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主流媒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挑战与机遇
2024-11-11申云帆
摘要
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主导因素在于创新,具体做法在于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形成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实现高科技、高效率、高质量。结合媒体融合传播的相关特征,本文认为地方主流媒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性因素在于新技术的创新运用、全域平台的打通融合、创新顶尖人才的优化组合等。结合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本文将分析地方主流媒体如何应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挑战,并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挑战 技术人才 平台融合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此次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形成,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研究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分析大多集中于我国的高新技术行业及学术领域,鲜有研究集中探讨新质生产力的运用将对媒体融合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将结合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及质态,聚焦我国主流媒体的新质生产力,探讨地方主流媒体该如何运用新质生产力,助力传媒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主流媒体中的新质生产力
我国学者刘姜枫、黄汝南从政府相关报告中重点提及的产业分类和数字对应的大类行业中,总结了属于“新质生产力”范畴的行业,其中包括传媒中的部分细分行业[2]。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忠认为,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可被视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新质生产力[3]。从当下中央媒体对于智媒技术的探索运用中,可以窥见媒体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全貌。
一是前沿技术。根据相关报告显示,2023年数字科技的十大前沿方向包括云计算、数字人、时空人工智能等[4]。其中部分前沿技术已逐渐在媒体行业得到运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AI编辑部利用AIGC技术开发了新闻生产领域的新功能:一是打造“两会智能助理”,编辑记者可以通过对话调出相关领域历史版面及相关视频;二是为全国两会报道场景提前准备了部长通道、特别通道、地方代表等预制风格的报道模板,为全国两会报道提质增效;三是智能绘图,只需导入相关主题、细节便可生成符合报道需求的图片、视频,增强报道内容魅力,实现受众聚集。前沿技术是传统媒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帮助传统媒体摆脱落后生产力,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实现传播场景、传播价值、传播速率等媒体融合资源的优势整合。
二是创意形式。主流媒体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在于技术创新实现原创内容生产能力提升。例如,2024年3月央视频“AI微短剧启播暨AI频道”正式上线,我国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也与受众见面。作为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等全部由AI生成的微短剧,《中国神话》的意义首先便在于全国领先的创新力与技术运用能力;又如以荣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三等奖的浙江金华融媒体中心出品的《磐小药西游记》为例,该作品由纪录片、长图、动画、直播访谈、微视频、手绘、动画等10个微作品集合而成,很好地利用技术为内容插上了“翅膀”,实现了动态展示、数据发声。多种创新形式的融合运用,充实了内容,丰富了受众观感,传播力与吸引力得以提升。
三是互联平台。从人民网研究院课题组发布的《2023年媒体融合发展观察报告》[5]中可以看到,2023年是各地媒体加速整合的一年。新场景、新渠道不断拓展,各媒体旗下多端整合,各平台跨界合作等。例如,《人民日报》推出以短视频内容为核心的自有客户端“视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与华为达成鸿蒙合作,利用鸿蒙生态全场景互联、原始智能、原生安全等特性,激发媒体新动能。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主流媒体的新质生产力,还在于数据信息全平台分享、交流,媒介传播技术的全方面掌握与运用。主流媒体通过数据平台掌握信息优先话语权;技术平台整合现有优质技术,通过提升技术革新,增强舆论引导力,提升传播声量,以高质量内容和服务吸引受众,提升公信力、影响力。
四是技术人才。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要求,人才是媒体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进入智媒时代,主流媒体对于全媒体人才的要求,已逐渐转向人才应具有技术素养、技术运用能力以及技术逻辑能力[6]。例如,2024年4月,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式宣布其开设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下设人工智能写作、人工智能短视频与直播、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等5门主干课程,并引入人工智能领域技术骨干、传媒行业一线记者编辑作为导师参与教学。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招收的学生限制在全日制本科三四年级及在读研究生,且申请者需具备选题策划、采访写作、新媒体内容策划与运营等专业技能。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开始意识到,全媒体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新闻传播知识,还应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运用能力、问题处理与分析能力,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数字化及网络化环境,创作出优质的传播内容,提高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流程等各个方面来看,主流媒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技术支撑。然而,相较于中央媒体在技术运用上的良好势头,地方主流媒体的新质生产力培育相对迟缓。地方主流媒体该如何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自身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还应准确分析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
二、地方主流媒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挑战
(一)缺乏完善制度支撑创新技术人才队伍建立
新质生产力的到来,带来了生产关系方面的挑战,对于创新型的人才需求加大。就地方主流媒体而言,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为全媒体采编人员的培养厚植了政策土壤,然而,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究其根本,一是地方主流媒体视野思维局限,对于发展所需人才的定位尚不明确,对于技术运用传播发展的认知还停留在浅层。例如,大多数地方主流媒体对于全媒体人才招聘要求及实操测试仅规定为熟悉视频制作,对于人工智能、区块链、UI设计等领域人才的招聘却鲜有标准;二是地方主流媒体缺乏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对于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培训内容仍局限在自身拿手的传统领域,如采写、编辑、校对等,新媒体培训往往主题宏大,缺少实操,对于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指导力度不足;三是由于缺乏技术条件,地方主流媒体往往倾向于购买服务的方法来解决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然而这不仅对于培养全媒体人才作用甚微,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
(二)数字化、智能化渗透率不足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前沿技术支持,这其中先进的智能设备应是关键。然而,地方主流媒体由于缺乏配套政策、资金支持,数字化技术装备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有好的创作思路,却碍于硬件装备的落后而无法实现。例如,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地方主流媒体起初倾向于寻找第三方,依赖其技术与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实现传播渠道多样化,但往往会导致主流媒体通过专业且权威的内容为第三方平台吸引到受众,但自有平台却仍籍籍无名;又如,地方主流媒体容易忽视硬件的作用,对后台技术设备投入力度薄弱,使得用户通道较为狭窄,当优质内容发布实时吸引到大量受众时,易出现系统崩溃现象,传播效果、传播影响力大幅度减弱;同时,由于新技术设备研发成本高,地方主流媒体缺乏资金支持,待其真正拥有此项技术之时,往往技术已经迭代升级,为融媒体传播带来的效果甚微。
(三)技术受限,创新性不足,且存在抄袭、模仿等问题。
目前,大多数地方主流媒体发展新质生产力较为快捷的方法是通过短视频制作来实现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有利于实现媒体在思想、文化、互动传播领域深层次的融合,但纵观大部分地方主流媒体的视频号不难发现,大多数短视频仍停留在移花接木似的拼接、组装,素材的重复使用,缺乏创意化的表达等,内容原创性缺乏;受限于地方主流媒体平台影响力薄弱、考核机制与新媒体制作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因素,部分从业人员不乐意创新,且为了完成任务盲目跟风,忽视自身定位,创作出来的产品内容形式雷同,缺乏自身个性,抄袭模仿现象普遍,呈现形式模板化、程式化问题严重。地方主流媒体应将先进技术与人的思想、创意和审美紧密结合,才能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打通“传者”与“受者”沟通的渠道。
(四)服务质量体系不健全,导致品牌效益薄弱
在有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研究8t1uN/6p2y4ZKjEYq7+96RQ7M6bCdWDf5MPR/DQzSDU=中可以发现[7],相比于“旧”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创新的概念,然而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利用好新旧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成为值得探究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地方主流媒体为了增强受众认可度,扩大影响力,除了主业之外,也在打造第三方服务品牌。常见的服务形式是在新媒体平台上设置专门窗口,通过直播带货、开设网上店铺等方式供受众选择服务。但是,相比于淘宝、拼多多、美团等成熟的快消平台,地方主流媒体所打造的服务平台,由于缺乏成熟的商业体系,品牌影响力微乎其微,又因其商品与服务缺乏创意与时尚,受众认知度偏弱;同时,地方主流媒体缺乏专业的客服人员,无法及时响应客户的诉求。所以说,“对商业网络平台化、电商化、MCN化的模仿,并非城市主流媒体发展的必经之路”[8],对于地方主流媒体增强品牌效益而言,“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履行好治理职能,才是城市主流媒体变革的逻辑基础”[9],通过了解区域群众的具体需求,发挥主流媒体的政治影响力、社会公信力等优势,做好老百姓的区域生态服务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良好的品牌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地方主流媒体发展的机遇
(一)从社会价值看媒体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
1.提升平台服务能力,满足受众需求
美国学者梅尔文·德弗勒(M.L.Defleur)和鲍尔·洛基奇(Ball.Rokeach)曾从社会学角度解释了媒介依赖关系的形成,即媒介、受众、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10]。当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那么媒介在这个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对这个人的影响也越大。地方主流媒体作为区域内的权威媒体,被受众熟悉,其内容与产品的多样化、在地化,能够直接满足区域群众从基本生理需求到高层次精神需求的各个方面。
地方主流媒体通过技术的高效运用能够提升平台链接力,增强服务效能,满足受众需求:地方主流媒体以加强为民服务性为目标,加强与政府合作,通过搭建智能服务平台,搭建受众与政府的对话桥梁,受众可以反馈需求和寻找答案,政府部门也能及时收集社情民意,精准定位责任部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此外,技术赋能社会信息、数据收集,可帮助地方主流媒体利用算法技术垂直划分受众,全方位摸清受众需求,从而根据受众喜好开设家政、购物、娱乐、旅游等专业化服务平台,利用弹窗、欢迎动画、首页广告栏推荐等为其精准投放服务,供受众选择,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2.提升社会监督能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监督最直观、透明且广泛的方式之一,能够帮助受众清晰地了解社会治理的全过程,也能帮助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有学者指出,新闻媒体履行舆论监督功能是一个二阶行动,一阶是新闻媒体对舆论、舆情中所反映问题的捕捉;二阶是新闻媒体的公开报道,在引发舆论关注的同时对社会机制的有序运行起到监督作用[11]。在全媒体时代,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通过文字、视频反映社会问题,而是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运用新兴技术来提高信息补充的准确性以及正面引导舆论的能力。如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食品安全等受到受众广泛关注的领域,通过智媒平台完成信息收集,具体而言就是将全行业领域的信息集中于一个平台,类似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四川智媒云”,包含技术资源、数据资源和算法资源等[12];运用无人机侦察、穿戴式针孔摄像机等新兴技术手段辅助完成证据收集,获得真实直观的线索,推动政府、企业等方面解决问题,以此来增强监督效果,推动社会进步。
(二)从经济价值看媒体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
1.提高新闻资源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
技术进步必然会带来生产效率的跃升,地方主流媒体通过积极探索新技术使用,能够减少新闻生产的繁复程序,实现简单消息快速收集与发布,减少生产成本并提高输出效率。例如,天眼新闻客户端推出了两名数字员工“帮帮哥”和AI Tatiana。其中“帮帮哥”作为贵州省首个AI合成的新闻主持人,主持“天眼问政”栏目,以陈述新闻事实、正确引导受众价值观的形式,搭建起受众与政府、新闻媒体沟通的平台。对于地方主流媒体而言,AI主持人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采集、编辑、分发效率,提升了新闻生产效能。而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从业者,因为具有独特的审美、创意、看法,可以转变为更具沟通性色彩的“资源协调者。”[13]面临技术全面革新升级的机遇,智能化生产设备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新闻从业者原创能力和创意能力,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和数字素养,实现传播资源优势互补,降低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动主体,做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内容,增强传播力与影响力。
2.跨界融合程度加深,新兴业态延伸产业价值链
跨界融合从根本上而言,并不是说两个领域或者是多个领域的合作,而是通过新技术运用、新平台搭建,集合产业领域的科技、人才、资源等要素,催生新业态,实现产业链延伸。产业链的延伸对行业发展的直接影响之一便是新兴业态逐渐层出,比如数字广告、短视频电商、内容付费、定制化服务等。对于新闻媒体而言,通过多行业跨界融合,能够加深其与相关行业的合作,找到媒体与行业领域的多元合作方向。例如,《贵州教育报》通过积极融合“媒体+教育+文旅”,开发研学业务,在探索新的教育方式的同时,找到文旅发展新的交叉点,实现经济效益提升。又如,2024年,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将“视频+”业务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将相关工作的开展以及收入利润作为经营部门的重要考核标准,获得新的盈利增长点。
综上,新兴业态不仅能够丰富媒体行业的盈利模式,还能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带动广告业、公关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经济增长,使媒体行业发展迎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语
“中国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们有这个底气和信心。”[14]202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内外高度关注的中国经济形势问题给予了清晰而有力的回答。媒体行业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缺的一环,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塑造中国良好的大国形象提供助力,而地方主流媒体更应该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机会,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品牌塑造与服务能力提升方CqLfIYiXFwYFNea0keJeyg==面下功夫,不断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传媒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生产力基础,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EB/OL].(2023-09-08)[2024-04-16].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3032.htm.
[2]刘姜枫,黄汝南.新质生产力全解[EB/OL].(2024-03-16)[2024-04-16].https://mp.weixin.qq.com/s/xYfWuF7iXy0KvYeWjWQYAA.
[3]中国新闻网.新闻传播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原来是TA[EB/OL].(2024-03-26)[2024-03-26].https://
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9163483hcyxqnrdf.
shtml.
[4]央广网.2023年十大数字科技前沿应用趋势[EB/OL].(2022-12-17)[2024-04-26].http://travel.cnr.cn/jjpd/gdxw/20221217/t20221217_526097764.shtml.
[5]人民网研究院课题组.2023年媒体融合发展观察报告[J].传媒,2024(8):29-32.
[6]王禹洁.推动全媒体人才培养的三重向度[J].理论导报,2023(5):47.
[7]王勇.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内涵与关键原则[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4:81.
[8] [9]熊忠辉,冯雪.区域生态服务商:城市主流媒体的发展转向:基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考察[J].传媒观察,2022(9):34-41.
[10][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M].杜力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339-394.
[11]王辰瑶,张雨龙.全媒体传播体系下的舆论监督报道:规范、功能与“解困”[J].青年记者,2024 (4):28-35.
[12]徐莉莎,董晓尚.培育主流媒体新质生产力,探索打造智媒体新样本:四川智媒云上线[N].四川日报,2024-03-01(04).
[13]常江,罗雅琴.数字新闻与开放生产:从实践创新到理念革新[J].传媒观察,2023(10):5-15.
[14]中国政府网.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EB/OL].(2024-03-27)[2024-04-16].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
6941869.htm.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