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家国情怀培育路径探析

2024-11-06王培路李兆孟

地理教育 2024年11期

摘 要:乡土地理教学将乡土资源融入地理教学,通过设计真实情境训练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本文以“探究汶上县泉河流域生态治理模式”为例,从地理学科视角看家国情怀的特点,探索运用乡土地理资源培育家国情怀的路径。

关键词: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11-0054-05

乡土通常指家乡、故乡,属于地方性区域。乡土地理作为存在于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的区域地理,具有综合性、空间尺度小的特点,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将教材理论知识融入具体问题的探究中,有助于学生用地理学家的“眼光”发现问题、用地理学家的“思维”探究问题、用地理学家的“视野”解决问题。同时,增进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激发愿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进而实现家国情怀的培育,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本文以“探究汶上县泉河流域生态治理模式”为例,从地理学科视角看家国情怀的特点,并探索运用乡土地理资源培育家国情怀的路径。

一、基于地理学科视角的家国情怀特点

地理教学培养的家国情怀是以区域知识为载体,以区域认知为基础,从要素、时空、地方等多个层面综合进行思考,通过探究形成对区域环境与发展的感知,通过实践实现区域人地协调,最终形成家国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使得这种家国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需建立在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基础上,而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决定了这种情感体验具有发展性。从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出发看家国情怀,可梳理出如下特点(图1)。

1.地域性

对区域的认知是产生情感的基础。认识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探讨发展条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需要结合具体的地域。只有突出地方特色,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具体的地域出发,以人地关系为线索,用地理学科思维模式探究问题,是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与四大地理核心素养联系密切的家国情怀,凸显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2.融合性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它是其他学科的粘合剂,而其他学科的精髓在地理学科中也有着强有力的展现。通过地理学科与历史、政治等多学科进行融合,将抽象的原理知识转化为精神层面的认知,引导学生从个人、家乡、国家、全球4个维度感悟家国情怀,进而将平面的地理知识升华为立体的情感认同。

3.发展性

在参与真实的地理问题探究实践中,学生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会逐渐增强,在直接感受国家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健康生活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的努力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潜移默化地形成家国一体意识。地理事物的发展、地理环境的变迁、人地关系的演变以及学生自身的成长,也使得地理学科视角下的家国情怀具有不断发展的特点。

二、依托乡土地理资e13f9b2c30848c9b2f64511dfc5ec58bd10efa31c2c424845b2cadddecd45d2c源探索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

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文化心理密码,是以个体对家乡故土的依恋为基础,以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家国理念为核心,以实现中华民族薪火相传、不断发展为宗旨的精神信仰。利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乡土资源开展地理教学及实践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地理知识的学习延伸到地理现实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认知周围地理环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家乡的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本文通过合理开发乡土资源用于地理教学,进而设计出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图2)。

1.获取乡土资源,认知区域特征

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有关家乡的文献资料,并筛选、整合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内容,形成乡土课程资源库,帮助学生立足于地理学科角度认识家乡。通过开展基于乡土资源的探究活动,进行“沉浸式”观察、考察、探究,从识用地图、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等多维度加深认知,充分认识乡土环境的地理成因,寻找并尝试解决家乡发展中的现实问题[1]。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构建地理知识体系,升华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以“探究汶上县泉河流域生态治理模式”为例,首先,要帮助学生多方位、多途径获取与泉河流域相关的乡土资源;其次,设计认识汶上县泉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具体活动。准确认识“汶上县域”“泉河流域”的区域特征,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表1)。

2.学科相互融合,强化情感培育

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而立德树人不仅是地理学科的教学任务,也是其他学科育人的根本要求[2]。因此,在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培养,需要围绕具体的素养目标,设计真实情境和探究任务,横向联系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实现多学科相互融合。通过参照多学科的课程标准,寻找与家国情怀培育相关的案例,整合学习情境、学科内容、思维方法和乡土资源等要素,形成乡土资源学习任务群。将跨学科教学理念植入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实现地理知识、原理与生产、生活世界相融合,让学生在收获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获得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同时还能体验真实的乡土乡情,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本文基于汶上县乡土资源的跨学科研究,初步构建了家国情怀学科融合模式(图3)。

流域生态治理涉及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因此,探究汶上县泉河流域生态治理模式,要引导学生利用地理学科的思维方法,从整体性出发,全面、系统、动态地观察,融合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分析汶上县泉河流域生态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生态治理措施。通过参与融合多个学科的地理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学会跨学科研究泉河流域的生态问题,提升自主协作、探究的能力,还可加深对汶上县泉河流域乡土人情的感性认识,丰富情感体验,为成为具备家国情怀、拥有世界眼光和全球化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3.明确学习主题,开展实践活动

依据课标和教材,结合学生身边的乡土资源和成长需要,确定地理学习主题,围绕主题设计学习项目,并联合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整合各种乡土资源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地理实践,让“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人地协调、绿色发展”等地理观念转变为真实行为,同时也让学生实际接触自然,领略本土的风光与景色,激发对乡土的依赖之情。通过亲身实践,让学生以主人翁身份为家乡发展和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使其家国情怀落实到行动上。围绕主题进行探究实践,利用乡土资源开展项目式学习,丰富学生情感,激发其家国情怀(图4)。

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汶上县泉河流域的水文特征及生态状况,学会在真实情境中探究流域生态治理模式。为实现实践探究活动的目标和教育价值,本文确定了考察地点,并引导学生重点关注:①从泉河上游到下游,河水流量、水质、含沙量及河道景观有什么差异?②人类活动给泉河流域生态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③在同一河段,由河心到河岸,生物群落出现了哪些变化?④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开展泉河流域生态治理与保护?通过参与此次实践探究活动,学生绘制了关于汶上县泉河流域的生态治理模式(图5)。

4.优选乡土案例,开发校本课程

设计学习情境、乡土案例、现实问题、实践活动并进行优化,以学科素养和学习逻辑为主线,从学生情感体验和成长需要出发[3],完善课程知识结构,构建教学思维路径,开发“乡土地理”校本课程,丰富家国情怀培养的教学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参与,学生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得出的学习成果和创意,如实践活动方案和精彩的乡土案例等,要尽量纳入校本课程。通过阅读文献和专著,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厘清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和家国情怀培育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乡土资源,开发符合学情、校情的校本课程,帮助学生生成“有意义”的知识,加深对“乡土与家国”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汶上县泉河穿城而过,是县境内主要河流。探究泉河流域生态问题及其治理模式,不能只在水体中找办法,还必须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出发找解决路径,立足于流域尺度展开研究。这就需要整合“水循环”“河流水文特征”“生物与地理环境”“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等地理知识和原理,形成大单元教学案例,结合学生的探究成果(表2),构建“乡土地理”校本课程。

三、加强评价设计,完善家国情怀的测评体系

因家国情怀是内化于心的情感态度,所以关于家国情怀的教学评价较难实施,应结合表现性评价,不能仅靠试题测验。通过调查问卷、探究成果、访谈交流和现场观察等方式,进行综合评定。不同的地理学习主题,其探究任务、探究过程及探究成果不同,针对家国情怀培育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也会出现差异。

以“探究汶上县泉河流域生态治理模式”为例,依托乡土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探究,通过精选反映人地关系协调与失调的正反实例,师生共同参与设计真实情境和问题,开展具有参与性、体验性的实践活动,获得有价值的探究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和深化家国情怀。基于空间尺度的差异,可从个体、家乡、国家、世界4个维度来设计家国情怀的评价内容和标准(表3)。

四、反思

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伴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家国情怀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地理教师要从课标、教材及学情出发,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内容,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思考、感悟中修正自身价值观念,提升精神境界和生活品味。

1.依据家国情怀的特点开展地理教学活动

在对乡土资源形成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融合多学科,将课堂探究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围绕学习主题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最后,从不同维度评价家国情怀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家国情怀的培养对于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发展大有益处,地理教师必须运用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将知识传授与育人工作相结合,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为立德树人做出地理教学应有的贡献。

2.紧扣家国情怀的测评标准开发课程资源

乡土资源作为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家国情怀的培育上具有天然优势。目前,针对家国情怀培养的测评体系研究较少,根据家国情怀的测评体系进行乡土课程开发的研究更少。本文以家乡的河流生态治理为例,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探究活动,探索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并尝试构建测评体系,努力实现乡土资源开发与家国情怀培育的教—学—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李慎中.高中地理“乡土+”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2021(20):68-7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段玉山,姚泽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性质[J].地理教育,2017(2):4-5.