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方法论意义研究
2024-12-02中共唐山市委党校课题组
[摘要]“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两个结合”在方法论上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两个结合”不仅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魂脉和根脉,形成了其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而且也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打开了创新空间,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过程中,拓宽了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同时,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赋予了自信自强的力量。
[关键词]“两个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69(2024)12-001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两个结合”,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1],“两个结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者之间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的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围绕“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两个结合”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
一、“两个结合”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一)“第一个结合”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魂脉
马克思主义魂脉既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第一个结合”,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既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理论方面的内容,又结合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系统观认为,客观事物是由各种要素基于一定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要着眼于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了系统论原则,强调在文化建设中运用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构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同时,在实践中更注重从鲜活的社会实践中把握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阐释新时代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
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对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属性,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功能,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守正创新,秉持开放包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起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战略。
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精神生产力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还包括精神生产。文化作为精神生产力,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国实际,把精神生产力的价值意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出发,提出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而为推进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撑。
(二)“第二个结合”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根脉
文化是一个国家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两个结合”尤其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彰显,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华文化精髓要义的科学思想体系,始终坚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贯通古今的天下观。中国古代有“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大同思想”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渴望建立平等幸福理想王国的愿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天下为公”的朴素思想,彰显了对“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这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每个人都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相契合,这些共性使得共产主义主张传入中国后,很快为中国人民所接受,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为实现家国天下与共产主义理想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同时,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思想,展现出洞悉大势和规律的智慧和远见,塑造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通古今的天下观。
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以和为贵“的社会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奉行“以和为贵”的理念,“以和为贵”作为一种人际交往方式,要求宽以待人,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我国始终奉行“和”的观念,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做到各民族团结统一、紧密相连,这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要求不谋而合。结合当今复杂的国际局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辩证思维的哲学观。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从“万物负阴而抱阳”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再到“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等,尽管这些辩证思维带有感性、直观等色彩,但其精髓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所呈现出的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有内在一致性,这种契合关系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并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实际,把“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运用到治国理政实践中,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辩证思维的哲学观。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两个结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走来,赓续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从中国的历史深处走来,坚守了中华民族的根脉。坚守魂与根,熔铸古与今,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
二、“两个结合”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打开了创新空间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两个结合”,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实践中,不断拓展新视域、打开新空间,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一)坚持守正创新,回答文化领域的中国之问
在文化领域,中国之问的核心是领导力量和发展道路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坚持守正创新,即守“方向”之正,创“时代”之新。守“方向”之正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时代”之新就是推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以适应现代社会文化需求的多样化。
首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深刻认识到革命文化是“革命的有力武器”[3],建设科学、民主、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使其“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4]86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巩固文化领导权,提出“双百”方针,指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原则。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写进党章,党的文化领导权进一步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充分体现了对新时代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其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探索和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生长在中国大地,本身就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延续,寄托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文化赋予的深厚底蕴。中华文化彰显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又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彼此契合、相互成就,形成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两个结合”不仅筑牢了我们前进道路的根基,而且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有了更深厚的历史纵深。
最后,坚持文化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坚持守正,又勇于创新,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5],在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一系列创新性、战略性谋划,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重新审视,通过补充、拓展和完善,对其进行再造,从而激活其生命力,赋予其新的意义,彰显出时代光彩。
(二)坚持胸怀天下,回答文化领域的世界之问
在文化领域,世界之问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世界影响问题。当前,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两个结合”,秉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情怀与使命任务,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精神,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的包容性。多样性是文明的内在属性,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实践,必将孕育产生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态;交互性是文明的内在要求,开放包容、交流互鉴越来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不同文明之间是有差异的,甚至存在矛盾,越是这样,越需要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进行交流对话,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取代。“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6]的主张弘扬了中华文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美好愿望,彰显了中国立场和中国智慧。
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的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7]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高举和平共赢发展旗帜,积极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当代中国最亮眼的国际合作文化符号,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文化精神获得广泛赞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这些倡议与主张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体现了为全人类谋划和平发展的大局观,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类情怀和世界眼光。
(三)坚持人民至上,回答文化领域的人民之问
在文化领域,人民之问的核心问题是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由谁评判的问题。
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至上为根本立场,人民群众是“两个结合”的实践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人民群众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最充沛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建设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8]的根本方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8]。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9],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受。这就回答了文化建设“为了谁”的问题。
其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创新创造的主体力量,离开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文化创新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的工作导向,从平凡中发展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10],强调“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11],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人民群众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中的主体性作用,指明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依靠力量,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设“依靠谁”的问题。
最后,文化建设要对人民负责,要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2],以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评判主体,“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13],这就回答了文化建设成效“由谁评判”的问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因此,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取向所在,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人民之问。
(四)坚持问题导向,回答文化领域的时代之问
在文化领域,时代之问的核心问题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问题。
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以世界文化发展大势、中国文化发展现实、人民文化需求实际为出发点,在研究现实问题、解决实践矛盾中创新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聚焦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注重等现实情况,通过一系列战略性、制度性安排有力解决了文化领域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
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实践中自觉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强调“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5],以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造就出“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5],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使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思想文化从传统形态跃升为现代形态,在新征程获得时代的生命力,从而有力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之问。
三、“两个结合”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赋予了自信自强的力量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两个结合”的目标指向,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主线。“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丰富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同时批驳了当前一些错误认识,增强了文化自信自强的力量。
(一)巩固文化主体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提供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5]文化主体性代表文化的独立性、主动性、自觉性,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基本前提。
首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通过“两个结合”建立起来的。“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过程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者相互耦合、互相成就,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15]。“第一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注入中国具体实际,回答和解决了中国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同时,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巩固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的精神魂脉。“第二个结合”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打开了文化资源的宝库,为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拓宽了视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深远而宏阔的历史纵深,巩固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的基因根脉。因此,“两个结合”是塑造中华民族文化独立性、主动性、自觉性的根本所在。
其次,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建立起来的。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培育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正是由于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创造性、自觉性的发挥,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着文化主体性的建立和巩固。中国共产党作为文化引领者,把不断满足人民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神圣职责,从毛泽东提出的“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4]1012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9]列为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怎么做”的问题始终有着清晰的认知,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最后,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建立起来的。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这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根本,中华文化就是在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思想精神的基础上,坚持用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持续保留和传承自己的本来面貌;对待外来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将其内化为自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夯实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中华文化面向未来,就是在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过程中,融通“本来”与“外来”,建构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思想文化体系。“两个结合”契合于中国式现代化关于文化发展的要求,既坚守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又深深扎根于中国自身国情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第二个结合”贴合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时代要求,切合于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诉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牢固的精神根基,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有力体现,进而展现出自信自强的精神姿态。
(二)有力批驳了文化领域的错误认知,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一直以来,许多人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方面存在模糊认识甚至错误偏向。有的主张文化虚无主义,无视传统文化,甚至全盘西化;有的主张文化复古主义,盲目崇拜、全面肯定传统文化,甚至妄图“以儒代马”,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些论调或仅赞同一方、各执一端,或认为二者如同水火、不能相融,或态度模棱两可、莫衷一是。这些错误的认识,在本质上采取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提出,针对以上这些错误认知,进行了清晰回应和有力批驳,破解了文化领域的“古今中西之争”,彰显了新时代思想解放的特质。如果说“第一个结合”的思想解放,促进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那么“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就是突破了狭隘观念和错误认知的桎梏。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不仅透彻地讲清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结合”“为什么结合”“怎么样结合”等问题,而且明确了这个“结合”的结果“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5],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深入契合,是“外来”与“本来”的深度融合,是“传统”与“现代”的深刻结合,由此,“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5]。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核心就体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中,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又表明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同时具有新时代的精神气质。因此,“两个结合”在批驳谬误、正本清源中,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赋予了自信自强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贯彻落实“两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在扎根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土壤上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方法论上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激发了中华文化的时代化,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83.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6]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6-11(3).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66.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4.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10]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90.
[1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52.
[1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5-10-15(1).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1
[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15]汪晓东,张炜,宋静思.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要论述综述[N].人民日报,2021-11-06(1).
课题负责人:籍雪梅
课题组成员:白雪菲李明媚郑小玲
责任编辑:王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