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读书的老师才能把书教好
2024-11-07张利吴维煊
一名畅游书海的教师与读书不多的教师,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读书不多的教师经过认真的备课及讲课,能够从知识层面把课讲好,让学生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成绩,但上出的课不一定能让学生在“智识”上受益。而博览群书的教师就不一样了,由于阅读量大、知识面宽,在授课时不会只盯着考试与分数,他们能够从多个视角解读某一知识点,把抽象的知识讲得活灵活现,让学生站在知识的前沿思考问题。由于博览群书的教师能够跳出知识讲知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样的课对学生长远发展而言很受益。
教师,不仅是学生求学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存在的人物,还应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成长导师。如何让自己成为能够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成长导师?其重要途径是爱上读书、读好书,让自己成为博览群书的教师,然后再用读书反哺教学,上出使学生受益的课。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方面,身为教师必须博览。教师都很重视阅读,但部分教师的阅读面却很狭窄,将阅读重点放在专业阅读上,没有做到博览群书。当阅读面狭窄时,不仅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发展,也限制了教育教学格局的扩大。所以,在阅读时除了读专业书籍,还要多读点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学等方面的书籍,不仅要读有用的书,还要读点“无用”的书。读书面宽了,思维就开阔了,眼界就打开了,就能把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及学科理念挖掘出来,这样的课才能让学生喜欢。
另一方面,读书时不要泛读。有的教师一个晚上能读一本大部头书籍,一年有上百本书籍的阅读量。严格来说,这样的阅读速度只能做到泛读,无法做到精读。虽说泛读也是一种阅读方式,但阅读的价值更多是在精读上呈现。对于好的书籍,一定要让自己沉下心来,一字一句地读,一边读一边思考,并养成划重点、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寓意,悟出作品的思想与哲理,才能让自己具备旁征博引的教学能力。
书读多了,用阅读反哺教学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以语文课为例,听不懂语文课的学生极少,但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却不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部分语文教师读书不多,只能将教学重点放在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上,课堂缺少语文味。而读书多的教师能够从文学视角解读课文,让学生在推荐的阅读书籍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学生跟着博览群书的教师能够学到真正的语文,这样的课怎能不让学生着迷呢?
读书多的教师与读书不多的教师,表面上看是阅读量的差距,实则是职业生涯中方方面面的差距。热爱读书、博览群书,在读书中讲出让学生着迷的课,在读书中带领学生走向教育远方,应成为教师应有的职业发展样态。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