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先秦孔孟饮食思想及当代启示

2024-11-21李勇

今古文创 2024年41期

【摘要】先秦孔孟的饮食思想,包括“饮食精良”“重视食德”“规范食礼”“食中崇孝”等思想。孔孟要求人民通过饮食行为养成“食德”,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同时,为他人做好示范作用,以符合人伦之道。先秦儒家饮食思想对于解决当下社会食风不正、饮食伦理缺失等问题都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孔孟;饮食思想;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1-011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1.030

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易经》里,就蕴含着深厚的饮食思想,《易经》第六十四卦未济卦,上九曰:“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意思是带着诚信喝酒,不会有灾难。如果酒喝多了,把酒浇到头上,即使双方有诚信也会失去。《礼记·礼运篇》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是谁也离不开的,关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孔子则认为“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饮食行为易被人忽视,真正能懂得其真义的人却不多。因此,只有深挖先秦儒家的饮食思想,才不会“入宝山而空手归”。

一、精“食”以养人

孔子对饮食很讲究,认为饮食要科学、精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要求饮食尽可能细致搭配,以营养均衡。偏执一种食物总会造成营养不均,贪食肉食是人择食的一大误区,他认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一餐之中,食肉的量不应超过主食的量。他要求饮食“薄滋味”为主,清淡为主;调料与火候适中,这样的食物不仅味道不失质朴原味,又能使营养最利于吸收。

孔子认为如果贪食口味之欲,择食无辨,损害了健康就是得不偿失。市场有时会卖些不良食品,这需要去分辨其质量,“沽酒,市脯不食。”比如,过期的食品就不应该再食用,“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放久的肉类,若达到“肉败”“食馐而愒”、变色即“色恶”、变味即“恶臭”的程度,吃了都会有损健康。“不饪”,即市场实物半生不熟的食物,不利于消化,也不得食用。

孔子认为饮食习惯也应科学。要做到“食无求饱”,少欲知足,少吃多动,同时强调“不多食”;食能养人,亦能伤人,“过”和“不及”,都是不对的。

在饮食时间上,孔子认为应该随顺天时,做到“不时不食”,规范、顺应饮食时间,以保证饮食的规律性。中医源于《易经》,中医也认为人的经脉运行与天时运行有一定联系,《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据《子午流注图》记载人的经脉与十二个时辰变化相关,而经脉又与五脏气运相关,如果不按时进食,违反经脉气运的规律,那么长时间会引起脏气不调,对健康不利。

先秦孔孟还认为,不同季节,身体对营养的需求都不一样,也应随应天时而合理进食,《礼记·内则》云:“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季节不同,则要吃不同属性食物,“与时谐行”,滋补身体。

二、乐“道”不乐“味”

日常饮食,应不贪美味之乐,以淡“薄”朴实之味养心。孔子认为饮食应是“小欲”,但不应贪著于此;高洁之士往往会忘记口腹之乐,而沉浸于大道之乐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舌尖上的欲望会使我们逐渐丧失志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饮食男女”,虽是人生平凡小事,但溯大祸之源,要极其谨慎,防止“养口腹而失道德”,从而因小失大,“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失大也。”

在孟子眼中贪食美味的人并无太大志向,孟子认为人性有大小二体,大体指的是“仁、义、礼、智”四端,小体指人的“生理性需求”,孟子曰:“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即每个人都能成为“小人”或“大人”,而成为“大人”是人之为人的道德使命。因此,孟子要我们立志做“大人”,即“志于道”的人,而不要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

日常饮食应符合仁的思想。食肉不利于人养其“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只有人人都悲天悯人,推己及人,才会有“不忍人之政。”孟子认为有“恻隐之心”之人,应该远离厨房,因为在厨房附近就可能看到或者听到将要死去动物的哀叫悲鸣,“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也同样认为,是否怀有恻隐之心,是衡量君子的标准,“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孔子同样认为,不要竭泽而渔,晚上就不能射已宿的鸟,同样是仁心的“推已及物”“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食以俭为贵、俭以养德。节俭的习惯当从日常饮食中开始,只有在一日三餐中不觉养成“寡欲”的习惯,进而才能达到“养心”的目的,做到“欲而不贪”“惠而不费”。

孔子本身也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有一次孔子要居住在远离中原的地方,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个人要节俭,政府更要节俭,“政在节约”,饮食节俭可养政风清廉,如此才能“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说:“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只有为政者落实节俭,才知道体察百姓疾苦,明白如何养民、亲民、“节用而爱人”。“得志不为奢”为政者越是位居高位越是要俭以养德,多思民生、民计,“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宁固。”

相反,如果政风奢侈,又不能“与民同乐”,故百姓也不会“与政同忧”。进而失去百姓的拥护,这样国家就很危险。孔子认为,只有戒除贪欲和奢侈浪费的恶习,才能做到修身养性,即使是普通人富足之后也会奢侈淫逸,道德败坏;孔子曰:“中人之情,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无度则失,纵欲则败。饮食有量,衣服有节,宫室有度,畜聚有数,车器有限,以防乱之源也。故夫度量不可不明也,善言不可不听也。”

先秦儒家提倡酒德,痛斥“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的人。酒德不正,德性亦不正,“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因此,养酒德,也是修身养性。饮酒不当可误事、失德、亦可亡国;饮酒过量,往往会祸及它人,孔子劝我们要“不为酒困”,“惟酒无量,不及乱。”不能因好酒贪杯,而失态乱及它人;酒文化是融合了人的道德实践结果,是在遵循道德人伦之礼基础上的一种合规体现,不能因酒失礼,“乡饮酒之义,立宾以象天,立主以象地……古之制礼也。”为政者更应规范酒德,不能因酒荒国事,因酒失民心,孟子云:“(国君)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因此,孟子劝人饮酒有度,不张狂,规于礼,孟子云:“般乐饮酒,驱聘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费为也。”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儒士无功不受禄,随意接受别人馈赠的食物,便略显得其人过于肤浅,要有谦让之礼,慎于接受别人的馈赠,《孟子·滕文公》云:“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如果是用做有违道义、有损人格的事去换来食物,这是可耻的行为,《礼记·檀弓下》云:“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有礼义道德,《礼记·曲礼篇》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如果与动物一样,没有原则地乞食、觅食,就丧失了人格的底线,遭人唾弃;如仲子有“盖禄万钟”的兄,亦坚守操守,令人敬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

三、饮食之礼的亲和功能

饮食之礼恰是礼的发端,饮食过程中所遵循的礼仪能够促进人们感情的交流。《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又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礼几乎是可以表达情感最微妙的方式,也是传达善意的最文雅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饮食来交流感情,而在品尝不同口味的菜肴的过程中,往往会赋诗作画,轻谈低唱,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人们的感情得到了增强。”

饮食之礼通过“克已”,进而敬人,调和人伦。《礼记·曲礼篇》就记载了饮食应遵循的诸多礼仪,如:“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己辞不能烹。客歉醢,主己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外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己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孔子也云:“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如上约束恰到好处,行为举止间,温文尔雅,时刻流露出对人的敬重,自然而然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人与人的饮食礼仪关键就在一个“敬”字,还有一个“让”字,上下级饮食之礼也是如此,“君赐食,必先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要时刻保持一种君臣之礼,如“正席”“先尝”“祭先”等,每一个动作都融入了君臣间的恭敬之礼。如若逢酒席,更要用“敬”酒去代替“争”酒,彬彬有礼,《礼记·乡饮酒义》曰:“尊让絜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期君子所以免于人祸也。”“祭荐,祭酒,敬礼也。”这种敬天爱人的礼仪,并非是表面行为,更注重其人的发心,应表里如一,“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如果行为不一,便被视为粗俗、虚伪。尤其是在参加丧礼时,应悼念亡人而“节饮食”,《论语·述而》曰:“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如若此时“爱而不敬”便有失大礼;内心的约束与外在的约束同样重要的,应同样“毕恭毕敬”,这才是礼的精髓所在,这种礼才是合格的。即便祭祀的场合,饮食同样要怀着恭敬、敬畏之心,种种细致饮食礼节,能兼敬到长幼所有人,不冷不落,不偏不颇,展现出一种人伦和谐之美,《礼记·礼运篇》说:“故玄酒在室,醴酤(酢)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

四、饮食之礼把孝道教育生活化

饮食过程中的孝不仅有外在表现,更要有内在实质内涵。“百善孝为先”,孝是善中善,先秦儒家认为孝道落实圆满,是做好其他事情的前提,“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心是仁心的发端,是建立众多道德的根本,“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已归矣。”

孔子认为真正的孝不单是对父母的饮食供养,更要体现在精神上,表现在礼上,要内外合一。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一方面为父母提供饮食供养,一方面对父母斥来喝去,无礼无敬,也不能称之为孝,只是“养”而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

饮食之礼稳固了孝道精神的传承,把孝道生活化、风俗化。中国的孝道也已潜移默化地刻在了饮食礼仪之中,几千年来的孝文化,也早已外化为生活习俗、行为规范。先秦儒家饮食礼仪对饮食次序做了严格的要求,诸如饮酒次序。《礼记·曲礼上》云:“长者举未酹(酉爵),少者不敢饮。”如若在家饮食,也应父母、长辈先食,自己后食,“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饮食结束之后,先让长者拄着拐杖先出门,其他人才能出来“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种种次序,已成习俗,是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人伦大义推演而来,是文化的生活化与实践化的产物;通过礼的调和,孝文化能深入人心,长幼、尊卑间能互敬互让,各守天性,各就其位,各守其序,和而不同,“皆安其位而不相夺。”“《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就表彰宾客各就席,揖让不失礼;批评“目既醉止,威仪沙沙;是曰既醉,不知其秩。”[1]

饮食礼仪的落实,能更好地寓“孝”于礼,寓“孝”于生活,寓“教”于生活,能让人在“言不言之教”之中,让人人明礼、守礼、尊老敬老。“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君子之所谓孝者,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合诸乡射,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寓孝文化于生活教育中,才是教育传承的最好方式;在各自就坐、就餐、谈笑间,不觉教化,但已经被教化。《礼记·曲礼》曰:“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饮食之礼约束的目的,是为了德性的圆满,其二者是互进互促的关系。《礼记·曲礼上》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治国的关键在于教育,故孔子谓:“不学礼,无以立”,而教育最好是从明礼开始,“政教之本,礼之大参也。”乡里人人明此礼,则民风敦朴,若窥一乡饮食之礼,可知天下王道之兴衰,《礼记·乡饮酒礼》:“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礼崩乐坏”的乱况若想改变最好从饮食之礼开始,以“礼”治“乱”,以“孝”启发仁心。如果人与人之间,人伦杂乱,无敬无礼,那么民风狡诈,就会不太平,“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因此,孔子想从日常生活入手,投其“食”好,希望从此处扭转此世风日下的风气,“‘食而有礼’不乱其序,‘克己复礼’是孔子为自己确立的终生奋斗目标,”因而,“非礼”之事他从来不做,“违礼”之事每每必纠[2]。

五、先秦孔孟饮食思想的当代启示

首先,科学的饮食习惯,需要健全饮食的规范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家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曾经不好的生活习惯。当然,由于普通民众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改变同样需要时间。科学饮食是保证我国国民健康的基础,也是保证子孙后代体质强健的关键。

我国国人的科学饮食观念并未深入人心,以肯德基和麦当劳为代表的西方快餐文化占据了广大青少年的饮食市场,悠久的饮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市场潜力未能被充分发掘;零食、“速成肉食”等食品破坏了青少年的营养均衡。赵荣光著的《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中指出:“当消费者有了可以自由改变餐桌内容的能力之后,中国人积久贫苦生活观念中的‘美食’——鸡鸭鱼肉等,便以超常的大量进入一日三餐。于是,在人们‘好吃’的追求和欣慰中,动物性食料的丰盛使中国人以很快的速度进入了发达国家早已苦恼不已的‘营养过剩者’的行列。”[3]

营养过剩、饮食无度必然会导致中国国民整体健康素质下降,这部著作同样指出:“2010年上海一社区居民健康调查小组对3.3万户家庭的近10万人口健康状况进行的普查报告显示: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和肥胖症五种‘富贵病’的患病率分别为17%、6.2%、1.9%、2.8%和5.3%,都已接近国外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同时据中华医学会第五届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报道,目前这五种‘富贵病’的患病率已居上海地区人群患病率的前5位。”[3]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说,“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追求美味,固然是人之共性;但是,不能一味追求感官享乐,更要学会科学饮食。我国逐渐成了“饮食病”的发病大国,这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健康饮食、养生知识的普及、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饮食观。

国家也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相关部门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4]。“假奶粉”“速成鸡”等的出现,表明我国饮食安全问题已成燃眉之急。

孟子有言:“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意思就是说,乱极需用重典,对于上述严重的诚信缺失行为,只能加大惩处力度,才能惩一儆百。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强调,针对食品安全类刑事案件,不仅要对本行政区域出现的制假贩假人员加大处罚力度,更要加大对行政区的渎职负责人、执法者的处罚力度。我国执法人员应当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监管要嗅觉灵敏。

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商人诚信教育,呼吁商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商人的身体中更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儒商应该以诚信为事业发展的基石,应该“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以诚为贵,取财有道,孟子云:“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因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若失去了信誉,那便失去了事业的根基,企业应“义利”并重,企业应主动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做到“修已以安人”。经营企业,重义轻利是原则、先义后利是前提、甚至以“义”制“利”是手段,这种经营理念,已经逐渐被全球企业家所认可,成为世界商业文化的根本理念和宗旨。

其次,需要促进餐桌文明,构建和谐的饮食文化。饮食之仪已经融入了德的内涵价值。《诗·大雅·民劳》云:“敬慎威仪,以近有德。”中国人饮食之礼不单是“礼”的动作,更重要的是把中国人那“温雅”“谦下”“包容”“开放”“好客”“慈悲”等美德传递给世界。中国文化也可以通过饮食之礼,传播出去,提高其国际影响力。

饮食奉孝,稳定家庭伦理结构。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以伦理为纽带的文化,奉孝敬老是我国自古的道德底线;天人合一的社会整体观,使得我们非常重视家庭结构的完整,而孝文化正是维系这一纽带的要点,孝文化在饮食礼仪上的表现,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一种孝文化的归属感和共鸣。

近年来,随着我国“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增多,独生子女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漠然,复兴孝道是中国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把孝文化放在重要地位,能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我国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了要建设和谐社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5]

中华文明饮食文化是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道德传统的泱泱大国的精神载体,是传统儒家文化的外化,同样承载着民间儒学代代传承的功效。改革开放以来,在多元文明的交织之下,我们应该有着“海纳百川”的气概来迎接外来文化,更应该保持自己的本真,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奉献自己的精神“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隗静秋主编.中外饮食文化(第2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吴澎主编.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第2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李勇,上海政法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