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拉康镜像理论分析多和田文学中的越境者身份

2024-11-21刘心怡

今古文创 2024年41期

【摘要】本文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基础,探讨多和田叶子越境文学作品中的身份建构问题,揭示个体在面对政治文化与身份边界时的自我认知与形成过程。通过分析《失去脚后跟》《面具》《狗女婿上门》等作品,本文将深入探讨文化交错背景下,个体如何通过“镜像理论”在他者映照下构建或重构自我身份。此外,也探索了拉康理论在现代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价值,为理解文化身份构建的微妙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多和田叶子;越境者;镜像理论;越境文学;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1-004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1.013

“越境作家”指的是跨越国界,尤其是政治和文化边界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这类作家通常具有双重或多重政治文化背景,并在作品中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①多和田叶子出生于日本,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她移居德国,用日德双语进行创作。日本文化根源和德国文化侵入的双重文化背景筑就了她的跨文化视角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也奠定了她在“越境文学”中的代表性地位。②

基于拉康镜像理论,以多和田叶子《失去脚后跟》《面具》及《狗女婿上门》三部作品为例,对越境者文化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及多种维度展开分析,深入探讨复合文化背景中越境者在他者与自我的映照下文化身份认同构建的过程,揭示越境者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维度,以期为理解越境者的文化身份认同提供新的视角。

一、理论基础

拉康镜像理论把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意识称为镜像体验,它是分析人物复杂心理意识和身份探索历程的重要工具。

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是“分析所给予以完全意义”的认同过程。③在镜像理论中,婴儿对镜中影像的欣然认同提供了一个“自我”,“一个尚处于婴儿时刻的儿童……这在我们看来是在一种典型的情境中表现了符号性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突进成一种首要的形式。之后,在与他人的认同过程的辩证关系中,我才客观化;再之后,语言才给我重建起在普遍性中的主体功能。” ④由此观之,拉康认为“我”是在与他人认同过程的辩证关系中才得以客观化的,“自我”与“他者”相伴相随。婴儿要想控制自己的身体,就必须以镜中形象为媒介,通过观察镜中形象的变化思考自己身体的运动。同样,人想要存在于世,就必须以“他者”为中介,在获取“他者”承认与认可的同时,确认自己的身份和价值。也即个体的自我认同是通过与外界的互动而形成与变化的。⑤

换言之,拉康将主体的形成看成是镜像的结果,婴儿通过观摩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开始初步认识和确定主体,并藉由镜中的“他者”逐步构建“自我”形象。这一阶段是每个主体形成的必经步骤。但镜像阶段所找到的主体只不过是婴儿在镜子里形成的“自我映像”,有虚构和联想的成分,所以这种认识是残缺的,不是真正的找到“自我”,只是镜子提供的符号性质的自我身份基础,“我”需要再通过与外界环境及他人的互动逐渐形成自我认知与自我认同,走向客观化,这时作为“我”的对象的自我产生出来。这是“我”通过“镜子”塑造出自我形象的过程。

多和田的小说中展现了大量他者对自我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主人公通过对第三者评价与社会惯性的分析展现个体特性,并在旧世界与异世界的交互中模糊而矛盾地找寻异国和异性的身份认同,最终走向“自我”。

二、越境者的文化身份认同构建

多和田叶子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跨文化视角在两国文坛享誉盛名,也奠定了她在日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她的重要小说作品中蕴含了她对日本文化的无法割舍和对异国文化的艰难隔离,是分析其著作中越境者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文本。因此,选取了多和田具有代表性的《失去脚后跟》《面具》及《狗女婿上门》,从主、客观角度探讨多和田文学中越境者文化身份认同重建和他者对越境者文化身份认同构建的影响,以及多重越境者自身的深层文化认同在文化身份认同构建中的作用。

(一)《失去脚后跟》——越境者主观的文化身份认同重建

《失去脚后跟》展现了语言和文化身份的冲突下,个体在新文化环境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产生的意识。这属于拉康镜像阶段理论中形成“自我映像”以及通过与外界互动逐渐客观化的过程。

首先,越境者将自身与新文化环境的差异视为自身弱点。主角通过“文件结婚”来到异国城市,感到无比窘迫,认为所有人都在用奇怪的眼神观察自己。“一个女孩蹲在我的后面,正要去摸我的脚后跟。我连忙抽出自己的脚,就像怕人触摸自己的伤口一样。” ⑥将“脚后跟”比作“伤口”,实际上是由于文化和语言的隔阂,主角将自身与目的环境的文化差异视为弱点,害怕新文化环境中人的接近,担心本土居民发现自己的外来者身份。小说中多次提到“脚后跟”这一意象,同样也是用来强调主角的越境者身份。

其次,越境者过度重视差异并尝试消除原有文化特质。“女人脚上只穿着凉鞋。我想,她要是不穿凉鞋,换上一双结实的长靴,那么就可以把脚后跟遮掩住的。” ⑦主角观察他者形象,渴望他人将脚后跟遮挡,以此掩盖自身与他者的不同,从而消除自身在异文化环境中的特殊性。但是,越境者根植于自身的文化特质是无法被消弭的。“女人特别强调我的脚不可能像她那样肿痛,似乎只有这种细小的病症才是将她的身体和别人区分的唯一独特之物。”“不可能”点明了主角的越境者特殊身份难以改变,身处异文化中的越境者永远无法真正成为本土人。“细小的病症”源自自身文化背景,根深蒂固,无法改变。因此,为了摆脱异样的眼光,主角前往医院寻求治疗,护士长却拿来了《对异文化和脚后跟的社会医学性考察》册子。在这里,“异文化”是脚后跟的引申义,脚后跟的缺失是越境者离开根文化环境和符号体系进入新的“异文化”的重要隐喻。

此外,越境者也在异文化环境中尝试重建文化身份认同。小说的最后,主人公一边感叹“对于脚后跟,我仍然是一无所知”,一边也认识到“今后也只好这样生存下去”。“脚后跟”作为隐喻,象征着越境者与自身原始文化的联系和根基。文中主角在异国感觉身体和语言受到了威胁,物理环境也变得歪斜,甚至他人的对话听起来像是对她的责难。这表明身处异文化中的越境者的不安、恐惧和被孤立感。因此,越境者只能在新文化环境中重新建立自我认同,这关系到越境者对自我与他者、旧文化与新环境之间的关系的重新定义。在文中,主角试图与新文化相连接,但在拥有新的“脚后跟”前,她只能继续“跌跌撞撞地行走”,这一描述形象地表达了越境者在新环境中艰难寻求立足点重建自我认同的过程。⑧

通过《失去脚后跟》,多和田叶子展现了越境者面对镜像中的不理想化自我时所出现的对自身差异的窘迫、尝试消除差异以及尝试重建自我认同等意识行为,呈现了个体在异国文化中逐渐适应并寻找自身的定位的生动画卷,也反映了作为越境者的复杂情感和心理变化。这部小说深刻地表达了越境者身上文化、语言和身份之间复杂的动态关系,也映射了个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存状态。

(二)《面具》——他者对越境者文化身份认同的客观影响

《面具》则探讨了外在标签对越境者自我身份认同的深刻影响。这反映了拉康镜像阶段理论中“我”通过与外界环境和他者的互动将自我认同客观化的过程。

一方面,越境者因他者评价导致文化身份认同模糊。首先是对原有文化身份的怀疑。主角道子是居住在德国的日本人,身处异文化中,她需要不断面对他者的不同定义和误解。他者模糊了道子的根源身份,说她或许是“韩国人”,也可能是“泰国人”,“不,是菲律宾人”,又说不准是“越南难民”;家人也抛弃了道子的根源身份,认为他们根本不是东亚人,也就不可能是日本人。然后是他者的评价导致的越境者文化身份认同的混乱,以至于道子需要通过遮掩面部和化看起来像日本人的妆容等方式痛苦地寻回自己的日裔身份,甚至需要以改变自身以贴近他者刻板印象的方式来重铸对根源文化的自我认知。接着是他者评价带来的自我意识的丧失。文中,面对他人称自己为“丰田”,道子的反应是这样的:“‘我不是汽车’。虽然自己这么想,可是在那些不生产制造汽车的国家的人们眼里,也许自己就很像一台汽车。” ⑨由此观之,他者的评价会使越境者产生不同程度的自我认知模糊,对越境者的自我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

另一方面,他者的刻板印象同样会导致越境者文化身份认同的模糊和自我异化。首先是围绕东亚人的表情和情感表达的刻板印象。这些外界评价经常以消极的方式影响主角道子的自我认知和社交互动。文中德国治疗师认为东亚人“即使看上去和蔼可亲,但在假面具下面,他在想什么,别人无从得知” ⑩,让道子感受到东亚人身份标签下的孤立和误解。为了应对外界刻板印象下的自我认知模糊,道子尝试通过戴上象征性的面具来重新获得认同,但这反而导致了更大的身份丧失和自我异化。小说借由其他越境者的结局让道子成为刻板面具的旁观者,让她在面对他者对东亚人表情单一的嘲讽时给出了来自越境者的反击:“你为什么上车之前总要在倒车镜上照自己的牙?”“日本人到了外国也是外国人嘛。当然也要吃蒜的。您的意思不是说,外国人就是吃蒜的人的总称吧?德国人不是有很多人也吃蒜吗?德国人到了外国,也就是外国人的。” ⑪这段话将日本文化剥离出异国人的固定思维,将德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相比较,指出了只要脱离了本土无论什么文化都是外国文化,将根文化和入境文化区分开,减轻了越境者双重文化背景的冲突,使他们获得了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

《面具》通过道子的故事探讨了跨文化环境中的身份认同,展现了越境者在新文化中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时产生的心理挑战。这不仅是对个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经历的文化撕裂感和文化休克的深刻反思,也是对跨文化理解和沟通的重要呼吁。

(三)《狗女婿上门》——多重越境者深层文化身份认同的作用

《狗女婿上门》探讨了越境者在异文化环境中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变化。这部作品中的越境者与前作不同,他们不只是在文化语言上越境,更在物种、性别或心灵上同时具备越境身份,是拥有多重越境身份的越境者。这部作品运用了民间故事的框架,以大郎和北村美津子两个多重越境者在跨文化背景中的自我转变及最终出逃的行为展现多重越境者在异文化中的边缘化与最终走向,体现了深层文化身份认同的坚定和不受他者影响。

第一,多重越境者较强的异化象征会导致在异文化中处于边缘化。从太郎方面看,太郎是物种越境者、文化越境者和性别越境者。他的习惯与狗类似,白天睡觉,晚上活跃,对人漠不关心,但对猫狗等动物极为敏感。太郎“狗”的特质是他在小镇社会中的异化象征,他异于小镇社会的生活模式代表了他与小镇主流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多和田通过描写太郎的特点和行为以及他与小镇居民之间的互动,探讨了一个多重越境者在新环境中对个人位置的追寻。从北村美津子的方面看,美津子是心灵越境者和性别越境者。小区原本是“自己家里每天都收拾得十分整洁,但是对于散落在外面街上的污物却无人动手” ⑫。美津子打破了小区的文化常规:家里杂乱、用鸡粪熬药、袒胸露乳、用鼻涕纸擦屁股、和类似于狗的太郎媾和、给孩童讲狗女婿的故事,她情感丰富、思想独立、行为大胆,是跳出以母亲为代表的普遍女性形象之外的特立独行的“异者”;她的身份是女性主人公、被求欢者、出逃者,以此也同样是男权社会下的“异者”。多重越境者的强烈异化象征使得美津子和太郎一样处于小镇社会文化的边缘。

第二,多重越境者深层的文化身份认同可能导致越境者最终离开异文化。太郎和美津子最终都离开了小镇。在男权中心社会,太郎既是女性的教徒,又是男性爱的崇拜者。他能“有礼貌地”趴在美津子身上,“小心翼翼地”求欢,又能抛下一切和男性爱人私奔。⑬最终太郎和扶希子的父亲离开了小镇,美津子也带着扶希子出逃,反映了越境者在努力适应环境之后仍然可能选择离开的复杂情感。

《狗女婿上门》不仅是对男权社会的颠覆尝试,也是对现代文明中个体异化和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的深刻反思。通过这部作品,多和田叶子展现了在跨文化背景下,多重越境者如何经历、适应并最终自我转变,也体现了多重越境者的深层文化身份认同在他者影响下的坚定不移以及他们在异文化中的边缘化与离开的最终走向。多和田叶子在创作本作时挖掘了一个能表达人类普遍本质的模式,并赋予其全球性的意义。

三、越境者的文化身份认同维度

多和田文学中的“越境”有三种维度:一是文化的越境;二是日语与德语双重语言写作的越境;三是性别之间的越境。文化越境深刻而复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且大部分越境作家均有涉猎;语言的越境是身份探索在物理与地理条件下的必然结果;而性别的越境则是更为深层的身份认同过程,展现自我主体的复杂转变,是多和田叶子越境文学的一大特色。

(一)文化越境——后现代主义与他者影响

后现代主义强调认同的不固定性和反本质主义,越境作家也同样探索认同的模糊性和变动性。她们往往处于不同文化的交汇点,通过在越境文学作品中对越境者个体在不同文化间的身份流动和转换的描述来展现不同文化元素的交流与碰撞,也常常质疑和反思传统权威和文化规范,符合后现代主义对大叙事的批判。《面具》中主角道子对自身认知的流动与异化也反映了多和田对越境者自我认同的模糊性和变动性的思考。

文化越境也反映了拉康的观点,即自我是通过他者——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同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构建的。⑭作家身处于文化社会大背景中,又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政治、社会及文化权威的批评,体现了越境者个体在全球化和文化融合中的异质性和多样性。

(二)语言越境——自我身份认同与客观化

拉康认为,镜像阶段中的婴儿找到的主体只是婴儿在镜子里形成的“自我映像”,是含有虚构和联想成分的符号性质的自我身份基础,只有“我”在通过与外界环境及他人的互动逐渐形成自我认知与自我认同,才能走向客观化。语言越境正是主体通过外界环境走向客观化的过程,是物理及地理条件流转的过程中对越境者对于身份的探索及最终寻找到的自我身份认同。

在《失去脚后跟》中,主角的自我身份认同经历了日本人——外国人——需要长久外居的日本人三重转变。⑮在未交待的日本记忆中她的“自我映像”是日本人,而后她身处于异文化之中,语言不通,文化需要磨合,婚姻也无确定性,因此她只能在家乡传统和异国婚姻中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平衡,她的自我身份认同是外国人。在经历了从一个文化到另一个文化的过渡这一充满挑战的过程后,最终,她从家乡带来的鸡蛋破碎、笔记本被抢走,她与家乡的链接断裂,她在破碎中建立起了新的自我身份认同——需要长久外居的日本人。

《面具》里的道子的自我身份认同与客观化的过程更加复杂。她从他人、社会、自我多维度摸索自己的身份,对自己的“自我映像”在旅德日本人、日本人、东亚人和德国人之间流转。家庭对东亚人多样性的无视、身边人对日本文化的刻板印象和道子自身对日本血脉的肯定碰撞交汇,让她一面不接受家庭与异国社会对东亚人的脸谱化,却一面寻求面具让社会接受自己是东亚人。道子的经历体现了“越境者”在新文化环境中自我身份认同客观化的复杂过程。面对外部的固有偏见和内心的文化冲突,道子试图通过外在符号来确认她的文化身份,但这种尝试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它揭示了在跨文化环境中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困难。道子的挣扎代表了许多越境者的共同体验——即如何在保持原有文化身份的同时,适应并被新文化环境接纳。

(三)性别越境——深层身份认同与自我意识觉醒

性别越境是多和田文学中深层的身份认同与自我意识的觉醒,她解构了社会主流趋势中的男性话语强权,展现了现代文明里消失殆尽的自然性,突出了女性自由和女性权利的重要性,是多和田越境文学的特色所在。

在《狗女婿上门》中,太郎和北村美津子都是在自我文化和他者文化的共存下坚持自我认同、摆脱传统意义上的性别差异的男性和女性。太郎的自我身份认同从“狗化”开始,而美津子的身份认同从她成为女性开始。他们在环境和他者的影响下对自我的身份认同没有产生变化,反而愈加坚定。在遵循常规的环境中,“狗化”的太郎被环境和流言挑战,但他却更加坚定自我认同,不在意人类,只遵循自己的法则,即使生活在异文化环境之中遭遇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的碰撞,他也有臣服于女性的阴柔和抛弃一切出逃的刚强;在以驯化女性为惯例的异文化环境中,美津子坚持自我,不崇媚男性,更不崇尚雄力,她对自我的认知是女人,有感情、有思想的独立女性。他们都是在他者文化影响下更加坚定自我文化,拥有坚定且深层次的自我身份认同的越境者。

《面具》中也通过主角对他者脸谱化东亚女性这一行为的愤怒展现出越境者自我意识的觉醒。主角道子看到的深井的面具充满了对东亚女性的刻板印象:“这是一张女人的脸。面部的肌肉已显得有些下垂,嘴则是半张着的。那张开的嘴似乎要咬人,又似乎是因为过度疲劳而失语。在距细小的眼睛有些距离的地方浮现着云一般的眉毛。没有她的身体。就像被割下来的头一样,仅仅有一张脸被挂在墙壁上,作为一个面具。” ⑯在这样一张刻板面具中东亚女性的脸是疲惫、苍老、有攻击性的,小眼细眉的她们没有身体,只有一张脸,甚至像被“割下来的头”,体现出任人宰割的无力感。这种对东亚女性的脸谱化展现出他者文化对越境者根文化的刻板印象,作者以这一段描写剖析了男权社会下东亚女性的单一面貌和非自由姿态,将女性的性别困境予以展现,再进一步以道子的愤怒体现越境者女性意识的觉醒,最终走向性别越境。

《失去脚后跟》中也同样展现了在他者文化中越境者的深层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主角身为夫妻关系中的妻子的角色,在异乡无论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事都会被询问丈夫的职业,没有人在意“我”这一妻子的作用,更不在意“我”这一独立主体的人格。文中通过丈夫、社会对于夫妻关系的态度,展现了异文化背景下女性的卑微与无权。但主角身处在这样的他者文化中却有着女性意识。梦里不断变换的丈夫和认为“聚集在海里的这群人,看起来都一样,他们都是湿淋淋的,就像鱿鱼群一样纠缠在一起,其实哪个人是丈夫都没关系” ⑰是主角内心深处对女性意识的认同。所以当受到丈夫折磨时,“我”用力将他踢倒,这一脚点明了“我”自我意识觉醒和反抗。在以男性话语权为中心的社会,主角的回击是对男权的抨击和对女性权利的争取,是一种传统社会上的性别越境。⑱

四、结论

全球一体化趋势加速了不同文化的交汇和碰撞,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元。多和田叶子越境文学作品提供了理解这一现象的独特窗口。她通过笔下人物,从主观上表现了越境者文化身份认同的重建过程,又展示了他者对越境者文化身份认同的客观影响以及多重越境者深层文化身份认同的作用。同时,她也以文化、语言与性别越境三种形式呈现了在他者和客观环境影响下的自我意识的变化与觉醒。多和田文学不仅反映了跨文化交流的深层影响,也展示了越境者在他者影响下的文化身份认同构建过程及文化身份认同维度。

注释:

①汪金瑶:《文学越境与越境文学——以茅野裕城子和新井一二三为例》,长春理工大学2019年学位论文。

②陈慧慧、李先瑞:《现代越境文学的旗手——多和田叶子》,《世界文化》2021年第10期,第35-37页。

③(法)雅克·拉康著,褚孝泉译:《拉康选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67页。

④(法)雅克·拉康著,褚孝泉译:《拉康选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10页。

⑤王茜:《拉康:镜像、语符与自我身份认同》,《河北学刊》2003年第6期,第130-133+136页。

⑥⑦⑨⑩⑪⑫⑯⑰多和田叶子:《三人关系》,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⑧季文心:《在异文化和异语言的世界中行走——浅析多和田叶子的日语及德语作品》,《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37卷第11期,第173-176页。

⑬邢以丹:《“异”的世界——解读多和田叶子的〈入赘的狗女婿〉》,《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24卷第1期,第71-75页。

⑭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的理论》,《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第40-45页。

⑮师华:《失去脚后跟:荒诞的生存感》,《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50-152页。

⑱彭程:《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基于传统、现代、后现代三重视域》,吉林大学2019年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