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兴话语标记 “ 谁懂 ” 的功能及形成

2024-11-21徐露

今古文创 2024年41期

【摘要】新兴话语标记“谁懂”表达或强调了言者对所谈及的事物的主观情感,并反映了说话人渴望获取他人的情感认同的心理,具有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谁懂”在篇章衔接功能方面具有顺承、转折、并列、解说和因果五种语义表现;在话题处理方面具有开启话题、延续话题、转换话题和结束话题四个功能;在人际功能方面体现在主观立场的表达和人际互动。话语标记“谁懂”的形成是语法化的结果。

【关键词】话语标记;“谁懂”;语用功能;语法化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1-011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1.031

一、引言

话语标记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近年来成了国内语用学研究和话语分析的热点之一,吴福祥曾指出话语标记应该成为以后汉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1]。刘丽艳考察了“你知道”的三种使用模式和功能[2]。董秀芳指出话语标记是词汇化的结果[3]。除此之外,对于话语标记还有大量的个案分析和对汉语话语标记形成过程中的规律性的东西的研究。研究对象“谁懂”本身作为一个特指问短语,现在在句法上具有了独立性,在语义上具有了非真值条件性,且在互联网和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升高。目前对于“谁懂”这一新兴话语标记还没有相关的个案研究,现对其语用功能和形成进行分析。本文语料大多来自新浪微博以及各大网络论坛。

二、新兴话语标记“谁懂”的认定

“谁懂”是由疑问人称代词“谁”与动词“懂”构成的特指问短语,通常用来表达说话人的针对性询问,希望听话人就疑问点“谁”,即“哪一个人/哪些人”作出相应的回答,意义等同于“哪个人/哪些人懂(某个问题)?”例如:

(1)若连他们都不懂,世上还有谁懂?(古龙《小李飞刀》)

(2)谁懂技术呀?(《1994年报刊精选》)

以上两个句子都表达了说话人希望听话人就其提出的疑问点“谁”作出回答,比如“世上没有人懂”“小李懂技术”这样的回答,即答案理应是具体的某人。这类“谁懂”既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分别位于句子或小句的开头和结尾。除此之外,“谁懂”所在的句子也可以不表疑问,例如:

(3)“谁懂华语,谁就增加了商机。”(《1994年报刊精选》)

(4)他自己不是诗人,也不在乎谁懂诗。(肯尼斯·格雷厄姆《杨柳清风》)

这类非疑问句用法的产生具有多种机制,这里进行简单地说明。例(3)由于语用因素使得“谁”不再成为句子的焦点,强调的重点在于“懂华语才能增加商机”,这使其摆脱了传统的疑问用法;例(4)则是由于否定词“不”的存在影响了疑问代词“谁”的解读,“谁”变成了虚指用法。但总的来说,这里的“谁懂”的性质与上文一致,同样表达的是概念意义。概念意义是指话语的语义表征和命题意义,与话语的语言编码和解码有关,它为话语理解中的推理提供语义信息。[4]96也就是说“谁懂”具有词汇意义,尽管意义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不同,但这种语言形式的存在能够影响话语的内容。而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作为话语标记的“谁懂”,表达的是与之相对的程序意义。程序意义与话语理解中的推理有关,是对推导话语的含意或者交际意义起制约作用的信息。[4]96试将下文中的“谁懂”与上文进行比较:

(5)看完一本书后心里好空虚谁懂。

(6)谁懂,好多时候都羡慕他们的感情。

(7)一周吃仨回了,谁懂,找到一家爱吃的真不容易。

可以发现,上面三个句子中的“谁懂”是否存在并不会影响各个命题的真值意义,他们的作用主要分为组织话语和表明说话人对所说的话的态度和立场这两个方面。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是依据推理来限制话语含义的成分,具有连接话语内容的功能。[5]关联理论表示人类的交际行为是明示——推理过程,推理是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讲的,即听话人需要根据说话人通过明示手段所提供的信息推理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6]作为听话人,在我们根据上面所列的三句话来进行推理说话人各自态度和意图的过程中,“谁懂”能够对我们理解话语含意起到共同意义上的限制作用,即“谁懂”都意在表达或强调言者对所谈及的事物的主观情感,并能够反映说话人渴望获取他人的情感认同的心理。比如在例(6)中,“谁懂”表达的是程序意义,听话人在进行推理话语时能够通过“谁懂”推断出说话人对其所说的事物具有非常深程度的羡慕之情,并且能够接收到说话人寻求情感认同的信号,从而进行肯定向的回答。“谁懂”近几年在现代汉语口语以及网络中的使用频率升高,作为新兴的话语标记,该表达式在形式上独立,各项词义弱化,不具有语义真值性,更偏向于表达语用意义,具有话语组织功能和言语行为功能,下面将对“谁懂”这一新兴话语标记的功能和形成进行说明。

三、话语标记“谁懂”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

话语—语用标记是语言表达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的主要形式。[7]23主观性是指语言的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8]268交互主观性指的是说/写者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读者“自我”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即关注听/读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但更多的是体现在社会意义上,即关注听/读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7]22话语标记“谁懂”从说话人的角度上能够体现出说话人对所言事物惊叹、无奈、感慨等主观情感以及能够加深说话人主观情感的程度,这一点说明它具有主观性。同时,说话人在使用“谁懂”这一话语标记的时候,说话人也表达了对听话人的关注,即关注听话人对其所言事物的回应和态度,并且说话人往往更期待安慰性的回应和赞同性的立场,从这一点来说它也具有交互主观性。话语标记“谁懂”的主观性主要是从说话人的情感表现出来的,“情感”一词应作宽泛的理解,包括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8]270交互主观性主要体现在说者关注听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例如:

(8) A:“没有什么工作是轻松又赚钱的,月入一万的我,每天熬夜到3点,谁懂。”

B:“注意身体呀!”

说话人A的话语意在表达自己工作十分辛苦和劳累,通过使用话语标记“谁懂”来体现自己对所说事实的无奈之情,并隐晦地向听话人B传达出希望得到安慰和关心的信号,听话人接收到信号,以“注意身体”对其进行回应,表明了自己对说话人的关心。再看下一个例子:

(9)两个人吃曹氏鸭脖喝了七瓶水,谁懂啊。

话语标记“谁懂”经常会在后面附着一个语气词“啊”,语气词是用来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汉语句末语气词“啊”能够表达各种感情,在“谁懂啊”中主要表感叹,上文中的说话人通过这一话语标记表达对曹氏鸭脖特别辣这件事的感叹,具有主观性。在表达自身情感的同时,说话人还关注着听话人的回应,希望得到类似“我也觉得好辣”这样的认同性回复,具有交互主观性。

四、话语标记“谁懂”的语用功能

(一)话语标记“谁懂”的篇章衔接功能

话语标记“谁懂”的句法分布通常在句首或句末,但也可以在句中,位于句中的话语标记“谁懂”单用或与其他词语连用时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功能,具有不同的连贯方式。具体来说,“谁懂”可以表示前后分句间的五种不同的语义关系:顺承、转折、并列、解说和因果。

1.顺承关系。顺承表示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例如:

(10)真的很在意细节,谁懂啊,细节到位我甚至能原谅周末加班。

例(10)中“谁懂”的前后两个分句所表达的事件按照逻辑的顺序相继排列,不能更换次序,“谁懂”所连接的两个分句在逻辑上属于顺承关系。

2.转折关系。话语标记“谁懂”在句中通常表示转折,且一般与关联词“但”“但是”连用,例如:

(11)今天雨下得很大,我要自己骑车回家,等红绿灯时一个女士为我撑起了伞,是很小的一件事,但谁懂啊,感觉自己要哭了。

例(11)中说话人先是叙述自己今天的普通经历,即下雨骑车回家时遇到了陌生人帮撑伞的善举,并表明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后又用关联词“但”和话语标记“谁懂”来引出下文,表示自己对这件事的在意和感动,前后分句在语义上形成转折关系。

3.并列关系。话语标记“谁懂”连接的成分在语义上可以是并列的关系,例如:

(12)逛街的苦,谁懂,还有试不完的衣服。

例(12)中说话人通过话语标记“谁懂”以及表示事物存在连续性的词语“还有”引出后续句,“逛街的苦”和“试不完的衣服”在意义上是相关且平列的,两者在次序上也可进行对换,“谁懂”表并列时具有语音上的停顿和衔接作用。

4.解说关系。话语标记“谁懂”连接的前后分句在逻辑上呈现解释、说明或者补充关系,例如:

(13)真的很爱逛永旺,谁懂?就是特别接地气的感觉。

例(13)中前一分句提到了“永旺”,后一分句则是对“永旺”的描述和感受,在语义上具有解释说明的意味,并通常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情感。话语标记“谁懂”表示解说时通常与连词“就是”共同起衔接作用。

5.因果关系。话语标记“谁懂”所连接的分句在语义上可以是因果关系,例如:

(14)真的好喜欢在家里砍价,谁懂啊,嫌贵扭头就走还可以继续商量,在外边扭头走了就是走了。

例(14)中前一分句表示的是结果,通过话语标记“谁懂”的衔接引出后一分句的具体原因。

(二)话语标记“谁懂”的话题处理功能

话题是建立话语连贯关系的重要依据。话语标记“谁懂”在话题处理方面具有开启话题、延续话题、转换话题和结束话题四个功能。

1.开启话题。话语标记“谁懂”位于话轮开头时,一方面提醒听话人关注接下来的话语,一方面开启了新的话题,例如:

(15)谁懂,明天回家,今天白天妈妈买米给我包的粽子已经煮好了,就等我明天回家了。

说话人用话语标记“谁懂”首先引起了听话人的注意,再经过短暂的停顿后开启话题:妈妈煮好了粽子等我明天回家,“谁懂”还表达了说话人主观情感上难以言喻的喜悦和幸福感,以及希望与他人分享这份喜悦的心理。

2.延续话题。话语标记“谁懂”位于话轮中间或末尾时,可以在引入新信息的同时,延续前一话题的内容,例如:

(16)比起《喜欢》,个人更喜欢《小结婚》,虽然很多人都说土,但是我看的时候真的觉得很感动。他们相知相爱,共同承担责任。为他们真挚的爱情流泪,真的很感动啊谁懂!感觉看完走不出来了。

(17) A:很喜欢他这里的脸蛋肉肉,显得很像个洋娃娃,谁懂。

B:这叫苹果肌。

例(16)中整个句子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电视剧《小结婚》这一话题展开,位于句中的“谁懂”具有延续话题的功能,补充说话人对该话题的说明。话语标记“谁懂”在这里的作用主要是强调说话人的立场和态度。例(17)中话语标记位“谁懂”位于前一话轮的末尾,在表达说话人喜爱之情的同时还引导着说话人的回应,后一话轮“这叫苹果肌”是对同个话题进行延续的内容。

3.转换话题。话语标记“谁懂位于话轮中间时,可以在结束上一话题的同时巧妙地开启下一个新的话题,例如:

(18)有点想去看《这么多年》,但谁懂,我最爱的校园剧是《你好旧时光》。

例(18)中前面部分讲的是《这么多年》,话语标记“谁懂”位于剧中,且前面具有表转折的关联词“但”,后续句转换为对电视剧《你好旧时光》的说明,前后话题不一,“谁懂”在这里起到了转换话题的作用,使得句子通顺不突兀,且句子的重点往往处于“谁懂”后的话题上。

4.结束话题。话语标记“谁懂”位于话轮末尾时,往往代表着话题的结束,例如:

(19)洗澡脚抽筋了谁懂。

例(19)中的“谁懂”在表达说话人无奈的主观情感的同时,结束了当前的话题。

(三)话语标记“谁懂”的人际功能

韩礼德将语言的功能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并指出人际功能是说话者利用语言向听话者表达态度和判断,并视图影响其态度和行为。[9]话语标记“谁懂”除了在语篇上能够发挥相应的功能,在促进人际交往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1.主观立场表达。在日常的交际过程中,说话者在传达自身信息的过程中,除了借助表达概念意义的各类词语之外,还需要用到一些话语标记来表明自身的主观立场,话语标记“谁懂”可以表现说话人的态度、情感、评价等主观立场。例如:

(20)谁懂啊,我也喜欢把人生比作需要换乘的交通工具……

(21)家人们,谁懂啊,每天去学校不是被针对就是被针对,还有一些看不惯你的在背后造谣……

(22)谁懂,这个随手拿起来的袋子,莫名其妙地适合拎着上班。

(23)谁懂啊我说,这个深情对唱真的太绝了!

(24)谁懂,真的很烦这种通知方式。

例(20)中说话人通过话语标记“谁懂”表达对他人观点持赞同的态度;例(21)中“谁懂”表现了说话人愤怒和难过的主观情感。例(22)-(24)中的话语标记“谁懂”表达的是说话人对不同事物的不同评价,其中分别是中性评价、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由于话语标记“谁懂”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了说话人希望得到他人回应和认同的心理,在表示评价的时候主观性更强的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的情况更多。

2.人际互动。在对话语篇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会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形式彼此交换信息,这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从人际互动的角度来看,说话人在话轮中使用话语标记“谁懂”一方面能够使其成为话语中的提示信号,减少听话人理解话语需要耗费的努力,一方面还具有邀请和鼓励听话人进行回应的作用。例如:

(25)最近买的衣服裤子鞋子都是没有运费险的,每次退一件就是12块,谁懂,好心痛这种钱。

(26) A:只要旁边有人在抖腿就根本没办法学习,谁懂。

B:我也恨。

例(25)中“好心痛这种钱”是说话人想要追加补充的内容,在原来的话语和追加的内容之间插入话语标记“谁懂”不但可以强调说话人“心痛”的情感,还能够提示听话人注意补充的内容,帮助听话人理解话语。例(26)中说话人A通过使用话语标记“谁懂”一方面表达了对前文所述事件的愤恨之情,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听话人当下反应的关注,努力寻求自己和听话人之间共同的交际背景,获取认同。听话人B也相应地接收A2j24vjDHOsp+r1dcoEtGvfR5nE6p8JVrYw4RyrCnRQ=到了信号,对此进行了认同性的回复。话语标记“谁懂”能够有效促进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人际互动。

五、话语标记“谁懂”的形成

学界目前对于话语标记是如何形成的看法不一,董秀芳(2007)[3]认为话语标记是词汇化的结果;李思旭(2012)[10]认为话语标记的来源有两条路径:一是短语先词汇化为词,然后语法化为话语标记。二是短语由于语用原因的驱动临时作话语标记。我们认为话语标记“谁懂”的产生是语法化的结果。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谁懂”在古汉语中并不常用,在语料库进行搜索只有一条用例,是特指问用法,如:

(27)李纨也笑道:“里边这样楚楚,那边真个杂乱无章了”,黛玉笑道:“你们谁懂得?”

到了民国时期,“谁懂”发展出了反问的用法,实际意义为“没有人懂”,但也并不常用,如:

(28)胡庄笑道:“那不容易吗?随便哼两句就是,谁懂得?”

“谁懂”在现代既保留了之前的两种用法,又发展出了新的意义,例如:

(29)“那歌词人听见不好,”倩还在犹豫。“这乡下,不要紧,谁懂呀?你也可以不唱歌词,”他说。

(30)谁懂什么韩文日文,都长得像像的。

(31)猜的,谁懂她有没有啊。

(32)谁懂啊,数学硕士在帮我改小学英语卷。

例(27)和例(28)分别表示特指问和反问,例(30)、(31)中“谁懂”从反问的意义分化出了情态用法,表示对某一事物的不了解,例(32)中的“谁懂”则成了话语标记,没有实际意义,但作为话语标记的“谁懂”使用频率最高。这是因为这一短语最开始处于特定的语境之中具有了临时的含义,但由于语用的原因渐渐被固定下来,人们看到该结构之后不需要通过推理就能明白它的作用,成为话语标记。且“谁懂”并不是完全的词汇形式,他还有许多的变体诸如“谁懂啊”“有谁懂”“谁能懂”等等,因此话语标记“谁懂”的形成不是词汇化的结果。

六、结语

“谁懂”作为短语意义表示为“哪个人明白?”最早出现在清朝,在民国时期发展出反问用法,近两年来则更多地作为现代汉语口语的话语标记来使用,本文探讨了“谁懂”话语标记的认定、功能以及形成,指出话语标记“谁懂”的核心功能在于表达或强调言者对所谈及的事物的主观情感,并反映说话人渴望获取他人的情感认同的心理,具体功能表现在篇章衔接功能、话题处理功能和人际功能方面。话语标记“谁懂”的形成没有经历词汇化的阶段,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由于语用的原因驱使成为并固定为话语标记。

参考文献:

[1]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J].语言科学, 2005,(02):20-32.

[2]刘丽艳.话语标记“你知道”[J].中国语文,2006, (05):423-432+479-480.

[3]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01):50-61+3.

[4]朱铭.关联推理中的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97-99.

[5]BLAKEMORE D.Semantic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M].Oxford:Blackwell,1987.

[6]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6.

[7]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01):18-24.

[8]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4):268-275+320.

[9]Halliday,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10]李思旭.从词汇化、语法化看话语标记的形成——兼谈话语标记的来源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2,26(03): 32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