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情境中发展学生生物学科学思维的实践与思考
2024-11-22彭国君
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生物学教学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重视课程内容中大概念的展开,同时要高度重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经历,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发展科学思维、提升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并进一步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的态度责任。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之一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新课程;真实情境;生物学核心素养;科学思维
“神奇的微生物”是苏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多样性”中第14章第三节课的内容,是教材在学习完动植物分类后设计的“识别微生物常见类群”的学习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不同种类微生物形态结构、与人类生活联系的科学认识,帮助学生建构“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大概念。
一、首次试教
(一)观看微视频,引入本课主题
师:大家看,本节课的题目是“神奇的微生物”,那它们神奇在哪呢?什么地方会存在微生物呢?什么是微生物?它们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生:微生物无处不在。
师:微生物有什么特点?
生:一般很小。
师:微生物存在于人类的身上吗?
生:它们存在于我们的头皮里、皮肤里、脚趾缝里。
教师总结后引入本课内容,设问:微生物包括哪些类型?介绍微生物的三个主要类群,呈现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
(二)自主阅读,结合生活实例,理解细菌、真菌结构
【活动】根据科学问题,识别细菌的结构。
师:请自主阅读教材第27页至第29页,找出下面问题的答案。
(1)细菌的分布范围?
(2)细菌有哪几种形态?
(3)仔细观察第27页细菌结构模式图,请说出细菌从外往内的结构依次是什么?
(4)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是什么?其与植物细胞相比有哪些异同点?
(5)细菌是如何生活的?与人类之间有何关系?
生:细菌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
生:从形态上看,细菌有球菌、杆菌、螺旋菌。
教师结合示意图,补充:酸奶中的乳酸菌也是细菌。
师:观察图1,细菌从外往内依次有哪些结构?
(学生根据教材回答课件呈现的各结构名称)
生: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核质裸露。
师: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的区别是什么?
生:细菌没有细胞核。
生:细菌也没有叶绿体。
师:细菌是如何生活的?
学生查看教材,找到答案:寄生、腐生。教师总结二者属于异养,并说明二者区别。
师:细菌是如何繁殖的?
生:一分为二。
师:这种方式称为分裂生殖。细菌又是如何滋生的呢?
教师基于生活中洗碗的真实情境,呈现家用电器研究所的一项实验结果:碗筷摞着放滋生的细菌量是立着的70倍。
师:请分析细菌滋生需要哪几个必要条件。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需要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且一定要有水分。
师:细菌与人类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细菌是大地的“清洁工”,细菌可以制造味精。
师:细菌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吗?
生:不是,有的细菌会使人生病。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细菌使人患病的例子,并说明绝大多数细菌对人类都是有益的,但也有特殊的。接着,引入情境:请同学们看新闻,一位66岁的老奶奶感染李斯特菌,患上脑膜炎,源头或许是冰箱里的奶酪。
教师先呈现李斯特菌显微图片,并介绍李斯特菌。然后,出示下面的题目: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细菌细胞特点的是( )
A.都是单细胞的
B.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C.有成形的细胞核
D.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教师介绍真菌的种类、结构、生存方式及与人类的关系。学生探究得出:细菌是分裂生殖,而真菌中酵母菌为出芽生殖,其他都是孢子生殖。
师:真菌与人类生活有怎样的联系呢?
生:真菌可食用,如蘑菇、木耳;可药用,如灵芝等。
生:部分真菌则对人类有害,如毛癣菌使人类得脚癣,鬼笔鹅膏使人中毒,等等。
首次试教中各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因此教师需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重新设计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环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基于此,教研组对本课中几个重要概念的教学进行了改进和调整,并依照调整后的方案进行再次执教。
二、再次执教
(一)观看网络上热门微视频《看到你看了,微生物》,激趣导入新课
师:继植物、动物分类后,我们来学习微生物的分类。本节课的题目是“神奇的微生物”,微生物到底神奇在哪儿呢?我们通过一段小视频来感受一下。
视频内容如下:微生物很小,小到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然而,如果把全世界的微生物收集到一起,其总体重大约是全世界动物总体重的50倍。一个细菌一般只能活12个小时。那么,微生物和人类有什么关系?金黄色葡萄球菌生活在人们的头皮里;真杆菌生活在人们的嘴巴里,帮人们维护口腔健康;毛癣菌生活在人们的脚趾缝里,就是它使人们脚痒难耐。
师:视频中说微生物都分布在哪里?微生物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生:皮肤里、头皮里、脚趾缝里,无处不在。有的会使人患病,有的则会维持人体健康,等等。
师:视频中说人体本身就携带着微生物群。那么,如何界定微生物呢?它是一群具备什么结构特征的生物呢?
生:个体很小。
师:准确点是一般来说个体很小,因为微生物中也有巨人。
教师呈现本课整体学习目标,并说明本课时聚焦的内容,课件展示微生物的三大类。
(二)自主阅读,结合生活,合作探究细菌、真菌的特征
师: 请同学们先一起阅读教材第27页至第29页的内容。结合以下几个问题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与人类关系等。
【课件展示探究问题】
1.细菌有哪几种形态?每种形态中各有哪些具体种类?
2.仔细观察教材第27页的细菌结构模式图,请说出从外往内的结构依次是什么?细菌主要结构特征是什么?与植物细胞相比,细菌细胞有哪些异同点?
3.细菌是如何获得营养的?是如何繁殖的?
4.细菌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说明】从科学性角度出发,教师对探究问题进行了重新调整,删掉重复的内容,添加了具体问题的科学提问。调整的目的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高效的支持和引导。
生:细菌有球形、杆形、螺旋形。
师:教材中都提到了哪些具体的细菌?
生: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师:除了杆菌,还有弧菌,如霍乱弧菌、乳酸菌。比如,我们日常喝的酸奶就是利用乳酸菌获得的。微生物分布范围很广,种类繁多。接下来,请回答第二个问题:细菌有怎样的结构特征?
【说明】教师呈现结构模式图,学生对照教材说出其从外往内的结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特殊结构为鞭毛、荚膜。
师:与先前的绿色植物细胞相比,细菌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是什么?
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核质裸露;无叶绿体等其他细胞结构。
生:有鞭毛、荚膜。
师:最主要的区别是细胞核的结构,我们把这种无成形细胞核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由该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那么,细菌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生:不能,因为它们没有叶绿体。
师:既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那它们如何获取营养呢?
生:寄生或腐生。
师:什么是寄生?什么是腐生?
生:寄生是指从另一生物体内获取营养,腐生是指从腐烂生物体获取营养。
师:结核杆菌是寄生,枯草杆菌是腐生。那么,细菌是如何繁殖的呢?
【说明】教师播放《一滴水里的生命》视频,视频中提到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
师:视频中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那细菌是通过何种方式繁殖呢?
生:一分为二。
师:我们把这种方式称为分裂生殖。在实际生活中,细菌到底是如何滋生的呢?
教师在PPT中呈现“探秘生活中的科学常识”栏目。
【说明】教师以家庭生活中洗碗的真实情境为例,呈现家用电器研究所的实验结果。
师:请大家根据上述结果分析,细菌滋生需要哪几个条件?
生:水、残余营养物质。
师:细菌滋生有三个必备条件,第一个是营养物质,第二个是适宜的温度,第三个是一定的水分。那么,细菌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生:细菌是大地的“清洁工”,可以制作味精、酸奶。
生:细菌可以使人患病。
师:也就是说,细菌既有有益的方面,也有有害的方面。
教师此时呈现实际生活中的新闻,举例说明细菌对人类有害的方面。
【新闻内容】 一位66岁的老奶奶感染李斯特菌,患上脑膜炎,源头或许是冰箱里的奶酪。
【说明】教师呈现李斯特菌图片,并介绍李斯特菌的存活条件,它被称为冰箱里的“隐形杀手”。教师结合真实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师:与人类相关的微生物,除了细菌,还有真菌。下面,我们来认识真菌。请同学们参照细菌的探究问题,试着自己提出真菌这部分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说明】教师将先前直接给出的探究问题,变为学生自主提出探究问题,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提出的科学问题如下:真菌种类有哪些?科学家是如何分类的?真菌结构是怎样的?和细菌、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区别?真菌是如何获取营养的?是如何繁殖的?真菌与人类的关系有哪些?
师:蘑菇是微生物中的“巨人”,那真菌是如何生殖的呢?(呈现酵母菌繁殖的视频)
师:霉菌和蘑菇的生殖方式与孢子植物一样,都是孢子生殖,视频中一粒一粒的就是孢子。
师:真菌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请说一说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生:对人类有益的有食用菌,还有可药用的灵芝等。
生:对人类有害的有毛癣菌,它能使人患上脚癣;还有鬼笔鹅膏,它是有毒的。
【说明】教师此时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真菌对人类的影响。
师:请你回忆,当你身体出现炎症的时候,用什么药物来消炎?
生:头孢、阿奇霉素、青霉素等。
师:青霉素是常见的消炎药,20世纪40年代被发现,是由青霉菌分泌产生的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至今。它的发现历程是非常曲折的,大家有兴趣可进行课后阅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总结细菌、真菌、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异同点。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青霉素的科学发现史等,以表格形式总结本课(见表1)。
本节课融入了很多创新元素,既联系生活实际,又启迪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调整后的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很多自主学习、提问的机会。通过这次磨课,笔者发现,教师只有达成对一节课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深入理解与学习,才能生成高质量的课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学科教学能力和学科知识水平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占迪专.基于ADI模型发展科学思维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J].生物学教学,2024(4).
[2]张培君.巧用情境教学培养科学思维[J].中学生物教学,2024(9).
(责任编辑: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