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心育”实践
2024-11-07张洁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减”背景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其意义显而易见。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教师有必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策略等,如设定“可视化”的辅导目标、加强“互动性”过程设计、探寻“生长性”的评价设定等。心理健康教育,能助推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健全人格。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双减”背景;实践路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路径。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由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价值选择的多元性,再叠加一些非理性信息的侵入,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心理层面的诸多挑战,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党和国家层面出台的“双减”政策,能够从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方面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助力,相应的,让学生接受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用教师更为细致的教育努力,让学生的心理在“双减”背景下健康成长,进而收获“心育”的应有成效。
大量的心理教育实践经验表明,心育的成效,不是依靠心育者苦口婆心的安抚、说教得来的,而是依靠辅导者与被辅导者之间的一种“共情”“共鸣”“共振”获得的。换言之,只有当辅导者真正走入被辅导者的心灵,以心育心,才能让心育发挥出应有的成效。立足于“双减”背景,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心里的声音,从而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探寻一条对学生进行心育的有效路径。
一、目标设定:追寻“可视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它看不见、摸不着,不可以量化,因而显得比较模糊。正因为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教育。很多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心理不了解,或者辅导者在辅导时目标比较模糊,从而导致辅导没有精准的预设、没有有序的过程,辅导的随意性。由此,心理辅导成效甚微。
心理健康辅导,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在一个班级里,尽管学生都置身于相同的物质化的场域,但其心理往往是千差万别的。作为辅导者,不仅要认识、了解、把握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而且还要把握学生的具体心理教育学情。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作为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如,有学生比较内向,但自尊心比较强,情感比较脆弱;有学生比较外向、情感也比较丰富,等等。同时,在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心理也是不同的。如,在考试前夕,有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恐惧症”,会产生一种“焦虑情绪”“紧张心理”等,凡此种种,教师都应当有所了解。如,在学校社团活动报名的过程中,笔者作为班主任,发现班级上有许多学生明明有着某一方面的特长,却逃避相关的兴趣小组,而走向另一些看似有趣、好玩的兴趣小组。对于这样一些“心理抗拒”“逆反心理”等现象,笔者在班级开展了一次“特长汇报”,让班长将每名学生的特长记录下来,从而形成一个“体艺清单”。面对“体艺清单”,学生不再逃避,而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相关的社团。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借助“体艺清单”这样一个可视化载体,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安慰学生的心理,让学生面对相关活动不再逃避,敢于表现自己的特长,善于发展自己的特长,促进自己的全面协调发展。
在完成这一系列的教育后,笔者并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笔者认为,对于当前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回避自己的特长,却走向了另外一些“好玩”的兴趣,其中应该存在一些隐性规律,这些规律或许正反映了学生心灵深处更多的想法,把握学生的这些想法,也应当有助于心理教育的深入开展。本着这样的判断,笔者选择与这些学生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对话交流发现,学生之所以回避自己的特长,既有在自己特长领域内花时间过多而消耗兴趣和热情的缘故,同时也有这些特长原来并不是自身的兴趣指向,只是因为父母要求的缘故,尽管相对于同学而言,他们在这些特长方面有所展现,但这并不属于他们的兴趣指向。了解到这一点后,笔者也没有立即让学生选择回归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引导他们思考:在自己不太感兴趣但又确实表现出特长的这些领域,到底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实际上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同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也是疏导学生心理、引导学生理性认识成长过程的重要问题中的一个教育契机。
通过这样的问题思考与后续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能够在某些领域表现出特长,说明自己在这些方面具有他人难以企及的长处,这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优势,无论眼前是不是感兴趣,都需要重视并要努力保持;对于自己感兴趣但并没有表现出特长的领域,更多的应当是涉猎而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当然,最好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既感兴趣、同时又能够表现出特长……这些认识的形成,对于小学生而言殊为不易,但正是因为这种不易,才显得这样的教育卓有成效,是能够在优化学生认知与判断的基础上疏导学生的心理,是符合目标的心理教育。
综上所述,对于“双减”背景下的心理教育,目标设定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环节。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基于人本主义心理疗法,对学生的隐蔽心理地带进行悄然地疏导、按摩,转化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心理端倪。通过心理按摩,不断激发学生的心理动力,让学生作出积极的、建设性的选择。当学生接受了心理按摩并获得成长后,他们无论是看待自己的学习,还是看待自己的成长,都会表现出更加理性的态度与选择。此时即使是遇到学习中的所谓负担,也会因为心理上更加接受、兴趣上更加投入、成果上更加期待而表现出消解负担的想法,这就是落实“双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最好选择。显然,这与心理教育目标的确定及其可视化选择密切相关。
二、过程设计:追寻“互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十分注重咨询者与被咨询者、辅导者与被辅导者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对话与交往,是敞开心扉的对话与交往。在对话与交往过程中,拉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生成。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的生命解放。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咨询者与被咨询者应当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不带偏见地评判学生的想法和行为,而不能因为该生的某学科成绩好,就过度偏袒、包庇学生,对学生心理问题漠然不见。殊不知,这样只会害了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对学生的心理适时介入,是心理健康教师的应有使命。如,班级有一名学生小A,是一个聪明但调皮捣蛋而心理又比较脆弱的学生。他总是喜欢去招惹别人,甚至会有一些小恶作剧,但随后带来的总是班级其他学生的还击,结果就导致他“委屈”“哭鼻子”而告终。因此,小A总是不受其他学生欢迎。为此,笔者采用“叙事疗法”对小A进行心理按摩。在每一次“事故”后,笔者总是聆听小A 诉说,并引导小A站到别人立场感同身受。对小A的共情,让小A经常对笔者的敞开心扉,一种共情共振式地点头。如此,笔者的观点、意见以及建议,就这样悄然地走进小A的心灵。聆听小A的叙事,让笔者走进了该生的内心世界,洞察小A的心理。通过长期的互动交往,小A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不再搞恶作剧了,开始将心思放到学习上。于是,同学们也渐渐地接纳了他,他深度融入班集体中。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班主任或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要坚持预防为主、干预为辅的方针,坚持“以心育心”,努力提升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基。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隐藏着心理教育重要、根本的原则,就是与学生进行长期的互动。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长期;二是互动。前者表明了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坚持打持久战的思路,要与学生进行长期相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教育,这样才能用时间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保证;互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简单的单向灌输看似能够让学生接受某些观点,但客观上并不能让这些观点入脑入心,有时看似眼前有效果,但时间长了学生仍然会回到老路上。因此,真正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在长时间的互动中去追求应有的效果。如,上面案例中,“叙事聊法”看起来是一个专业概念,实际上就是跟学生保持长时间的联系,用“叙事”的方式保证与学生的互动,在倾听与疏导当中慢慢引导学生的心理成长方向向健康的方向回归。对于心理健康教师或班主任而言,都是重要的教育思路,都是在追求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长。
这些教育案例也说明,心理健康辅导,要秉持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坚持“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努力用自身的行动,切实关注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加强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设计,去润泽学生的心灵,疏导学生的心理,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将这些宏观理论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就是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用润物无声的方式确保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丰富的营养滋养自身心理的土壤。从落实“双减”的角度来看,当教师能够长时间陪伴并以互动的方式与其共同生长时,他们就会消解学习中形成的诸多负担感,“双减”的落实与心理健康成长就能够同时发生。
三、评价设定:追寻“生长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有目的、有计划,不仅要有预设,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价。如果说,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外部世界,那么,心理健康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关注自我的内心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面向学生心理成长的教师,一定要重视评价作用,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判断评价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心理暗示。尤其是要认识到,只有积极的、具有激励属性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走向健康,而一些与之背道而驰的评价甚至是批评性的、侮辱性的评价,则会将学生的心理发展引向积极的反面,这是值得高度警惕的。作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固然没有出现批评性、侮辱性的评价,但要防止好心办坏事,防止自己预设的好心成为学生尤其是心理敏感学生的反面情绪生成的根源。因此,在进行评价时一定要判断评价的内容与学生心理需要之间的关联,确保前者能够对后者起到促进作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驱动力。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心理评价,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发掘学生的认知、行为等闪光点,适当地赞美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驱力。在心理调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运动、音乐、美术、冥想等相关的感性化手段,创设心育场景,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进而展开柔性的心育活动。如,在针对考试压力的心理健康辅导后,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征压力对自己的影响。在互动、交流、反馈、评价时,有学生用“大树”来表示考试压力,压力是一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考试的土壤中。
评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评价不是为了证明、甄别,而是为了促进和发展。面向学生心理发展的评价应该是具有激励性的,应当是非判断性(即不是用简单的好或坏、是或非进行评价)的,评价让学生的心理更加积极,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评价的最基本原则。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功能和发展性功能,对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和疾病等进行疏导、调适、矫治。借助于评价的一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让学生的内心充满阳光、才能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在“双减”背景下,面对当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努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要让学生对自我的心理进行积极的调适,要致力于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性、协调性发展,也要让学生身心交互滋养,探寻疏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模式,从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健全人格,不断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赋能。
还需要关注的一点是,教师通过外在的努力让学生的心理变得更加健康,同时也要通过内在引导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调适能力。相比较而言,后者更加重要。尽管后者所需要的时间与精力可能更多,但这是能够让学生心理健康保持可持续的关键之举,因此教师也应当付出相应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378.
[2]席红杰.浅析小学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0).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