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销员之死》中橄榄球叙事的象征意义

2024-11-21李冰冰

今古文创 2024年41期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阿瑟·米勒的戏剧《推销员之死》中的橄榄球叙事,对于橄榄球这一物品的研究并不多,但作者常常将其安排在重要的情节中。首先,橄榄球的出现实际上象征了威利对儿子错误的引导和教育;其次,它暗含了威利对儿子比夫寄托的梦想和希望;最后,它也象征着比夫对自我梦想的追求和希望得到父亲认可的愿望。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象征意义;橄榄球;阿瑟·米勒;美国梦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1-00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1.003

《推销员之死》为美国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所作。该剧以20世纪的美国为背景,描写了一位名叫威利的推销员在追逐美国梦的过程中,挣扎起伏,最后看清现实,梦想破灭。橄榄球在剧中出现的不多,因此,对于橄榄球这一物体所呈现的象征含义,几乎没有学者对其研究过。但实际上,有关橄榄球的叙事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一物品也出现在许多关键的情节中,所以需要深入地挖掘和分析。

一、习惯性偷窃背后的错误教育

在该剧与橄榄球相关的叙事中,一些情节与威利对儿子的教育相关。橄榄球在其中扮演的不仅是一件体育物品,更是威利错误教育的象征和见证者。比夫第一次犯下偷窃的错误,偷盗的便是橄榄球;而威利对儿子未来的自信展望也来源于比夫所擅长的橄榄球运动。橄榄球的出现,深刻地表现出了威利不正确的教育理念。

在《推销员之死》中,比夫出现过多次偷窃行为,这些行为常常是比夫无法控制和不由自主做出的,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戏剧中穿插多数回忆情节,在他们的回忆中,比夫第一次偷窃是在高中时期。年轻的比夫抱着一个橄榄球出来,略带试探地向威利说这是他从学校更衣室里“借”出来的,他并未说出实情,这里的表述已然是欺骗性的言语。作为心智还未完全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是非对错以及道德观念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他不敢说出自己手中的橄榄球是偷窃而来,侧面反映出比夫对偷窃行为的正确性持怀疑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便尤为重要。但作为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威利显然并没有扮演好一位优秀的父亲角色。从戏剧中的一些叙述中可知,威利很爱自己的儿子比夫,并对他给予深切的期望。他不仅没有批评他的偷窃行为,反而默许了这种行为,将其视为是勇敢的表现。他认为比夫只是顺手从更衣室拿来了橄榄球,这并不是一种偷窃行为。这样做教练可能还会表扬比夫的积极性。对于威利来说,橄榄球是如何获得的并不重要,他只在意橄榄球能给比夫带来运动事业上的荣誉,以及其他人的仰慕。比夫手中的橄榄球在他眼里不是比夫违反诚信和道德的结果,而是一种成功的象征,教练即使知道比夫拿走了橄榄球,也不会怀疑和责备他,反而觉得比夫积极好学,拿橄榄球回去勤奋练习。因此,在威利眼里,这颗橄榄球代表着比夫受人欢迎和尊敬,也预示着通过橄榄球这项体育事业,比夫可以获得光明的未来,这些才是威利最在意的事情。

但此时,橄榄球对于年轻的比夫来说,象征着欺骗与谎言。橄榄球是他最骄傲和最擅长的体育运动,它的出现本应代表着荣誉与成就,却在比夫第一次犯错后,与他的偷窃习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在后面比夫再次偷窃钢笔时,读者都会联想到年轻的比夫第一次偷窃的场景,想到那时威利明明有机会可以对比夫进行教育,而因错误的教育理念使比夫未得到正确的教育,继而养成了偷窃的习惯,才会发生偷窃钢笔并习以为常的事。

威利在教育中忽视了诚信与道德培养,而是一味地传递人际关系和受人欢迎的重要性,这一点也在与橄榄球有关的叙事中得以体现。

在剧中的一段回忆里,年轻的比夫正在练习橄榄球传球,跳来跳去。威利问他:“现在你当上队长了,大伙儿在学校里怎么议论你?”短短一句话便暗含两个要素:一方面,比夫当上了橄榄球队的队长,对威利来说无疑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这表明比夫在这项运动中脱颖而出,拥有强于他人的天赋和能力,那么比夫未来也会因为这项运动事业获得成功,受人尊敬。另一方面,他问比夫“大伙儿在学校怎么议论你”,显然说明威利十分在意他人的看法,他所认为的成功是受人欢迎和尊敬的,是可以在外面与任何人友好相处的。接下来,威利还说等他去了波士顿,一旦告诉其他人,一定会使大家轰动起来,同样表明他对比夫成为橄榄球队队长的骄傲,以及迫不及待想要感受他人敬仰的内心。这段对话里的橄榄球,是威利对比夫的骄傲来源,也是威利信心满满,认为儿子日后能够事业有成,受人尊敬的来源。侧面反映出威利的教育理念,想要得到成功和光明的未来,那个人就需要受欢迎。倘若一个人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和赏识,就不会倒霉,成功和财富就会源源不断地来。

在通过橄榄球叙事反映出威利教育理念的背后,是威利个人观念的偏差。他盲目崇拜和相信他的哥哥本,总是陷入与本谈话的幻想之中,并无时无刻不在懊悔当初没有与本一起出去赚钱。他们经常提到“丛林”,故事中的“丛林”代表商业竞争。本被描绘成一个胜利者,一个知道如何成功竞争的人。在丛林里,没有规则和道德规范。想要成功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进取心在丛林中奋斗,克制是失败者的专利。本是一个来自更原始时代的原型,当时社会生活更接近于一种人人互相反对的状态。在威利看来,现代商业需要超越道德的行为,他便形成了这种教育观念。很多时候,他只在意比夫的事业和成绩,以及他人的看法,却忽略了对比夫道德、美德以及诚信的教育。

二、威利寄托在儿子身上的梦想

作为一部创作于20世纪的现代戏剧,《推销员之死》的创作也充分反映出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现实主义试图创造一种打破常规、取消抽象的喜剧,以再现生活为主要目标。”同时,在展现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引导读者探寻故事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这些含义都从微小的细节中展现出来。《推销员之死》便通过各种物品、行为举止等细节描写,刻画了小人物威利在繁华中追寻美国梦的故事,也反映出美国梦的虚假与破灭。橄榄球便是其中的一个物品细节之一。它是比夫最擅长的体育运动,也曾经是威利对比夫的骄傲所在。

在戏剧中,威利常常回忆起比夫曾经是一个优秀又受人欢迎的橄榄球体育明星。他对妻子林达回忆道:“老天爷……记得在埃贝茨体育场那次球赛吗?全市冠军赛?”“球队进场的时候——他个子最高”,这里可知他又开始回忆比夫当年在橄榄球全市冠军赛的优秀表现,那是威利永远深埋在心底的骄傲,是威利引以为荣的回忆,当时比夫获得的奖牌还在房间的墙壁上挂着,可见威利有多么欣赏比夫在体育事业上取得的成功。不仅如此,他还将当时的比夫描述成“朝气蓬勃的天神。希腊的大力神——真是那个意思。还有阳光,他浑身上下都是阳光”“还有他出场时候群众的欢呼——洛曼,洛曼,洛曼!老天爷,他总有一天要出人头地。像他这么个明星,出类拔萃,绝不会埋没掉的”。那时的比夫在威利心里是璀璨夺目的,他仿佛闪耀了整个赛场,是所有人当时最崇拜的对象,其他人都把比夫视为赛场最亮眼的明星,这对威利来说是多么的成功。他把商业竞赛与体育事业联系在一起,而比夫在这场竞赛中又充满了成功的可能,所以威利才会对比夫的橄榄球运动如此的骄傲与期待,甚至把自己成功的梦想也倾注在比夫的身上。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意识和记忆是相互排斥的,更准确地说,产生的是意识而不是记忆。知觉/意识系统接收外部刺激,但该系统并不会永久地保留该印象。记忆痕迹保留在较低级的前意识和无意识系统中,而有意识的记忆完全依赖于前意识。我们的感知在同一时间立刻与记忆联系在一起,弗洛伊德将这种联系称为“联想”。威利对比夫在橄榄球锦标赛上的回忆,是由于他在当天听说比夫想要为一个商业活动融资,便立刻回想到比夫曾经在体育竞赛上的成功。他从商业联想到体育,是因为在20世纪美国文化中,竞争占据着重要地位。商业活动就像体育运动,而体育运动又被视为商业培训,二者都能由竞争决定。对威利来说,体育是对商业活动的培训,因为在体育事业上的成功能够给人带来认可和知名度,认可和知名度无疑是商业成功的两个关键。由此可见,威利想要在商业活动中“获得知名度并取得成功”的梦想,也一直寄托在比夫的身上。比夫在橄榄球锦标赛上取得的成就和在赛场上获得的掌声与赞许,都深深地刻在威利的心里。按照威利成功的标准,比夫是很容易获得成功的。威利作为一名小小的推销员奋斗一生,却发现自己仍然无法实现曾经的梦想,甚至到了中年还被公司解雇。他无比怀念自己的壮年时期,那个时候的他意气风发,有许多的女性崇拜者。而现在的他面临失业,所以他便将希望放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够延续他的梦想,像他年轻时一样骄傲,找到一份受人尊敬和景仰的工作。

三、比夫的自我证明与梦想

在该戏剧中,比夫作为威利的长子,心中也怀有一腔热情,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他非常敬佩和崇拜威利,在他心目中,父亲是一名成功的推销员,靠着自己的努力买下了房子和车子,还开车走南闯北,去各个城市工作,受到许多人的尊敬,这样的父亲就像偶像一样闪闪发光。他渴望成为像父亲一样事业有成的人,也希望证明自己能够成为事业有成的人,让父亲看见自己的成功和优秀,得到父亲的赞许。他在高中时期,知道父亲对自己的橄榄球运动怀抱深切的期望,便认真勤奋地投入于此。中学时期是他最辉煌的时期,年轻的比夫通过在橄榄球锦标赛的优异表现,不仅得到了周围人的尊重和崇拜,也获得了父亲的赞扬和关爱。那时父亲眼里的他,是一位非常招人喜爱的年轻人,“他上中学的时候,那些孩子们成天跟着他转!他要是冲谁一笑,那个孩子马上就得意非凡啊”,同时,父亲对他抱有深切的期望,认为他将来一定能依靠橄榄球上的成绩成功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让其他人都羡慕他。于是,他一直朝着父亲期许的方向前进。

但不幸的是,比夫的升学考试没有及格,他无法进入大学。同时,当他伤心地去找父亲请求安慰的时候,他撞到父亲背叛了母亲,与情人约会。自那以后,比夫与父亲出现了隔阂,比夫因为父亲的背叛不愿再理睬父亲,而父亲也认为比夫越来越冷漠,两人无法理解对方,比夫也逐渐消沉堕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仿佛无法再实现父亲倾注在他身上的梦想。

但在了解到家里出现了情况之后,比夫鼓起勇气决定去找人借钱做生意。这里比夫选择的仍然是体育商业,由此可见,橄榄球运动对他的影响是长久且深远的。他在橄榄球运动上取得的成功不仅象征了父亲对他的骄傲和赞许,也是他对自我的认可所在。他中学时期,通过在橄榄球中的努力在父亲那里证明了自我,得到了父亲的认可。在那之后,他一事无成,也不敢再面对父亲对他的期许,因为他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取得过让父亲骄傲的荣誉,甚至因为偷窃铃铛入狱。因此,当他决定再次努力做事业时,他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体育领域,他希望能够再一次通过体育运动,证明自己不是一位无所事事的青年,证明他也能像父亲一样在商业领域获得成功,再次得到父亲的赏识与自豪。这是他一直以来奋斗的梦想,橄榄球所代表的体育事业是比夫能够拿出来向父亲证明自己的最好选择。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推销员之死》中橄榄球叙事的分析可以看出,橄榄球的笔墨虽然占比不多,但它隐秘地起到一条串联前后情节的作用。它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每次出现的背后都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含义。比夫在更衣室偷窃的那颗橄榄球,对比夫来说象征的是欺骗与偷盗,是他一生中所有偷窃行为的重要代表。他的偷窃习惯源于橄榄球,也因那次事件更加深刻。它更揭示了威利在家庭教育中的错误理念,威利并不重视诚信与道德,他认为这两种美德在商业竞争中并不能帮助自己取得成功,而受欢迎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成功的关键。正是这样的理念,才让比夫在偷窃橄榄球时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继而养成了偷窃的习惯。

另外,橄榄球也是威利对比夫的骄傲所在,比夫曾经的辉煌和成功都是靠他在橄榄球运动中的成绩所获得的,这些成绩让比夫获得过尊敬,获得过众人的喜爱,让威利坚定地相信,比夫未来一定是一个成功的人,于是他便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比夫的身上。同时,橄榄球也是比夫对自己的信心和希望,他一直以父亲威利为榜样,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而高中时期他获得父亲最大的认可便源自橄榄球,所以橄榄球对他而言,也是骄傲和成功所在。这种想法也使他在后来做商业时选择体育领域,因为橄榄球在他内心是成功的代表,他希望能够再次通过体育获得成功,得到父亲的认可。

通过分析《推销员之死》中橄榄球叙事背后所蕴含的三层深刻含义,可以看出,剧中关于橄榄球的描绘不仅从侧面反映出威利和比夫这两个人物形象,而且巧妙地揭示了整部戏剧的主题——它生动地表现了20世纪美国小人物对于美国梦的不懈追求与深切向往。这种追求与向往,正是通过橄榄球这一象征性元素得以展现出来的。

参考文献:

[1]Dugan,Timothy.Mr.Outside and Mr.Inside:Football

as Prop and Pastime in“Death of a Salesman”[J].The Arthur Miller Journal,2009,4(2):3-50.

[2]Feldman,S.P.Weak Spots in Business Ethics:A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Competition and Memory in Death of a Salesma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3, (44):391-404.

[3]Freud,S.1930b,Standard Edition[M].New York: Norton,1930.

[4]Miller,Arthur.Death of A Salesman[M].New York:Viking Press,1949.

[5]Spindler,Michael.American Literature and Social Change[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1983.

[6]胡荣,徐翰.“美国梦”的湮灭 ——读《推销员之死》[J].出版广角,2015,(17):212-213.

[7]黄研.美国的梦,人类的诗——浅论《推销员之死》的诗性智慧[J].湖北社会科学,2020,(4):114-121.

[8]马可云.一位普通美国人的悲剧原型——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形象[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02):35-39.

作者简介:

李冰冰,华东理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