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理清思路 结合课本剧学习文言文
2024-12-01杨辰
《烛之武退秦师》是职业院校《语文》第二单元中的篇目。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文教学要求,结合学情,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记述了烛之武在秦晋围郑之际,临危受命,说退秦师的故事。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令人赞叹。全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为历代所推崇。文中包含了大量古汉语知识,也是学习文言虚实词和文言句式的典范之作。
(二)学情分析
职业院校的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普遍持有惧怕心理,除了因为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还因为他们的文言文基础普遍薄弱,缺乏足够的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积累,难以独立解读文言文。因此,教师需要帮助他们夯实基础知识,理清课文思路,引导他们感受古代文化典籍的艺术魅力,领会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关注现在的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引导他们通过编演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体会历史人物的智慧和修养,进行文化浸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本文中字(如实词贰、鄙、许、阙、微、敝、辞、陪……,虚词以、而、焉、其、之、所、为、也……的具体含义和用法)、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和句式结构(特殊句式)。
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翻译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本文中词句在文本中的意思、使用现代汉语讲述故事情节,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与现代汉语语言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古代文学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
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即利用秦晋矛盾,分化瓦解秦晋联盟。深入分析烛之武如何凭借智慧与口才成功说服秦师退兵,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学习烛之武的思维逻辑与说服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间合作探究,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过程,提升学习主动性。
探究课文中佚之狐、郑伯、秦穆公、晋文公四人的语言及作为,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五个方面分析佚之狐、郑伯、秦穆公、晋文公的人物形象。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学习烛之武在面对困难时冷静分析、机智应对的态度。认识烛之武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临危受命、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体会蕴涵在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中的民族精神。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安排
《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笔者将其分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夯实基础,理清本课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及文章脉络,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第二个课时通过课本剧形式,深入探索本文人物的形象及其语言的艺术,感受烛之武的智慧与勇气,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二)教学步骤:预习—检查—分析—表演—总结
笔者将本课教学细化为五个阶段,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这五个阶段包括:预习阶段,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标注生词难句,初步了解故事情节,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检查阶段,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的预习结果,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分析阶段,详细讲解文章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特征、语言艺术特色以及烛之武的战略智慧;表演阶段,让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分饰角色,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本文的理解;总结反思阶段,师生共同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提炼知识点,总结本课收获。
(三)教学方式
1.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通过云课堂发布本课相关资料,安排学生预习课文,对本课大致了解;发放《学习任务单》,完成字词及特殊句式的练习;课上展现预习成果,并对本课内容进行深入学习;课后通过问卷综合自我评价、组员互评、教师评价,给出学业评价。
2.课前、课中、课后相贯通
以课本剧连接课前、课中、课后。课前提前准备,小组合作确定人物语言动作;课中深入学习后,小组代表上台表演课本剧;课后回顾课上表现,罗列本次课本剧展示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优化。
3.探究、讲授、实践融一体
提前发放《学习任务单》,确定预习内容;结合预习任务,教师讲授本课内容;课本剧展示学生预习、学习成果,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四、教学实施
本次教学,笔者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课前安排预习内容,使学生初步认识本课,对本课的学习产生自己的想法;课堂上通过精讲课文和角色扮演,学生深入学习本课教学内容;课后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总结本课收获,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一)课前预习
编制和发放《学习任务单》,安排预习内容,使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习任务单》的主要内容如下:
了解《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故事(教师通过云课堂发布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故事、人物介绍等资料);结合注释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书上做出相关预习笔记;完成有关通假字、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的练习;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推选一名学生参与课本剧的表演(人物角色通过抽签确定);标记好预习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课上解决。
(二)课堂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小组成员互相检查和评价;通过共做填空题,检查预习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梳理课文内容
通过一人一句的形式由学生翻译课文,教师选择重点部分精讲;播放故事梗概视频,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这一环节,为方便学生同类型对比式学习文言词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字词句梳理。
(1)“贰”“鄙”“许”“阙”“微”“敝”“辞”“陪”等文言实词和“以”“而”“焉”“其”“之”“所”“为”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害”“利”“军”“夜”“东”“西”等词类活用现象。
(3)“东道主”“以为”“行李”“乏困”“夫人”等词语的古今异义。
(4)“已”“共”“说”“知”“厌”等通假字。
(5)“鄙”“敝”“许”“阙”“微”“信”等多义词。
(6)文中出现的判断句、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文言句式的用法。
3.分析课文
围绕标题“烛之武退秦师”,以“退”为核心,提出四个问题:为什么“退”?谁去“退”?如何“退”?“退”的结果如何?让学生组内讨论。
为什么“退”?阅读第一段,结合下列问题展开:一是通过观看春秋形势图,感受郑国处境之危急。二是思考秦晋为什么要出师,探究烛之武为什么选择先“退秦师”,恰当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师出有名”,理解“退秦易、退晋难”的道理。
谁去“退”?阅读第二段,结合下列问题展开:一是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婉拒郑伯,后来又为什么应允了?这反映了烛之武怎样的精神品质;二是简要分析佚之狐、郑伯的性格特点及郑伯的语言艺术。
如何“退”?阅读第三段,结合下列问题进行思考:烛之武的说辞具有怎样的特点?包括了哪几层意思?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劝说秦伯的关键是什么?这段说辞表现了烛之武怎样的人物形象?
“退”的结果如何?阅读本文第四段,结合下列问题进行思考:面对秦伯退师,晋国君臣有着怎样的反应?最终又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晋文公是怎样阐述自己的立场和主张的?表现了晋文公怎样的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语言艺术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之一。在这一环节,笔者带领学生对本文的五位人物分别进行了形象分析,并了解了本文人物的语言艺术,使得学生对于本文人物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完成了学习目标,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课本剧展示作出了必要的铺垫。
4.课本剧展示
这是本课教学中最能调动学生情绪和兴趣的部分。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学生参加课本剧展示,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每个学生扮演的角色(佚之狐、郑伯、烛之武、秦穆公、晋文公),通过对话和动作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在角色扮演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创新台词和动作,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在扮演结束后,各组互相点评,表达对扮演者表演的认同或不认同,对人物形象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加深印象。
5.总结讨论
本环节主要安排如下:
一是教师归纳烛之武等人物的语言艺术及精神品质。
二是简析本文的详略安排、波澜起伏的叙事手法以及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三是小组讨论:怎样将上述写作技巧应用于写作之中。
在进行以上安排的同时,教师还应升华主题,将思政内容融入本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
(三)课后复习
1.朗读本课课文,感受文言文之美
朗读能展现文言文的音韵之美,帮助学生深入本文意境,从烛之武的言辞感受他的智勇与他对国家的热爱。
2.整理《学习任务单》中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课后整理,帮助学生巩固本课基础知识,促进学生词汇量积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分析特殊句式,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古汉语的表达习惯,为学生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3.完成《语文学习指导与练习》中的配套练习
使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语文》配套教辅,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与技能的提升,是整个教学安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五、学业评价
本课的学生学业评分,笔者采取自我评价(30%)、组员互评(30%)、教师评价(40%)相结合的方式综合打分。学业评价通过线上评分完成。
(一)自我评价和组员互评
以优、良、中、下四个等级对以下8个项目做出评价。
课前预习完成情况、课前规划小组活动积极程度、课堂活动积极程度、第一次组内讨论表现、第二次组内讨论表现、回答问题积极程度、学习内容掌握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
一堂课结束,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组员互评有助于推进团队协作,增强沟通能力,通过多元视角促进共同进步与课堂效果的全面提升。
(二)教师评价
以优、良、中、下四个等级对以下8个项目做出评价。
准备课上用品积极程度、课前预习情况、重点知识掌握情况、课堂听讲表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展示、回答问题表述能力、课程内容掌握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
教师评价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反馈,指明优缺点,告知学生学习方向,激励学生进步;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的成功之处:一是重视夯实基础,加强了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的教学;二是注重理清思路,帮助学生把握故事情节,体会本篇课文行文结构上的特点;三是将课本剧引入教学,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即兴表演能力。此外,教师还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练习、思考、讨论、展示,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如下:一是忽视朗读的作用,没有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体会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感受文言文之美。为此,布置学生课后朗读课文进行弥补。二是虽然学生参加课本剧展示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对文言文的领悟能力还有待提高。为此,要求各个小组课后继续优化课本剧脚本,进行排练,并拍成视频通过社交媒体软件展示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