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中国戏曲英译研究

2024-11-21黎思鑫

今古文创 2024年41期

【摘要】中国戏曲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等剧种。中国戏曲的成熟要从元杂剧算起,其中,元代关汉卿创作的《感天动地窦娥冤》(以下简称《窦娥冤》),是元杂剧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本文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以张德禄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为框架,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以及表达层面对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窦娥冤》进行研究,以期促进中国戏曲的立体化、动态化翻译,最终达到让璀璨的中国戏曲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窦娥冤》;戏曲外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1-010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1.028

一、作品及译者简介

(一)《窦娥冤》简介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一楔子。主人公窦娥,在无赖张驴儿欲强娶不成,原想毒死与窦娥相依为命的蔡婆以便要挟,却意外将自己父亲的毒死而嫁祸窦娥的情况下,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在临刑之前,她许下三桩誓愿以示清白。果然,身负冤屈的窦娥感动了天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关汉卿创作的这出戏塑造出了窦娥这一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悲剧主人公形象。窦娥所展现的斗争精神,代表了底层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对独立生存的迫切渴望。同时,关汉卿还制造了许多戏剧冲突,在他生动的语言刻画下,让这出戏充满了感染力。

(二)杨宪益、戴乃迭简介

杨宪益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他从事翻译工作近50年,着力中文作品英译,翻译了《红楼梦》《儒林外传》《诗经》等众多中国古典文学。戴乃迭,英籍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中国文学出版社英籍老专家、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家。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及许多外国文学作品,被公认为译作经典,他们的翻译工作也为中国的翻译事业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杨宪益与戴乃迭合译版《窦娥冤》收录于1958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关汉卿杂剧选》[1]上,该版本颇受人称颂。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

模态是社会符号学的一个应用型分支,是指话语或事件中涉及的诸如语言、图像、声音等符号资源。Barthes讨论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上的相互作用[2]。Gunther Kress和Theo Leeuwen首次系统地提出了视觉语法的概念[3]。

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国内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胡壮麟就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体符号学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讨论[4]。李战子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多模态话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凸显了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的特征,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多模态话语产生的理解[5]。张德禄将多模态话语的分析框架划分为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这四个维度[6]28。

三、戏曲的多模态特征

人们在话语分析的研究中发现,话语的意义中有一大部分是由非语言因素体现的,若只是单一地从语言层面对话语进行分析,则无法做到深入和全面[6]24。传统的戏剧将语言、音乐、身体动作等符号资源融合在内,并在特定语境和文化中形成表演,这就是一个多模态意义生成的过程[7]。在戏曲表演的过程中,灯光、音乐、演员的动作、服饰等符号资源同样能够向观众传达语篇意义,同时,观众也通过调用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来参与其中。“交际不再是利用一种感官进行,而是用两种或多种感官进行,以这种交际方式产生的话语就是多模态话语。”[6]24因此,人们才能充分认识到戏曲的多模态性,才能对戏曲翻译进行深入和全面地分析。

四、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窦娥冤》译本研究

(一)文化层面

戏曲的翻译是一种双语活动,需要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找到联结点,实现语言转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活动会存在失真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多模态的加入,以弥补单一模态的缺陷[8]。元杂剧《窦娥冤》中含有大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表达,对于这些具有文化元素的唱词的翻译十分重要。译本既要能够准确地传达意象,又要在一定程度上在译文中保留这些文化元素。在《窦娥冤》中,这样的表达诸如:“秀才”“望夫石”“八字”等等。译者将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以及用于学校生员专称的“秀才”翻译为“scholar”,将代表一个人出生时的干支历日期,用于推算个人命运吉凶的“八字”翻译为“fate”,均采用了套译法,不去对该词语多做解释,而是在目的语中寻找到了一个与源语意义对等的词,让目的语读者能够接收到与源语读者基本一致的信息。“望夫石”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因思念大禹,日久化成石头,后表示对丈夫的思念深切或坚贞的妻子。译者将“望夫石”采用释译法翻译为“steadfast as the rock”,把窦娥对于丈夫的感情坚定如磐石,不肯再嫁的态度传达了出来。同时,译者将原文中“那肯化作望夫石”中的隐喻化为译文中“as...”的明喻,这样的做法既保留了意象又传达了信息,译文也因此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二)语境层面

“语境层面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6]25具体而言,话语范围是指事件内容;话语基调涉及谈话者身份、角色关系等;话语方式则是语言在语境中的作用[9]。

1.话语范围

《窦娥冤》英译本的话语范围是对元杂剧《窦娥冤》进行翻译,促进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播。因此,在该作品的英译过程中,需要在保留中国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仔细斟酌英文用法,以达到更好地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的目的。以第四折中以下唱词为例:

(1)原文:(押官吏、卜、净上。见跪科)(天章)则我便是窦天章。一行人听我下断。

译文:The prefect,Mistress Cai,Donkey Zhang and Doctor Lu are sent in.They kneel before Dou.

DOU:Mistress Cai,do you recognize me?

MRS.CAl:No.Your Excellency.

DOU:I am Dou Tianzhang.Listen,all of you,to the verdict!

在这句唱词的翻译中,为了让译本更能被目的语读者接受,译者采用套译法,将“大人”这一用于身居要职的称呼翻译为目的语文化中存在且易于读者理解的“Your Excellency”。同时,采用释译法将“一行人听我下断”翻译为“Listen,all of you,to the verdict!”很好地阐释了“一行人”和“下断”的概念。这也就说明,在翻译时,应将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考虑在内。因此,译者应在充分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也要对中英两种文化之间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将翻译做得更加准确,也才能消除由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

2.话语基调

《窦娥冤》的话语基调主要是由窦娥、蔡婆、张驴儿以及负责审理案件的县官构成的。其中,窦娥和蔡婆之间是婆媳关系,张驴儿是一个反派角色。以第一折中以下唱词为例:

(2)原文:(卜)孩儿也,事到如今,你也招了女婿吧。今日就都过了门者。(旦)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卜)实选定今日,敢都过门来也。(净)我们今日招过门去也。帽儿帽儿光光,今日做个新郎;帽儿帽儿窄窄,今日做个娇客。好女婿!不枉了,不枉了!(旦)兀那厮,靠后!(唱)。

译文:MRS.CAI:Since it has come to this,I think you’d better take a husband too,and today can be the wedding day.

DOU E:You take a husband if you must.I won’t.

MRS.CAI:The data is fixed,and they are already here.

DONKEY:Now we shall marry into their family.Our hats are brushed as good as new,and have barrow brims like bridegrooms!Good!Fine!

DOU E:Stand back,you fellows!

“卜”是指元代戏曲的角色之一,一般由老旦或是搽旦扮演;“旦”是扮演女性角色的行当,根据年龄可以分为老旦、小旦,根据性格可以分为青衣、花旦、舞旦、刀马旦和彩旦;“净”俗称花脸,有正净、副净。在该译本中,译者将唱词中的角色名称“卜”“旦”“净”翻译为“MRS.CAI”“DOU E”和“DONKEY”这三个人物名称。这样的明晰化手段能让目的语读者能够更清楚各个角色的唱词和人物关系。此外,“you’d better”“must”“won’t”“shall”等词的使用能够增强译文的感染力。

3.话语方式

从话语方式上来看,英语在语境中发挥了主体作用。《窦娥冤》的英译本对于中国戏剧的传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译本就要做到通俗易懂、易于接受。以第一折中以下唱词为例:

(3)原文:【赚煞】兀的是俺公公置就,教张驴儿情受;这的是“前人田土后人收”。

译文:DOU E:How can you let his estate go to Donkey Zhang?

He tilled the land,but others are reaping the harvest.

该句唱词是窦娥指责蔡婆竟要将自己公公置办的殷实家业拱手让给张驴儿,译者采用了直译加释译的翻译方法,准确地传达了原文信息,让译文做到了通俗易懂。

(三)内容层面

在内容层面,主要包括话语意义与形式。其中话语意义涵盖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三种类型;而形式包括语言、图觉、声觉和这三个方面。不同模态之间存在互补和非互补的关系[6]26。

1.《窦娥冤》的语言模态

语言模态主要涉及词汇和语法这两个方面。以第四折中以下唱词为例:

(4)原文:张千,你与我掌上灯。你辛苦了,去歇息罢。我唤你便来,不唤你休来。

译文:DOU E:Light the lamp for me.You have been working hard,and you may rest now.But come when I call you.

在这句唱词的翻译中,译者对于“你辛苦了”的翻译是采用了现在完成进行时的时态;在“去歇息罢”一句中使用增译的技巧,增加了一个now来表示时态。因为英汉语言间存在差异,汉语中对于时态的使用没有明显的差别,而英语则对于时态的使用非常严格。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语言模态层面出发,充分考虑到了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由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带来的翻译上的问题。由此一来,译文在语言上就变得更加严谨,译文也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2.《窦娥冤》的图觉模态

在第四折中,文末的配图是窦娥跪在刑场前,刽子手执刀准备行刑的场面。在该配图下,译者将此场景译为“Snow in Midsummer”,将戏剧的冲突感完全体现了出来,同时,还与窦娥的三桩誓愿中的“六月飞雪”相呼应,从侧面烘托出了窦娥的冤屈。图觉模态与话语模态相互补充,也对话语模态起到强化和突出的关系。译者在翻译中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还原了戏曲的冲突性和感染力。

3.《窦娥冤》的声觉模态

在戏曲翻译中,若译者能考虑到声觉模态,对译文进行处理,就能够更加准确地还原出戏曲唱词的音韵节奏,以及其背后所要体现出的感情色彩。以第四折中以下唱词为例:

(5)原文:【川拔棹】这官人待须臾,第一名走脏毒。你道是傅粉涂朱,妖艳妆梳,貌赛过神仙洛浦,把紫罗襕权当住。

译文:WEN:The prefect must wait:

I need a draught to cool the passion first.

My lady is charmingly gowned,

Beautifully painted and powdered,

Fairer than a river nymph-And she thinks herself more than a match for me.

在该唱词中,“臾”“毒”“朱”“梳”“浦”“住”押的都是“u”韵。在英译本中,译者在前四句唱词中,实现了两两押尾韵。对于译文中押韵的处理,可以看出译者将声觉模态考虑在内,且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了押韵,让唱词变得朗朗上口,深入人心。

(6)原文:【水仙子】你须闻得温峤不尘俗,明知道鲰生饱看书;我可甚书中有女颜如玉,嫌得我无地缝钻入去!

译文:WEN:You should understand that Wen Jiao is no common scholar,

But has read a great many books.

Yet my learning won me no beauty,

For you treated me with such distain.

在这句唱词中,同样也是使用了押尾韵的方法,“俗”“书”“玉”“去”都是押了“u”韵,且这句唱词节奏朗朗上口,在翻译时也应尽量保留唱词本身的韵脚和节奏。在英译本中,译者虽然没有保留与原唱词一样的押尾韵,但译文的后三句唱词都保持同样的单词数量,这样一来,译文读来朗朗上口,原文的节奏也得以还原。

(四)表达层面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中,表达层面又称媒体层面,包括语言和非语言因素[6]28。其中,语言因素有伴语言和纯语言两方面,主要有声音、语调、布局等因素;非语言因素包括身体和非身体这两方面,身体性因素有说话的人的动作和形态等,非身体因素包括工具、环境等。在关汉卿创作的元杂剧《窦娥冤》中,有许多必不可少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这些因素在戏曲表演过程中为戏曲演员的表演在动作、表情和神态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指导,让戏曲表演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更加完美,现场感染力更强。以第二折中以下唱词为例:

(7)原文:(卜叫云)老儿也,你放精细着,你挣扎着些儿。(做啼哭)(旦唱)

译文:MRS.CAI:(Panic-stricken.)Take a grip on yourself,old man!Don’t give up so easily!(Wails.)

在这句唱词中,括号里的“卜叫云”和“做啼哭”是非语言因素中的身体性因素,勾勒出来说话人当时的动作和形态。译者采用释译法和直译法兼备的方法进行翻译,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到角色在表演时的神情和语气,以此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8)原文:(刽子)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旦跪下科)(刽子开枷科)(旦)窦娥告斩监官,要一领净席。我有三件事,肯依窦娥,便死无怨。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落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若委实冤枉,如今是三伏天道,下尺瑞雪,遮了窦娥尸首。着这蜀州亢旱三年。

译文:EXECUTIONER:Now then,old woman,stand back!The time has come.(Dou E kneels,and the Executioner removes the cangue from her neck.)

DOU E:I want to say three things,officer.If you will let me,I shall die content.I want a clean mat and a white silk streamer twelve feet long to hang on the flag-pole.When the sword strikes off my head,not a drop of my warm blood will stain the ground.It will all fly up instead to the white silk streamer.This is the hottest time of summer,sir.If injustice has indeed been done,three feet of snow will cover my dead body.Then this district will suffer from drought for three whole years.

在元杂剧《窦娥冤》中,在窦娥发这三个誓愿时,伴随而来的是击打乐器的节奏加快,力度加重,窦娥的语调呈上扬状态,表情十分坚定。像声音、语调这样的因素属于语言因素;而像伴奏、周围环境这样的因素属于非语言因素中的非身体因素。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将这些因素处理好并不容易。因此,在英译本中,译者选用了一些音节较短的词,让唱词的节奏尽可能地变快;同时,选用“shall”“will”等词来表达窦娥的情感,起到突出人物性格的作用。

五、结语

中国戏曲在外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察觉到戏剧的多模态特征,其翻译工作也应在多模态视角下开展。其次,译者应充分考虑到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层面上的问题,还原戏曲本身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此外,译者要让译本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中国色彩的同时,还要兼顾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并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纳入考虑。从整体上看,由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窦娥冤》译本充分考虑到了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层面的问题,译者并没有局限于单一模态,而是在多模态的角度下进行翻译。与此同时,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来看,译本对于戏曲中的一些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处理也十分到位,让戏曲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也能够得以保留,让目cinDjDvTRwmWLN/tAGewzQ==的语读者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此译本让中国的经典戏曲《窦娥冤》借助翻译这座文化传播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璀璨的戏曲文化,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杨宪益.关汉卿杂剧选[M].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Barthes,R.Rhetoric of the Image[C]//Barthes.Image-Music-Text.London:Fontana.1977.

[3]Kress,G.&van Leeuwen,T.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C]. London:Arnold,2001.

[4]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外语研究,2007,(1).

[5]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05):1-8+80+9.

[6]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01):24-30.

[7]王治国.表演与叙事:《格萨尔》史诗传播多模态话语阐释[J].西藏研究,2021,(4):93-99.

[8]李依晴,黄继刚,徐薇云等.多模态话语分析中国二十四节气英语网站——以China Daily的二十四节气专栏为例[J].海外英语,2023,(24):59-62.

[9]White P R R,Martin J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