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式小说的网络出版特性及发展动因探析
2024-11-21聂亮
【摘要】交互式小说在早期是创作者通过设置不同文本路径而允许读者进行选择参与的小说类型。在网络环境下,交互式小说依托于网络,通过“比特叙事”而实现作者、文本、读者三者间互动,成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文学样式。网络交互式小说具备诸多新特性:开放性体验、众创式生成、共振式营销。网络交互式小说的诞生和蓬勃发展源自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受众对文学的个性化定制需求以及粉丝经济的助力。
【关键词】交互式小说;多维体验;众创式生成;共振式营销;粉丝经济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1-005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1.015
交互性小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诞生,1986年乔伊斯的小说《下午:一个故事》(Afternoon:a story)是历史上第一部互动小说,该小说为读者提供了539个文本块,951个链接,读者可自行选择链接路线以进行不同路径的阅读。1992年,莫尔斯洛普(S·Moulthrop)的《黄金时代》(Dream time)则进一步强化了互动叙事,该小说描写了一个奇妙的晚会,读者可根据自己的意向扮演晚会中的某个角色进入文本,根据其角色阅读不同的文本信息(部分内容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呈现)。早期的交互式小说互动形式较为单一,基本上是选择型互动叙事或参与型互动叙事。
交互式小说借助于数字技术,通过“比特叙事”而实现作者、文本、读者三者间互动,成为一种新型网络文学样式,网络交互式小说最基本的特性是互动性。当今的网络交互式小说从互动形式、互动深度、互动范围、互动效果等方面皆有着飞跃式的发展。网络交互式小说具备低门槛创作、沉浸式阅读、多维度体验、互动式生成等特色,深受网民喜爱,尤其受到众多青少年的热捧。交互式小说平台也因此应运而生,如巧书、网易易次元、798互动小说、NIJI互动小说等网站相继问世;近年流行的对话式小说App开发更是势头正劲,众多App一经上线便受到资本的青睐。
网络交互式小说伴随着年轻网民共同成长,成为网络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对网络交互式小说的特性与发展动因进行探讨,极具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网络交互式小说的特性
网络交互式小说的互动性决定了其网络出版的必然性,也使其形成了与传统文学文本大相异趣的新特质。
(一)开放性体验:从“线性阅读”到“多维体验”
网络交互式小说为网络受众提供开放性体验,这是传统文学文本难以实现的。传统的文学文本创作,大多借助纸质媒介,以文字形式呈现,其叙事按照一定的关系和一定的发展逻辑展开。文本的阅读以线性方式进行,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据其逻辑逐一推进,并随着文学文本的结尾而结束。这种单一化、封闭式的线性阅读模式被网络交互式小说所打破。
网络交互式小说的呈现方式是多样化的,它既有文字,也可以有图片,还可以有音频、视频甚至flash,是集文、图、声、像于一身的多媒体化艺术作品。通过多媒体呈现,网络交互式小说跳脱出单一向度的文字拘囿,拓展为多维度的多媒体化表达。它能够刺激和调动受众的多重感官,提升受众的阅读体验,使受众获取更大的身心愉悦。网易“易次元”互动小说在多媒体方面表现突出,其小说大多为动漫形式,制作者往往根据小说的风格,配以相对应的精美图片、优质配音和动听音乐,营造该小说独有的氛围,使人一开始阅读便情不自禁沉浸其中。年度排名榜首的《失忆偶像出道中》,其小说人物介绍均配有漫画形象,并有真人配音,打破文字的壁垒,带领读者进入“虚拟真实”。
网络交互式小说的接受,与其说是一种阅读,不如说是一种体验。传统文学文本恪守“作者本位”,读者跟随着作者步伐,亦步亦趋,虽努力进入作者所设定的情境,历经一定体验,试图与主人公“同悲戚,共命运”,但终究是隔靴搔痒,与作品之间有着不可避免的距离感。网络交互式小说遵循“读者本位”,以读者为中心进行文本创作与设计,重视读者的阅读感和参与体验。“文学创作从以往的‘作家—作品—市场—读者’的轨迹,逐渐转变为‘读者—市场—作家—作品’的过程。”[1]有些网络交互式小说通过设计不同的阅读路径与结局、不同番外,赋予读者选择权力,提升读者的自主性,迎合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有些网络交互式小说则允许读者以小说某个角色进入,选择的人物不同,小说所采用的视角就不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不同。还有些网络交互式小说更进一步,读者不仅可以化身为其中的角色,还可以通过角色“养成”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异次元平台上的互动小说《千秋宴》主打古风经营与养成,读者在其中作为贫困潦倒的前“少爷”纪卿如,可自如选择服装、天气、属性,还可以通过各种努力来收获地位、财富和爱情。网络交互式小说类型虽多,有选择式、参与式、生成式等,但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致力于带给读者所追求的体验如移情、好奇心和责任等。这些体验是传统文学文本所难以创造的,而网络交互式小说通过读者的选择与行动得以轻松实现。“无论是激进的实验性小说还是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都致力于产生体验”[2],网络交互式小说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这种文、音、影俱备的体验,趋向于麦克卢汉所提出的“感官平衡”。
(二)众创式生成:从“一人独白”到“众声喧哗”
网络交互式小说消解了传统文学的作者权威性,构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文本生成方式。传统文学文本是作者的“独白式”表达,文本创作的动力主要源自作者的内心需求,诸如渴望表达、分享、被肯定等。网络交互式小说写手的创作动力是多重的,既是源自从小就孕育在心底的那个“文学梦”[3],也来自消费经济主导下的金钱诱惑。
网络交互式小说不再是作者单方面创作,而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作者与读者的界限渐为模糊,两者不再是主体与客体、施与受的关系,而是“我与另一个我之间的交往-对话的相遇和互动关系,是自我主体与其他主体间的平等共在、和谐共存”[4],即是相互影响的“主体间性”关系,“网络写作不仅是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个性化展开,而且是间性主体在赛博空间里的互文性释放”[5]。作者与读者互动频繁,读者通过评价、建议、续写、创作番外等方式,参与互动小说的创作,形成“众声喧哗”的局面。现今较为普遍和流行的众创式生成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作者主动向读者征求小说的意见
在创作小说之初,有些作者主动开贴,调查了解读者喜好,就小说人物名称、个性、剧情风格等征求读者意见。在小说创作的行进过程中,作者会进一步与读者互动,征询读者对于故事情节走向、结局等的建议。在小说完结后,作者还可以继续与读者探讨其他话题,如是否写番外,是否创作系列小说,下一本小说如何构思等等。这种作者主导的互动,有助于作者提前了解读者群特点,针对读者需求预先构思小说风格、人物、情节、结尾等,有备而作,提升读者接受度和满意度。
2.读者通过评价影响小说的创作
读者对小说进行评价,是网络交互式小说中最为普遍,运用最多的一种互动方式。读者通过点赞、送花等简单操作,即可抬高小说的排名,提升作者的名气。读者的鼓励与催促激励着作者每日更文,不要弃文,并且不断加快更文速度。除了激励作者更文,有些读者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他们会在小说下方的评论区对小说进行点评,既有正面评价,如对小说表示认可与喜爱;也有负面评价,如对小说人物个性进行吐槽,对小说情节设计提出质疑等。
网络交互式小说往往是边创作边出版,读者点评成为作者的创作风向标,作者通过了解读者意见,及时调整写作策略,以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在“话本小说”网络平台中,互动小说的每小节内容右侧有评论数标识,读者点击数字标识,即可点开评论窗口,呈现该小节内容的相关评论,读者可即时阅览和发布评论。绝大多数读者在阅读小说的同时也阅看评论,读者评论成为小说的组成部分,共同构筑文、评一体化的众创式网络交互式小说。
3.读者参与小说的创作
这种互动方式较前两种更进一步,读者不再是读者,而成为作者之一。一些对小说认同感极高的读者,会在作者的号召下续写剧情,甚至会主动请缨进行续写。小说完结后,有些读者意犹未尽,会自行创作该小说的番外,甚至是另行创作同系列小说,以飨自我和其他读者。读者参与小说创作的方式众多,还有联手小说、合作剧本、BBS文本等。
在网络交互式小说中,只读文本变成了可写文本,读者变成了作者,作者的中心作用被消解,网络交互式小说叙事过程成为“写手(创作者)、读者(参与者)和网络平台(动态叙事系统)之间的新型关系”[6]。
(三)共振式营销:从“利益共同体”到“情感共同体”
网络交互式小说的营销突破了传统的出版方与书商的单向式营销,是一种网站吆喝、读者呼应的共振式营销。传统的营销主体由出版商、书商以及作者等利益相关体组成,营销方式大多是出版商主导、书商配合、作者协同的单向营销,作为营销对象的读者往往以局外人的姿态冷眼旁观。新书一出版,出版方经常打出“最权威”“最齐全”“最完整”“最好”等吸引眼球的字眼,尝试各种推广模式:挂腰封、请书模、名人拍照、签售会、挂钩影视剧改编……出版方使尽浑身解数,其效果却不尽人意。这种“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被网络交互式小说的营销方式所转变。
网络交互式小说的营销主体不仅有利益相关者如网站、由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制作方、播放平台、作者等,还有作者的粉丝、小说的忠实读者等受众。他们主动参与小说的营销,与经济利益无关,而是出于情感上的共鸣与精神上的感召。有读者参与的营销主体从以往的“利益共同体”转变为“情感共同体”。小有名气的网络交互式小说写手一旦有新作,或者其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其相关的营销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网站通过线上线下活动造势,在线上利用发布新书内容简介、设置排行榜、置顶小说等编辑手段引发读者关注,提升小说点击率;在线下则策划小说相关的主题活动;作者则开贴吆喝,邀请读者阅读、点评、送花及再传播等;作者的忠实粉丝主动传播小说相关信息,他们通过朋友圈、QQ群、博客等社交媒体传播小说动态,在网站BBS中就该小说情节与人物,小说改编影视的选角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这种有呼有应的营销方式,激发了读者的营销力量。在读者一波波的“推波助澜”下,网络交互式小说的宣传与推广最终达到高潮,实现其效果最大化。这种“情感共同体”的联动营销实现了从传统单向营销到共振式营销模式的转变。
二、网络交互式小说的发展动因
(一)网络媒体技术催化网络交互式小说的诞生
网络媒体技术是网络交互式小说诞生的技术基础。网络媒体技术汇集了半导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等世界上最尖端和最强大的技术,成为信息输入、传递、存储、加工的利器。正是网络技术的成熟,使得网络交互式小说的诞生成为可能。
网络交互式小说的多媒体表达,倚赖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融合不同形式和类型的媒体,将各种传播符号汇集在同样的信息通道中行进。它集文字、图像、录像、动画、音响等多种媒体于一身,带给用户视、画、声、光并存的全方位视听感受。多媒体提供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环境,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感性化,从而可以使人们对事物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网络交互式小说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挣脱了文字的束缚,以多种媒体形式同时进行表达,调动读者的多重感官,带给读者立体化感官享受。这种多维度的表达能将读者迅速引入小说氛围,融入小说情境,历经耳目一新的多维体验。
网络交互式小说的开放性阅读以网络媒介的“超链接”(hyperlink)技术为支撑。“超链接是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一个特殊手段,它使得网络文本与传统文本在写作与阅读等方面产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区别。”[7]超链接将比特化书写的网络小说化整为零,并相互联结组够成网状结构。网络交互式小说文本打破了传统文学文本的线性结构,形成了多入口、多路径、多层次的超文本。“超文本不仅是一种技术发明,而且还代表了一种理念,这种理念的基本精神就是交互性、交叉性和动态性。”[8]它使读者的阅读变得更加开放,读者可以自由选择阅读入口、阅读路径、阅读进度,也可以自主把控阅读风格:如读者可自主选择是否打开音效,是否浏览文本中的图片、是否浏览和发布评论等。
网络交互式小说的互动性以网络的交互性为技术基础,互联网从Web1.0发展到Web2.0,催化了网络交互式小说的诞生。“Web2.0是借助于一系列新的网络技术应用带来的网络信息流动与知识获取的新范式,其根本的核心在于参与。”[9]依托于Web2.0,网络小说作者可在网络平台自由发布小说,而读者也可以通过评论、小说接龙、小说再编辑等互动方式介入网络交互式小说的创作。正是Web2.0的“微内容、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和社会性的特性”[10],使得网络交互式小说的互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读者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刺激网络交互式小说的发展
网络交互式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更离不开读者对于文学的个性化需求。人类对于文学的向往是天性使然,文学形象可感、情感丰沛,成为人类心灵的安放之所,成为暂时逃避现实困苦的“乌托邦”,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人人都有一个独特的“白日梦”,对文学的需求是多元的、个性化的。传统文学以作者为中心,读者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即使其心境会跟随着作品情节和人物而跌宕起伏,但终究对文学作品有着隔阂感。隔阂感一方面是来自传统文学的“曲高和寡”,其主题、思想、风格、形式等都有着高高在上的姿态,难以满足当下读者的阅读喜好与阅读习惯。另一方面则来自作者中心思维,传统文学是作者的“独白式”表达,读者无从反馈,作者与读者相互隔绝,无有交流。可见传统文学对于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显得力不从心。
网络交互式小说作为一种“高度技术基础上的量体裁衣”,致力于最大程度满足读者对于文学的个性化需求。在类型方面,网络交互式小说不遗余力地开创新的领域,除了有言情、玄幻、科幻、武侠、都市、仙侠、历史、军事、游戏、竞技等网络文学基础类型,还有架空、悬疑、太空、机甲、宫斗等众多类型,每一类型下又有进一步的类型细分。在表达形式方面,相较于传统文学的高冷,网络交互式小说是“接地气”的。为顺应读者的碎片化阅读,网络交互式小说遵循“短”的原则,句子短、段落短、章节短。为吸引最庞大的网络文学读者群——青少年,网络交互式小说力求语言口语化、通俗化、生活化,大量使用各种俚语、网络热词。在互动性方面,网络交互式小说表现尤为突出,不仅提供平台供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交流,还允许读者以各种方式介入文本的生成。
在了解和满足读者需求的基础上,网络交互式小说主动激发读者的个性需求,开启文学创作的定制化。随着第三次浪潮的到来,标准化生产开始向完全定制化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产生在物质生产领域,也延伸至精神生产领域,受众更加倾向于“短期生产的,个别的,和完全定做的产品”[11]。网络交互式小说中,读者从被动的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产销合一者,以满足自我对文学的定制化要求。
(三)粉丝经济助推网络交互式小说的勃兴
粉丝,是英文fans的谐音,最初是指对于某明星、某电影的爱好者,后来“粉丝”也指对某品牌的爱好者,而对某文学作品或者某文学作者的爱好者可以称之为“文学粉丝”,“他们是文学消费中的‘过度消费者’或‘偏执狂式的消费者’。他们不仅钟情于某种类型文学,甚至钟情于某一位明星化、偶像化的作家。作为消费者的读者的粉丝化,事实上是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的偶像化同步建构的。”[12]培养粉丝,凝聚粉丝,发展粉丝经济,已经成为诸多网络交互式小说作者所要面对的事实,他们往往主动建立粉丝群,注重与粉丝的互动,将粉丝从自己的一本作品转移到下一本作品,从小说转移到影视改编。粉丝是粉丝经济的基础,网络文学粉丝经济具备庞大的市场和用户基础,已经跃居于粉丝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位置。网站深谙粉丝运营之道,精心设置各类排行榜,有下载排行榜、阅读排行榜、收藏排行榜、评论排行榜,付费排行榜等,每个排行榜又按日期划分为日排行榜、周排行榜、月排行榜、年度总排行榜。作品是否能够在榜单上名列前茅,是否能够获得首页推荐,都依靠粉丝的点赞、打赏、收藏、推荐等操作。网站平台也常常举办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增强作者与读者间的交流,提升网站受众黏度。文学粉丝们既有超强的凝聚力,又有超强的行动力,他们往往抱团作战,在没有硝烟的榜单战中,为作品摇旗呐喊,为作者疯狂拉票。粉丝群体很容易形成一种特殊的网络社区,他们“在此网络社区中获得认同、创造力的发挥以及情感的寄托,从而使得网络文学的生产和消费有了持续的动力”[13]。文学粉丝的消费力惊人,他们常常为钟爱的作者和作品购买月票、年票,甚至有铁杆粉丝为其偶像作者送上1亿纵横币(折合人民币100万元)的“打赏”。
网络交互式小说粉丝众多,为投资者所青睐。近年流行的对话式小说App一经上线便受到资本的青睐:“话本小说”获得Pre-A轮投资;“白鲸对话小说”获得来自腾讯的Pre-A轮投资;“快点阅读”获得500万美金A+轮融资,据统计,该平台小说资源已积累10万篇,用户平均阅读时间为45分钟,日活跃用户数量达到20万。[14]在粉丝经济的助力下,网络交互式小说发展迅猛,一跃而成为网络文学中的黑马。
三、结语
网络交互式小说契合了当代读者对于文学的个性化需求,如尼葛洛庞帝所说:“在后信息时代中,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个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15]信息消费正朝着定制化方向飞速发展,网络交互式小说主打个性化和定制化,其发展潜力不可小觑,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黄书泉.文学消费与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61.
[2]Mateas M,Wardripfruin N.Personalized and Interactive Literature[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6:15.
[3]欧阳友权.网络写作的困局与成因[J].当代作家评论,2014,(05):134-139.
[4]欧阳友权.比特世界的诗学[M].长沙:岳麓书社, 2009:288.
[5]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60.
[6]王一鸣.网络文学叙事圈的动因、过程与叙事制度[J].出版科学,2018,26(01):90-95.
[7]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6.
[8]黄鸣奋.超文本诗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136.
[9]杨帆.参与式社群与互动性识知:Web2.0数字参考研究范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44.
[10]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第2版)[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4.
[11](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63.
[12]张邦卫.大众媒介与审美嬗变——传媒语境中新世纪文学的转型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121.
[13]田晓丽.互联网时代的类社会互动:中国网络文学的社会学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1(01):173-181+193.
[14]硅谷动力网.2017中国最具潜力对话式小说APP
排行榜TOP10[EB/OL].http://www.enet.com.cn/article/
2017/1217/A20171217040926.html,2018-11-12.
[15](美)N·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192.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引导教育机制研究”(XSP22YBC448)成果;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路径研究”(XJK23BGD036) 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