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业革命与工科课程改革背景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11-06王晓敏周俊粮窦湟琳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用于经济发展的新表述,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被确立为“十四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高质量发展”也将随之被迁移,进入中国的高等教育政策话语体系。在2020年,我国首次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由快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2020年,我国的在学研究生数量达到313.96万人,位居世界前列。但推动如此体量的研究生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仍是极具挑战性的宏伟目标,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如何深入领悟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意蕴并探索其实现路径,对于实现研究生教育由大到强的重大转变,对进一步推进国家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课程改革;时代背景;逻辑意蕴;路径选择
Abstract:"Highqualitydevelopment"isanewexpressionusedinthereportofthe19thCPCNationalCongressforeconomicdevelopment,andwasestablishedattheFifthPlenarysessionof ;the19thCPCCentralCommitteeasthethemeofnational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duringthe14thFiveYearPlanperiod.“Highqualitydevelopment”willalsobetransferredintoChina'shighereducationpolicydiscoursesystem.Chinawillholditsfirstnationalworkconferenceonpostgraduateeducationin2020,markingashiftfromrapiddevelopmenttohighqualitydevelopment.By2020,thenumberofgraduatestudentsinChinawillreach3139600,rankingamongthehighestintheworld.However,itisstillaverychallengingandambitiousgoaltopromotesuchavolumeofpostgraduateeducationandachievehighqualitydevelopment,andthereisnoexperienceforreferenceintheworld.Underthenewtimebackground,researchonhowtodeeplyunderstandthelogicalimplicationofhighqualitydevelopmentofgraduateeducationinourcountryandexploreitsrealizationpathisofimportantsignificanceforrealizingthesignificantchangefromlargetostronggraduateeducation,andforfurtherpromotingthestrategicdevelopmentofourcountrystrongintalentsandscienceandtechnology.
Keywords:Curriculumreform;Thehistoricalbackground;Logicalimplication;Pathselection
一、在研究生培养向高质量化发展的新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昭示着它与祖国命运、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研究生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最顶层,其重要性也反映在其文化自觉意识与社会责任承担力上。新的历史时期,也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交汇点,胸怀世界大变局与中华民族复兴全局是谋划中国研究生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起点[1]。
(一)世界经济的新变局中,研究生教学也需要更准确识变
深刻理解全球大变局,是新阶段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数字化和危机常态化,是全球大变局的集中呈现。从表面看,大变局反映出了世界主要国家间综合经济实力对比的深刻调整。从本质上讲,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巨大变化,才是真正的幕后驱动力量。
科学技术进步是驱动世界现代生产力增长的主体动力和基础因素,而随着世界新一轮技术变革和经济转型而到来的,是世界经济结构的技术版图重构阶段。这也是一个发展大国在赶超与跨越进程中所遇到的重要政策契机,只有正确认知新变局才能适应新趋势,正确把握新形势,化风险为优势。优质技术提供是新型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是建设世界技术创新高地的必然需要,而高素质人才则是促进世界优质技术提供和实现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要主体力量[2]。一言以蔽之,市场竞争就是人才之争。所以,促进研究生培养的提升,必须深入了解世界大变局的重要节点所在,通过完善本科生培养制度、创新培养方式、提高培养效率,做到精准破局,努力打造新时期世界人才培养高地。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中,研究生教育需要更加主动求变
继续面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局,是新时期研究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定力。20世纪中叶,新中国的建立就开始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征途。步入了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目标的确定要求中华民族比历史上所有时代国家都更加贴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3]。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发展进阶的主要指标,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离不开优秀研究生培养。面对社会主义发展,研究生培养必须积极求变,真正担负起培育大量高素质人才和产生大量先进发展产品的重大任务。
着眼于未来,中华民族伟大振兴需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构建上来,但也不止于此。培养一批切实承担中华民族复兴责任的先进思想引领者和传播者,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也成了新阶段研究生培养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而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的关键资本。在此背景下,研究生培养就需要更为广泛主动地思考“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根本性课题。在走向中华民vJBQJK9DFeZjXqoLgzwuwnTZEA4OP+9h51uyphwM/sc=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是过去不曾面临过的崭新实践课题,不仅需要先进知识技术的创新提升,更需要先进思想理念的传播引领。研究生高等教育处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塔尖上,它区别于我国其他教育层次的优势主要是在知识与技术上的创新性和创造性,以及在思想技术与文化思想上的引领性[4]。所以,在新时期研究生高等教育的建设上应该更加主动求变,站在中华民族发展与振兴的战略制高点上,更重视为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健康成长服务。
二、研究生培养内涵价值的逻辑内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强调高质量经济增长要切实改革传统增长模式,以促进速度革命、效率变革和动力革命。全国研究生教师大会将更加明确研究生教师“更多机会、更优品质、更加体验、更强力量和更大影响力”的工作宗旨。所以,新时期中国研究生教师高质量成长的逻辑内涵可归于以下几方面。
(一)优化调整的逻辑
社会发展过程中同时具有外因和内因、静止和动态等特性的客观存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指出,主要内因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基本力量,而外因则对事物发展起着推动或延缓的作用。在中国研究生教学中,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话语更迭进一步诠释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5]。规模是外延扩张的“比例尺”,而结构则是内涵和质量的“晴雨表”。根据系统结构的基本思想所指出,系统的最佳效益是通过改变其各子系统的层次顺序、规模比例、优先位置等,以便于最大程度地产生积极作用,从而削减负面效应来达到的。新时期中国研究生培养要在稳步发展质量的基础上努力调整培养形式,这是实现高水平教育的关键。
在第四次技术革命与经济转型的影响下,当前硕士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亟须改变。考虑到硕士高等教育之于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学术领域内部结构亟须进行调整。而长期以来,中国技术革命与工业的发展一直笼罩在被“卡脖子”的阴霾下,归根结底是由中国基础科学发展的短板以及对冷门专业缺乏关注造成。鉴于此,尽快调整专业结构已成为当务之急。其次,美、法、德等全球硕士高等教育国家已高度重视发展专业和学位硕士高等教育;每年颁发的专业学位量已经大大超出中国专业学位规模,在促进经济转型领域起到了巨大作用[6]。2025年,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录取数量将增加到我国硕士招生总数量的2/3以上,所以逐步调整培养层次布局也将势在必行。最后,针对新时期我国的区域发展规划以及区域研究生培养人才的发展计划,中国学位授予政策将在向中西部区域倾斜的同时,也应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和我国东部地区发展的具体需要,加大对这些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区域的培养资源配置,从而逐步调整中国硕士培养的区域布局。
从规模上看,考虑到国家人口众多,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纵深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会提高,且适龄人员中有进一步就读硕士能力的比例将不断提高。据全国研究生入学信息网资料表明,2017年全国博士研究生申报规模达到201万人,2022年申报规模达到457万人。有专家预计,20年内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80%,其中20%将进行硕士培养,每年招生人数将达到目前的2~3倍。综上所述,中国硕士培养的专业结构、类别结构、地域格局以及培养模式都还有很大的优化调整余地。
(二)效率优先的逻辑
进化论认为,生物从低级迈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中,无法适应人类的低级者将会逐渐被淘汰。企业管理学中由此引出的自然选择理论则指出,不适应自然的会导致效率下降并逐渐进入退化或者将被淘汰。现代管理科学之父德鲁克也曾简明扼要地指出,教育根本就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主旋律,而淘汰低质量正是开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的重要前提。于是,想要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有效发展水平就需要逐渐放弃低价值的研究生教学,而树立了高质量为第一理念。
所以,到底什么才算低质量的研究生教学?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受“需求优先”的价值导向,进而重视学生数量,追求大规模扩招。在此进程中,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教学质量间的张力日益增大。随着科学技术研究在我国经济社会全局中重要性的突出,中国研究生培养进入“质量时代”。国家教育部学位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也曾对此问题表示,低质量的学校扩大招生除必须实现供给精准之外,还必须确保硬件配套、软件提质以及质量控制的有效落实。反观当前中国硕士培养的发展情况,在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硬件、软件以及管理层面都显露出力不从心的状况,尤其是对教师和指导能力方面予以了更大重视。因为硕士生导师团队是硕士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人,导师团队素质也直接决定了培养效果。因此当前中国的硕士生导师梯队中也面临着若干问题,其一是导师梯队构成不尽合理,一方面是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梯队中具备专业和领域背景的教师数量比较缺乏,一方面是研究生梯队中硕士占比不大。目前在中国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在高校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比率仅有36.20%、25.75%、22.38%。其次,在导师群体中项目成果方面提高不明显。最后,部分教师的教育能力急需提升。
三、研究生培养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研究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已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阶段性目标,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发展阶段,置身愈加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面对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目标,推动中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一项具有时代紧迫感的重要使命,也是一项即将面临着诸多挑战的艰巨任务[7]。
(一)优化与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
教学思想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和先导性影响。所以,为了促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发展必须强调结构布局先行性。从狭义看,研究生的培养结构主要是指结构框架,包括规模、层次结构和地域结构等因素。
首先,稳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是国家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刚性需求。创新驱动发展是提升国家整体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支撑,同时也是全球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核心理念[8]。《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研究发现,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时,国家经济竞争力开始由效率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研发人员的规模和层次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创新驱动能力[3]。
其次,优化研究生的培养结构也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成长的必然选择。从20世纪后期,中国的研究生培养就致力于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专门人才,从而填补了教师结构与技术人才的断层。专业学位高等教育是西方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成果,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决定着我国专业学位和硕士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我国步入新时期,由于经济发展转变和经济转型速度提高,社会各行各业都对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学科素质和学科水平提出了较高的需求。
最后,调整区域空间结构和建设研究生培养高地才是高质量研究生培养制度的题中之意。根据2020年的学位授予评审结果,位于中国中西部的245所院校,共增加了1069个学位点,为全省总增加学位点数量的53%;国家共新增硕士专业学位点1308个,为国家新增加学位点数量的65%,充分体现了对中西部区域高等教育政策向专业学位制度倾斜的基本原则。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的学位授予与审批体系落后,在适应我国区域性发展战略布局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提升高层次管理人才能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中国各级教育机构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两方面着力[9]。
从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看,实现“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德行教育”是西方通识教育的观念,而研究生教育则以高度专业性为特征。德国古典大学强调道德和品格全面发展的“修养”,英国通识教育强调人格和心智训练的“教养”,美国通识教育则强调人与社会互动的“驯养”,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我国研究生教育首次将“德行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范畴内,提出“立德树人”并将其置于高层次人才培养首要目标的地位,充分彰显了研究生教育的“中国理念”。未来国家事业成败的关键取决于能否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德行”和“才能”是高度统一并密不可分的。人才是道德的“压舱石”,道德只有载负在才能上才不至于流于空谈;道德是才能的“航向标”,个人才能的施展离不开社会,如何实现个人才能与社会的和谐共生需要道德的规范和引导,道德和才能兼备才能挑好“千钧担”。近期,中宣部就此约谈了部分省市电视台,敦促其大力弘扬主流价值。因此,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继续坚持立德树人、德才兼备的“中国理念”,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从人才培养方式上来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一直是促进中国研究生培养高质量成长的关键抓手。但进入了创新式发展时期,中国当前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方式也逐步显露出与发展方向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简单、死板,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脱颖而出,以及学位论文研究价值不高方面。在世界一流的网络公司中,国内一流大学的毕业生无法完成职位需求的情形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分类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是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实施主体,导师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自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以来,导师规模在不断扩大,从1990年的5358人,增长到了2000年的88825人、2010年的240465人,2020年时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500906人,在30年间增长了约93倍。但是,目前导师队伍建设水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滞后,主要表现在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导学关系的异化,以及部分导师队伍中出现“学术休克”的现象,责任感、荣誉感不强等方面。正是基于此原因,要进一步优化导师队伍结构。一直以来,由于中国大学普遍存在对于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割裂认识,导致双导师队伍的学科专业结构已无法满足更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需要。而面对中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科教融合发展战略和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改革的牵引下,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也需要吸纳更多行业内或产业界专业人士的加入,以实质性地推进双导师队伍建设。
(四)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升级:高质量成长的人才内原动力
课程和学科专业体系,既是我国科学民主教育体制与现代人才培养方式的直接体现,又是我国人才培养供给侧和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侧的重要接合点。针对全球科技迅猛发展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增长要求的最新变化趋势,进一步加速学科与专业结构调整升级已刻不容缓[10]。
首先,需要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基础学科在整个全球经济科学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基础学科是影响全球经济结构变化的根本力量。要想切实减少人才“卡脖子”之苦,必须瞄准国家高、精、尖、缺技术领域,大力开展“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探索和发现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科学和技术原理,同时瞄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科技前沿和高端芯片、化学制剂等关键领域凝练科学问题,拓展全新的认知疆域,立足长远,以“十年磨一剑”的速度提升基础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同时,也一定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积极促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药、新文科开发,并促进应用技术学科领域的紧缺人才培养。其次,也需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全局利益的高度,促进交叉学科开发。因为随着进入21世纪,人们的认知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与过去农业市场经济时期和现代工业市场经济时代不同的是,人们在信息化时代的认知中已更多地表现出了不同的内容,体现出人类认知的高度融合和高度分离。而认知格局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人们知识结构的根本变化。传统经验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结构下的知识结构都是相对固定的,在各个学科范畴之间泾渭分明。而对新型学科形态要求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新型学科结构的产生,正是在此背景下,作为学科结构主体的学科特点目录必须突破传统学科特点障碍,关注发展前沿的交叉学科,以适应学科知识高度分化与高度整合的需要。
结语
新工科是根据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际格局下的最新要求、工程技术学科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学校立德树人的最新特点而提出的国家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发展重点。社会部属院校的国防教育优势比较明显,服务国家战略军工体制已基本完善,要继承红色基因,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建设和打造服务国家战略,适应世界产业需要,服务面向未来建设的先进工程技术领域人才与学科,努力培育形成一支具备创新创业意识、跨国融合意识、高水平的各类学科综合性优秀工程科技人才,努力创新建立领跑世A9POnH3078H4ykNh9GwUI7yqjchoVHuispCbhag2eYI=界工程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中国方式,积极主动助力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把“中国理念”“中国标准”注入“国际理念”“国际标准”,逐步拓展中国在全球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话语权与决策权。
参考文献:
[1]陈语时,刘琳婧,张世邦.新工科项目化课程:内涵、要素、特征[J].高教学刊,2023,9(02):126129.
[2]张燕,温晓玲.基于“卓越计划”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J].大学教育,2012,1(05):2021.
[3]谢建社,张民巍,谢宇.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社会学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3(01):512.
[4]霍书豪,朱菲菲,邹彬,等.产学研创新驱动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轻工科技,2020,36(11):181182.
[5]孙刚成,杨婳婳.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教学变革维度与前沿分析——基于WOS源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37(11):2744.
[6]徐娟.中外高职校企合作比较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8):56.
[7]赵婷,闫海敬.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教学改革问题的研究及未来趋势[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6):128129.
[8]张志新,原博,赵浩宇.京津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内容分析及协同策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2):7283.
[9]张立珍,王迷迷,黄丽薇,等.基于课堂的教师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7(05):8485+87.
[10]夏涛,张仰飞,刘海涛.双碳背景下储能工程硕士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风,2023(02):126128.
*通讯作者:王晓敏(1968—),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