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的应用研究

2024-11-22方志香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4年11期

摘要:情境创设是当下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不同情境,可以渲染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应注意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多媒体技术、融入学科实践活动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数学核心素养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不同情境,可以渲染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情境创设指的是教师备课、上课时,有目的地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情点创设学习情境,通过问题设定、联系生活实际、故事引用、竞赛等情境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创设情境,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

教师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而是要使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必须积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考虑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经验基础是否契合,是否能唤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一)要选择生活中的素材

统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多数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编排的。教师要找准每一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契合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def28c3b821b826d1f79c8caed1d0d33e5d8aad75ab34ff02339115f3740c959起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正方体认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如牙膏盒、笔芯盒、快递箱、药箱等),再结合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自己动手画长方体、正方体形状,做长方体、正方体框架,以感知这两个立体图形的特点。在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的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初步知道长方体、正方体都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的特点,然后,结合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认识每个面的各个边的名称,为进一步学习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建立空间观念等进行铺垫。

(二)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如果情境过于复杂,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或无从下手;如果过于简单,学生可能会觉得没有挑战性,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楚圆的周长的含义后,教师可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形物品,思考怎样求它的周长。学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有哪些方法。有的学生发现把围成圆的曲线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用线绕圆的一周,然后量一量拉直的线的长度,也可以求出圆的周长;有的学生把圆放在尺子上滚动一周,量出圆的轨迹(直尺的长度),求出圆的周长;有的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把圆平均分成两份,量出圆的周长,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是半径的6倍多一些。学生积极动脑分析、大胆猜测,学习主体性、探索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一边夸赞学生会动脑筋想办法,一边介绍:“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用这种办法测量圆周长的方法,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学生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继续探索研究之中。这样,圆的周长探究过程也会成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起点。通过创设求知的情境,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实现了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飞跃。

二、情境创设要结合多媒体技术

当由于数学概念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恰当创设直观教学情境、设置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内容,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借助多媒体技术特点,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用平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问题情境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方格图知识解决一些问题,现在方格图上又来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它是怎样组成的?我们怎样知道它的面积?这样的问题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很大帮助的。尤其在新课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动画演示把不规则图形切割下来,经过平移组成规则图形,这种转化的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求知欲。同样,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圆的面积”等公式推导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切割、平移、旋转拼成规则图形等直观的演示活动,形成表象,加强理解,理解面积公式推导的分析、猜测、推理、实践过程(如图1)。

再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时,教师可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情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课前,教师可给一个学生拍一张照片,并通过课件显示缩小长、宽的比例,让学生猜一猜哪张照片与本人最像。学生进行观察、计算、比较,找到最像的那一张,总结出3∶2 是长方形最常用、最美观的比。此时,教师还可借助课件展示出生活中国旗、邮票、扑克牌、玻璃窗、镜框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和宽的比都是3∶2,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发现物体协调的美。新课结束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找一找自己身体上“有趣的比”。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性会促使他们主动寻找:用尺子量自己的臂展、身高,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手中的数学书不再是古板的,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百宝箱”。

三、情境创设要融入学科实践活动

情境创设应指向丰富多彩的活动,要与学生丰富多彩的学科实践活动相融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各项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学校应实行“五育并举”,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实现创新高效,打造兴趣课堂。

例如,鞍山市台安县实验小学开设“创设实验小学小蓓蕾种植园”学科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认识多种蔬菜种子,亲手种植,经过田间管理和养护,经历蔬菜生长、开花、结果、收获劳动果实过程,使学生懂得劳动艰辛,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时,当认识分子是1的分数时,教师可以“创设实验小学小蓓蕾种植园”学科实践课程为情境,播放学生种植的香菜和菠菜的视频,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把一个菜箱里的香菜、菠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菜箱的二分之一(如图2)。

再如,在教学“认识分数分子是其他整数”时,教师同样也可以引导学生把四盆蔬菜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三份是它的四分之三,另一份是它的四分之一(如图3)。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地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惊奇地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中,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这样,既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会用学到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又让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并举,过程与喜悦并存,发现与运用并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探讨、创设不同的数学课堂情境,因材施教,让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多观察、多动手、多动脑,用灵活多样的策略解决问题,在教学情境中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秋平.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11).

[2]李金弘.有效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设[J].天津教育,2019(33).

[3]蔡文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情境式作业设计的走向[J].辽宁教育,2024(19).

[4]顾娟.指向思维通透的小学数学情境作业设计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路径[J].小学教学研究,2024(10).

(责任编辑: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