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研学活动设计
2024-11-06蒋子龙孙孟林胡锦华朱媛媛
摘 要:研学旅行对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本文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为案例,在分析其“国门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研学资源基础上,开展研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方案探讨。从确定研学活动主题、拟定研学活动原则、制定研学活动目标、选择研学点及路线、确定研学内容及活动任务、开展研学活动评价6个方面,提出指向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研学活动设计思路,以期培养学生获取区域位置、分析区域特征、对比区域差异、评价区域的能力。
关键词:区域认知;研学旅行;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11-0065-05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1]。研学旅行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研学旅行逐渐成为国内热门的出游主题和热点话题之一。目前,相关学者围绕研学主题、方案设计、路线规划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在研学主题上,相关研究主要围绕课程思政、跨学科主题学习、博物馆研学、红色研学等内容展开。如王斯绮等人以红色研学为主题,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在研学活动中融入红色元素[2]。在研学旅行设计方面,可归纳为前期准备、研学内容、研学目标、研学活动实施、研学评价等方面。如李成磊和崔桂善以防川景区为案例,从研学主题、研学目标、实施路线、研学内容、研学实施及评价等方面设计研学旅行方案[3]。在研学路线选取上,有徒步路线、省内路线、跨省路线等选择。如吴振华和丁帅对研学旅行的开展与实施选择徒步路线,路线筛选要符合安全、难度适中和景观典型原则[4]。目前,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如无序盲目开展(“只旅不学”“只学不研”“不研不学”等)、部分地区文旅场馆和研学资源不足、优质服务欠缺等问题,研学旅行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另外,在相关研究中,基于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研学旅行设计研究较多,但对于强化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的地理研学旅行设计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如何通过乡土资源开发实施区域研学旅行,在强化中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同时,贯彻落实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化实施,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拟选取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江城县”)为案例,进行研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方案研究。基于江城县地域文化特色,本文拟从研学活动主题、原则、目标、地点及路线、实施、评价6个方面设计研学方案,通过系统的设计安排旨在培养学生获取区域位置、了解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差异和区域评价的能力,为贯彻落实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化实施提供可参考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一、指向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研学活动设计思路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社会实际、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在特定的研学区域内,获取区域信息、了解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差异和进行区域评价。研学旅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区域认知素养。
按照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目标要求,依据确定研学主题—研学活动原则—制定研学目标—确定研学点及路线—研学内容及活动实施—研学活动评价的思路(图1),设计研学活动实施方案。选择十层大山、整董镇傣族村落、牛洛河茶园3个地点进行研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观察、调查、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而实现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在目标达成方面,研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要做到如下4点:一是要培养学生获取区域信息的能力,能用不同的方法,获取研学点的地理位置进行空间定位;二是培养学生表达区域特征的能力,区域中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相互组合形成不同的区域特征,学生要学会筛选出与显著特征相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区域要素特征;三是要分析区域差异,学生要学会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综合解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四是要培养学生区域评价的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对区域不同要素的分析,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的条件与优势,能通过比较、推理区域特征,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江城县研学资源分析
1.研学资源总体概况
江城县拥有“国门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国门文化”与江城县地理位置有关,其位于云南省南部,南部与老挝接壤,东南部与越南接壤,拥有1个国家一级口岸,3个边境通道,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可以从空间尺度思想、划区思想、区域综合的视角去认识区域。“民族文化”是因江城县居住着彝、傣、瑶、哈尼、拉祜等24个少数民族,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村落有其独特的选址因素,村落间具有区域差异性,也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生态文化”则是因为江城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引导学生对区域要素进行分析,思考区域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对区域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江城县具备发展研学旅行的先天优势条件,但在研学基地建设、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方面还需提升品质。
2.适宜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研学资源分析
区域认知是指对特定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综合认知和理解,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也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全球与地方、尺度与空间的重要方式之一[5]。在江城县众多特色资源中,选取能够展现地域文化与特色的独特资源来开展研学活动设计。根据江城县研学资源总体概况分析,将江城县适宜区域认知研学旅行的资源分为国门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表1)。
三、研学活动的具体设计
1.确定研学活动主题
在分析江城县适宜开展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研学旅行资源基础上,确定本次研学活动主题为“探国门民族文化,析生态发展之路”。
2.拟定研学活动原则
(1)安全性原则
研学活动要把安全放在首要地位,要建立健全完备的安全保障体系,明确安全保障职责,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
(2)教育性原则
研学活动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实际需求,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与趣味性。应以“育人”为出发点,凸显其特殊的教育功能,通过“游”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各方面素养。
(3)实践性原则
研学活动要因地制宜,展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让学生到真实的、与日常学习生活不同的环境中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架构,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
(4)系统性原则
研学活动要符合国情乡情,定制开发,将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认知、发散思维、启动创造力。
(5)探究性原则
学生通过研学的科学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3.制定研学活动目标
研学目标是设计和开展研学活动的指挥棒[6]。本次研学的总目标为通过设计不同的研学主题活动,进行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从空间尺度思想、划区思想、区域综合的视角去认识区域;通过运用观察、调查、比较等方法总结区域特征、差异与联系;学会从自然关联性和人文关联性的角度观察、思考人类活bd56bbd5463bd8fe6e995a8eb60fb8e58e2e6fa923acb9bc1d79722083a6e00b动与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区域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4.选择研学点及路线
在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目标下,要优选能培养学生获取区域定位、观察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差异和评价区域等能力的研学地点。①选取十层大山作为研学点。十层大山三国界碑是中国、老挝和越南三国分界点。可从一眼望三国的景象中,培养学生空间尺度思想,学会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去认识区域,感受3个国家4446ef02d2bb18b0fdd3bcb561b1c9ab076c8c16af71a164964c1442a611f177的区域特征和差异。②选取整董镇作为研学点。整董镇是一个以傣族为世居民族的村落,有着深厚的傣族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傣族风情。③选取江城牛洛河茶园作为研学点。该研学点采取城乡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独特发展模式。由此,构建本次研学路线:十层大山—整董镇傣族村落—江城牛洛河茶园。
5.设计研学内容及活动任务
全体学生分为5人一组,学生根据研学点进行实地考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团队合作完成研学任务。以下为具体的江城县研学内容及任务。
研学内容一:探“国门文化”。
研学景观:十层大山三国交界点界碑、边境口岸、边境通道。
研学目标:分析和理解“国门文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增强学生的版图意识和家国情怀。
具体学生活动:①运用电子地图查找江城县十层大山地图,通过实地观察绘制十层大山地形图;②观察并记录植被类型和地形起伏状况,进行区域划分;③分析边境口岸和边境通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点:①学生通过观察十层大山山脉空间分布特征,了解中国、老挝和越南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学会从空间尺度的思想去认识区域;②根据区域内部地理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区”,体会区域差异性;③让学生了解独具特色的江城“国门文化”,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认识边境地区发展的重要性。
研学内容二:寻“整董民族文化”。
研学景观:杆栏式傣族传统建筑、佛寺佛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织锦、塔展洪瀑布。
研学目标:认识独具特色的整董傣族文化;分析自然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总结区域特征;增强民族认同感。
具体学生活动:①体验傣族织锦技艺,感受民族文化;②观察记录整董镇傣族的衣、食、住、行,总结区域特征;③学会从综合视角看待区域发展,对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提出建议。
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点:①对比分析区域差异,感受不同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②总结区域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③能从区域综合视角把握区域内部关联性,依据区域特色对整董镇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提出建议。
研学内容三:析“牛洛河茶园生态发展文化”。
研学景观:牛洛河万亩茶园。
研学目标:总结牛洛河茶园的自然特征;分析牛洛河茶园“三结合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对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具体学生活动:①查询我国茶叶主要种植区,总结茶叶种植的区位因素;②用pH试纸测试土壤酸碱度,观察茶叶叶片、根部等特征,分析自然要素对茶叶种植的影响;③认识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性,对牛洛河茶园未来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点:①总结区域间共性,对比分析区域差异;②从综合视角看待自然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③总结“三结合一体化”发展模式给边疆民族地区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结合绿色发展理念,对牛洛河茶园未来发展规划提出合理建议。
6.开展研学活动评价
研学活动评价是对研学效果的分析,通过及时总结评价研学效果,为研学方案优化和课程设计提供支撑。研学活动评价一般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既重视结果又不轻视过程。其中,过程性评价内容包括获取区域位置、分析区域特征、对比区域差异和评价区域4个方面;终结性评价包括研学效果和成果两个方面。结合研学活动目标、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并结合专家咨询,构建江城县研学评价量表(表2)。过程性评价标准可依据4个方面确定:①能否通过使用电子地图、查找资料等方式获取区域位置;②能否根据区域内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等总结区域特征;③能否对比不同区域间的差异;④能否从不同的视角对区域进行评价。研学效果关注学生在研学活动结束后是否能运用区域认知方法认识区域,对区域未来发展的合理看法;研学成果注重研学内容梳理、研学小论文的撰写。研学总成绩总分80~100分为优秀等级,70~79分为良好等级,60~69分为及格等级,60分以下为不及格等级。本次评价根据学生在研学活动过程中对区域认知方法的运用、研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研学成果展示等进行赋分。其中,优秀等级占比不超过20%,良好等级占比50%左右,及格比例20%左右,不及格比例约10%。
四、结语
区域认知素养是学生通过地理教育,学会从空间—区域的视角看待人类生存的世界,通过“划区”思想、尺度思想,运用观察、调查、对比、分析等方法获取区域位置、认识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差异和评价区域,是中学生认知和了解地理区域和尺度的关键。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的关键环节。研学旅行是在真实的区域地理环境中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在特定的区域内完成获得知识,达成对某一区域的整体认知。江城县具有独特的“国门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等研学资源,对其乡土资源进行研学课程开发,对培养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民族自豪感和生态文明理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维护我国边境地区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此,本文构建了指向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研学活动设计思路,分析了江城县研学资源,设计了研学活动实施方案,通过有计划和系统的设计安排,培养学生获取区域信息、区域特征表达、分析区域差异和区域评价的能力,并构建了研学活动评价量表。本文按照确定研学主题—研学活动原则—制定研学目标—确定研学点及路线—研学内容及活动实施—研学活动评价的设计思路展开,可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11部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1-30)[2024-06-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 292354.html.
[2] 王斯绮,伍洋,程清平.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的红色研学课程设计——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J].地理教育,2022(8):65-68.
[3] 李成磊,崔桂善.防川风景名胜区研学旅行方案设计[J].地理教育,2020(5):61-63.
[4] 吴振华,丁帅.基于徒步路线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开展与实施[J].地理教学,2018(15):23-25.
[5] 陆大道.地理科学的价值与地理学者的情怀[J].地理学报,2015,70(10):1539-1551.
[6] 袁孝亭.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J].地理教育,2017(1):4-6.
通信作者:胡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