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链融通”的新农科产教深度融合实践探索
2024-11-06应巧艳
摘要: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之间关系还未完全理顺,存在对接不够紧密、同步不到位、匹配不理想等问题,在机制创新的基础上,通过政校企村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库、共建人才库和产教融合园可以有效解决新农科建设中五链融通中的问题。
关键词:新农科;五链融通;机制;模式
自2018年教育部提出加快建设发展“新农科”的要求,2019年“安吉共识”从宏观上提出了我国新农科建设的使命,同年,“北大仓行动”从中观上提出新农科建设的新措施,“北京指南”则从微观层面提出实施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方案,“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亦被称为新农科建设的“三部曲”。新农科建设,对产教融合深度的要求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渐迫切,然而,乡村振兴下的产教融合环境、机制尚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即“五链”)融通的内在机理和促进产教融合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与优化,进而促进“产业、科技、人才”三轮驱动乡村振兴,加快乡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升级。
一、新农科建设“五链融通”的基本内涵
建设“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的“新农科”背景下的“五链融通”指的是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的融会贯通,通过打造一支由“校内专业教师+企业导师+村官”构成的导师队伍,将涉农产业链中的研发技术、项目创新、农业、农村、农民需求等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服务三农为主旨优化涉农专业产业链,培养具备双创意识和精神人才的创新链和人才链,促进五链从对接到渗透再到融通的机制构建[1]。发挥政、校、行、企、村多元主体协同作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多赢,共同发展。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在“新农科”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通过五链交叉融合,对促进教学、科研和产业融合度有大幅提升,进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五链关联性现状分析
“新农科”建设战略的提出,迫使高等涉农教育尤其是涉农职业教育必须走融合、协同多元的发展道路,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涉农职业院校在“新农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融合的痛点和难点,开展教育发展改革,还需要诸多探索和实践。纵观当前涉农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
(一)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不紧密
教育链如何实现与产业链有机融合发展是“五链融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教育应该及时对接甚至是能适当预测产业发展趋势,掌握产业发展需求,涉农专业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各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时以深刻把握农业产业发展方向为根本遵循[2]。但现实情况是,院校与农业产业链的对接往往不够紧密,两者在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和壁垒,学生难以真正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同步不到位
人才是产业发展和创新的第一资源,只有拥有足量的优质人才,产业的发展创新才有了实现的可能,因此人才链也就成了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牛鼻子,以人才链为总牵引,可以更好地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高层次人才围绕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对产业链和创新链进行技术研发。然而,由于涉农专业的就业面相对较为狭窄,许多高素质人才在毕业后选择离开农业领域。导致涉农专业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当前人才链和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间尚未做到同步发展,无法做到与企业目标导向完全一致,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创新能力不足:涉农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实际上,许多学校在这方面投入的资源和精力相对较少,这可能导致学生在创新方面缺乏足够的支持和引导,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
(三)创新链对产业链支撑作用不够明显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是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融合的基本路径,然而农业生产领域,创新链支撑产业链的作用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新农科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周期长等原因造成市场上缺乏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农产品的口感、品质等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其次,新农科建设需要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但是农业科研缺乏有效的科研平台、工作环境艰苦、薪酬相对较低等原因,使农业科技从业者数量不足,同时还可能存在部分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实践经验,新农科的科技成果无法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得到有效应用和推广。最后,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未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农业产业链不完整,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无法应用,也是造成创新链无法支撑产业链的重要原因。
(四)服务链与教育链、产业链匹配不理想
供需双向奔赴是高校和企业之间理想的服务关系,双方相互供给各取所需,一方面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场所和真实项目,解决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解决企业技术瓶颈。具体到涉农专业,在与涉农企业、乡村合作中可以通过技术服务和农民培训等多种合作方式提供有效服务。但是当前高校教师由于不重视校内考核以及缺乏实践经验等原因,服务企业成效并不明显,影响了涉农企业、村民对专业的信任;而企业从追求效益的角度出发也无法低效度地持久接纳学生实习实训和为高校提供师资。导致服务链与产业链间的服务尚未达到理想的匹配程度。
三、新农科建设“五链融通”机制构建
(一)政府赋能政策补链
近年来,产教融合在国家宏观层面出台了多方面的政策、制度等,高校、学界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讨论,但是从各地的产教融合实施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出现火爆的场面,尤其是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涉农专业的产教融合更是受到产业特点、学生就业认知等限制,五链之间仅仅存在弱链接的状态。产业链无法有效支持教育链,教育链亦无法高效赋能人才链,与惠农政策不完善以及地方性法律法规的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涉农企业面临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技术滞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急需各级政府围绕头部企业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之间的断点与堵点,为农业企业提供人才支持。这就需要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为头部企业与高校之间补齐中观层面的产教融合政策短板,使教育链和产业链实现密切对接。
(二)价值导向收益强链
当前产教融合中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一头热的现象依然存在,企业对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未达到有关部门的预期。众所周知,企业生产、运营、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更高的利润,产教融合中教育链并不是企业运营的核心,在教育链上的投入无法确保其盈利,故此也就不难理解其被动的态度。在对涉农企业的调研中发现,对于接纳实习实训的热情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的投入与学生的产出之间存在不平衡的现状,初入职场的学生产出比较低,院校对企业实习经费的投入微乎其微,这与企业盈利的目标相违背,自然也就失去了积极性。这就需要校企双方基于价值链理论共同制定一套收益转化协议,可以考虑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由财政部门直接将实习实训经费划拨给紧密合作企业,以促进企业对教育链的投入热情,进而达到强链效果。
(三)产教协同服务稳链
根据2021年《中国职业分类大典》我国的农、林、牧、渔大类下设6个职业中类和55个职业岗位,涉农专业的产教融合服务也将更加细化。职业院校与涉农企业之间的课程结构、师资配备、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完善,为了进一步稳固教育链和产业链之间的服务链,可以经由校企协商成立产教协同服务企业。产教协同服务企业可以由教育技术服务企业转型而来,也可以由涉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独立发展而来,并借助其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专业化的服务,将产业的先进技术、应用场景,通过专业化的知识植入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中,与职业院校共建共享实训工厂、教学资源库、师资库等。使院校和企业成为价值链上的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实现稳链效果。
(四)产教园区共建固链
传统的产教融合主要由职业院校与企业两大主体自主进行,企业与院校之间虽有合作对接,但是处于松散型状态,两者间既缺乏政府的统筹协调,又缺乏资源及时空结合等优势,不利于产教深度融合可持续发展。建立产教融合园区有利于政府对教育、科技、产业、人才进行“四位一体”高效统筹,科学部署,通过产业融合园区的载体,院校为企业创新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和人才支持,企业则为院校提供设备、资金、技术等保障,形成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产教科融合“新生态”,打通产业和人才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之间融合协调发展[4]。
在农业产教融合园区内,政府、企业、院校之间相互依存,政府通过惠农政策吸引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则通过借助职业院校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提升其研发能力和员工素质;职业院校通过利用园区内合作企业的生产车间、温室大棚、仪器设备以及技术人员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产教融合园区的建设能带来政府、企业、院校“三赢”的局面。通过产教融合园区建设,能进一步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的高度融合和协同发展,达到固链目标。
四、新农科建设“五链融通”新模式
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和服务链的融通,除了机制上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做到补链、强链、稳链和固链之外,在模式上也需要不断探索,在新农科建设中除了发挥政府、院校、行业、农业企业的主体作用之外,还需要充分考虑乡村的实际需求,并将其纳入五链融通的主体队伍,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中做到集中发力、精准融合。
(一)政校企村合作共建“新农科”教学资源库,教育链对接产业链
在《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引下,台州市相继出台《台州市职技融通改革实施方案》《台州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台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2024年1月实施),成立台州市乡村振兴研究院,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牵头成立台州市现代农业产教联盟,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政校企村深度合作,在充分分析政策红利的基础上,职业院校与企业根据行业发展动态以及企业、乡村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在线课程及相应标准等教学资源,为精准培养“新农人”,建设“新农科”提供教学资源支撑。
(二)政校企村合作共建“新农科”建设人才库,人才链同步产业链创新链
台州市助力“新农科”建设建立产教协同育人平台,成立职业教育与产业研究院、产教融合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50余个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工作室和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5]。
通过政校企村深度合作,高校与乡村、农业企业共同组建“新农科”建设所需人才库[6]。由高校通过筛选相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旅游、乡村治理等各个领域的教师与乡村、农业企业的负责人、行业专业共同组建人才库,形成一支稳定的“双师”队伍,共同开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共谋乡村发展之路[7]。
(三)政校企村合作共建“新农科”产教园区,服务链匹配教育链产业链
通过合理利用乡村土地资源结合乡村产业,政校企村共建农业产教园区,企业在惠农政策的吸引下进入园区,在智慧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改善传统农业效率和收入双低的劣势,促进农业现代化和自动化,既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又提高农民收入[8]。在与职业院校合作中,企业可以直接接纳职业院校的IR44h3f6akNERwMMB/6VoyWlB6u27WNWxoa7mkD1TiY=学生作为学徒和准员工从事基础性岗位工作,职业院校将课程开进企业车间、智能温室,将企业生产过程作为教学素材开展授课,教师在园区内一方面进行课程授课和管理学生,同时作为智力支持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还可以利用企业的现代科学技术平台开展科研工作。实现企业、院校、乡村之间的稳固的服务链,使服务链与教育链和产业链相匹配。
(四)政校企村合作共建“新农科”科研平台,创新链支撑产业链人才链
通过整合政校企村的科研资源,共建“新农科”科研平台,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和创新,能有效地支撑产业链人才链,产生正效益。台州市政府鼓励职业院校与先进实体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合作共建科研平台,通过合作共建打通校企技术、人才壁垒。首先,政校企村共同整合技术、资金、人才、设备、土地等科研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效率和效益。其次,政校企村共同开展科技创新,特别是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力量,针对农业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升级。最后,政校企村共建“新农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对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专利转让等方式实施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予以一定的补助,真正使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和人才链。
参考文献:
[1]蒋军成,陈显友.乡村振兴战略下创新人才成长的“五链”融合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1(3):4551.
[2]劳赐铭.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困境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2(10):5965.
[3]张庆民,顾玉萍.链接与协同:产教融合“四链”有机衔接的内在逻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4):4855.
[4]聂强,聂蕊.园区模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3(7):103108.
[5]黄人川.全力打造市域职业教育助力共富先行的“台州样板”[Z/OL].20230510.http://jyj.zjtz.gov.cn/art/2023/5/10/art_1229046859_58917793.html.
[6]臧金梅.新基建背景下“四方协同、五链贯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六新”模式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1(10):119121.
[7]刘锴栋,刘爽,刘晚苟,等.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学刊,2023(7):129132.
[8]刘国花,庞敏.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0(9):9799.
作者简介:应巧艳(1974—),女,汉族,浙江台州人,硕士,高级职称,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