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高四新”蓝图下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2024-11-06唐栋李毅蒋中明隆院男

科技风 2024年30期

摘要:针对“三高四新”蓝图对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旨在优化课程体系、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和建立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深入分析了“三高四新”战略对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的策略。聚焦于行业需求和其他高校的优秀实践,以优化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着眼于校内外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试点和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优化课程体系、尝试案例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的框架。未来的研究将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持和更深入的合作,以进一步完善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三高四新”蓝图;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实践创新能力

1概述

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在于满足特定社会行业和职业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及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该领域已有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改革需要强调体制机制的革新和招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强化产业与教育融合,着重提升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而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则通过科教融合战略来提高其知识创新能力。这意味着,培养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技术人才将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方向[1]。

随着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也相应地调整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向。郑州大学积极响应黄河国家战略,从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专业结构、基地搭建、基地导师遴选机制及双方学术互动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中原工学院以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的建设实践为例,探索了适应当前发展需求的基地建设新模式[3]。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构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三三三”培养模式,该模式基于案例化教学为核心,构建了校内外实践能力培养闭环体系[4]。山东农业大学对水利工程领域的专业研究生实践环节展开了研究,制定了一套切合实际的管理体系,以应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需求[5]。在“河长制”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水利工程专业探索了水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方联合培养模式[6]。王毅等[7]以研究生实践教育为中心,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重点阐述了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的现状和问题,描述了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法。熊海晶等[8]以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为核心,通过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培养模式构建等方面的分析,探索了在“双一流”背景下建设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做法。

2020年湖南省研究生教育会议强调将研究生教育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遵循“四为”方针: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服务学科建设、服务学生成长。会议提出了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化改革,聚焦“三高四新”蓝图,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此外,会议还强调要不断优化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布局和资源配置,着力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大力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为建设现代化的新湖南做出贡献。

如何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三高四新”蓝图融合,是目前湖南省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对目前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基于“三高四新”蓝图的总体规划对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新要求,对研究生课程体系提出优化建议;尝试与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形成“案例课堂+基地现场教学+毕业论文实践效果考评”的“三位一体”校内外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就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实践探索,努力培养更多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实现“三高四新”蓝图提供人才支撑。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以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了显著的发展。然而,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不够明确,培养计划与实际发展不够契合,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相似度较高,而人才培养的优势尚未充分展现。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授课方式与学术硕士缺乏实质性差异;培养过程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实践环节呈现简单和形式化的趋势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是限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际挑战。这种情况导致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不匹配的情况[9]。

(1)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培养计划过于偏向基础课程,导致教学过程侧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目标。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行业挑战和毕业论文缺乏整合,妨碍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削弱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术化的培养模式与行业脱节。许多土木水利工程专业硕士点倾向于学术化教学模式,涵盖了广泛的理论课程,与学术型硕士内容相似。然而,培养应结合不同执业工程师素质需求,优化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以满足行业实际需求。

(3)不完善的实践基地导致实践教学困难。研究生实践基地数量有限且运作不畅,企业、学院、导师和学生之间缺乏紧密联系。沟通机制不畅导致未能及时解决企业技术问题,导师对企业问题了解不足,学生对问题理解不准确,影响专业硕士论文质量。

(4)部分教师和导师缺乏工程实践指导能力。专业硕士要求教师具备理论和实践能力,然而一些教师虽然理论丰富,却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3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3.1深入理解“三高四新”蓝图需求,确定课程体系优化方向

“三高四新”蓝图是湖南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之一,对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战略强调高素质人才培养,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这一战略对工程领域的需求,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和特色,并据此确定课程体系的优化方向。通过对湖南省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相关产业的需求预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同时,还需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以此为借鉴,逐步完善和优化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3.2分类科学调整研究生课程

在优化课程体系时,调整专业基础和必修课程至关重要。土木水利工程的基础理论课程(如土力学、岩石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等)是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基础。因此,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案例和实例研究培养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必修课程应贴近工程实践,关注新技术、方法和工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程需求,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选修课程应考虑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针对新技术、工艺和方法,通过案例和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学习与应用,培养创新和应用能力。跨学科设置选修课程,如信息技术、环境科学等结合,探索前沿选修课程。这样设计能拓宽学生学术视野,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3.3尝试开设学科前沿实验课程

学科前沿实验课程是一种让学生深入接触学科前沿的重要方式。通过开设这样的课程,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研究项目,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这种亲身经历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创新能力。

3.4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一种更加定制化的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直接对接。通过深入了解不同企业的需求,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使其更快速地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校内外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4.1探索实施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为基于实际案例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与能力。土木水利专业研究生案例教学需选择代表性且紧扣工程实践的案例,包括全面性、应用性和挑战性标准。实验室平台在实践教学中至关重要,需结合学校特色与工科优势,提供良好实践条件。校企合作也十分关键,为学校了解实际需求、提供贴近实际教学环境。合作需明确责任权利、资源支持,涵盖项目管理、资源共享及成果分享等规定,确保合作顺利。

4.2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理顺校内省级实验室平台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校内实践基地的管理机制,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科教融合培养基地、产教融合培养基地)新模式,尝试校内外导师合作进行基地现场教学。校内外导师合作是指学校内部教师与企业或外部专家共同指导学生的教学模式。这种合作有助于结合学术理论和实际工程,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和支持。在实践教学中,校内外导师可以共同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这种合作方式能够充分发挥校内外双方的优势,学校教师可以提供学术指导和专业知识,而企业导师则能分享实际工程经验和行业动态,使学生获益更多。尝试校内外导师根据实践情况共同拟定学位论文题目,研究相应的学位论文考核评价标准,探索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在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中的权重,提高学生实践积极性。

4.3构建“三位一体”融合实践教学模式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基地现场教学和理论知识相结合,旨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在基地实地教学中应用这些理论知识,从而达到知识与实践相互融合的目的。要实施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充分准备课程设置、教学资源以及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库,培训教师团队,并引进高水平的实践教学设备和场地。同时,针对可能面临的挑战,需要提前制定应对策略,以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5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研究

5.1建立行业专家参与全过程的评价体系

行业专家参与学生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行业讲座、项目导师、实习指导等。他们能够带来最前沿的行业信息和实践经验,使学生更贴近实际工程和市场需求。专家的介入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工程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定位个人发展方向。全过程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对学生学习、实践、科研等方面的全方位评价。这个体系应当结合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毕业论文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创新潜力等多个方面。设计实施全过程评价体系需要考虑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评价体系应包括定量和定性指标,通过学业成绩、实践成果、创新能力、论文质量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

5.2建立双导师制与产学研合作机制

双导师制是学生在学术导师指导下,同时得到企业或行业导师的辅导。标准应考虑学术导师的学术水平与经验和企业导师的行业经验与实践能力。这些制度结合研究与应用,提供全面指导。运作需考虑两导师的协同工作,共同指导学生,确保理论与实践并重。

产学研合作机制旨在促进内外导师交流,融合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需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明确合作目标和责任。该机制促进资源共享、技术交流,拓展学生实践平台。促进导师合作也帮助学校更了解行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结语

优化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土木水利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和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可以培养更符合工程实践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本文的探索和实践希望为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持续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和借鉴,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可行且实用的思路。这些举措有助于满足“三高四新”蓝图对人才的需求,推动土木水利学科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看到,在后续研究生培养实践过程中,可以继续完善培养模式,加强与行业的紧密合作,推动教学和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还应该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对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的影响,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庆来,宋克志,孔宪海,等.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讨[J].城市建筑,2021,18(10):7173.

[2]赵小华,方宏远,华莎.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1(15):7275.

[3]边亚东,王凯,马肖华,等.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新型建设模式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05):2831.

[4]石丽建,成立,金燕,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以扬州大学水利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21(02):4344.

[5]孙明霞,李全起.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1):8485.

[6]王立权.“河长制”背景下水利工程专业硕士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创新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1):6061.

[7]王毅,徐伟,芦晓峰,等.水利工程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实施[J].科技资讯,2020,18(35):136139.

[8]熊海晶,魏芳,杨元园,等.面向“双一流”的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管模式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12):137139.

[9]岳建伟,赵丽敏,董正方.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11):113116.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220616);水利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2342);长沙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37);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2022JGZD050)

作者简介:唐栋(1988—),男,汉族,湖南衡阳人,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相关研究与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