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后延伸的实践策略
2024-11-22陈雅彬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充分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小学科学课后延伸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以探究活动单为抓手,注重探究活动设计,提供资源支撑,同时重视评价及合作协同,让课后延伸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后延伸;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课后延伸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小学科学课后延伸存在布置形式模糊、活动低效或无效、评价形式单一等问题,致使科学课后延伸流于形式。鉴于此,教师应优化小学科学课后延伸功能,通过任务引领、活动单导航、资源保障、多元评价、合作协同等方式,使小学科学课后延伸得以真正开展,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任务驱动,明晰探究路径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后延伸活动本应是强化学生科学知识理解、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现实中却常常出现低效或无效的状况。为改变这一局面,引入任务驱动的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任务驱动强调以明确、具体且富有吸引力的任务为导向,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任务的设计需要密切联系生活,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价值,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他们对任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同时,学科整合为任务驱动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资源。
(一)生活关联,引发情感共鸣
恰当的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社会责任感。小学科学是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之一,教师在设置课后延伸活动时,要密切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创设情境,注重情感的引导与渗透。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生物和栖息地”时,教师可围绕核心素养,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问题解决”“责任担当”“珍爱生命”这六个要点上,立足于生活价值,链接真实生活——厦门市市鸟白鹭的保护,提出单元课后延伸的任务——我为白鹭代言。以这一主题统领整个单元的课后探究,通过实地考察、资料阅读等,学生从气候、水源、食物、土壤、安家所需要的材料等方面分析、探讨了筼筜湖能够成为白鹭栖息地的原因,同时通过资料搜集及阅读,了解了筼筜湖的污染、治理及现状,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自觉成为保护白鹭的代言人。
(二)学科整合,增强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四个跨学科概念。通过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设计课后延伸活动任务,正符合这一要求。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太阳系大家族”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通过资料认识太阳系的整体结构以及八大行星的特点,并通过课前收集到的数据,对比八大行星的大小及其距离太阳的远近。接着,教师以学校即将举办的科技节为契机,提出探究任务——太阳系解说家。这一主题的探究采用课上和课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下,学生运用数学的比例尺知识,计算行星大小及其距离太阳的远近,培养量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太阳系模型设计图。课上,小组通过互助的方式,对设计图进行评价与完善,并根据设计图明确制作模型需要的材料。随后,学生小组根据设计图,以艺术及科学的视角进行太阳系模型的制作,激发审美和创造力。最后,学生小组再次通过互助的方式,进行模型评价及完善。在科技节期间,学生通过模型向大家介绍太阳系的概况,锻炼了文字表达和科学描述能力。
这样的跨学科任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两个跨学科概念,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思维模式,而是能够灵活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能促进其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等多方面发展,使他们具备更全面的综合素质,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活动单导航,激发探究主动
课后延伸布置通常以口头为主,由于没有明确的任务及要求,探究时常处于模糊化的状态,学生更是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应设计富有创新性和趣味性的探究活动单,让探究活动单成为学生课后延伸的抓手,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并乐于探究。
(一)能力导向,唤醒探究兴趣
兴趣能使学生积极投入探究。探究活动单的设计要以能力为导向,以方法为引领,并具有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动力。
探究活动单也称为“探究任务单”,是指在充分考虑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探究内容,设计不同的探究活动名称。比如,“小小观察员”“小小科学家”“小小设计师”“科学小分队”等富有科学探究精神的活动名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使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后树立学习科学的自信心。探究内容不同,探究构成部分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探究内容所需要的探究环节,选择相应的环节名称。比如,“我会观察”“我会记录”“我会分析”“我会搜集”等,同时配以相应的卡通图片。这些以能力为导向、以方法为引领的探究环节名称,不仅为学生自主探究指明了方向,具有引导作用,更是一种“我能行”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问题驱动,提升探究思维
在设计探究活动单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问题情境。在探究环节中,教师要以问题驱动的方式,给予学生探究的“脚手架”。问题难度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在质疑解难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上完“冷热与温度”这节课后,为巩固学生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也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课后,教师布置学生利用探究活动单(如下页图1),完成将温度计分别放入温水和冷水的探究活动。其中,教师根据探究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地设计探究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主动探究,其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由于学生一般很少拥有温度计,因此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到实验室进行探究。
图1 “冷热与温度”探究活动单
三、资源保障,充实探究内容
在小学科学课后延伸探究活动中,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撑,能够为学生的课后延伸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整合校内资源,借助校外资源,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探究平台。
(一)校内整合,夯实探究基石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的资源可供利用。教师要善于整合校内各种资源,夯实学生课后延伸探究的基石。例如,学校为学生定期开放实验室、计算机房、音乐室、美术室,并提供体育器材等,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探究任务,灵活选择不同的场所。实验室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和专业的实验环境。计算机房则成为学生查阅资料、绘制模型的地方。在这里,学生能够利用互联网搜索到大量的科学知识和前沿信息,为他们的探究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借助绘图软件和建模工具,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构思和设想转化为具体的图像或模型。音乐室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独特的空间。在进行关于声音产生、传播或声波特性的探究时,乐器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变化。美术室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和视觉表达的平台。各种颜料、画笔和材料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作品。体育器材在科学探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探究力学原理时,篮球、足球、跳绳等器材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和运动的规律。
除此之外,劳动实践基地也是重要场所,能够为学生提供亲近自然、亲身实践的机会。例如,在“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基于“结构与功能”这一跨学科概念,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教学,立足于生活价值,链接真实生活——“学校正组织学生进行植物架的认领及养护”,在此,明确本单元整体教学的项目式学习主题——“制作植物种植指南”,并以此架构整个项目。整个项目探究的过程可采用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下,学生可在劳动实践基地亲自种植番茄或者黄瓜,对其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并悉心照料植物。课上,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明晰植物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二)校外借力,开阔探究视野
科学探究不应局限于校园内,学校应积极与社区、科研机构、博物馆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科学之门。一是与社区合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环保活动,了解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应用意识,体现了科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二是与科研机构合作,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科研实验室,近距离观察科研人员的工作,感受严谨的科学研究氛围。例如,参观生物研究所,了解基因编辑技术的最新进展,使学生接触到前沿科学研究。
四、多元评价,保障探究成效
灵活多元的评价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课后延伸也要充分发挥多元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师要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进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通过评价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可设计课后延伸评价表,表中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个方面。构建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根据标准评估学习成果的可行性,又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同时,为每个学生设置一个“探究成果袋”,用来搜集学生平常探究的照片、探究活动单等,并与期末总评挂钩。
课后探究成果是学生充分参与课后探究的结晶。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后探究成果,并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成果展示平台,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使学生对课后延伸产生强烈的期待感及探究欲。例如,在课外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多样化方式呈现探究结果,也可将探究过程拍照留痕。教师可利用实验室的一角,打造“科学小天地”,为学生的探究结果、探究过程照片及探究活动单等提供展示的平台;利用学校的廊道作品展橱,展示学生的优秀科学作品,如学生自制的铅笔加长器、地球仪、弹力物体小制作等;还可在科技节上对优秀科学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观赏。
五、合作协同,拓宽探究领域
在小学科学课后延伸探究活动中,合作协同是提升探究效果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小组合作和家校合作两个方面。
(一)小组携手,汇聚探究合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合理分组是保障小组合作有效性的基础。在组建小组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长、能力水平进行合理搭配:一个小组里面有领导能力强的“指挥官”,有能言善辩的“外交官”,有不善言辞、但认真细致的“观察员”,有认真负责的“记录员”。在分组时,人数不宜过多,以每组4人左右为宜,尽量让每个成员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分工,并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职责;分工落实后,应引导学生懂得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共同发展。
(二)家校联合,培育探究环境
科学探究不应仅仅局限在学校课堂,家庭同样也是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场所。教师应当强化与家长的交流和合作,使家长知晓学生正在开展的探究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例如,在开展以“我为白鹭代言”为主题的课后延伸活动时,教师可通过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介绍探究活动的目的、过程及最后呈现的结果,从而引起家长对孩子探究活动的重视与支持。
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科学探究氛围,教师还可以举办亲子科学探究活动,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比如,组织“自制太阳能热水器”的亲子活动,家长和学生一起收集材料、设计制作方案、进行制作和测试。在活动中,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思考、一起动手,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科学的魅力。通过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小学科学课后延伸的有效实施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这些策略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课外探究欲不断被激发,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并乐于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周振程.单元整体视角下小学科学单元作业的优化设计 [J]. 教学与管理,2024(11).
[3]钱伟钢.小学科学课“学习任务单”设计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4]李瑞雯.提升小学科学课后置作业有效性的策略探究:以家庭探究实验作业为例[J].教育观察,2021(11).
(责任编辑: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