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纸 , 心中爱》中的言语焦虑与身份认同
2024-11-21包利未
【摘要】本文解读《手中纸,心中爱》中主人公杰克的成长过程中言语焦虑的获得与消解,以及身份重构。儿童时期遭受的种族歧视使杰克讨厌自己的华裔身份,并拒绝说中文,在美国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他鄙视中国文化并遭遇了自我认知的迷失。在被母爱所感动后,杰克最终理解了母亲,理解了她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他与过去的经历和解,开始重新学习中文,重构了自己的华裔美国人身份。
【关键词】刘宇昆;《手中纸,心中爱》;语言焦虑;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1-002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1.006
一、引言
刘宇昆被认为是当代最为杰出的美籍华裔作家之一,他的成就见证了“21世纪华裔科幻作家的崛起”[1]15。他的短篇小说《手中纸,心中爱》出版于2012年,在美国受到广泛关注,并斩获了星云奖、雨果奖和世界奇幻奖三大奖项。《手中纸,心中爱》描述了出生在美国华裔家庭的男孩杰克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言语焦虑及其对自我身份的追寻,这是一份有关失落﹑融合和再发现的记忆。
相较于国外学界对刘宇昆的广泛关注,国内的相关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刘宇昆的翻译成就上,而对刘宇昆小说的研究寥寥无几,且大多聚焦于“中国神话”“技术伦理”“后人类主体性”及“族裔身份”等主题。
“身份”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而语言是身份建构中的重要环节。主体通过对语言的选择表达个体对一种文化的认同或抵抗,通过话语行为追求认同并定位文化身份。《手中纸,心中爱》围绕语言与身份认同的关系,描述了一个华裔男孩成长过程中语言的迁延及其所代表的文化身份的变迁过程,揭示了语言在文化身份建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刘宇昆的《手中纸,心中爱》为蓝本,分析了华裔美国男孩杰克言语焦虑的获得与消解及其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在美国意识形态的影响下,由于文化冲突和种族歧视,杰克开始憎恨自己的华人身份,陷入身份困境,同时获得了言语焦虑。最终,在母亲的帮助下,他与种族歧视的经历和解,重新学习中文,并接受自己作为美国华裔的双重身份。
二、言语焦虑与种族歧视
语言焦虑,指的是“个体在语言课堂或任何使用语言的情境中所经历的恐惧”[2]159。语言使用者在进行语言表达时感受到忧虑、排斥,或者惧怕。传承语焦虑是常见的语言焦虑之一,指的是使用者在学习和使用传承语的过程中产生的焦虑。良好的传承语能力“有益于形成健全的民族认同,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是来自移民家庭的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3]43,而传承语焦虑的产生显然不利于这一能力的发展。就传承语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看来,华裔传承语学习者的语言焦虑“明显受到华裔身份认同的影响”[3]44。
在《手中纸,心中爱》中,主人公杰克言语焦虑的产生与他的双重文化与种族身份密不可分。与作为第一代移民的父母相比,那些在美国出生和长大的年轻人更容易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他们生活在美国,并接受美国的教育,更倾向于认同美国文化。然而,在美国的文化价值体系中,他们却往往不被认可。作为一个华裔美国混血儿,主人公杰克的情况则更为复杂。根据美国主流社会认定种族身份的“从下原则”和“一滴血规则”,混血儿的种族身份依据父母双方中地位较低一方的种族身份而定。因此,即使父亲是美国白人,拥有部分白人血统的杰克仍和母亲一样被视为中国人。杰克被排斥在两种文化社会之外,被视为“局外人”[4]132——他与纯粹的中国移民家庭有着一定的距离,又被拒绝平等地加入美国白人社会。在社区和学校生活中,杰克总会遭到直接或间接的歧视。混血身份使他被认为“偏离正常”[4]132,因此成为自己土地上的陌生人,从而陷入难以挣脱的身份困境。
种族歧视是杰克陷入身份困境的显著表征,它最直观地体现在言语暴力上。杰克的母亲是来自香港的邮购新娘,面对陌生的语言和环境,她选择延续中国文化传统,包括坚持讲中文,并教孩子说中文,还给孩子折各种神奇的折纸玩具。当杰克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并不排斥母亲用中文和他交流,并且会说中文。他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觉得母亲的折纸术十分“特别”[5]179,对纸老虎等玩具十分珍视。然而,杰克十岁的时候,听见了新邻居对他充满恶意的评价——“混血儿都怪怪的,像是发育不全。瞧他那张白人面孔配上一双黄种人的黑眼睛,简直就是小怪物”[5]181。此外,她们还质疑他不会讲英语,并认为他应该有个中文名字。父亲有事外出,而母亲不懂英文,年幼的杰克一个人独自面对了这场语言暴力,他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自己是受排斥的“他者”。在这场对峙中,英语作为主流文化的语言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汉语则是缺席的、被压制的。英语及其所代表的白人文化是优越的,而汉语及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处于劣势地位,这种观念由此在杰克心中埋下种子,是杰克言语焦虑获得的诱因。
与邻居家的男孩马克的冲突使得杰克的言语焦虑由隐性变为显性。在杰克向马克介绍母亲折的纸老虎玩具时,他先是说了中文“小老虎”,之后停顿了,接着用英文重新说了一遍。杰克说完中文后下意识的停顿是他言语焦虑的表现之一。此外,语言的差异性也造成了杰克对西方文化和美国社会更深刻的“他者”感受,这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感受”[6]106。马克对杰克分享玩具的友好行为并未给予正面反馈,反而嘲笑杰克的折纸老虎是垃圾,并把它撕碎了。被撕破的纸老虎实际上象征着中国文化在美国文化主导的社会中的脆弱性。更令杰克手足无措的是,马克还羞辱了他的母亲——“没准儿你老爸买你妈的时候都没花这么多钱”[5]182。言语攻击毁坏了母亲在杰克心中的崇高形象,母亲树立的中国文化信念随之崩塌。
这场冲突还延续到了校园中,杰克遭到了马克和其他同学的排挤。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霸凌侵入了杰克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杰克无处可避。由此,杰克陷入身份困境,他对自己的华裔身份失去了信心,开始为自己不是一个纯正的美国人而感到羞愧[5]182,他决定抛弃从母亲那里学到的所有中国传统,屈从于美国主流文化。此外,他的言语焦虑也进一步升级,开始拒绝用中文与母亲交流。
三、言语焦虑与文化认同
主人公杰克的语言偏好从中文向英文的转变表明语言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是一种给定的、由出生地或父母自动授予的成员身份,也不是语言特征、文化制品或具有明确释义的群体习俗的积累”[7]3,而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一种流动变化的特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的成长经历、情感认知的变化不断地改变和塑造着一个人的语言身份。在白人文化主导的社会中,杰克所经受的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使得他对中文产生了剧烈的情感变化,他开始对中文表现出强烈的排斥心理。抛弃中文是杰克抛弃中国文化身份,拥抱美国文化迈出的第一步,也是他尝试摆脱言语焦虑的努力。他不再说中文,也不再迁就母亲糟糕的英语水平,多次要求母亲说英文——“英语!说英语!”“我很好!不要你管!我只要你给我说英语!”[5]183他要求母亲不再做中国菜,并强迫母亲说英语,拒绝用中文和母亲交流:
如果妈妈和我说中文,我就拒绝回答。久而久之,她只好和我说英语了。但是她蹩脚的口音和离谱的文法让我觉得很丢人。她出错,我就挑错。终于,她不在我面前说英语了。[5]184
拒绝使用汉语造成了杰克与母亲之间的语言隔阂,阻碍了两人的交流,使得母子俩关系僵化。
语言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文化身份的转变。“语言对身份认同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将人们对世界的经验抽象化,使得语言人形成了对自我和他者的概念”[8]22。对英语的偏好及对汉语的排斥恰恰展现了杰克文化身份的转变。一旦成为英语文化的拥护者,杰克就从种族歧视的受害者转变为施暴者,他鄙视母亲并憎恨她的华人身份。在与母亲的战斗中,杰克代表了强大的美国文化,而他的母亲代表了中国文化。就像他被马克羞辱一样,杰克也羞辱了他的母亲。他不可避免地以东方主义的态度对待他的母亲和中国文化。对于杰克来说,母亲的折纸魔术只是来自遥远东方国家的幻想,而他真正理解和认可的是他现实生活无处不在的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因此,一旦他意识到母亲带给他的华裔身份使他在美国主流社会中处于劣势地位,杰克理就所当然地疏远了母亲,甚至轻视她,转而寻求白人社会的认可。这表明美国社会对华人的种族歧视已经内化到杰克的思想中。他既因为华裔的身份而受到白人的歧视,却又鄙视他的中国母亲。这是造成他身份困境的原因之一。
杰克对美国式家庭的追求使得家庭氛围很快发生了转变,食物变成了美式餐点,杰克和美国青年一样玩电子游戏,学法语,努力地追求“美国式的幸福生活”[5]184。“在日常生活中,决定与谁交往,遵循哪种生活方式,说哪种语言等等,可能意味着要在不同的文化之间做出选择。这些决定可能最终会对自我概念产生影响”[9]259。在杰克看来,美国式的生活方式能让他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享受美好的生活,而中国文化只会令他饱受歧视,带来耻辱的感受。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杰克拒绝说中文并抗拒一切和中国有关的事物,并将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内化为自我歧视。换句话说,“种族歧视使他自我憎恨”[9]793。他渴望抛弃生活中所有与中国相关的东西,并把自己遭受的歧视归咎于他的华人母亲,从而达到摆脱耻辱感受的目的。这种做法虽然使他摆脱了言语焦虑,他不必再为自己说中文而感到羞愧,但从本质上来说,无论杰克多么努力地使自己像个白人,他也无法摆脱自己的华裔身份。他放纵自己陷入自我憎恨的情绪中,无法准确地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
四、言语焦虑与身份重建
杰克的身份重建得益于理解母亲并重新建立与中国文化的联系。杰克与母亲在语言上的冲突使两人日渐疏离,杰克对母亲的态度甚至可以称得上冷漠。他嫌弃母亲拥抱和亲吻的动作夸张而丢人;他将母亲做给他的折纸动物全部压扁扔进阁楼;母亲的英文水平日益提高,但他仍拒绝和母亲交流;母亲病重垂危,杰克却一心想着自己的求职计划,不等陪伴母亲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已经急匆匆飞往加州。杰克的冷漠源于他不理解母亲,也不愿放低姿态了解处于弱势的文化群体。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下,他选择了逃避母亲,并直截了当地切断自己与中国文化的联系。这种简单粗暴的自我隔离持续到母亲去世仍未获得转变。然而,不论如何,母亲的一言一行还是在杰克的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静待破土而出的契机。
母亲去世,杰克的父亲决定出售房屋,杰克在整理房间时再次见到了小时候被撕碎的折纸老虎。小老虎已经被母亲用纸胶带粘好了,当杰克触碰它的时候,它恢复了活力。神奇的折纸老虎让他回忆起童年时期与母亲温馨相处的点点滴滴,杰克想起母亲病床前的殷殷嘱托,以及她反复提起的“爱”字。然而母亲已同他的童年记忆一般离他远去了,只留下与日俱增的愧疚与遗憾。当杰克意外发现折纸老虎的背后是母亲写给他的信时,他想起母亲让他每逢清明要记得思念母亲的请求。杰克立刻确认了当日正好是母亲提到的清明节,他的内心十分激动,并对读懂信中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渴望,然而杰克不认识汉字,他只能用记忆中模糊的中国话一遍遍向中国游客求助,为了让中国游客理解得更清楚,他还用英文重复一遍。这一举动是他身份重建的关键一步。
在向中国游客求助的过程中,中文占据了主场,而英文充当了理解中文的辅助手段,杰克不再将中国文化视为可耻,而是重新接受中文进入自己的生活,并且主动地寻求对母亲所代表的另一种文化的理解。在一个中国女人的帮助下,杰克从信中了解到母亲过去的痛苦经历:母亲从河北到香港投靠亲人,却被人贩子卖到富裕家庭做仆人,最终通过邮购新娘的方式来到美国。面对不同的语言和陌生的生活环境,她过着孤独的生活。杰克与她及祖父母相似的脸庞给了她安慰。她教杰克说中文,并为他折纸动物,这让她在异国他乡有了归属感。她对杰克充满深深的爱和期待,而被杰克疏远使她十分悲伤。文字传情,这封信使杰克理解了母亲,他明白了母亲为什么执着于教他说中文,他请求为他读信的中国女人教他写“爱”字,在他的一遍遍临摹中,母亲多年的爱终于得到了回应。杰克不再排斥说中文,也不再憎恨自己的华裔身份。在“爱”里,他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解,从而摆脱了身份困境。
在清明节这个充满中国传统的、具有悼念亲人的意义的节日,杰克用中文求助一个中国女人为他读信,并学习中文的“爱”,哀悼母亲并乞求原谅,这象征着杰克对母亲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表明杰克言语焦虑的完全治愈。过去,他拒绝说中文,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完全的美国人。现在,在母亲的爱的驱使下,他开始学习中文,不再拒绝自己的华裔身份。他走出了身份困境,重构了自己作为美籍华人的身份。
五、结语
刘宇昆的《手中纸,心中爱》聚焦于华裔杰克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他言语焦虑的产生与消解及身份重构。儿童时期遭受的种族歧视经历使杰克讨厌自己的华裔身份并拒绝说中文,在美国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他鄙视中国文化并在自我认知上产生了混乱。被母爱所感动,杰克最终理解了母亲,理解了她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他与过去的经历和解,开始重新学习中文,从而走出了身份认同困境,重构了自己的华裔美国人身份。
参考文献:
[1]Han Song.Chinese Science Fiction:A Response to Modernization[J].Science Fiction Studies,2013,40,(1): 15-21.
[2]Gardner,Robert C.and Peter D.MacIntyre.On the Measurement of Affective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Learning,1993,43(2):157-194.
[3]萧旸.民族认同与传承语焦虑[J].语言战略研究, 2017,(3):38-55.
[4]陈华.美国文学中的混血人形象评述[J].外国文学研究,2000,(4):128-133.
[5]Liu,Ken.The paper menagerie and other stories[M]. New York:Saga Press,2016.
[6]刘俊.“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美国华文文学的一种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2003,(5):102-110.
[7]Zentella,Ana Celia.Growing up Bilingual: Puerto Rican Children in New York[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7.
[8]王浩宇.民族交融视域下的语言使用与身份认同[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4):16-22.
[9]Noels,K.A.,Pon,G.,and Clement,R.Language, Identity,and Adjustment:The Role of Linguistic Self-Confidence in the Accultur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15(3):246-264.
[10]Hang,Yuan.An Analysi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merican Identity in The Paper Menagerie[J].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2020,10(9):790-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