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核心素养 落实立德树人
2024-11-22卫齐
摘要:2024年高考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政治卷是新高考以来辽宁第四次组织本省专家、学者为高考命制试题。试题特色鲜明,赓续了新高考以来辽宁卷学术气息浓厚、叙述视野开阔、关注核心素养的辽宁命题风格;试题亮点突出,展示出试卷关注时政热点,融入地方资源的东北地区特色。研读2024年辽宁政治卷试题,可为基础年级教学、高三复习备考指明方向,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高考政治;辽宁卷;试题分析;教学建议
2024年高考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政治学科共同使用一套试卷(以下简称“2024年辽宁政治卷”),并由辽宁省统一组织命题。这也是辽宁实施新高考以来第四次组织专家、学者对高考政治学科进行试题命制。试卷在整体上赓续了近年来形成的“尊重命题规律、融入地方资源、注重价值引领、保持稳中求变”的辽宁命题风格的同时,命题人不断开阔叙事视野,创新命题思路,在试卷中也融入了与吉林、黑龙江两省相同的东北地区特色,为三省考生呈现了新高考以来政治学科的第一份“东北卷”。为了准确把握2024年高考试题的基本精神,为2025年高考复习指明方向,有必要对试题整体风格和命题思路进行分析。笔者尝试从特点、亮点维度对试卷进行分析,为高中思政课教学及高三复习备考提供新的解读视角。
一、特点鲜明,延续辽宁命题风格
(一)结构稳中有变,凸显改革创新
从试卷结构来看,稳中求进,稳中有新。选择题共16道,合计48分,非选择题为52分,分值均保持不变,对七个模块内容的考查不仅“面面俱到”,而且“各有侧重”,但与2023年辽宁政治卷相比,各模块内容也做了局部调整。例如,选择题在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减少了一道,而在必修3《政治与法治》部分增加了一道;虽然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目数量有所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该部分内容的重要性降低。相反,第1题通过引用《共产党宣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两部著作内容,让考生在有限时间内进行知识迁移、思维发散,这本身也增加了试题的难度,体现出命题人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重视。
主观题各模块也有一定变化,其中必修3《政治与法治》部分比2023年少了2分,必修4《哲学与文化》比2023年少了1分,并设置了一道分值为6分的开放性试题19题(4)问,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写一段“推介词”,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设置开放性试题对一线教师和学生而言并不是新生事物,在全国卷及辽宁省前几次命题中均有出现,这种题型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深度和广度的一次全面检验。本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总体来说,这次试卷结构的微调,既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又突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既体现出试卷整体保持平稳,同时也进行了改革创新。
(二)聚焦情境立意,凸显核心素养
试卷在高考“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框架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两次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内容作为命题素材并设计情境,均具有重要意义。
第2题的情境节选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7日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题干中深刻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特点、关键及本质等相关内容。这体现出命题人希望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能够深入思考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对东北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其对重大理论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
第17题作为非选择题,其材料的第一段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这句话总领全文,并展开叙述了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开展的“检护民生”专项行动,请学生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某市检察院开展专项行动的意义。本题以某市检察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将“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的具体实践情境,让考生了解检察机关职能定位的同时,也能对如何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其增强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并形成公共参与的意识。
(三)聚焦关键能力,凸显问题解决
试卷贯彻“双新”理念,呈现出综合性、开放性和迁移性的特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在关键能力上有所突破。通过试题可以蠡测,命题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不限于跨学科思维、综合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方面。
第3题以“中国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为素材,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等知识,结合统计数据思考“城镇化率”与“就业占比”之间的关系,进而建立“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与“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状况”之间的关联。而部分考生通过跨学科整合,结合地理学科所学,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为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动力,第二、第三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便可以将①选项选出来。而产业升级和转型也可以促进劳动者在产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因此,考生也可将③选项选出来。
第13题以小赵与公司签订《合作经营合同》为情境,考查与“劳务纠纷”相关的内容。近年来,高考试题对“劳务纠纷”及其相关内容非常关注,无外乎希望考生要具有“合同意识”和“维权意识”,了解如何签订合同、如何维权等方面的内容。而本题以签订《合作经营合同》为“虚”,行雇佣劳动之“实”,来迷惑考生,希望考生能够认识到即使未签订合同,也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这一重要内容,进而也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引导考生树立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解决维权路上的真实问题。
第18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内容来创设情境,情境中,乙对甲自愿实施紧急施救(心脏复苏)而导致甲肋骨骨折的行为,与现实生活中多地发生的真实案例相似,容易使学生产生疑惑。此题的命题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在价值判断模糊时该如何作出选择、作出何种选择,尤其是题目最后,命题人将法律条文附在其中,既为学生提供了答题依据,降低了答题难度,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普法宣传的作用。
二、亮点突出,体现东北地区特色
(一)关注时政热点,体现命题高度
从形式上看,试题顺序以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从试题内容上看,每道试题的素材、情境、设问又不尽相同,但从“大思政”的角度来看,试题都蕴含着厚重的思政意蕴,共同指向了学生对重大时政热点的关注,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关切,体现了命题的高度。例如,第2题涉及对“新质生产力”内容的考查;第3题涉及对当前普遍关注的“人口红利”内容的阐述;第4题涉及自然资源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第7题涉及市、乡镇、村三级社会保障的问题;第19题(1)中涉及中国积极参与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等热点问题。
试题在延续2021年以来辽宁政治卷的命题风格和命题思路的同时,紧扣时代脉搏,将重大时政热点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融入试卷中,同时命题人也在努力找寻到符合辽吉黑三省考生的“最大公约数”,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龙舟精神”移入到东北,创造性地把“冰上龙舟”作为命题素材,给考生增强了代入感的同时,也减轻了答题时的紧张感,更增强了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的幸福感。
(二)融入地方资源,体现命题广度
融入地方资源已成为独立命题省份命题人的共识。辽宁自独立命题以来,先后以“大历史观”的形式在试卷中为考生呈现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六地”文化(即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六地”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是使广大考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独特资源;以“大思政课”的形式,在命题中考查学生在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中该如何去做,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怀。
而2024年辽宁政治卷不仅要延续已经形成并且日臻完善的辽宁命题风格,还要求命题人以更大的视野和胸怀放眼东北,以命题来激发出东北三省考生对故乡的“深情厚爱”。由第5题可以看出,命题人从东北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的战略格局出发,以此作为东北三省考生共情共知的逻辑起点,借鉴其多年来以鞍钢等国有企业命题的规律和积累的丰富经验,另辟蹊径,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时代背景下,以某国有科技产业集团破解“卡脖子”难题为情境创设题目,展现了新时代某集团党委引导广大党员职工以党建带动企业取得成功的感人事迹。
三、教学建议,明确备考方向
(一)夯实基础知识,细化教材关联
纵观整套试卷,试题难度适中,并未一味“求难”或“求易”,而是努力在难易之间找寻平衡,充分反映了试题是集高考评价体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等对考生的综合考查。全卷中考查最多的内容是学科的必备知识,即对学科知识体系、主干框架、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等内容的全方位考查。
试题中很多内容都是教材中学生耳熟能详的知识点,这也是让师生觉得此套试卷并不是非常难的原因之一。即使是面对所谓的“送分题”,考生答题过程中会产生“亲切感”,也需要仔细审题、认真思考,才能做出来。下面以两道试题为例进行说明。如第14题中①②这两个选项就是对“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合理使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考查。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不同类型的民事法律关系,其客体也不相同。例如,物权法律关系的客体为物,债权法律关系的客体为给付行为,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客体为知识产品,而人身权法律关系的客体为人身利益。但是,这部分内容位于教材的开篇部分,理论性较强,加之囿于时间局限,在教学和复习中,多数教师一带而过,学生则以记忆为主,难以做到深层次理解,如果没有对概念形成深刻理解,就难以在考场上准确判断。
“合理使用”这个概念容易与“法定许可”之间产生混淆,导致学生理解错误。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夯实基础知识,重视教材在整个复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利用教材,带领学生把“宏观体系”搭建好的同时,对于散落在教材各处的“微观细节”也要逐段、逐句、逐字地复习到位,尤其是对于高考真题中曾经出现过的考点,不能因为其考过了而忽视,要尽量做到“举一反三”;对于没考过的考点,更要带领学生在复习中加深理解,尤其是类似的易混易错考点,要做到“一网打尽”。
(二)坚持价值引领,强化思维进阶
2024年辽宁政治卷更加注重价值引领,这也提示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同时在问题解决中聚焦思维,在矛盾冲突中激发思维,在互动交流中凸显思维。
以第18题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定位考点,聚焦思维,让学生清楚本题是在考查其对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本题中的矛盾冲突。学生通过读题、思考后会产生“救人是否有错?”这个疑惑,这个疑惑源自考生自己善良的内心(如不救人违反内心道德良知)和现实的社会现象(如救人反而被告)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也是造成此题解题困难的原因。教师要巧妙利用这一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维0B1xFIPlhrEjA1EI/Yruh7xg2/6Ez1bl7qstRILNAeE=,让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又要坚持法律的理性,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人云亦云,要学会用法律思维解决现实问题。最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大单元复习”模式,将必修3《政治与法治》和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这两个模块综合复习,并鼓励学生在探究和交流中主动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面对新问题时能够按照“定位考点—凝练问题—寻找依据—矛盾解决”的思维路径来解决问题,并不断深化、拓展思维。
(三)关注现实生活,深化教学内容
2024年辽宁政治卷在以往独立命题的基础上,更贴近现实生活情境,于无声处巧妙地借助现实生活题材对学生进行了知识与能力、素养与品质的综合考查。以第19题为例,其题干仅用一句话概括了“绿色发展理念”,即“我国东北地区处于世界‘冰雪黄金纬度带’,是习近平‘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践行地”。命题人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国内冰雪产业发展,强调要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高度凝练成命题情境,形成使学生在审题时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命题思路。教师面对生活类素材在复习备考中不是“大水漫灌”式地交代给学生就结束了,而是要对素材通过“精准滴灌”方式进行精修细改,高度凝练,要认真钻研、学习,思考如何提取要点、精炼文字,切实减轻学生复习备考的负担和压力。
2024年辽宁政治卷中的第3题、第13题和第16题共同组合成为一条以“劳动线”为牵引的情境案例群。第3题重点从宏观经济角度阐述了三次产业、城市化与劳动就业的关系,第13题考查了学生对就业过程中相关法律的掌握情况,第16题则从逻辑学角度以某中学的劳动选修课为背景考查了相关知识。一方面,这提示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还要关注身边小事,并将其“串点成线”,可以案例“群”的方式进行呈现,实现跨模块整合复习。另一方面,这也引导教师要在复习中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单元整合式教学、大概念式教学、项目化学习式教学等方式深化教学内容,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卫齐.把握命题要义 引领备考方向:2021年高校招生适应性考试辽宁政治卷主观题特点及启示[J]. 辽宁教育,2021(23).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