子春秋》中的“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25]告诫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时刻想到国家,处处想着人民,并将我们的这份爱国情化为实际行动。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奉献文化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赞颂舍生取义、献身许国的崇高品质,推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牺牲精神,将“勇”与“知”“仁”并列,作为“三达德”之一,凝练了伟大建党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价值元素。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视死如归、奋勇当先的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培养了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重要内涵的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伟大建党精神历久弥新,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无限的活力。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都是我党始终不渝的追求。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视死如归、奋勇当先的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中国历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艰苦奋斗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从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神话故事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中国人民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这些故事就是对先辈们同天进行斗争的生动刻画,反映了中华民族不惧困难与挑战,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反映了中国古人早就意识到成就一番大事业必定要经历艰苦的斗争。边塞诗人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6],体现了戍边将士勇往直前夺取胜利的英雄气概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清朝诗人郑燮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5]3,是诗人借用竹子在石缝和西北风中的坚忍不拔来赞扬人的斗争精神和高风亮节。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视死如归、奋勇当先的斗争精神的滋养。毛泽东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3]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毛泽东在《四言诗·奋斗》中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他强调了斗争既遵循天地之间的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天共同奋斗,与地共同奋斗,与人共同奋斗,从中彰显出奋斗的无穷快乐;他还在党的七大闭幕式上发表的《愚公移山》要求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27]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视死如归、奋勇当先的斗争精神,并将其贯彻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就强调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28]。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毛泽东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3]提醒我们,有斗争就会有牺牲,不要害怕牺牲,更不要害怕斗争,我们要始终弘扬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成功不是天上胜利掉下来的,也不是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引用了诗人屈原所著的《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8],这是我们深刻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最贴切的一句千古名言,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诗,旨在激励全党同志在“赶考之路”上继续前进,发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引用南北朝北齐刘昼的《刘子·崇学》中的“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9]172,意在告诫我们,有价值的人生就是要坚持不懈的斗争,就要不畏辛苦的奋斗。要斗争就要有苦干实干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提出了“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29]的响亮口号,这不仅是宣传教育要有艰苦斗争的精神,更是激励我们撸起袖子一起干事创业。要斗争就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借用愚公移山这个神话故事,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30]的要求,劝勉我们要像愚公移山一样,敢于斗争,并且要有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忠诚文化根脉

中华民族将忠义廉耻视为主流价值观,强调“弘道利君”而非“愚忠”,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塑造了伟大建党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内涵。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忠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培养了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重要内涵的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伟大建党精神历久弥新,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无限的活力。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都是我党始终不渝的追求。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忠诚。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古典文献均有关于“忠”的描述,如《论语》记录了曾子眼中的孔夫子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荀子》曰:“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荀子·尧问》)汉朝的《忠经》有云:“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是人对天地、国家及人民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的美德,忠居首位,足见其重。唐朝诗人李贺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31],写出了将士们为报效朝廷、报效国家的誓死决心。宋朝诗人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2]的赤胆忠心。戊戌变法重要人物在狱中作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33]的可鉴衷心。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忠诚思想的滋养。“忠诚”要求我们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一心一意、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从早期建党到新中国成立,约370万名党员在革命中牺牲,这些共产主义先驱者们不惜牺牲生命、英勇斗争,对党忠诚,对国家忠诚,对人民忠诚,从行动上践行了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誓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忠诚的思想,并将其贯彻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马融所著的《忠经》中的“善莫大于作忠”[34]告诫我们应该向焦裕禄学习如何对党忠诚。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忠诚,我们只有将忠诚铭记在心中,融化于血液,见之于行动,才能将我们内心的能量释放出来,才能真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我们的所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诸葛亮的《兵要》中的“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35],强调优秀年轻干部必须对党忠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语重心长的嘱托,是对年轻干部群体明确的政治要求,更是对所有党员干部的勉励。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吕氏春秋》中的“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6],就是在提醒我们,在新时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要有一颗赤胆忠心,一切为了国家富强兴盛和人民安居乐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引用了文天祥所著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4]来勉励我们中华儿女,要怀有一颗爱国之心,要能够为国尽忠。

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等重要思想是中国革命文化的伦理基石。相对于西方社会强调个人利益、主张自由主义、倡导“普世价值”,中国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将人民利益作为整个革命运动的最高价值准则。同时,中国革命伦理强调严明的组织纪律,要求共产党员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就是维护人民利益的事业,党性和人民性实现了高度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伟大建党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肥沃土壤的滋养,伟大建党精神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入探析伟大建党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自觉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同时,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典范之一。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在未来,我们可以继续吸取这些成功经验,与时俱进、继续前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开拓前行、锐意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吴根友,徐衍.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真理”观念[J].哲学动态,2019(3):69-76.

[2]葛景春.李白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7:136.

[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1).

[4]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3.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6]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纪检监察,2016(20):4-9.

[7]习近平.坚持可持续发展"共创繁荣美好世界——在第二十三届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EB/OL].(2019-06-08)[2024-09-20].https://www.gov.cn/xinwen/2019-06/08/content-5398347.htm.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0]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05-03)[2024-09-30].http://m.ccdi.gov.cn/content/3a/0d/9843.html.

[11]向宗鲁.说苑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151.

[12]杜甫.杜甫诗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99.

[13]李勇先.范仲淹全集(一)[M].北京:中华书局,2020:165.

[14]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组.林则徐诗文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95.

[15]卢盛江,卢燕新.中国古典诗词曲选粹(元明清诗卷)[M].合肥:黄山书社,2018.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7]李聪聪.鲁迅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35.

[1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82.

[20]慎海雄.唤回革命精神"做好时代答卷[N].学习时报,2018-01-22(1).

[21]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话[N].人民日报,2018-03-02(1).

[22]杨朝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N].光明日报,2016-12-01(6).

[23]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2).

[2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5-10-15(1).

[2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3(2).

[26]李云逸.王昌龄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20:146.

[27]中共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新时代更需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N].光明日报,2020-06-09(2).

[2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9.

[29]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7-01-01(1).

[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83.

[31]李贺.李贺诗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40.

[32]史在新,刘敬堂.文天祥别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9:211.

[33]王克骏.谭嗣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7.

[34]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N].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34.

[35]曾伟.习近平如何要求“中办”:胸怀大局极端负责.[EB/OL].(2014-07-18)[2024-08-14].http://cpc.people.com.cn/pinlun/n/2014/0718/c64094-25298600.html.

责任编辑:籍雪梅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浅议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