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环境”中让教育自然发生
2024-11-07何蓉
[摘 要]良好的教育样态是让教育自然而然地发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很多教师都在刻意营造教育氛围。但是,“刻意”进行的教育,无论怎么营造情境性教育氛围,与真实的生活场景都有一定的差距,儿童不一定能够自然而然地领悟和感受。但是,在自然环境及日常生活中实施的教育,一般都发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儿童能够在生活中记住师长的教诲,习得生活的经验,产生为了生活更加美好而探究的愿望。所以,为了提高教育效果,应该让“刻意”的教育自然一点,让教育在“自然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发生。
[关键词]教育;“自然环境”;教育情境
润物无声的教育,大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刻意地千叮咛万嘱咐,却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教育原理虽然人人皆知,但在现实中,很多时间及空间都被刻意的教育占满了,留给自然而然发生的教育时间及空间并不多。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教育”没有最大化地融入“自然环境”中,没有融入生活中。当教育与自然环境及生活距离较远时,限制了儿童的想象力,影响了儿童的认知发展。
一、“教育”未能最大化地融入“自然环境”的表现形式
“教育”与“自然环境”未能最大化地融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手操作:重教学设备的使用,轻“自然”场景的应用
很多知识是需要情境化教学的,因而,每所幼儿园都在实验器材上有着较高的投入,力求通过儿童亲手做实验,增强儿童对知识的感悟能力。近年来,很多幼儿园都在加大数字教育平台,力求让儿童在虚拟的数字场景中感受身临其境的教学场景,从而将概念性的静态知识激活。与重视教学器材使用形成对比的是,对日常生活场景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利用不足。教学器材无论多么先进,数字教育平台的仿真效果无论多高,其教育效果与真实的自然情境都存在差距。
(二)思维活动:用“自然环境”触碰灵感的空间不足
学习是需要灵感的,灵感从哪里来?很多教师常用的方法是用教学情境设计、文本、例子、教具等为媒介,触碰学生学习的灵感。但是,教室里的灵感激发存在局限,每个儿童灵感被激活对情境的需求也不一样。以语言教学为例,几乎每个儿童都口述过“春天”,在用语言表达春天时,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用优美的词句、图片、视频等激发儿童对春天的想象,部分儿童也能讲出美丽的“春天”。如果把语言课堂搬到“大自然”里,让儿童在春天里看一看、闻一闻,真实感知后更容易说出绽放的春天。
(三)品德教育:重文本说教轻“自然环境”里的感悟
以对幼儿的品德教育为例,热爱生命、热爱环境,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是以概念讲述的方式,告诉儿童应该如何去“热爱”,儿童记住了概念性的条条框框,但却不一定能够转化为“热爱”的道德行为。如果在自然环境中上这一课就不一样了,儿童面对鲜活的生命、面对美丽的家园、面对浩瀚的自然,不仅容易产生爱的情感,还容易形成保护及建设的意识,还会在与大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探秘自然万物的动力。
(四)劳动教育:坐在教室里上劳动课
劳动教育很重要,这一共识已经形成了。但是,劳动教育如何开展?可供借鉴的经验却不是很多。受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的影响,儿童劳动的机会少了很多,如果仅是局限在幼儿园内,坐在教室里,劳动的机会就更少了,甚至会出现对着电脑屏幕上劳动课的情形。如果在自然环境中上劳动课,就有了更多劳动的机会,如,路上有垃圾,儿童能够自觉捡起。很多细微之举,就是劳动教育的目的所在。
二、教育与“自然环境”融合不高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教育”与“自然环境”未能充分融合,对教育效果的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影响儿童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各种想不清楚的问题,当教育不能与自然环境充分融合时,儿童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教室里上课,固守一个空间的学习样态制约了很多儿童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抑制了儿童学习灵感的获得。长期处在这样的学习样态,遇到想不明白的问题时,会缺少激活思维的外部诱因,不仅影响学习效果,还易产生不愿意动脑筋的儿童。
(二)影响儿童对时间的生命体验
在对时间的感知上,很多儿童感慨玩的时候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学习时日子过得很慢。以大班的集中教育活动30分钟为例,30分钟不算短,但也不算长。可是有些儿童却感到30分钟很长。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集中教育过程是刻意的,时间过得很慢。节假日去公园里走一走、去运动场活动活动,就不一样了,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当儿童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觉时间过得很慢时,大多不会有太好的体验效果;当儿童在自然环境里感到时间过得很快时,就是一段美丽的日子。所以,从生命体验角度而言,将教育与自然环境融合,很有必要。
(三)制约儿童“感知能力”的养成
人的感知能力包括听觉、嗅觉、味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六个方面,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真实的自然环境。以视觉能力培养为例,不同的人观看同样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知及联想,而不同的感知及联想又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想象,而不同的想象会形成不同的生活质量。在培养儿童视觉能力的过程中,如果较少地在真实的自然环境里开展教育活动,儿童能看到的东西很有限,对儿童视觉能力的培养会造成很大的制约。
(四)影响对儿童教育的实施
很多教师都感慨,不停地对儿童说教,教育效果不一定明显;但在生活的大课堂上,有时只需点到为止,甚至无需点拨,儿童也能悟出道理。如,我们不停地告诉儿童要爱护动物,不一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若能营造一个儿童和各类小动物和谐共处的自然环境,让儿童置身这个环境中找到兴趣、找到乐趣、找到存在感,儿童在这个环境里有事可做,就能发现自己的价值,自然就会将兴趣点转向实实在在的生活。
(五)制约儿童的情感养成
整天在校园里进行集中教育活动,势必产生很多重复性内容,最终的结果是:儿童对新事物的兴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越来越弱,心灵和个性受到制约,难以养成完整的人格和健全的情感。如果教育与自然环境充分融合,学习的面宽了,重复性学习自然就减少了,不仅能让儿童学到丰富的知识,还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儿童发现更多可能。
三、如何在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中实施教育
儿童的受教育过程,是在日复一日地学习与生活中积累经验、学到新东西、强大自己的身体及精神。要实现这一目的,仅靠“书斋”里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不断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把教育融入“自然环境”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重视“自然环境”让教育返璞归真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把他翻过来说:“生活即教育。”虽然两种说法略有不同,但道理是一致的,即:不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方式,教育必须要同生活相连。脱离了真实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教育就会变得功利,就容易把受教育者当成形而下的机器一样操控没有自主意识的对象,就容易背离教育本真。但是,当教育能够更多地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时,与生活发生联系时,会极大地减少功利教育的发生,有助于教育的返璞归真。
(二)在“自然环境”中将道德品质教育外化于行
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讲台上教师的语重心长,但更多的是自然环境的潜移默化,而潜移默化产生的道德行为影响远大于语重心长的教诲。如,我们不厌其烦地教导儿童要遵守社会规则,用很多理论上的道理讲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但是,社会规则是用在社会实践中,是通过自然环境下的大事小情践行的。当儿童的生活局限在家与幼儿园两点一线狭小空间范围时,儿童较少体会到真实的社会生活,头脑中记下来的理论上的社会规则不一定能在实践中运用,这样的道德品质教育就显得很空洞。如果将道德品质教育放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道德品质教育是具体的。
(三)“自然环境”对课程实施的重要性
大自然中的教育要素特别多,课堂融入大自然对教育实施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自然是儿童课程的活教材
从课程角度,一切课程知识都与大自然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因而,大自然中一切皆为课程;从课程资源角度,大自然能够孕育万物,自然能为教育提供无限的资源供给;从教学场域角度,大自然是一间没有框架、不加修饰、多功能、最美妙的教室;从育人角度,少年儿童在真实的世界里,不仅能够打开认知,还能激发想象力,从而发现生命的真谛;从玩耍角度看,大自然里可玩的东西无穷无尽,是儿童最好的游乐场。因而,把大自然作为一本活教材及一间多功能教室,让儿童在大自然中体验、学习及成长。
2.真实的自然环境极易触碰到儿童的学习灵感
很多学习是需要灵感的,灵感在哪里?从哪里来?这是很多教师及学生关心的问题,因而,教师在教学情境设计上针对学习灵感的激发上下功夫。但是,人为地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总是有局限的,每个儿童对情境的需求也不一样。再以让儿童讲述“春天”为例,要想口述美丽的春天,必须要对春天有足够的了解与想象,在讲述前,把课堂搬到开满梨花、桃花的果园里,让儿童身临其境地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有了真实的感知后,更容易写出绽放的春天。
3.自然环境能够让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通透
课堂中的知识都是书本上的知识,要想把书本知识学好,离不开在自然环境中的观察及体验。如果忽视自然环境对学习书本知识的重要性,就只能靠死记硬背,而死记硬背的知识较难转化成人的认知。当把学习融入自然环境里,将课堂向大自然延伸,情况就不一样了。让儿童在大自然中观察与实验,会让很多理论知识变得通透,不仅能提升儿童的学习效果及学习品质,还能丰富儿童的生活体验。
(四)自然环境能让“静态知识”生成“动态意义”
书本上的知识大多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学习者能够学到概念及原理,但不一定能够使之转化成生命成长。要想让“静态知识”助力儿童的生命成长,必须赋予知识“动态意义”,让知识“活”起来。
1.实验设备及数字平台的局限性
如何将书本上“静态知识”激活?每所学校及幼儿园都在积极探讨。如,加大实验室建设,通过丰富的实验增加儿童的动手操作机会,以此增强儿童对书本上理论知识的感悟能力。在信息化、数字化背景下,很多学校及幼儿园都在加大数字平台建设,力求让儿童能够在虚拟的数字场景中身临其境,产生真实的学习体验。但是,无论试验设备多么先进,无论数字平台仿真效果有多高,都有局限性,与真实情景存在不小的距离。
2.有动态意义的知识才对儿童有用
有用,才是让儿童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如果在书本里学到的静态知识产生不了有用的动态意义,儿童知道了很多概念和原理,但却不一定能将概念和原理转化成认知及精神力量,记住的概念和原理难以成为打开未知的钥匙,这样的知识是无趣的,对儿童的生命成长也产生不了多少作用。要想让学到的知识有用,需把静态知识中的动态意义激活,而激活静态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最大化地让学习在自然环境中进行。
(五)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做得更优秀
做得更好做得更优秀是儿童理想教育的重要追求,教师要通过言语引导儿童向优秀人物学习,但要问儿童长大了想干什么时,很多儿童不一定能说得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儿童受到的理想教育是在课堂中进行的,是缺乏现实载体的老师说儿童听。当把理想教育装在生活中,儿童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看到百姓的日常生活,自然就会联想自己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与生活融合的理想教育,才是真实的。
(六)在“自然环境”里让素质教育开花结果
任何一所幼儿园都十分重视素质教育,都在积极探讨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途径及方法,一系列活动及课程的开展,对儿童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各种计划内的活动及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吗?实施素质教育的抓手是什么?很多教师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人的素质需要通过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去培养,更需要在日子里慢慢涵养。离开了自然环境,仅靠幼儿园的课堂及课程,是缺少抓手的素质教育,只有在自然环境中日积月累,才能真正涵养素质,才能让素质教育走深走实。
教育与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促进的。让教育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不仅能让教育自然而然地发生,也能让生活在教育的影响与感召下越过越有滋味。
参考文献:
[1]郑晓婷.走出课堂,才能感知生命的奥妙[J].教育家2023(31):18.
[2]李文静.来自大自然的灵感[J].科学大众(小学版),2024(3):35.
[3]姜天垚.走,去探索大自然[J].光明少年,2024(3):28.
[4]万金,周茜.生态园里的“活教育”实践路径探索[J].早期教育,2024(13):10.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