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内容传播价值、问题及有效路径探究

2024-11-11钟瑞贞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4年5期

摘要

短视频作为新媒体时代重要的传播媒介,承载着自我记录、信息传达、社交互动、舆论表达与社会服务等功能,对用户的价值引导产生深远的影响,满足了个体价值、认知价值、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多元实现。与此同时,短视频内容创作恶俗屡见不鲜,“算法囚徒”带来的认知局限,社群“圈层化”现象导致价值失衡等现象依然凸显,短视频需要依托技术强化内容创新、优化推荐算法、打破“圈层化”局限,提升内容可信度与文化价值,调动平台、政府部门、创作主体等多方参与主体的协同治理,构建一个良性健康的行业发展生态。

关键词

短视频 传播价值 “算法囚徒” “圈层化”

据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4 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68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50亿,占网民整体的95.5%[1]。短视频逐渐深入渗透到用户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同时,深刻影响着用户的价值观念与行为。短视频平台作为一个公共传播的新媒介,在内容生产与传播方面,需要立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着力推动优质内容生产,打破算法局限,创作多元内容,提升内容的认知价值及文化涵养,同时需要调动平台、政府部门、创作主体等多方力量共建良好的公共传播环境。

一、短视u6YmXCYtmXCfyyX3gIMO2e0BlM9zNSnrPdwmzewLO/0=频内容传播的核心价值

得益于技术的创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短视频自2016年以来发展迅猛,推动着信息传播形式不断升级,成为人们日常娱乐、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低门槛、操作简单,具有开放性与及时互动性,满足用户的自我表达、记录生活与交流分享的需求,短视频因此广受欢迎。短视频承载着自我记录、信息传达、社交互动、舆论表达与社会服务等功能,较好地满足了个体价值、认知价值、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多元实现,具有显著的时代特性。目前短视频正逐步扩大其影响力,对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及社会经济价值的推动,短视频的传播更凸显其价值。

从个人价值上看,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基于每个独立的个人,以记录美好生活的平台初心,给人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和机会。短视频的操作简便,去专业化及即时互动分享的社交特性,较好地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自我记录并在平台上分享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生活场景融入短视频,涉及娱乐、购物、学习乃至工作。今天的短视频,从内容关注人,通过人走向生活。短视频充分调动庞大的UGC(用户生产内容)参与内容创作和PGC(专业生产内容)团队通过专业制作的内容,更好地展现短视频上的人和生活之外的内容场景,这些场景能够帮助人们更立体地感受生活,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帮助用户通过内容获得所见即所得。短视频丰富个人生活并体现了个人价值。

从认知价值上看,作为一个信息平台,短视频已经是上亿人每天获取资讯的重要来源,用户对于内容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递型,或是愉悦地增长知识,或是掌握某一项技能,短视频已经变成了一个载体,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如今内容深入到了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户对于内容的多样性、可信度和实用性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多元视角的内容,专业有深度的解读以及实用有效的信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认可。一方面,专业的短视频内容制作往往以某个主题进行设计,围绕用户需求以专业的内容制作呈现。另一方面,短视频正在进入一个行家创作的时代,各行各业有专业内容能力的人正在快速崛起,利用自己的认知盈余在短视频上进行内容创作,这些创作者对本行业的工作有钻研、有洞察,分享着自己各自领域的知识和经历,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个世界,为更多的人创造了认知价值。

从社会价值上看,首先短视频将正向风气与思想形象地传达出来,包括国家政策、公共建设、公益活动等,创造社会认同。其次,引领社会新思想,对个人创业、扶贫助农项目的推进,帮助中小型企业快速成长,引导大众创新创业,带领社会经济运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短视频平台对各资源渠道整合,运用新的商业营销模式,比如直播带货,更好地打通用户与企业的连接,以全新的方式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从文化价值上看,短视频有自由的创作环境,鼓励多元文化的传播,百家争鸣,相互碰撞交融、发展、丰富。从本质上说,短视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一种信息载体,它与文本、图像一样,承载着文化传播功能。随着短视频文化的不断发展,短视频打破了文化壁垒,拓展文化传播路径,将传统文化、流行文化的传播不断推向前进。如“国风”变装博主朱铁雄等将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短视频平台的呈现,不仅拓宽了人们的文化视野,同时使得不同民族、国家之间有了更多的文化和情感交流,为开放包容的中华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二、短视频内容传播价值存在的问题

短视频内容生产与传播当下也呈现诸多问题与困难。部分短视频内容恶俗、同质造成用户审美泛化,平台推荐算法不完善导致“算法囚徒”效应使价值观念固化,“圈层化”局限导致传播价值失衡。

(一)短视频内容创作恶俗、同质化导致用户审美价值泛化

短视频平台对流量的追求始终未变,因此仍充斥着各种“另类”恶俗的内容。在监管趋严之下的短视频,没有“营养”、低俗博眼球的内容仍然存在。深究根源,一方面在于部分受众猎奇心理,致使一众“特立独行”的网红主播顺应了他们的猎奇心理,借此出圈。另一方面,仍有部分受众仅停留于满足观感上的共情,使一些低俗的、“不伦不类”的网红主播受到网友追捧。

可见,伴随短视频的快速发展,内容恶俗、同质化问题等现象依然严峻。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短视频内容创作者整体素养参差不齐,有的创作者缺乏自律意识,以及对内容缺乏科学定位,内容偏离主流价值,影响用户价值观取向。其次,短视频平台在流量经济驱动下,不断加注“扶持计划”,只求热度忽视内容质量,最终只会导入“唯流量论”的圈套里,而优质内容却无法保障影响用户的黏性。最后,短视频为简化平台的创作,推出的一系列创作模板导致内容生产同质,造成内容创意不足,用户长时间观看,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影响用户持续关注,也会引发版权问题等[2]。

(二)“算法囚徒”带来认知局限

如今,人们在享受算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成为算法“囚徒”的风险。虽然从获取信息效率的角度看,算法满足了人们认知心理中的惰性,较易获得与自己兴趣相符的信息,但把对信息的选择权完全交给算法,被算法反复投喂类似的信息,导致人们失去自主选择性与判断力,认知越来越局限,最终成为算法“囚徒”。

目前,短视频的主要使用群体以青少年为主,这个群体自控能力仍有不足,容易陷入短视频推荐信息带来的价值观的影响,并对推荐内容兴趣以外的内容无法了解,不仅限制了认知的广度,导致认知上的固化和片面,甚至生成错误的价值观念。

(三)社群“圈层化”局限导致价值失衡

“圈层化”是由于个人社交圈子化、信息获取定制化、交互关系层级化而形成的一种只在自己的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的现象和趋势。目前,短视频应用垂直化分众化特征明显,具有典型的圈层化特征。一方面,短视频随着用户兴趣、需求及地域分化逐渐形成大大小小不同的圈层,当用户获取信息途径差异性越来越小,价值认知的差异也变得越来越小,视野局限,涉猎面变窄,造成舆论监控盲区,圈外对圈内的信息传播与价值引导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具有相同需求或兴趣的群体,在特定的思想文化下相对封闭的圈层中不断凝聚,容易出现群体性思想固化以及文化排他性,只认同自身圈层文化导致思想和行为局限,造成价值失衡。在对某一议题一知半解之后产生强烈的情绪化判断,进而形成极端的群体思维,使社会共同进步和主流价值引导变得更加困难。比如针对“996”“医患关系”等社会弊病的讨论,往往沦为不良言论与谣言滋生之地。

三、短视频内容传播价值引领提升路径

短视频行业要发挥主流价值引导作用,需要借助技术的力量持续深耕垂直领域,推动优质内容创作,以主流价值引领算法,打破“圈层化”局限,提升内容可信度,关注人文提升内容知性美,调动参与主体协同治理,构筑行业良性发展生态。

(一)技术赋能推动优质内容创作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传播都应立足于内容,内容是媒体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面对行业竞争愈加激烈,内容生态同质化,短视频唯有不断创新,满足用户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提升用户使用价值。一方面,在专业内容上要持续深耕垂直领域,拓展短视频内容功能,挖掘用户更深入细致的需求,拓展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范畴,进一步拓宽用户规模。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应突破内容框架,不断丰富话题设计,设置原创视频创意奖等方式,助力用户主动大胆创新内容与形式,提升内容的艺术性,避免用户审美泛化,影响用户黏性。

AI人工智能的普及,为短视频内容生产带来更多的机遇。AI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更进一步简化视频制作门槛,同时降低人力的机械化投入。短视频创作者只需要把时间精力用在好的想法创意上,AI技术能够将素材选取、视频剪辑、特效运用等通过智能技术代替完成,大大提高视频制作的效率。用户专注于高水平的创作,为优质内容生产提供技术保障,为短视频内容生产注入更多的活力。

(二)以主流价值引领算法,助力内容价值引导

首先,算法推荐服务应当坚持主流价值导向,拓宽智能算法的推荐维度,将更多符合主流价值的内容导入算法池内,优化算法推荐服务机制,积极传播正能量,促进算法应用向上向善。在内容管理上,建立并完善用于识别非法和不良信息特征的数据库,改进入库标准、规则和程序,将不良信息过滤出来,防止信息扩散并向网信部门报备。其次,加强对用户模型和用户标签的管理,改进用户模型中兴趣点的记录规则,不能在用户兴趣点或用户标签记录不良信息关键词,借此推送信息内容,同时应向用户提供自主修改用户标签的功能。再次,加强算法推荐主页生态化管理,建立有效的人工干预和用户自主选择机制,并在主页突出位置增加热门搜索、精选、列表、推荐等链接,推广主流价值导向的信息内容。最后,加强权威的信息引导和情感引领,形成主流的价值舆论,更大地发挥价值引导作用。

(三)打破“圈层化”,创造有序开放圈层环境

“圈层化”对大众的价值引导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个体要敢于打破“圈层化”局限与主动“融圈”。短视频平台要创造开放有序的圈层环境。首先,个体自身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思维,不断自我审视,时刻保持理性,敢于“破圈”,主动接触更多圈层文化,求同存异,在保有自身圈层的独特性的基础上,通过自主能动性实现个体与不同圈层的连通,主动打破认知局限。其次,短视频平台要努力创造开放有序的圈层文化环境,以开放包容的状态,促进不同圈层有效连接,实现不同圈层的价值重合,形成复合圈层和文化,通过跨平台跨媒介合作方式,打破圈层间的壁垒。最后,从技术层面上,可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短视频不同圈层文化数据收集、记录与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治理圈层问题。

(四)关注价值引导,提升短视频内容可信度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信息主要以社交分享与平台推送形式传播,而在利益驱动下,部分创作者通过夸大、虚构内容来吸引观众,通过“标题党”甚至散播谣言方式,来达到传播目的。类似于“某地楼房倒塌,人像饺子一样掉落”等虚假短视频内容出现在网络,对于现阶段以青少年群体为主流人群的短视频来说,对内容信息较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社会经验有限,容易受虚假信息所毒害,给青少年群体带来身心伤害[3]。因此,必须持续关注短视频内容价值引导,提升内容可信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需把握信息来源的维度,优先推送权威性内容,加强对内容的实用性、专业性、连续性、一致性以及评论质量方面的把控以保障内容的可信度;另一方面,高播放量、点赞量和转发量并不能作为内容可信度的重要依据,用户自身需要提升自身素养,增强信息辨别能力,抵制虚假信息与负面价值观影响。

(五)注重人文情怀,提升短视频的知性美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作为一个社会服务的信息传播平台,承担着社会服务的责任。尽管其在信息传播与社会服务上表现突出,但在关注社会公益与人文关怀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一方面,短视频内容要体现人文关怀,需关注社会公益,导入公益话题,以更有责任感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服务社会。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短视频的内容知性美,使内容输出更有态度与深度,推动短视频内容质量向更高水平发展。输出具有知性美的“好”内容并不容易,但要往这个方向前进,好的内容需要沉淀,需要挖掘一个好的内容主题,例如央视系列短视频《如果国宝会说话》,每集时长5分钟,生动介绍了每个国宝背后所蕴含的往事,体现出浓浓的文化气息的同时,也蕴含着知性美感,给用户带来较好的观赏体验,从中获得正能量的价值观[4]。

(六)多方协同提升平台内容治理能力

短视频平台作为一个公共传播媒介,承载着巨量信息,且多元主体参与,因而在内容治理上需多方协同。首先,短视频平台要承担内容审核责任,优化审核制度,加大违规整治力度,引导主流价值内容创作方向;其次,作为内容创作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增强行业责任感,努力创新创优,输出优质内容,提升内容价值引领作用;另外,政府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加强内容审核和处罚违规行为,确保内容健康、合规,维护网络空间清朗;最后,作为网民用户,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信息辨别能力,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价值影响。

结语

短视频如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媒介,给社会各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短视频快速发展带来的内容同质化、恶俗、“算法囚徒”及平台治理等诸多问题,对媒介传播环境及社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短视频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借助新技术创新内容与形式,提升内容生产质量,抵制劣质内容,优化智能推荐算法,拓展主流价值引导内容,增强内容的可信度,关注人文关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内容治理,创造良性的行业发展生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技术的发展,将大幅提升短视频内容创作能力,优化用户的体验,降低生产与传播投入成本,更好地服务大众,但也要以辩证的思维,理性地去度量、审视技术的作用力,始终秉持优质内容是短视频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CNNIC.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4-08-29)[2024-09-11].https://cnnic.cn/NMediaFile/2024/0911/MAIN

1726017659966E66IJ7EQUF.docx.

[2]尼罗拜尔·艾尔提,郑亮.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的特点、趋势与困境[J].中国编辑,2021(3):81-85.

[3]刘平平,陈烨,程晞.短视频可信度认知与判断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1(6):85-94.

[4]郭戈.短视频创作的基本标准与“硬核”表达[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5):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