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协同育人可视化分析*

2024-11-07郭贵春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8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可视化

[摘 要]“协同育人”是一项涉及多领域、多学科,交叉联系的复杂性系统工程,涉及政府、高校、企业等多个主体,研究领域涵盖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实践教育、劳动教育等多个方面,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中国协同育人领域近十年的研究状况展开分析并生成可视化图谱,为掌握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规律并对未来科研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协同育人”;可视化;全新育人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完善就业与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实施‘2011计划’,加强协同育人。”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不断提高,高校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传授的单一功能。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健全大学生人格,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成为当今高等院校人才培育的重要属性。高校需要借助协同育人理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全面发展水平。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中国协同育人领域近十年的研究热点开展可视化分析,归纳总结该领域相关影响因子及发展趋势,为高校未来人才培育模式探寻和多元协同合作途径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为了便于对中国协同育人研究领域形成清晰连续的认识,本文选取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协同育人文献研究领域展开可视化分析。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中国知网(CNKI),设置检索条件为“主题=协同育人”,检索范围为期刊文章,来源类别限制为北大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时间范围截止至2023年12月,剔除会议记录、经验推广、书评等相关性较低的条目,共得到495篇符合研究需要的有效样本。最终,将检索结果整理和转码,以“Refworks”格式导出,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可视化图谱。

二、研究结果

(一)文献数量增长趋势:高峰期特征明显

本研究对 2012-2023年间中国协同育人领域的相关期刊文献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出文献数量随时间增长的Price's curve(图1),结果显示,第一篇以“协同育人”为主题的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发表于2012年6月5日。2012年至2013年,曲线呈现出数量不稳定、难以用数学公式表达形态,说明在此期间相关理论的研究开始起步,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重视,研究尚处于萌芽期。2014年、2017年、2021年这三个时间节点前后,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呈现较快增长,曲线增长率明显升高,说明该时间为协同育人相关研究发展的关键节点,究其原因,主要由于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从完善基本制度入手,加快形成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到:“实施好产教融合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切实把办学真正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几次重要会议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等相关内容给了政策性指导意见,协同育人研究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文献发文量期刊分布:核心区期刊占比较高

本研究涉及495篇期刊文献分布于134份期刊上。根据布拉福德的科学文献分布定律,核心期刊区数量计算公式为r0=2ln(eE*Y),其中r0为核心区期刊数目,E为欧拉系数0.5772,Y为刊文量最大期刊的文章数量,代入样本数据得到“协同育人”主题学术论文的核心区期刊数量r0=10,即刊文量前10位的期刊属于核心区期刊。数据表明,协同育人主题文献的发表情况较为集中,核心区期刊共刊登263篇,占样本文献总数的53.1%。其中,排名靠前的《中学政治教育参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直接与高校思政工作相关,说明目前相关理论研究涉及领域还较为狭窄;排名较为靠前的《教育与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均与职业教育相关,显示出协同育人理论研究与职业教育有较高的关联性,需重点关注和深入挖掘。

(三)作者发文量分析:核心作者占比较低

根据统计结果,本研究的495个样本文献共涉及作者304人次,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发文2篇。根据Price Law计算公式N≈0.749√(nmax),nmax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发文数,N为最低要求的发文量。计算得到 N≈1.06,即发文量≥2 的作者为协同育人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核心作者发文量占比6.67% ,不足一成。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协同育人领域的相关研究还停留于表面,缺乏较为持续深入的研究。

由CiteSpace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可知,Network:N(节点数)=249,E(连线数)=84,Density(密度)=0.0027。数据表明,协同育人作者合作网络密度较低,该领域学者研究大多处于单打独斗阶段,部分学者存在一定的交流,但不够紧密,缺乏密切合作和广泛交流,多领域跨学科交叉协作也尚显不足,核心作者研究领域多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缺乏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推动学术创新和跨学科交叉思维发展的创新精神。

(四)关键词频数与中心度:多领域协同配合

关键词图谱是可视化研究的一项重要指标,关键词的频数和中心度能够准确反映学界对于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数据样本进行分析,绘制出“协同育人”研究关键词图谱(图2)以及关键词频数中心度排序表(表1)。

关键词频数中心度排序表显示,在数据库文献中“协同育人”频数331次,中心度0.67,数据值最高,占据核心地位,进一步验证了样本数据与研究内容的高度契合。

通过关键词图谱中连线密度和关键词中心度分析可知,与协同育人理论联系紧密的关键词都处于该领域的关键位置,如“协同育人”开展的重要方式“课程思政”“思政教育”“思政课程”合计出现98次;“协同育人”重要的实践方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协同育人”等关键词出现频数总计90次。

“协同育人”开展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高校”等关键词共出现40次。此外,“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等关键词,排名也较为靠前,表明“协同育人”理论研究正逐步向高技术,多元化方向发展,也正与多个学科产生交叉联系,进一步表明“协同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领域、跨学科、全方位地协调配合。

(五)研究热点演进:政策助推效果明显

本文借助CiteSpace生成高频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如图3),清晰反映了中国协同育人理论研究的热点演进情况。图谱显示,从2012年至2023年,年度高频词主要包括协同育人、课程思政、高校、产教融合、实践教育、创新创业、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新工科等。

2012-2013年,“协同育人”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较少。这一时期的研究范围局限于高校培养模式,主要针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工作,重点提及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大内容。对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实践教育涉及较少,研究领域单一,适用范围狭窄。

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会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从完善基本制度入手,加快形成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完善就业与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实施2011计划,加强协同育人。”这次会议为高校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协同育人领域的相关研究也随之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出现了“校企合作”“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产学研”“实践教学”等新兴关键词,反映出教育部相关政策对于该领域研究的助推作用。自此协同育人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相互融合促进,成了新的研究热点。研究方向也朝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学研、创新创业等实践相结合的教育领域发展,提出了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段时间里,协同育人理论开始与更多学科产生联系,并且进入探索实践阶段。

2018年之后,出现了“职业教育”“新工科”等关键词,为协同育人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通过 CiteSpace 软件分析运算,对协同育人研究领域关键词形成聚类,共凸显出7个聚类,包括:协同育人、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家庭教育、高校、校企协同、产学研。聚类关键词具有相同属性,有助于反映细分领域的研究进展,对协同育人的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形成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

(六)关键词突现的趋势:研究重点不断更迭

本文借助CiteSpace对文献样本数据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得到关键词突现强度表(见表2)。分析结果显示,2012年至2023年,协同育人研究重点在不断发生变化和更迭。最早显现的关键词为“校企协同”和“高职”,集中显现于2014-2016年,突现强度(Strength)分别为1.13和1.07。说明协同育人理念在高职院校实施较早,是高职院校培育模式和企业人才需求两者有机结合的一次尝试,力求在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之间搭建有效沟通。

2015-2016年,协同育人研究领域逐步朝着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方向发展,此段时间出现了“协同创新”和“科教结合”两大关键词,突现强度也升高到2.1~2.83,说明这段时间学界对于协同育人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借助科学技术方式创新探索阶段,更注教育手段研究。

从2017年开始,关键词“校企协同”演化为 “校企合作”且呈现出显著发展趋势,强度为4.06,成为协同育人领域强度最高的关键词。说明协同育人研究已经逐步从学校教育转向实践教育相结合模式,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呈现出合作培育新模式。这也与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的“实施好产教融合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切实把办学真正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这一精神得到了印证。

2020年之后,协同育人领域出现“劳动教育”“新工科”等新兴关键词,表明“协同育人”朝着全新育人方向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实践教育模式,也预示着未来协同育人的发展趋势。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近十年中国协同育人研究领域展开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文献集中性较高。协同育人领域的研究成果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性,核心区期刊数量较少,且集中于思政教育、职业教育领域。第二,学者钻研度不足。核心作者发文量较低,占比不足7%,且仅有少数作者会以相同主题再次发表论文,说明该领域研究尚停留在表层探索,缺少长期、深入的钻研和挖掘,多领域多学科间的合作研究也呈现出明显的不足。第三,政策关联度较强。中国协同育人研究领域文献数量与国家的会议精神和相关政策呈现出极强的关联性,相关政策对于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起到极强的指导性作用。

近年来,协同育人领域研究热点不断更迭,出现产学合作、劳动教育、新工科等关键词,“协同育人”已朝着全新育人方向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教育模式,为未来该研究方向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价值。

(二)研究建议

协同育人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联系的复杂性系统工程,涉及政府、高校、企业等多个主体,研究领域涵盖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实践教育,劳动教育等多个方面,研究内容从前期的思政教育发展到创新创业教育、立德树人、新工科等不断细化、完善。未来,研究者应当充分利用多元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挖掘“协同育人”的理论内涵,与不同学科进行交叉分析,开拓“协同育人”落地实施新路径,切实有效帮助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效果。协同育人研究与国家政策、会议精神等因素呈现出较强相关性,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对于理论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学习会议内容,把握会议精神有助于指导科研方向、推动国际合作,鼓励资源投入,助力成果产出,引导相关单位更好地对接国家战略和发展需求,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倪漫,王文浩.职业院校校企双元育人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24,45(2).

[2]游德升.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研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3).

[3]李俊峰.应用型大学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样态与实践[J].江苏高教,2023(11).

[4]张雷.“大思政课”视域下协同育人机制创新[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10).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可视化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思维可视化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