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知名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用语比较分析
2024-11-11徐丁灵
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就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分析其在传播领域的情况,对于国家形象建构的“自塑”与“他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第二届至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外知名媒体各100篇报道进行分析,对比中外媒体在国家形象建构上的差异。研究发现,中方需要改变新闻传播的侧重点,增加对文化领域传播的涉猎,并对新闻编译进行适度改进,增强中方新闻传播在“自塑”方面的影响力,以减少“他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国家形象 新闻语料 自塑 他塑 “一带一路”倡议
国家形象,这一概念最早于1959年博尔丁(K.E.Boulding)的论文《国家形象和国际体系》中出现,其强调了国家形象在国际体系及国际互动中的核心作用。其次,我国学者赵雪波最早对“国家形象”及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据其所述,“自塑”即国家通过自己的行为塑造国家形象,“他塑”则是外国人根据自己的认知、世界观等塑造的自己心中的中国形象[1]。基于以上理论框架,本文聚焦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的国家形象建构。
自“一带一路”倡议于2013年提出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引起了世界更加广泛的关注,不仅增强了中国与他国的互动,也在新闻传媒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据CNKI数据显示,2013年至今,围绕“一带一路”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学术研究显著增多,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学者越来越多地关注数字化时代下媒体如何影响国家形象的建构。我们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基于语料库语言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可行性[2]及语料库语言材料的可靠性、客观性、真实性[3],本研究通过构建和分析一个包含中外知名媒体报道的语料库,旨在深入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外新闻报道如何影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本文将特别分析“自塑”与“他塑”在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下的动态变化,并提出如何通过优化媒体策略来减少“他塑”的不利影响、增强中国的积极国家形象,以应对国际舞台上的挑战和机遇。
一、研究现状
(一)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少学者已从“一带一路”倡议着手,进行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4]。根据CNKI数据库检索,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最早出现于2016年。其后,我国学者研究了“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纪录片中的国家形象[5],研究分析韩国知名媒体KBS中“一带一路”相关报道所塑造的中国形象[6],以及利用OCEES数据库从国家形象角度分析特定群体在东盟媒体使用上所产生的效果[7]。
(二)基于语料库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近些年来,基于新闻语料库的研究逐渐开始增多。例如,对韩国两大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进行话语分析[8];对泰国主要英文报刊的报道,自建新闻语料库的研究[9]。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媒体报道研究也有不少。例如,基于CGTN关于北京冬奥会的报道自建新闻语料库进行话语分析[10];选取《中国日报》相关报道,采取语料库与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双碳”话语中的国家形象[11]。各学者通过新闻语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得出“他塑”或“自塑”的国家形象,并由此对国家形象的未来建构提出建议。
在基于新闻语料库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局限于分析“他塑”或“自塑”的某一层面,并未过多进行二者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经过对比分析,才能从根本上发现我国外宣媒体进行国家形象建构时的不足,才能准确发现部分外媒报道对中国形象建构的消极影响。而“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就备受国内外各界关注,通过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分析,了解外媒对其态度,可以找到减少外媒报道消极影响的切入点。
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并分析中外知名媒体的报道语料库,深入探讨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自塑”和“他塑”层面上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语料
以中国媒体《环球时报》、新华网等的外文报道,以及国外知名媒体《卫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报道为研究对象,设置检索词为“belt and road”和“BRI”;时间设置为,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oMjiZpvbtwJP0mB7CdvY4KuapY214JQDORdK2TNgC50=论坛(2019年4月)至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23年10月)。笔者之所以选择以上媒体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1.以上媒体皆为公认的中外知名媒体,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传播影响力;2.以上选取的外媒立场较为中立,减少了可能会对本研究造成的不利影响;3.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以上媒体皆发表了与之相关的较深入详尽的英文报道。经人工筛选后,搜集到Cultural exchanges under BRI will deepen understanding(“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交流将得到进一步理解)等100篇中国外宣媒体报道,以及Hammond rebuilds bridges with praise for China’s new Silk Road(哈蒙德赞扬中国新丝绸之路以重建交往桥梁)等100篇外媒报道,再进行简单的语料清洗,排除了非新闻性内容,以确保分析的准确性,最后形成自建的新闻语料库。
(二)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1.中外媒体报道是如何“自塑”与“他塑”中国国家形象的?2.如何利用中方新闻传播增强“自塑”影响,减少外媒“他塑”的不利影响?
(三)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分析方法。首先,使用python(一种广泛使用的解释型、高级和通用的编程语言)进行情感分析,识别各报道的情感倾向。随后,使用WordSmith Tools(一种用于查看文本中词语行为的集成套件)生成高频词表,对比分析中外媒体报道的侧重点;最后,使用LancsBox(一款多功能语料分析工具)分析“一带一路”(belt and road)主题词及其搭配词,以揭示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差异。这些方法结合起来,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语言特征和潜在的意识形态倾向,以此赋能对自塑及他塑的深入分析。
三、分析与讨论
(一)情感分析
进行语料情感分析,可以从总体上得知该语料的情感倾向,以便在后续研究中有目的性地了解该语料情感倾向的原因。本文使用python内置库进行情感分析并使结果可视化,同时利用python分别筛选出中外媒体情感总体得分前十的以及个别极端消极的新闻文本文件,对其进行分析。
中外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的情感得分大多在0.0到1.0区间,少部分在0.0到-1.0区间,表明中外媒体的大部分报道呈现积极情绪,其中外媒报道的消极情感报道数较中媒报道偏多。此分析有助于了解中外媒体报道的整体情感倾向。
其次,通过对利用python筛选出的情感得分前十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点:
第一,中国媒体得分前十篇新闻标题的关键词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国家和地区(如Afghanistan阿富汗、 Malaysia马来西亚、Africa非洲等)、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互利共赢、贸易发展等。体现出“一带一路”倡议“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合作内容被广泛传播,并揭示其“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要义。由此可知,中国媒体在传播“一带一路”倡议时,以传达“一带一路”合作内容的具体实施为主,以此来构建出一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大国形象。
第二,外媒报道得分前十的新闻标题关键词包括:“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和地区(如Victoria维多利亚、Afghanistan阿富汗、Africa非洲等)、基础设施、经济投资。由此可见,外媒承认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国际合作项目,肯定该倡议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并重点关注其在经济领域的成效。
最后我们统计分析个别极度负面得分报道,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对外媒报道中得分为-1.0的极端案例报道分析,发现其标题普遍叙述债务、投资等金融问题。具体分析得出其负面得分主要来源于以下两方面:1.基于近年来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新冠肺炎疫情、巴以冲突等影响)及世界经济发展动荡探讨可能的债务危机;2.基于“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的政治、发展等问题探讨可能的后果。由此可见,外媒的极度负面报道并非涉及“一带一路”倡议本身,而是受到动荡的大环境影响以及片面局限于个别国家内政问题。
第二,对于中国媒体报道中消极情感得分较高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其普遍存在于2020年,同时根据部分标题可以发现,该年份较重的负面色彩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其次,其负面得分部分来自于中国媒体对于外媒所谓“债务(debt)”问题的回应。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倡议于国内外皆产生较大积极影响,中国媒体可以传播更多“一带一路”产生的经济实效,来减少国际动荡形势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高频词表分析
使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分析高频词表,可以聚焦到双方报道的不同侧重点,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到国家形象“他塑”“自塑”的不同。本文使用WordSmith Tools工具,制作出2019年4月至2023年10月中外媒体报道前十的高频词表。高频词表去除了“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China”“Chinese”并根据频数降序排列。
中媒报道前十高频词依次为:country(countries)国家、cooperation合作、project(projects)项目、development发展、economic经济、trade贸易、international国际的、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world世界、railway铁路。
分析可知,中媒报道倾向于揭示“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发展及国际合作主题(country国家、cooperation合作、economic经济),凸显了二者的重要性。并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下具体的基础设施项目(如railway铁路),有力地传达了其发展成果。这表明中媒在构建国家形象时倾向于强调中国在全球合作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外媒报道前十高频词依次为:country (countries)国家、projects项目、Beijing北京、government政府、debt债务、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bank银行、loan(loans)贷款、investment投资、economic经济。
分析可知,尽管外媒报道对“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际合作项目的定位认知清晰(country国家、project项目),但“debt债务”“bank银行”等词汇呈现出外媒更倾向于关注其经济效益及金融交易的各方面。这表明外媒更关注中国经济层面的国家形象。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知,中媒报道倾向于突出国际合作与发展,而外媒可能更多聚焦于经济效益及金融领域。
(三)主题词的搭配词表分析
通过对主题词的搭配词进行分析,可以对比得出“自塑”与“他塑”所建构的不同国家形象以及建构方法。本文使用LancsBox工具,利用其n-grams(n元语法模型)功能,将其调整为8-grams,以此分析与“一带一路”(belt and road)紧密关联的搭配词。在选取这些搭配词时,基于他们与主题词的共现频率,以及在整个语料库中的统计显著性。我们特别关注了主题词前后4个位置内的词语,以便采集最直接的语言搭配。再根据频率(frequency)降序排列,最后人工抽取有意义的搭配词生成主题词的搭配词表。
表 1 中媒报道主题词前后搭配词表
表 2 外媒报道主题词前后搭配词表
根据表1、表2对比分析可总结出以下几点:1.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国际合作(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的认知,双方不谋而合。2.但外媒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带有西方文化色彩,如“Beijing’s北京的”带有个人主义色彩;而中国媒体则努力呈现本国特色,强调集体主义概念(China-proposed中国倡议)。3.外媒“他塑”聚焦于“一带一路”经济效益层面,如“bad loans不良贷款”“could be disastrous可能是灾难性的”表明其对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的担忧。并且,其在报道中忽略强调该倡议的合作主题。例如,“rival对手”可能反映了政治上的紧张。而中媒则着重强调“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发展状况(high-quality高质量)。
通过比较两组搭配词,我们可以得出,中外媒体在报道“一带一路”相关内容时存在显著的叙事差异。中国媒体的叙事倾向于强调倡议的正面和建设性特征,而外媒的报道则倾向突出潜在的风险和挑战。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框架下媒体的叙事选择,同时也受到目标受众和政策的影响。
四、对比结果
(一)中外媒体构建的中国国家形象及建构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媒体“他塑”的中国国家形象是某一方面的,通常缺乏完整性。中国媒体报道则整体构建了一个开放包容、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经济发展的国家形象。
中国媒体“自塑”国家形象时,力图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因此着重传达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并且从多方面呈现中国形象,以让世界认识完整的中国。
反观外媒,其报道更倾向注重局部方面的发展(如金融领域),而忽略整体的描述,这与中西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各国发展的不同定位有关;并且,西方媒体在“他塑”中国国家形象时,会采用如“Beijing’s北京的”这类表达,从中可以发现其更倾向于塑造一个有别于西方文化背景的国家。
(二)利用“他塑”关注因素提升“自塑”积极影响
首先,从以上分析可知,西方媒体对于金融领域关注度较高,且受当前动荡的国际环境影响,可能存在担忧。因此,中国媒体可以此为切入点,呈现中国社会的良好面貌,展现中国和平发展、高质量发展、共享共赢的政治经济政策。
其次,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西方媒体“他塑”的形象与中国实际有所偏移。因此,中国媒体应在新闻传播中更多涉猎文化领域,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思想,以此来缓解不同文化背景为建构国家形象带来的消极影响。
最后,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一环,新闻编译可从其中寻到提升方法。刘其中强调新闻翻译要求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新闻读者大致相同的信息享受或文学享受”[12]。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要做好“自塑”,新闻编译就不能过分迎合西方文化,在遣词造句上要有一定的取舍,否则会造成思想传递的偏差。
结语
本文通过自建新闻语料库,运用语料库分析的方法,对第二届至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外知名媒体各100篇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报道语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揭示:西方媒体在“他塑”中国国家形象时强调了经济发展,并由于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而使其与中国实际有所偏差。相对而言,中方媒体的“自塑”则是塑造了一个开放包容、友好合作,互利共赢和经济发展的形象,完整呈现中国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讲好了中国故事”,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这一发现,本研究探讨了“自塑”与“他塑”的不同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策略来减少“他塑”的消极影响,增强“自塑”的积极影响。在当前波谲云诡的国际环境中,这对于构建一个和平开放、经济繁荣且社会安定的中国国家形象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雪波.关于国家形象等概念的理解[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5):63-65.
[2]梁茂成.什么是语料库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23-25.
[3]余国良.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6-7.
[4]凡宇,黄三生.“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4):85-90.
[5]沈悦,尹如歌.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再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31-38.
[6]李震宁,矫雨航,姜龙范.“一带一路”视域下韩国媒体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之建构与演变:以韩国广播公司(KBS)相关报道为例[J].东疆学刊,2021(3):16-25.
[7]李凤萍,张冰霞.“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东盟媒体上的国家形象建构及其效果研究:基于OCEES数据库的分析[J].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2023(1):166-177.
[8]尹悦.《朝鲜日报》和《韩民族日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基于2016-2019年涉华报道的话语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0-28.
[9]左婷婷,赵云海.他者视角下新闻话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J].国际公关,2023(18):133-136.
[10]宋晓釩.CGTN 在北京冬奥筹备阶段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G].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坛摘要汇编:墙报交流(体育新闻传播分会),2022:109-110.
[11]周晓春.国内主流媒体“双碳”话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基于语料库的积极话语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2-25.
[12]刘其中.新闻翻译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