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戴进《六祖图卷》视觉叙事的手法与结构

2024-11-21许慧芳

今古文创 2024年41期

【摘要】戴进《六祖图卷》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部杰作。长卷共有六组场景,描绘了禅宗六祖的历史溯源与佛学典故;又通过描绘山林,刻画六祖之间的神态与骨气,形成了长卷的叙事线索。在长卷的视觉叙事结构方面,戴进以历史叙事、行为叙事与空间叙事将禅宗六祖分为若干个场景,每个场景之间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关联。通过巧妙的构图布局,画家将禅宗六祖的发展脉络及禅宗思想的传播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无一不彰显了佛教民间化、世俗化、生活化的色彩。据此,本文围绕《六祖图卷》的视觉叙事的手法与结构进行解读,以期为后续艺术研究提供思路见解。

【关键词】《六祖图卷》;戴进;视觉叙事;叙事结构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1-0089-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1.024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玉泉山人,明代画家,《图绘宝鉴续编》记其“山水得诸家之妙,神像、人物、走兽、花果、翎毛极其精致”。以其籍钱塘,董其昌目之为浙派之首。浙派画风笼罩明前期画坛,近年来,学界对浙派兴衰历程、与画院关系等方面的探讨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成果,对于画家个人风格的研究,尤以戴进为最。从戴进出发,其生平行迹、画作分期、山水画成就均已渐为学界所重,但关于其人物画创作少见论述。事实上,姜绍书《无声诗史》曾说戴进“尤善写真”。戴进传世人物画真迹寥寥,其中,《六祖图卷》最具特色,堪称佳作,学者们往往聚焦画作的创制年代和真伪辨析,却忽略了戴进在这一长卷中视觉叙事的巧妙安排。本文即从戴进《六祖图卷》画面入手,探讨其中视觉叙事的手法与结构,切近戴进禅宗人物画创作的风貌。

一、《六祖图卷》的视觉叙事段落

根据画面安排和画中题识,《六祖图卷》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为“初祖达摩”,第二段为“唐土二祖慧可大师”,第三段为“唐土三祖僧璨大师”,第四段为“唐土四祖道信大师”,第五段为“唐土五祖弘忍大师”,第六段为“唐土六祖慧能大师”。

画面中展现了达摩圣贤深陷沉思,静坐于山洞内。洞口有“初祖”二字石刻。在达摩身后虔诚守候的是一位年轻僧侣,双足被深雪覆盖,与慧可弟子在雪中求教的传说遥相呼应。正如《景德传灯录》所述:“时有僧神光者……师遂因与易名曰慧可。”这一史料记录了慧可寻求法门的过程,成为禅宗历史上的重要故事。在获得开悟之后,慧可继续与达摩同在,最终成为禅宗的第二代宗师。

第二段描绘了慧可大师,石隙中刻有细确铭文:“唐土二祖慧可大师。”画面以山石松影交错为点缀,与先前卷面区隔开来,又以潺潺溪流为背景,构成一幅生动场景。禅宗高人端坐于石上,左臂缺失,可见其为慧可禅师无疑。前方一位世俗学者,顶戴文冠,修饰有致,俯身倾听,面带虔恳之色,仿佛正在倾听禅师讲述佛法,并沉浸其中,喜悦之感油然而生。

第三段图画所示,僧璨大师握持拂尘,神情严肃,似乎正在训诫旁侧的小沙弥。关于僧璨早期生平,资料十分缺乏。他与二祖相遇时深陷重疾,并以居士身份向二祖请求指教忏悔之法。二祖回应称:“将罪来,与汝忏。”僧璨倾听二祖教诲后,内心顿生醒悟欣喜。二祖为其剪发,接纳为弟子,并赐名“僧璨”。

第四段,描绘了三位祖师同置一图的场景,分别为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以及五祖弘忍。画面并未明确分隔这三个人物场景,而是将其融为一体。画中展示了两位高僧正进行交流,一名年幼侍童站在一旁,岩石上刻有“佛”字。据《五灯会元》记载,隋开皇十二年、有位沙弥,名道信……道信禅师闻言,当下大悟。此后,僧璨大师离开了皖公山,而道信选择留下孜孜不倦修行,最终被尊为四祖。

长卷第五段描绘唯一一位展现正面像的五代祖师弘忍。籍贯为黄梅的周姓五祖,生于隋朝仁寿元年,即公元601年。七岁时,跟随四祖道信剃度出家,成为僧侣。四祖道信经常借禅宗教义对他进行考验,帮助弘忍掌握、了解佛法。公元651年,道信将传法的衣钵亲手交予他。后,道信圆寂,弘忍接任法位,成为后人口中所尊称的禅宗五祖。

第六段,六祖慧能端坐在禅椅上,右手展示特定手印。与他对坐的是一位居士,身披深色长袍,头戴蓝色头巾,双手合十站立。有说法推测这幅画可能描述了六祖慧能在曹溪时,由韶州地方官员韦据邀请至大梵寺讲述佛法的一幕。画面左侧,两个小童忙碌于添水和燃火,表情透露出栩栩如生的活泼态度,别有风情。慧能本姓卢,出身北方的范阳地区,流亡至岭南的新州。偶然一次听闻《金刚经》决心出家,北行远访黄梅,拜访名师弘忍求佛。慧能饱含天赋,入山不久,便以“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这番意蕴深远的偈颂,展露其洞察万象、见性成佛的禅宗奥义。因此,五祖弘忍将法与衣钵相传于他,成就六祖。至此,戴进《六祖图卷》的历史叙事大致描述清楚。

二、骨气与岩穴的连贯:《六祖图卷》的连环叙事结构

(一)以山林为线索的《六祖图卷》连环叙事结构

在作品中,画家戴进采用逼真的绘画技法成功再现了禅宗六祖的容貌及相关的背景故事。无论是自然风景的布局还是人物肖像的雕刻,都体现了画家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各景致和人物均具有独特性,相互关联、相互映衬。阴暗的洞穴中松树盘曲生长,云雾缭绕中溪流潺潺,崇山峻岭之上悬崖峭壁耸立。虚幻与真实交织融合,营造出一种空旷、宁静、幽深的艺术境界。这不仅仅是为人物设置背景,更是画家精心构建的一处佛教理想境界。

通过对《六祖图卷》的细致分析还可以观察到一种独特的和谐关系,即:山林与禅宗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一关系不仅为画作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禅宗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魅力。

从禅宗的根本教义角度来看,达摩祖师作为禅宗的初祖,他的行为和思想深深植根于禅宗的根本教义。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主张通过直接的内观和冥想来达到对佛性的觉悟。达摩祖师潜入山林,是为了远离喧嚣的尘世,寻找一个宁静的环境,以便更好地进行内观和冥想,直接体验佛性。而山林恰巧提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帮助达摩祖师寻求内心宁静。达摩祖师在山林中修行,可以避免外界的干扰,更好地专注于内心的修炼,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在达摩祖师的时代,佛教在中国已经发展了数百年,但此时的佛教教团往往过分重视经院哲学和仪式,而忽略了真正的修行和体验。达摩祖师对此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真正的佛法应该超越形式,直接追求内心的觉悟。因此,他选择潜入山林,以实际的修行行动来展示禅宗的真谛。达摩祖师的潜入山林修行,也体现了他自力更生的精神。他不仅自己修行,还以此示现,告诉后来的修行者,修行是一条孤独而艰难的道路,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坚持来达到解脱。

从明代时期社会文化角度来看,明代时期的中国社会虽然相对稳定,但儒家思想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佛教等其他宗教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了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佛教不得不向更加偏远和隐蔽的地方扩展,其中就包括山林。因此,达摩祖师选择潜入山林修行,也是顺应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画家通过山水之间的对比和呼应来营造出一种“隐世隔绝”“岩穴心传”的艺术氛围。同时,在明代,隐逸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许多士人都以隐居为荣。达摩祖师潜入山林修行,正是顺应了这一社会文化潮流。他的形象不仅代表了个人的高洁品质,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以骨气为线索的《六祖图卷》连环叙事结构

在戴进的《六祖图卷》中,每位祖师的形象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他们的骨相上,更表现在他们的风貌上。从达摩祖师开始,历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再到慧能,六位祖师的骨相与风貌各有千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追求,即: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戴进《六祖图卷》又通过骨相与风貌的交织叙事,为世人呈现了一部佛教传承史。

从人物骨相来看,通过六位祖师的骨相可以看到佛教传承的脉络。达摩祖师的骨相独特,具有印度血统的特征,同时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这象征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并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同时,达摩祖师形象庄严肃穆,骨相雄伟,表现出坚定和执着的品质。这与他坚持佛教传播,不远万里从印度来到中国的精神相吻合。他的教义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提倡通过坐禅冥想来实现悟道。这一点在《图绘宝鉴》中也有体现,《图绘宝鉴》论戴进人物画时云:

“功力精深,神采焕发,展对间觉身入维摩室中,与诸佛萨对语,眉睫眉孔皆动。”

而慧能祖师的骨相则更为圆润,体现了南宗禅学的平和与包容。此外,慧可祖师骨相清秀,双眼有神,反映出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传承。慧可继承了达摩的衣钵,将禅宗发扬光大,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隐喻了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明项元忠语:“不惟肖似形貌,并得其意象。”

僧璨、道信、弘忍三位祖师,分别是禅宗的三祖、四祖和五祖。他们在画作中的形象各有特色,分别体现了佛教在不同阶段的传播特点。僧璨骨相丰满,表现出他的宽厚与慈悲;道信骨相清瘦,展现出他的修行境界;弘忍则面目慈善,透露出他对佛教的虔诚。最后,慧能,作为禅宗六祖,他的形象最为独特。画作中的慧能骨相端庄,气宇轩昂,表现出他的智慧与权威。他提出的“顿悟”思想,使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还强调“心性”的重要性,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只需觉悟即可成佛。这一观点在我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祖图卷》以人物骨相与风貌为线索,呈现出一部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佛教传承史。通过对六位祖师的骨相与风貌的分析可以看到,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同时,这部作品也为世人研究佛教教义、修行方法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历史、行动与空间:《六祖图卷》视觉叙事的三个复合维度

(一)历史叙事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慧能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慧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明朝中期净土宗兴起,禅净合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禅宗逐渐失去创新的生命力,是为禅宗的衰落期。

戴进的《六祖图卷》不仅是一幅展现禅宗六代祖师历史传承的绘画作品,更是一部视觉叙事的杰作。戴进的《六祖图卷》长卷不仅是一幅精湛的艺术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佛教历史文献。这幅长卷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构图,生动展现了达摩祖师及其五代传承者的形象,展现了佛教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从画面布局来看,戴进巧妙地将六代祖师安排在不同的场景中,通过他们的姿态、表情和动作,展现了各自的特点和教义精髓。达摩祖师端坐于石洞之中,目光深邃,仿佛正在沉思冥想,传递出禅宗的内心世界和修行之道。其后的五代祖师则各据一方,或行走于山水之间,或静坐于禅堂之内,或说法于寺庙之中,形成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内涵的画面。

在佛学叙事上,戴进以六代祖师为线索,串联起了禅宗的历史发展和教义传承。达摩祖师作为禅宗的创始人,将禅宗的理念和修行方法带入中国,奠定了禅宗在中国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其后的五代祖师则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禅宗的教义和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禅宗流派。这些祖师们的智慧和贡献,通过戴进的画笔得以生动呈现,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禅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此外,戴进在绘画中还融入了自己对禅宗的理解和感悟。他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构图,表现出禅宗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同时,他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使人感受到禅宗所追求的内心平静和超越境界。

(二)行动叙事

在戴进的《六祖图卷》中,人物的行动叙事以一种深刻而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中国禅宗的历史传承和精神内涵。画面中的每一位祖师,都以他们各自独特的姿态和行动,向人们展示了他们各自的修行历程和禅悟之道。

卷首是达摩祖师。他在岩洞中端坐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双目紧闭,仿佛正在深入禅定。他的姿态庄重而沉静,体现出一种深不可测的禅境。达摩祖师的身后,是他的弟子慧可。慧可低头鞠躬,双手合十,仿佛在向达摩祖师请教佛法。他的脸上充满了虔诚和敬畏,展现了对佛法的深深敬仰。

再往后,是慧能的形象。慧能站在一片竹林中,他的双手摊开,面带微笑,仿佛在向世界宣扬禅悟之道,体现了智慧和慈悲的积极情感。随着画卷的展开,还可以看到更多祖师的形象。他们或坐或立,或行或止,每一个动作都富有深意,仿佛在讲述禅宗的修行之道。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仿佛能够洞察世间的一切真理。还可以看到祖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些互动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叙事层次,也进一步展现了禅宗修行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画面的角落,可以看到慧能和另一位祖师正在进行深入的对话。他们的面部表情严肃而专注,双手合十,仿佛在探讨某个深奥的禅理。这种互动不仅展示了禅宗祖师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互相学习的精神,也让人们感受到了禅宗修行的严谨和深入。

此外,画面中还巧妙地融入了一些禅宗的象征元素,如松树、瀑布等,这些元素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禅意氛围,也进一步强调了禅宗修行的核心精神。如松树的坚韧等,都是禅宗修行中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们的存在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富有禅意和内涵。画面的最后,是慧能的弟子怀让。他站在画面的边缘,双手合十,目光远眺,仿佛在向未来传承禅宗的使命。他的形象虽然不如前面的祖师那么显眼,但他的存在却象征着禅宗的传承将继续下去,永不间断。

整个画面的人物行动叙事,如同一部禅宗的史诗,展现了禅宗从达摩祖师到怀让祖师的历史传承。他们的形象和行动,不仅是对禅宗历史的记录,更是对禅宗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戴进通过这幅画,将禅宗的历史和文化融入了每一个人物的形象中,让人们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禅宗的精神魅力。这样的艺术表达方式,不仅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禅宗的历史和文化,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禅宗的智慧和修行之道。

(三)空间叙事

戴进的《六祖图卷》是一幅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画作。在这幅作品中,戴进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叙事的手法,将佛教禅宗六代祖师的故事融入画面,展现了一幅既具有宗教内涵,又富有艺术美感的作品。

从山林空间来看,戴进在《六祖图卷》中展现的山林与禅宗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山林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禅宗修行者的内心世界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自然与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特视角,体现了禅宗思想的深层内涵与传统山水画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天人合一思想以及禅宗修行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从六个段落的具体空间来看,戴进遵循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通过这种构图方式,画家将六位祖师的形象巧妙地安排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中,使得整个画面既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同时,画家还通过人物的姿态、表情以及衣纹的处理,表现出他们各自的修行境界和性格特点,也寓意着禅宗修行者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禅宗修行者超越物质世界,追求内心解脱的理念。

在段落的空间转换叙事上,戴进巧妙地运用了段落与空间转换的手法,使画面充满了动态感和节奏感。在长卷的开端,画面以远景呈现,描绘了一座幽静的山谷,云雾缭绕,隐约可见山间的寺庙。这种构图手法巧妙地引领了观者的视线,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远离尘嚣的宁静与祥和。随着视线的推进,画面逐渐转至中景,六代祖师的形象逐一出现。他们的表情庄重而慈祥,仿佛在向世人传授着禅宗的智慧。

在段落的转换上,戴进巧妙地运用了山水、云雾等自然元素,将各个祖师的形象有机地串联起来。画面中的山水、云雾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使得整个长卷在视觉上更加和谐统一。同时,戴进还通过空间转换的手法,将祖师们的故事和经历巧妙地融入画面之中。例如,在某个段落中,画面呈现了一位祖师在山中苦修的场景,而在下一个段落,则展示了他悟道成佛的瞬间。这种空间转换不仅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样,也让观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禅宗的历史和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戴进《达摩六代祖师像》长卷中的视觉叙事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的杰作。它不仅仅是对禅宗历史和教义的生动诠释,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戴进的笔下,每位祖师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他们的形象、姿态和表情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寓意,使得观众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禅宗思想的博大精深。例如,达摩祖师面壁而坐、身披袈裟的形象,象征着禅宗的开山鼻祖和禅法的传承者;而慧能祖师则以其慈祥的面容和睿智的眼神,展现了禅宗智慧与慈悲的精髓;到最后,一位居士成为慧能的俗家弟子,体现了画卷中叙事内容从历史到现实的转换,传达了明代知识分子对禅宗历史、禅宗文化的深度认同。画家不仅通过精湛的绘画技艺展现了禅宗的历史和教义,更通过巧妙的构图、丰富的视觉元素和深刻的象征意义,为观众带来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杜松.《图绘宝鉴》《图绘宝鉴续编》与画史知识在明代的传播[J].民族艺术研究,2021,034(004):27-34.

[2]王中旭.戴进《达摩至慧能六代祖师像》卷真伪与创作年代考——兼及图式在其中的作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12).

[3]陈师曾.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8.

[4]穆益勤.明代院体浙派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5]李洁璇.明代南京地区绘画风格的衍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2,(04).

[6]单国强.二十世纪对明代“浙派”的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03):30-37.

[7]陈芳妹.戴进研究[M].台北:故宫博物院,198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