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结合”的角度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2024-12-02罗丹
[摘要]“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总结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珍贵启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的长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取得了创新突破,“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两个结合”发挥着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69(2024)12-0016-0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独特道路的建设实践。从“两个结合”这一视角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生成的时空背景、文化基因,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个结合”的内涵
“两个结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规律性的深刻认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不只是内容和内涵的增添和丰富,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刻意境的开拓。
(一)“两个结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唯物史观本质
“两个结合”中始终不变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那么何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内容有哪些?弄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主要内容等,对理解“两个结合”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合体,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阐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等哲学问题,阐述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实质等经济问题,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最终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起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目的和归宿,三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完整严密体系。“两个结合”具有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特征,是在中国具有国情和文化传统语境中对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创造性运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时代容涵力、理论阐释力、思想感召力和实践创造力
(二)“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
“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实践基础,“第二个结合”是对“第一个结合”的深化拓展。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新时代中国发展中,“两个结合”共同推进。一方面,中国具体实际指的是由于中国所处历史阶段不同而导致的历史任务的不同,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以解答中国面临的具体时代课题为导向,要实实在在地解决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相继回答了何以救国、何以兴国、何以富国、何以强国等时代之问,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向世界宣告了: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要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性,寻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契合性,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更好地同中华民族和中国本土相结合,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真正做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1],从而夯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的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这朵真理之花在中华民族这块沃土上开出绚丽的花朵。
二、“两个结合”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第一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其内在实质是要寻找适合中国特色的正确道路,为实现现代化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内在实质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从而更好地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根基,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两个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时空场域和文化支撑,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一)“第一个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提供了时空场域
“第一个结合”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2],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最为迫切的任务。在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也都曾在中国探索现代化征程上留下过痕迹,但都以失败告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对中国现代化目标的规划。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为延续百年的现代化“道路之争”画上了圆满句号。1945年,党的七大提出要“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3]。1949年,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多次使用“现代化”“现代性工业”等概念,为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启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中央提出“四个现代化”这一概念,作出“两步走”战略安排,这表明党中央始终将全力推进现代化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年“中国式的现代化”被表述为“小康之家”。此外,党中央在这一时期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这也是党中央在实现现代化这一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安排和部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4]的目标;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5];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详细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鲜明特征、布局路径等,这表明中国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一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是从根本上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苏联式现代化道路,而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二)“第二个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提供了文化支撑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5],标志着由“一个结合”向“两个结合”的拓展。“第二个结合”突出强调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表明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现代化也逐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到了精神养分。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及“革故鼎新”的变革观,这些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明基因,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成的重要文化支撑。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两个结合”的丰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也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一)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具体实际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过程。具体而言,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实际过程中,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和现代化理论,同时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观的丰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他们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但通过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可以发现,他们始终在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正如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所论述的那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422。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成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观的丰富发展,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强调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无序扩张,使人成为资本的附属和奴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造性典范。
2.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生态观和自然观的丰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方面,人要利用和改造自然,要利用自然来造福人类;另一方面,人必须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要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的利用和改造自然。恩格斯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7],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认识到了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能以牺牲自然、破坏自然为代价来谋求一时的发展,要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某种平衡,因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自然这个大环境和系统的支持,这同西方式现代化以破坏、牺牲自然为代价的理念截然不同,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势,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3.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丰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8],类似“多方面的需求”“丰富的、人的需要”“人的需要丰富性”等众多提法,表明了他们认为人的需要是多重的。具体而言,就是“人的需要除了物质需要(包括生存性的物质需要和享乐性的物质需要)以外,还有社会关系方面的各种需要、精神生活方面的各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9]95。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已经认识到了人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要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实现协调。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反对一味重视物质文明,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反对过分强调精神文明而忽视物质文明建设,主张在二者之间实现协调发展,这种观点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理论的超越。
4.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与世界关系理论的丰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从世界历史理论出发,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平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国际原则”[9]321,和平的外部环境为社会主义的世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现代化的实现方式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同西方通过剥削掠夺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不同,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不一定必须通过资本积累和殖民扩张,不一定是充满血腥和暴力的,不一定会伴随着压迫剥削和侵略扩张,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和方式有可能是和平的、有可能是充满鲜花和掌声的,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
5.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丰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实践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了“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10],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看作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政权的重要保证,并且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运动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有力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全面领导看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本质特征,是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学说中关于党的领导这一原则运用到现代化领域中,得出了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这是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原则的丰富和发展。
6.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基于对人民群众重要性的认知,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式现代化是面向全国十四多亿人口的现代化,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这都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愿景的现代化,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7.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坚持和发扬斗争精神,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斗争理论的丰富发展。斗争精神被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度重视,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保持自身性质的有力武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突出特征,即“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6]413。这意味着共产党是一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斗争精神的内容,强调要坚持和发扬斗争精神,这是因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这就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增强自身的志气、骨气、底气,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要有敢于同各种风险抗衡的斗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二)中国式现代化传承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明基因,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沃土和文化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滋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将现代化道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民的地位,是对“民为邦本”的传承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中对人民地位的强调主要体现为将现代化的覆盖范围定义于全体人民,突出了对全体人民的关注,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真正关注人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这同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相对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着重突出强调了古代社会中统治者对人民群众地位的重视,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萌芽和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发展实际,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
2.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对均贫富的传承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突出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共同富裕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生动诠释,蕴含了中国古代圣贤深刻的治国理政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了“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政治理念,这些政治思想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和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性,要防止财富分配不均衡导致的社会动乱。中国式现代化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均贫富的思想,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化发展实际,提出了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3.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二者并重发展,不能重物质而轻精神,也不能重精神而轻物质。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的发展过程”[12]。这种协调和平衡的智慧,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物质和精神的思想有着相通之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4.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道家思想的传承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决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来追求现代化。人和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一旦人类过度向自然索取甚至是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自然疯狂的报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表明了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了人类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这同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要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相通。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
5.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尚和合”文化理念的传承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绝不会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来实现现代化,这同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方式有着根本区别。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和平、共赢的方式来实现现代化,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多样的路径选择。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明中蕴含着诸多和平发展、和谐共赢的思想,如“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的基因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再诸如“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思想也表明了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崇尚和睦的邻邦关系,注重世界和平。这同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有着相通之处。
四、结语
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两个结合”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使得中国化现代化也得以不断深化发展,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新征途上,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大前提下,以进一步(下转第31页)(上接第20页)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准确把握中国具体实际这一本国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民族特色,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6.
[9]王怀超,秦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修订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21.
[11]包心鉴.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N].学习时报,2023-09-29(1).
[12]习近平外文演讲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03.
责任编辑:籍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